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城社员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情况调查
1
作者 徐贵权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22-23,共2页
安徽省凤阳县考城公社,自1979年实行农业生产“双包”责任制以来,农、付业生产迅速发展,社员收入大幅度增加,同时出现了个人占有大、中型农机具等生产资料的新情况。一这个公社有10个大队,79个生产队,3193户,16042人,7389个劳动力,3187... 安徽省凤阳县考城公社,自1979年实行农业生产“双包”责任制以来,农、付业生产迅速发展,社员收入大幅度增加,同时出现了个人占有大、中型农机具等生产资料的新情况。一这个公社有10个大队,79个生产队,3193户,16042人,7389个劳动力,31875亩耕地。三中全会以前,社员个人只有少量的镰、锄、镐、耙之类的小农具,其余生产资料全部归社队集体所有。据调查,这个公社解放后30年来,只有农用汽车2辆,大、中型拖拉机5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责任制 安徽省 凤阳县 加强管理 农机具 占有生产资料 社员 情况调查 农用汽车 新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按劳分配与生产资料的占有
2
作者 戴道传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37-43,36,共8页
一、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分配?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消费品分配并不是由其他因素决定的,而是由一定的经济条件,即由一定的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的。关于这个问题,仅看马克思的两处论述便可得到明晰的认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 一、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分配?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消费品分配并不是由其他因素决定的,而是由一定的经济条件,即由一定的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的。关于这个问题,仅看马克思的两处论述便可得到明晰的认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只是生产工具分配的“进一步规定”。“有了这种本来构成生产的一个要素的分配,产品的分配自然也就确定了。”(《马恩选集》第2卷,第98、99页)在《哥达纲领批判》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资料公有制 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社会 占有生产资料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产阶级法权 劳动者 消费品 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更高的阶段上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对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理解
3
作者 刘源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2期1-5,共5页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 劳动者 直接结合 资本主义私有制 消费资料 否定之否定规律 资本论 生产资料共同占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
4
作者 张忠任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5期26-29,共4页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问题是政治经济学中重大理论问题之一。在任何生产方式中,“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只要进行生产,就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问题是政治经济学中重大理论问题之一。在任何生产方式中,“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只要进行生产,就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历史上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有两种基本方式:间接结合与直接结合,大体上与私有制和公有制相对应。所谓间接结合,就是指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介入了一个相对于劳动者的异己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者 占有生产资料 直接结合 结合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 劳动力 社会主义公有制 理论问题 私有制 主人翁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特点和劳动性质再探
5
作者 王广信 《理论学刊》 1986年第4期41-42,共2页
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特点是怎样的呢?社会主义劳动的性质又是怎样的呢?在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上又各具有什么特点呢?这是本文简要回答的几个问题。一、间接结合与间接社会劳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设想,未... 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特点是怎样的呢?社会主义劳动的性质又是怎样的呢?在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上又各具有什么特点呢?这是本文简要回答的几个问题。一、间接结合与间接社会劳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设想,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单一的全社会公有制。在这种社会里,商品经济已经消亡,每个劳动者作为全社会范围内的自由人联合体的成员,共同地、直接地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者 占有生产资料 社会劳动 社会主义条件下 社会主义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 劳动性质 自由人联合体 公有制 共产主义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关于微观经济活力的思考
6
作者 管元辅 《理论月刊》 CSSCI 1994年第4期31-33,共3页
论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关于微观经济活力的思考管元辅以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党的十四大和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为里程碑,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十多年改革开放实... 论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关于微观经济活力的思考管元辅以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党的十四大和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为里程碑,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明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 占有生产资料 经济活力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职工民主管理 经济体制改革 个人物质利益 社会主义公有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物质资料占有形式问题
7
作者 布赫 叶勃利 《经济问题》 1982年第8期12-16,共5页
一定的物质资料占有形式,是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基础。物质资料的占有形式决定生产过程的根本性质,决定交换和分配的特定形式。因此,为了更好地认识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促使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深入研究物质资料占有形式问题。
关键词 占有生产资料 占有形式 物质资料 生活资料 生产过程 生产力水平 生产资料所有制 社会化大生产 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探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条件 被引量:1
8
作者 薛祖国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72-76,共5页
一、本文论题的提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商品生产存在的一般条件是两个: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前一个条件,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前提条件。它的存在,使生产者彼此依赖。但是,对商品生产的存在具有决定... 一、本文论题的提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商品生产存在的一般条件是两个: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前一个条件,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前提条件。它的存在,使生产者彼此依赖。但是,对商品生产的存在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后一个条件。因为正是由于存在着这后一个条件,生产者才不会把自己的劳动产品无偿让渡给别人。这样,就形成了商品交换的必要。因此,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条件。我国解放以来,人们就是根据这一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品生产 社会主义社会 占有生产资料 劳动产品 马克思 商品交换 社会劳动 所有者 私人劳动 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把抽象的公共占有实现为具体的个人占有 被引量:1
9
作者 金志涛 陈述君 于兴棠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985年第4期78-78,共1页
本刊发表黄世维同志的《如何理解“重建个人所有制”?》一文后,收到不少同志来稿提出各种不同意见。现摘要选登四篇。
关键词 重建个人所有制 生产过程 社会主义公有制 生活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 全体劳动者 占有生产资料 共产主义 私有财产 劳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特点
10
作者 吴祝云 《财经理论与实践》 1981年第2期19-26,共8页
斯大林把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表述为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必须肯定,这个表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贡献,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奠定了基础,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关键词 社会主义生产 全体劳动者 占有生产资料 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需要 社会生产 全民所有制企业 三个方面 生产单位 经济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性质和商品关系——对社会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存在原因的认识
11
作者 李云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981年第6期23-26,67,共5页
在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中为什么还必须保留商品生产,特别是在全民所有制经济中为什么还存在着商品生产,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一) 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文章中,有些文章以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两个经济条件作为立论依据,这无疑... 在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中为什么还必须保留商品生产,特别是在全民所有制经济中为什么还存在着商品生产,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一) 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文章中,有些文章以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两个经济条件作为立论依据,这无疑是正确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如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归不同的人占有是商品生产作为一种经济形式而产生所必须具备的客观经济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个基本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 商品生产 社会劳动力 劳动性质 占有生产资料 存在原因 私人劳动 生产资料所有制 社会分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性质及其与集体所有制的关系
12
作者 陈家骥 张之愚 《经济问题》 1981年第6期1-5,共5页
健全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对农村工作的一项重大决策.根据山西省委关于认真贯彻中央指示的精神,本刊与省农业经济学会联合组稿、编辑了《农业生产责任制讨论》专栏.开辟这一专栏的目的,是为了紧密配合农... 健全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对农村工作的一项重大决策.根据山西省委关于认真贯彻中央指示的精神,本刊与省农业经济学会联合组稿、编辑了《农业生产责任制讨论》专栏.开辟这一专栏的目的,是为了紧密配合农村正在进行的健全和落实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工作,探讨和回答实践中提出来的理论认识问题、政策界限问题、形式方法问题,等等;以肃清多年来左倾政策的影响,解脱大寨"一本经"的禁锢,激发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我们从山西省的实际情况出发,初步拟定了"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性质及其与集体所有制的关系"、"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客观依据"、"农业生产责任制与按劳分配实现的关系"、"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的多样化"、"农业生产责任制与政治思想工作的关系"、"农业生产责任制与包产到户"、"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生命力及其前途"等七个课题,将陆续发表讨论文章,供广大县、公社领导干部和从事农村经济管理的同志们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所有制 按劳分配 客观依据 农业生产责任制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包产到户 占有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所有制 资本主义 基本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产责任制长期不变是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客观要求
13
作者 何玉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1982年第3期41-48,57,共9页
作为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集体农业的战略措施,中央强调两个长期不变。对于集体所有制长期不变,人们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因而也是好理解、好接受的;对于农业生产责任制长期不变,人们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相对而言,就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和差异... 作为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集体农业的战略措施,中央强调两个长期不变。对于集体所有制长期不变,人们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因而也是好理解、好接受的;对于农业生产责任制长期不变,人们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相对而言,就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和差异。其所以如此,一是过去谈论农业生产责任制,大都是联系到拨乱反正以后,农民群众为着迅速克服“四人帮”造成的破坏,解决眼前的温饱问题自发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来加以论述,给人们造成了生产责任制只是一种临时性的过渡办法的错觉;二是有些同志虽然站得高点,看得远些,也往往把农业生产责任制和它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大包干”、“包产到卢、到劳、到组”、“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等形式等同起来,作为管理社会主义集体农业的一种方法,分析共对各个企业的适应性和局限性。这样,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就会不自觉地把工作上的一些失误,例如采用不适当的具体形式产生的一些偏差等等,归咎于农业生产责任制作为一种管理制度的本质。因此,如何深化对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研究和讨论以便有助于人们真正认识到发展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是搞好社会主义集体农业的客观要求,决不是可有可无的权宜之计,就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希望能引起读者深入钻研的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者联合体 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占有生产资料 经济利益 发展社会主义 农业经济 按劳分配原则 所有权 马克思恩格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劳动不具有直接社会性
14
作者 耿文清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1年第4期24-25,23,共3页
迄今为止,几乎在所有社会主义经济学原理著作(包括教科书)中,都把直接社会性作为社会主义劳动的特点之一。其理论根据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讲过的一段话:“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人的... 迄今为止,几乎在所有社会主义经济学原理著作(包括教科书)中,都把直接社会性作为社会主义劳动的特点之一。其理论根据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讲过的一段话:“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①毋须赘述,马、恩在当时一直是把社会主义经济作为非商品经济设想的,因此,当社会主义经济现实与马、恩设想的经济形式不尽相同时,便不能硬性套用某些特定条件下的结论。这些特定条件是什么呢?我认为:(1) 必须是单一的公有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商品生产劳动 社会性 局部劳动 社会劳动 社会主义劳动 个人劳动 特定条件 占有生产资料 总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二重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陶海粟 《经济科学》 1980年第3期67-68,共2页
一定的社会生产的目的,是由这个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是由这种生产关系的代表者,亦即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使用这种生产资料进行生产,以获取一定的物质利益的方式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全体劳动者成了生产资料... 一定的社会生产的目的,是由这个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是由这种生产关系的代表者,亦即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使用这种生产资料进行生产,以获取一定的物质利益的方式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全体劳动者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代表者.因此,要弄清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必须分析社会主义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的方式以及利用这种生产资料谋得自己的物质利益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占有生产资料 二重性 生产单位 社会主义劳动者 社会主义社会 主导地位 物质利益 经济利益 全体劳动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目的二重性在初级阶段的表现问题
16
作者 周肇光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1期13-17,共5页
在社会主义社会历史阶段中,客观地存在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二重性。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二重性,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两个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第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历史阶段中,客观地存在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二重性。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二重性,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两个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第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第一重性的内涵,即不断满足全体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建立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劳动者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他们既是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又是联合起来使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集体劳动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 二重性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劳动者 社会生产 占有生产资料 社会主义公有制 商品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论述的一点置疑
17
作者 刘安 《陕西财经学院学报》 1980年第2期85-87,共3页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我们研究任何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出发点。因此正确地表述生产关系,准确阐明生产关系的内涵,是我们政治经济学中一个不能有任何一点含糊的重要问题,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这样...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我们研究任何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出发点。因此正确地表述生产关系,准确阐明生产关系的内涵,是我们政治经济学中一个不能有任何一点含糊的重要问题,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这样表述生产关系“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彼此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关系 占有生产资料 劳动力 斯大林 所有制形式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 社会主义 劳动者 社会经济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校召开座谈会讨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18
作者 同甫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1期26-27,共2页
12月6日,我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和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召开会议,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座谈;接着,党委宣传部与本刊编辑部于10日下午联合召开座谈会,邀请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的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分几个... 12月6日,我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和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召开会议,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座谈;接着,党委宣传部与本刊编辑部于10日下午联合召开座谈会,邀请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的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分几个专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座谈会 科学社会 政治经济学 经济范畴 教研室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 占有生产资料 经济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剥削的理性分析与实证判断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彬 《求是学刊》 CSSCI 2000年第3期50-56,共7页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应该分清马克思对劳动雇佣关系的经济分析与道德分析的界限 ,由于人们对“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解过于狭窄 ,因而对剥削现象认识和理解过于浅显和敏感。人们较多地注意了剩余价值的...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应该分清马克思对劳动雇佣关系的经济分析与道德分析的界限 ,由于人们对“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解过于狭窄 ,因而对剥削现象认识和理解过于浅显和敏感。人们较多地注意了剩余价值的创造 ,却忽视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通过理性分析和实证判断 ,本文对剥削的定义是 :剥削是以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为前提 ,以经营或管理等方式对受雇一方剩余劳动成果的合法、文明地占有 ,是劳动雇佣双方契约关系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削 生产资料占有 文明行为 契约行为 消灭剥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谈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卓炯 《学术论坛》 1979年第1期10-16,共7页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关于商品生产的问题,是一个禁区。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和设想,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废除以后,就没有商品生产了。他这段话是在《哥达纲领批判》里讲的。“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关于商品生产的问题,是一个禁区。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和设想,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废除以后,就没有商品生产了。他这段话是在《哥达纲领批判》里讲的。“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份存在着。”由于这个原因,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没有商品生产的。一直到现在,它变成了一个禁区。这个禁区是逐步在打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规律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 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 资本主义制度 占有生产资料 按劳分配 社会分工 生产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