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夏典型粮食作物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及节水潜力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高亚苗 陈浩楠 +3 位作者 王芳 南雄雄 陈红翔 李文慧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05-2016,共12页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夏)粮菜产能显著提升,但其作为全国水资源最匮乏省份之一,评估农业生产水足迹及其节水潜力有助于推进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5种典型粮食作物生产水足迹为对象,结合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探究2006—202...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夏)粮菜产能显著提升,但其作为全国水资源最匮乏省份之一,评估农业生产水足迹及其节水潜力有助于推进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5种典型粮食作物生产水足迹为对象,结合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探究2006—2020年该区域粮食作物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趋势,利用节水潜力模型进一步揭示作物节水潜力。结果表明:(1)近15a宁夏典型粮食作物生产水足迹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固原市作物生产水足迹下降了42.97%,粮食作物生产蓝绿水足迹总体呈波动变化趋势。(2)各作物生产蓝水和灰水足迹均呈下降趋势。同一作物生产绿水足迹在市际间存在较大差异,大豆对生产绿水足迹贡献率最大。(3)典型年作物生产工程节水潜力、蓝水和绿水真实节水潜力分别可达44.81%、46.43%和45.10%。研究结果可为宁夏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生产足迹 时空演变 节水潜力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田间实际耗水的作物生产水足迹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帝 操信春 王玉宝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19-724,共6页
为了衡量田间尺度粮食生产对资源的真实利用,基于水足迹及作物耗水理论,提出基于作物实际耗水的农作物生产水足迹计算方法,并以陕西关中的小麦、玉米为研究对象,对1998,2005及2010年的生产水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同一年份同一作物... 为了衡量田间尺度粮食生产对资源的真实利用,基于水足迹及作物耗水理论,提出基于作物实际耗水的农作物生产水足迹计算方法,并以陕西关中的小麦、玉米为研究对象,对1998,2005及2010年的生产水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同一年份同一作物不同地区间耗水量具有较大差异,同时,关中地区3个代表年份平均小麦、玉米耗水量分别比需水量小16.2%和12.4%;小麦、玉米生产水足迹有减小趋势,代表年平均值分别为0.96,0.77 m^3/kg;各地区小麦虚拟水中蓝水比例在10%-40%,玉米则在20%-50%范围内变化,且年际、地区间的蓝水占有比例均无明显变化趋势;3个代表年小麦、玉米的总水足迹之和分别为70.1,59.8及60.7亿m3,均大于当地的水资源总量,其中蓝水所占比例均值为29.1%.基于作物实际耗水的作物生产水足迹的计算对基于水足迹和虚拟水贸易的科学研究及政策制定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足迹 陕西关中地区 田间尺度 作物耗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生产水足迹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于成 张祖陆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02-204,213,共4页
在生产水足迹理论指导下,使用粮食生产虚拟水的算法,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CROPWAT软件的计算构架,对山东省主要农作物冬小麦、夏玉米2011年的生产虚拟水及其水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山东省冬小麦的生产水足迹以绿水足迹为主,且... 在生产水足迹理论指导下,使用粮食生产虚拟水的算法,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CROPWAT软件的计算构架,对山东省主要农作物冬小麦、夏玉米2011年的生产虚拟水及其水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山东省冬小麦的生产水足迹以绿水足迹为主,且数值高于夏玉米生产水足迹,夏玉米绿、蓝水生产水足迹比例均衡;山东省冬小麦、夏玉米作物蓝、绿水足迹低于华北平原地区但高于吉林省同类作物;因而山东省具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施用农药化肥产生的灰水足迹在总水足迹的比重中较为适中,但因冬小麦、夏玉米种植面积较大,仍需做好面源污染的控制,才能在实现粮食增产的同时达到环保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足迹 冬小麦 夏玉米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陕西省生态足迹测算 被引量:6
4
作者 马高 任志远 韩红珠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4-89,共6页
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生态足迹法(EF-NPP),结合MODIS遥感数据,计算了2005—2010年陕西省的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以此为基础得出陕西省2005—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并与传统生态足迹法(EF-GAEZ)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由... 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生态足迹法(EF-NPP),结合MODIS遥感数据,计算了2005—2010年陕西省的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以此为基础得出陕西省2005—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并与传统生态足迹法(EF-GAEZ)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由于陕西省各类土地的年均净初级生产力发生变化,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每年均有所变化,水域变化最为明显,2006年均衡因子为1.214,2010年仅为0.815;2008年产量因子为2.765,2005年仅为1.34.与EF-GAEZ比较发现,EF-NPP生态足迹每年增长高于EF-GAEZ,EF-NPP年增长速率达到5.89%,EF-GAEZ则为4.17%;EF-NPP生物承载力在2007年、2008年、2010年有所增长,EF-GAEZ则每年减少.陕西省每年生态赤字逐年加重,生态压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生态足迹 MODIS 陕西省 均衡因子 产量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小麦生产水足迹量化与评价 被引量:24
5
作者 卓拉 王伟 +3 位作者 冯变变 谢朋轩 高学睿 吴普特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64-271,共8页
为准确评价区域不同时空尺度作物生产耗水量及耗水效率的动态变化及其分布规律,以黄河流域典型年为例,基于作物水分生产力模型AquaCrop,考虑不同供水和灌溉方式,在5′空间尺度对流域内小麦生产水足迹进行了量化与评价。结果表明:流域小... 为准确评价区域不同时空尺度作物生产耗水量及耗水效率的动态变化及其分布规律,以黄河流域典型年为例,基于作物水分生产力模型AquaCrop,考虑不同供水和灌溉方式,在5′空间尺度对流域内小麦生产水足迹进行了量化与评价。结果表明:流域小麦水足迹总量和单位生产水足迹年均值分别为2.19×1010m^3和1.22m^3/kg,蓝水足迹占65%,单位生产水足迹呈现上游向下游递减的趋势。传统地面灌农田小麦生产蓝、绿水足迹量分别为流域总量的92%和50%。流域灌溉条件下小麦生产水足迹(1.40m^3/kg)高于雨养条件(1.12m^3/kg);灌溉方式对小麦生产水足迹影响显著,其中微灌仅为1.67m^3/kg,喷灌条件下高达2.07m^3/kg。供水与灌溉方式对区域农作物生产水足迹的影响不可忽略,考虑不同供水与灌溉方式的作物生产水足迹量化与评价将成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基础。研究结果可为不同时空尺度农作物水足迹核算和区域农业节水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生产足迹 灌溉方式 空间分布 农业高效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主要农作物生产水足迹计算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轩俊伟 郑江华 刘志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95-200,235,共7页
从农作物生产水足迹角度出发,基于彭曼公式结合CROPWAT软件计算,分析了2011年新疆13个地(州)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水足迹情况。结果表明:新疆地区棉花的单位面积及单位质量需水量分别为8 650 m3·hm-2、4.82 m3·kg-1,均大于小麦和... 从农作物生产水足迹角度出发,基于彭曼公式结合CROPWAT软件计算,分析了2011年新疆13个地(州)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水足迹情况。结果表明:新疆地区棉花的单位面积及单位质量需水量分别为8 650 m3·hm-2、4.82 m3·kg-1,均大于小麦和玉米的需水量,是三种农作物中最耗水的作物;新疆主要农作物需水以蓝水为主,其中棉花的蓝水比重最高达93.31%,南疆地区蓝水利用量最大;2011年新疆全区主要农作物生产水足迹为2 049.31×107m3,其中蓝水足迹为1 651.65×107m3,绿水足迹为186.88×107m3,灰水足迹为210.78×107m3;巴州、阿克苏、喀什地区的作物生产水足迹总量较大,是水资源治理的主要地区。对于水资源缺乏的新疆地区,合理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及减少化肥施用量,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足迹 农作物 蓝水 绿水 灰水 彭曼公式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典型农作物需水量及生产水足迹区域差异 被引量:17
7
作者 雒新萍 刘晓洁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8-93,共6页
基于CROPWAT模型探讨了中国典型农作物需水的区域差异规律,分析了各自作物的生产水足迹。结果表明:中国小麦、玉米和棉花多年平均(1961-2010年)需水量分别约为1056.4、1045.23和217.7亿m^3,且3种作物的绿水利用比例均高于蓝水,多年平均... 基于CROPWAT模型探讨了中国典型农作物需水的区域差异规律,分析了各自作物的生产水足迹。结果表明:中国小麦、玉米和棉花多年平均(1961-2010年)需水量分别约为1056.4、1045.23和217.7亿m^3,且3种作物的绿水利用比例均高于蓝水,多年平均绿水需用量分别约为608.5、755.7和149.6亿m^3。从各作物的生产水足迹空间格局上分析,中国小麦、玉米和棉花的平均生产水足迹约为1.37、1.10和2.02 m^3/kg。小麦和玉米生产水足迹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以及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生产水足迹多在2.0 m^3/kg以上;棉花生产水足迹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以及甘肃等西部地区,多在2.5 m^3/kg以上。研究结果可为中国粮食主产区灌溉制度的制定以及农作物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需水量 绿水 蓝水 生产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春市玉米生产水足迹时序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李红颖 秦丽杰 王晔旻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0-126,共7页
对长春市1960—2012年53年来玉米生产水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长春市玉米生产水足迹呈显著下降趋势,组成结构不断变化,绿水、蓝水足迹比重降低,灰水足迹比重显著上升;玉米生产水足迹多年平均值为1.53m^3/kg,其中绿水占59%,蓝水... 对长春市1960—2012年53年来玉米生产水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长春市玉米生产水足迹呈显著下降趋势,组成结构不断变化,绿水、蓝水足迹比重降低,灰水足迹比重显著上升;玉米生产水足迹多年平均值为1.53m^3/kg,其中绿水占59%,蓝水占23%,灰水占18%,绿水是玉米生长的主要水源;玉米生产水足迹受气候和农业投入等因素影响,相同气候因子或农业投入对绿水、蓝水、灰水、总水足迹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生长季积温、风速、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对水足迹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生产足迹 长春市 年际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美寒区生产水足迹比较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梦宇 戴长雷 +1 位作者 赵伟静 于淼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46-652,共7页
为了分析亚美寒区生产水足迹的空间差异,文章对各个分区进行了比较。首先确定亚美寒区的区位与范围,然后分别对东北亚区域和西北美区域进行计算分区的划分,包括行政分区和流域分区,最后以面积和人口为参数对各分区生产水足迹进行计算,... 为了分析亚美寒区生产水足迹的空间差异,文章对各个分区进行了比较。首先确定亚美寒区的区位与范围,然后分别对东北亚区域和西北美区域进行计算分区的划分,包括行政分区和流域分区,最后以面积和人口为参数对各分区生产水足迹进行计算,从不同尺度比较分析了各分区生产水足迹。研究结果表明:得到如下结论:从整体看,东北亚区域南部行政分区生产水足迹高于北部,西北美区域近海一侧的行政分区生产水足迹更高;亚美各行政分区生产水足迹的大小与单位面积的人口数有关;亚美寒区各流域所流经分区的生产水足迹的大小与其人口数量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为亚美寒区水资源的利用、配置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划 生产足迹 流域 政区 亚美寒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作物生产水足迹的农业灌溉水价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夏帆 李宝玉 +1 位作者 曹连海 杨宝中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2-96,共5页
水价与农业节水和农民利益紧密联系,合理的农业水价能够减少水资源量使用、提高用水效率,达到节水目的。以博爱县为研究区,利用水足迹理论,计算P=75%水文年作物生产水足迹,在避免浪费和浇灌不彻底条件下,核算作物灌溉用水量。计算结果显... 水价与农业节水和农民利益紧密联系,合理的农业水价能够减少水资源量使用、提高用水效率,达到节水目的。以博爱县为研究区,利用水足迹理论,计算P=75%水文年作物生产水足迹,在避免浪费和浇灌不彻底条件下,核算作物灌溉用水量。计算结果显示,小麦的产品水足迹是0.632 m3/kg,玉米的产品水足迹是0.622 m3/kg,将蓝水足迹折算为基础水价,得到基础水价为0.23元/m3;为便于水费收取和管理,将其折算为抽水电费,得到终端水价,即基础电费1.33元/k Wh。同时可结合用户节水情况,实施阶梯水价。该研究为农业水资源管理和水价综合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灌溉 作物生产足迹 水价 博爱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冬小麦生产水足迹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姜旭海 李帆 +1 位作者 史仓颉 杨雪 《农业与技术》 2020年第18期1-5,共5页
通过量化2011—2018年河南省18个地市冬小麦生产水足迹,分析灌溉水和降水对粮食生产的作用,并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农业生产水足迹的因子。结果表明,在年际变化方面,冬小麦蓝水足迹及总生产水足迹呈动态下降的趋势,而绿水足迹呈动... 通过量化2011—2018年河南省18个地市冬小麦生产水足迹,分析灌溉水和降水对粮食生产的作用,并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农业生产水足迹的因子。结果表明,在年际变化方面,冬小麦蓝水足迹及总生产水足迹呈动态下降的趋势,而绿水足迹呈动态上升的趋势;在空间变化方面,冬小麦生产水足迹空间聚集性比较明显,除信阳外,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水足迹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趋势;影响水足迹总量的因子中,生育期降水量、平均温度和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对冬小麦水足迹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大,化肥投入量的增加可以促进冬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进而降低了冬小麦生产水足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足迹 冬小麦 通径分析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足迹视角下黄土丘陵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以山西省和顺县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闫美霞 郭青霞 +1 位作者 丁一 康庆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41-49,共9页
从水足迹视角出发,运用CROPWAT及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2010—2019年山西省和顺县乡镇域主要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和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运用基尼系数及空间失配指数深入研究2010年、2014年、2019年乡镇域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格局,并明确调控... 从水足迹视角出发,运用CROPWAT及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2010—2019年山西省和顺县乡镇域主要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和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运用基尼系数及空间失配指数深入研究2010年、2014年、2019年乡镇域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格局,并明确调控方向。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和顺县作物生产水足迹、蓝水足迹、绿水足迹和耕地面积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绿水足迹对各区域作物生产水足迹的构成贡献最大,占比均超过62.0%;和顺县西部地区作物生产水足迹和耕地的空间聚集性不断增强;和顺县作物生产水足迹、蓝水足迹、绿水足迹与耕地之间的空间失配均逐渐加剧,中部和东部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分别为中度失配和重度失配,是和顺县未来农业水土资源调控的重点地区;可以将县域10个乡镇分别划分为水源涵养调蓄、水土优化调控与引水节水灌溉3个调控区。总的来说,受社会经济、生产要素投入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和顺县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协调水平处于失衡状态,但在调控区划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人工调控,仍可实现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协调水平的较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生产足迹 农业水土资源匹配 基尼系数 空间失配指数 黄土丘陵区 山西省和顺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生态足迹动态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丽峰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96,共6页
运用目前国外对生态足迹进行动态分析的最新成果,对河北省从1985年到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并结合万元GDP占用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指数等指标,对河北省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这... 运用目前国外对生态足迹进行动态分析的最新成果,对河北省从1985年到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并结合万元GDP占用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指数等指标,对河北省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这期间河北省的生态承载力增长不明显,而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出现了生态赤字,河北省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但是土地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能力在逐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产足迹 生态承载力 动态分析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31个省级区域生态承载力实证研究 被引量:75
14
作者 张可云 傅帅雄 张文彬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84-1089,共6页
发达地区通过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污染型行业,导致污染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同样,在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破坏在区域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间接转移。一个地区使用了大量的生态资源,但其绝大部分资源都可能是靠输入,在这种情况下... 发达地区通过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污染型行业,导致污染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同样,在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破坏在区域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间接转移。一个地区使用了大量的生态资源,但其绝大部分资源都可能是靠输入,在这种情况下,输入资源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输出资源地区的生态系统却承受了巨大的生态压力。通过实证研究,应用改进生态足迹模型分析比较了2008年中国31个省市区生态承载力,并讨论了区域间生态破坏转移问题,为实现以生态文明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生态足迹模型 生产性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的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卓 刘昌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6-78,共3页
以区域生产量取代消费量,并用生产性生态足迹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对东北地区1995,2000~2003年的生产性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上述年份的生物生产模式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并提出了消除生态赤字的途... 以区域生产量取代消费量,并用生产性生态足迹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对东北地区1995,2000~2003年的生产性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上述年份的生物生产模式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并提出了消除生态赤字的途径和方法,旨在为东北地区振兴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产性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主要农作物水足迹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封琼 毕忠飞 刘俊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3-219,共7页
探讨淮河流域主要农作物水足迹,可以为地区农业用水结构及改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以淮河流域5个省份主要农作物为研究对象,计算分析了2000-2017年小麦、稻谷、玉米、大豆、油料的蓝、绿、灰水足迹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通径分... 探讨淮河流域主要农作物水足迹,可以为地区农业用水结构及改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以淮河流域5个省份主要农作物为研究对象,计算分析了2000-2017年小麦、稻谷、玉米、大豆、油料的蓝、绿、灰水足迹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通径分析方法探究影响农作物生产水足迹的因素。结果表明:大豆的水足迹最大,水足迹大小与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呈负相关;年际变化方面,小麦、稻谷、玉米、油料总水足迹整体呈减小趋势,大豆总水足迹表现出波动增加的趋势;空间分布方面,安徽、河南省的总水足迹居于前位,且水足迹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聚集性,总体上中间高四周低;此外,对淮河流域农作物水足迹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氮肥施用量、平均气温和年降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足迹 蓝水足迹 绿水足迹 灰水足迹 足迹时空分布 农作物 通径分析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基本框架的构建 被引量:10
17
作者 何艳秋 倪方平 钟秋波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0-36,共7页
以GDP统计核算体系作为参考,结合中国目前碳核算的实践经验,探索性构造了中国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包含基础层级、中间层级和目标层级。基础层级是碳核算的起点,包含了核算类型、核算范围和核算制度。中间层级是碳核算的关键,... 以GDP统计核算体系作为参考,结合中国目前碳核算的实践经验,探索性构造了中国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包含基础层级、中间层级和目标层级。基础层级是碳核算的起点,包含了核算类型、核算范围和核算制度。中间层级是碳核算的关键,包含了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目标层级是碳核算的最终目标,主要是碳监测体系。以期通过这一套核算框架建立起"国家-地区-城市-行业"四位一体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使中国的碳核算系统化、制度化,便于国家统一管理和监控减排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效果,公平分配减排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层级 生产足迹 完全碳排放法 碳监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空间差异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张青 任志远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0-235,共6页
根据改进的生态足迹理论对中国西部地区生态安全状态进行了定量分析,以中国西部各省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对中国西部地区2009年的生物资源账户和能源账户的生产性生态足迹、生态承载量和生态压力指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2009... 根据改进的生态足迹理论对中国西部地区生态安全状态进行了定量分析,以中国西部各省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对中国西部地区2009年的生物资源账户和能源账户的生产性生态足迹、生态承载量和生态压力指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2009年中国西部生物资源账户与能源账户的生态承载量均小于生态足迹,说明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系统整体处于不安全状态;(2)空间上生物资源账户生态足迹整体上东部高于西部地区,南部高于北部地区,生态承载量呈现出南部明显高于北部;(3)人口的分布差异影响着人均生态承载量和承载总量的分布格局差异;(4)生物资源账户生态不安全地区面积占到中国西部地区总面积的68.6%;能源账户的生态足迹和生态压力指数较大的地方均分布在西北地区,西北地区能源账户生态足迹占到中国西部地区的75%。并揭示和提出了生产性生态压力指数较大的原因和减小生态赤字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生产性生态足迹 生态压力指数 中国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流域中俄水资源承载力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梦玲 戴长雷 +1 位作者 高宇 李梦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5期10924-10929,共6页
黑龙江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影响着中俄两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两国水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意义重大。通过分析黑龙江流域中俄9个相关研究区的供水情况及生产水足迹,采用经济发展程度-水资源开采程度(R_(G)-R_(P))关系图法对比分析流域中俄相... 黑龙江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影响着中俄两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两国水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意义重大。通过分析黑龙江流域中俄9个相关研究区的供水情况及生产水足迹,采用经济发展程度-水资源开采程度(R_(G)-R_(P))关系图法对比分析流域中俄相关研究区的水资源承载力状况。结果表明:中国侧4个研究区中黑龙江省供水能力最强,俄罗斯侧5个研究区中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供水能力最强;中国侧生产水足迹明显多于俄罗斯侧,且水资源压力较大,其中辽宁省最为显著。可见中国各研究区的用水效率较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水资源承载力优于俄罗斯侧。研究结论为中俄跨境流域水资源监测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供水能力 生产足迹 中俄 黑龙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