针对羊毛服装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环境影响问题,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全面量化了1 kg羊毛服装产品的碳足迹,并对比分析了天然染料与合成染料在染色过程中的环境影响。结果显示,天然染料模型环境总影响为184.58 kg CO_(2) eq,相较合成染...针对羊毛服装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环境影响问题,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全面量化了1 kg羊毛服装产品的碳足迹,并对比分析了天然染料与合成染料在染色过程中的环境影响。结果显示,天然染料模型环境总影响为184.58 kg CO_(2) eq,相较合成染料模型降低约4.48%,同时在多项环境绩效指标上表现更优。敏感性分析显示,染缸装载率为染色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高装载情境可大幅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和能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当前模型未能充分考虑废水处理的影响,可能影响评估的准确性。展开更多
为探明覆膜水稻生命周期过程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本研究基于2021—2022两年的田间试验对东北地区覆膜水稻进行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仅考虑资源消耗、气候变化和环境酸化的情况下,覆PE膜旱直播水稻的环境影响潜值更小,对环境更友好...为探明覆膜水稻生命周期过程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本研究基于2021—2022两年的田间试验对东北地区覆膜水稻进行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仅考虑资源消耗、气候变化和环境酸化的情况下,覆PE膜旱直播水稻的环境影响潜值更小,对环境更友好。东北地区覆PE膜育秧移栽水稻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气候变化、环境酸化、富营养化和生态毒性6个环境影响指标对应的环境影响潜值分别为14046.40 MJ、957082.47 kg、1663.15 kg CO_(2)-eq、8.70 kg SO_(2)-eq、1.84 kg PO^(3-)_(4)-eq和57.05 kg 1,4-DCB-eq;东北地区覆PE膜旱直播水稻这6个环境影响指标对应的环境影响潜值分别为11990.32 MJ、312102.92 kg、1071.41 kg CO_(2)-eq、6.85 kg SO_(2)-eq、1.88 kg PO^(3-)_(4)-eq和73.75 kg 1,4-DCB-eq。造成资源消耗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氮肥和燃油的生产及使用,另外地膜生产和滴灌设备的生产也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研究表明,水稻清洁生产的关键在于农资产品生产技术的优化和氮肥的合理施用。在两种覆膜水稻栽培方式中,覆膜旱直播水稻造成的环境影响更低,更适合我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展开更多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日益深化、产品环境足迹/碳足迹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壁垒,利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对皮革产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已迫在眉睫。使用LCA方法以及自主建立的皮革化学品和中国奶牛皮生命周期清单数据库核算了牛皮沙发革的...随着国家“双碳”战略日益深化、产品环境足迹/碳足迹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壁垒,利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对皮革产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已迫在眉睫。使用LCA方法以及自主建立的皮革化学品和中国奶牛皮生命周期清单数据库核算了牛皮沙发革的环境足迹(含碳足迹),解析了原料皮、化学品、制革生产能耗、上游运输、废物处理和包装材料等清单数据对环境影响的贡献。牛皮沙发革全球增温潜势(GWP)结果为11.6 kg CO_(2)eq/m^(2)成革,其中原料皮的贡献率高达79.6%,其余清单数据(不含原料皮)的贡献仅为2.37 kg CO_(2)eq/m^(2)成革。一次能源消耗参数结果为73.8 MJ/m^(2)成革,化学品、制革生产能耗和原料皮的贡献率分别为39.4%、30.6%和24.6%。水资源消耗参数结果为907.9 kg/m^(2)成革,原料皮的贡献率为93.2%。生态毒性参数结果为56.3 CTUe/m^(2)成革,与铬鞣剂用量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提高原料皮的资源化利用率是皮革产品实现绿色低碳制造的关键。展开更多
旨在系统评估3种主流可降解塑料包装袋在其全生命周期(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中对环境的影响特征。通过运用生命周期评估(LCA)方法,重点分析各类可降解塑料包装袋在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环境影响和能源消耗特征,同时系统对比不同可降解塑...旨在系统评估3种主流可降解塑料包装袋在其全生命周期(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中对环境的影响特征。通过运用生命周期评估(LCA)方法,重点分析各类可降解塑料包装袋在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环境影响和能源消耗特征,同时系统对比不同可降解塑料包装袋的差异,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数据支持。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学框架,研究重点考察碳排放、能源消耗等核心指标,深入分析其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特征。研究表明,可降解塑料包装袋的平均碳排放为3.966 kg CO_(2)e,较传统PE塑料袋(4.835 kg CO_(2)e)减少约18%。值得注意的是,处置阶段的平均碳排放占比高达45.46%,成为最主要的排放环节。在不同类型可降解材料中,聚乳酸(PLA)等基于可再生植物资源的可降解塑料表现最优,其碳排放量最低,且生物降解性能突出。为有效推广可降解塑料包装袋,需特别关注其全生命周期中末端处置阶段的环境影响。具体建议包括:(1)在现行垃圾分类体系中单独设立可降解塑料专项分类;(2)完善相关标识体系,优化收运及处置流程;(3)加强回收设施建设,提高可降解材料的回收率与再利用效率。针对无法回收的可降解塑料袋,应优先采用工业堆肥等处理技术实现绿色转化,从而构建“生产-消费-回收-处置”的闭环管理系统,切实应对日益严峻的“白色污染”问题。展开更多
文摘针对羊毛服装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环境影响问题,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全面量化了1 kg羊毛服装产品的碳足迹,并对比分析了天然染料与合成染料在染色过程中的环境影响。结果显示,天然染料模型环境总影响为184.58 kg CO_(2) eq,相较合成染料模型降低约4.48%,同时在多项环境绩效指标上表现更优。敏感性分析显示,染缸装载率为染色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高装载情境可大幅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和能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当前模型未能充分考虑废水处理的影响,可能影响评估的准确性。
文摘为探明覆膜水稻生命周期过程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本研究基于2021—2022两年的田间试验对东北地区覆膜水稻进行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仅考虑资源消耗、气候变化和环境酸化的情况下,覆PE膜旱直播水稻的环境影响潜值更小,对环境更友好。东北地区覆PE膜育秧移栽水稻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气候变化、环境酸化、富营养化和生态毒性6个环境影响指标对应的环境影响潜值分别为14046.40 MJ、957082.47 kg、1663.15 kg CO_(2)-eq、8.70 kg SO_(2)-eq、1.84 kg PO^(3-)_(4)-eq和57.05 kg 1,4-DCB-eq;东北地区覆PE膜旱直播水稻这6个环境影响指标对应的环境影响潜值分别为11990.32 MJ、312102.92 kg、1071.41 kg CO_(2)-eq、6.85 kg SO_(2)-eq、1.88 kg PO^(3-)_(4)-eq和73.75 kg 1,4-DCB-eq。造成资源消耗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氮肥和燃油的生产及使用,另外地膜生产和滴灌设备的生产也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研究表明,水稻清洁生产的关键在于农资产品生产技术的优化和氮肥的合理施用。在两种覆膜水稻栽培方式中,覆膜旱直播水稻造成的环境影响更低,更适合我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文摘随着国家“双碳”战略日益深化、产品环境足迹/碳足迹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壁垒,利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对皮革产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已迫在眉睫。使用LCA方法以及自主建立的皮革化学品和中国奶牛皮生命周期清单数据库核算了牛皮沙发革的环境足迹(含碳足迹),解析了原料皮、化学品、制革生产能耗、上游运输、废物处理和包装材料等清单数据对环境影响的贡献。牛皮沙发革全球增温潜势(GWP)结果为11.6 kg CO_(2)eq/m^(2)成革,其中原料皮的贡献率高达79.6%,其余清单数据(不含原料皮)的贡献仅为2.37 kg CO_(2)eq/m^(2)成革。一次能源消耗参数结果为73.8 MJ/m^(2)成革,化学品、制革生产能耗和原料皮的贡献率分别为39.4%、30.6%和24.6%。水资源消耗参数结果为907.9 kg/m^(2)成革,原料皮的贡献率为93.2%。生态毒性参数结果为56.3 CTUe/m^(2)成革,与铬鞣剂用量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提高原料皮的资源化利用率是皮革产品实现绿色低碳制造的关键。
文摘旨在系统评估3种主流可降解塑料包装袋在其全生命周期(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中对环境的影响特征。通过运用生命周期评估(LCA)方法,重点分析各类可降解塑料包装袋在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环境影响和能源消耗特征,同时系统对比不同可降解塑料包装袋的差异,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数据支持。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学框架,研究重点考察碳排放、能源消耗等核心指标,深入分析其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特征。研究表明,可降解塑料包装袋的平均碳排放为3.966 kg CO_(2)e,较传统PE塑料袋(4.835 kg CO_(2)e)减少约18%。值得注意的是,处置阶段的平均碳排放占比高达45.46%,成为最主要的排放环节。在不同类型可降解材料中,聚乳酸(PLA)等基于可再生植物资源的可降解塑料表现最优,其碳排放量最低,且生物降解性能突出。为有效推广可降解塑料包装袋,需特别关注其全生命周期中末端处置阶段的环境影响。具体建议包括:(1)在现行垃圾分类体系中单独设立可降解塑料专项分类;(2)完善相关标识体系,优化收运及处置流程;(3)加强回收设施建设,提高可降解材料的回收率与再利用效率。针对无法回收的可降解塑料袋,应优先采用工业堆肥等处理技术实现绿色转化,从而构建“生产-消费-回收-处置”的闭环管理系统,切实应对日益严峻的“白色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