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琼北地区“三生”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探测
1
作者 林卫 周金星 +5 位作者 何荣晓 陈宗铸 陈毅青 王韫镭 钟云芳 雷金睿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17-1328,共12页
科学评估“三生”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系统保护至关重要。以海南岛北部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生”空间分类系统,运用当量因子法、空间自相关理论和地理探测器,探究2010-2020年海南岛北... 科学评估“三生”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系统保护至关重要。以海南岛北部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生”空间分类系统,运用当量因子法、空间自相关理论和地理探测器,探究2010-2020年海南岛北部“三生”空间ESV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20年,琼北地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面积分别为3.00×10^(3)、405和4.53×10^(3) km^(2),较2010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分别增加了15.4、97.0 km^(2),生态空间减少了111 km^(2);生产、生活空间增加面积主要来自生态空间转移。2)琼北地区ESV由2010年的378亿元下降至2020年的371亿元,其中,生态、生产空间的ESV分别减少了6.05、0.82亿元,是导致总体ESV降低的主要原因。3)琼北地区ESV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正向自相关性,且聚集性逐期增强,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海口市东部、澄迈县、文昌市和定安县中部,以生态空间为主;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澄迈东部、海口文昌和定安北部,以生产、生活空间为主。4)土地利用程度是影响琼北地区ESV空间异质性的主导因子,其中,土地利用程度和NDVI指数的交互作用解释力为71.9%,是造成海南岛北部ESV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 海南岛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延安市为例探讨城镇化与生态工程共同作用下的“三生空间”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2
作者 李贝 张起明 +4 位作者 温倩倩 康晶 王刚 季红超 罗海江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35,共11页
根据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以及生态贡献率等研究方法,以延安市为研究区,探讨了2006年以来城镇化与生态工程双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三生空间”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2006—2022年,“三生空间”变化的... 根据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以及生态贡献率等研究方法,以延安市为研究区,探讨了2006年以来城镇化与生态工程双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三生空间”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2006—2022年,“三生空间”变化的总体特征是林地生态用地增加、农业生产用地和草地生态用地减少,“三生空间”格局变化整体上呈现北部地区大于南部地区的特点,林地生态用地大范围增加,中心城区的其他生产用地和城镇生活用地增加明显。受“三生空间”变化的影响,延安市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呈上升趋势,其中,西南部和东南部生态环境质量升幅较大,而以宝塔区为代表的中部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以下降为主。从生态贡献率看,延安市生态质量的改善大于退化,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趋向改善。由此来看,多因素作用下,区域“三生空间”的变化具有鲜明的空间结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其进行监测、评估,确保“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极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城镇化 生态工程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延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脆弱区“三生空间”土地利用转型特征--以青海省大通县为例
3
作者 程雪丹 渠丽萍 王雄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14-122,共9页
“三生空间”转型过程研究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和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典型生态脆弱区的“三生空间”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建设美丽中国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三生空间”土地功能视角,采用洛... “三生空间”转型过程研究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和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典型生态脆弱区的“三生空间”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建设美丽中国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三生空间”土地功能视角,采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等方法对青海省大通县2010—2018年“三生空间”转型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通县“三生空间”以生态生产用地为主,其次为生产生态用地,生态用地和生活生产用地占比较小;生态用地主要分布于县域西北部和北部边缘地区,生态生产用地分布于西北部、北部和南部的山地区域,生产生态用地分布于中部和南部河谷地区,生活生产用地主要分布于县城中心区域。从“三生空间”土地利用转型总体特征来看,2010—2018年生态用地由分布较为集中向基本均衡转变,生态生产用地布局分散,但呈逐渐集中态势,生产生态用地较为集中,但呈逐渐均匀趋势,生活生产用地较为聚集且集中度不断提高,“三生空间”呈现生活生产用地占用生态生产用地和生产生态用地的特点。从“三生空间”土地利用转型空间分布特征来看,2010—2018年东峡镇等5个乡镇的生态用地优势不断提高,长宁镇的生产生态优势逐渐转化为生活生产优势,“三生空间”分布格局和转型过程主要受城镇化过程中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区 空间 洛伦兹曲线 基尼系数 土地利用转型 青海省大通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的区域生态审计体系研究
4
作者 李璞颖 伍光明 《财会通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0-25,116,共7页
生态审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监督手段之一。优化“生产—生活—生态”国土空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要求。贵州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和唯一的国家... 生态审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监督手段之一。优化“生产—生活—生态”国土空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要求。贵州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和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开展生态审计试点具有现实意义。为此,本文结合“三生空间”概念,以贵州省为例,研究拓展生态审计内容,构建包含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大系统,涵盖生产效益、幸福感、绿化水平等10个维度35个指标的“三生”生态审计评价体系。文章运用熵值法检验贵州“三生空间”发展情况。以期对丰富生态审计内容、促进生态审计发展、加强国土资源学与审计学学科融合、助力生态审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审计 空间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文化遗产地“三生空间”的生态智慧——以桂林龙脊梯田为例
5
作者 吴思睿 吴忠军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88,共7页
文章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龙脊梯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三生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时空特征,揭示了壮族瑶族群众在千年农耕实践中形成的生态智慧体系。研究发现,龙脊梯田通过“森林—溪流—梯田—村寨”的垂... 文章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龙脊梯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三生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时空特征,揭示了壮族瑶族群众在千年农耕实践中形成的生态智慧体系。研究发现,龙脊梯田通过“森林—溪流—梯田—村寨”的垂直水文系统、“木石刻分水”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上林下田”的水土保持技术,以及干栏建筑、乡规民约等文化载体,构建了人地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这种融合传统农技、生态伦理与文化制度的智慧体系,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活态样本,展现了农业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中的独特价值。梯田观景、农耕技艺(如耦耕、鱼稻共生)、节庆仪式(如开耕节、晒衣节)和民宿体验的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式,既保护了农业生物多样性,又创造了经济价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和文化自信,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动态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智慧 空间 龙脊梯田 农业文化遗产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武陵山片区土地利用演变及其生态环境响应
6
作者 卓德兵 张和利 +2 位作者 邓明蓉 贺碧湖 朱深海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27-35,共9页
基于2000—2020年武陵山片区土地利用数据,综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用地类型转换生态贡献率、生态响应程度指数等方法,探究武陵山片区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环境响应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 基于2000—2020年武陵山片区土地利用数据,综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用地类型转换生态贡献率、生态响应程度指数等方法,探究武陵山片区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环境响应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武陵山片区生产空间面积逐年减少,生活空间面积持续增加,生态空间面积先增加后减少;2005—2010年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2000—2020年,武陵山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期上升,共增加237.22亿元,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波动增长,整体增加0.003610,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三生”空间演变的响应具有协同性;耕地转换为林地、草地转化为林地是武陵山片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原因,而林地转换为耕地、草地转换为耕地、林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土地利用演变 生态环境响应 武陵山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生产·生活:新质生产力的空间意蕴阐释 被引量:11
7
作者 齐承水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73,共11页
空间是生产力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蕴含着丰富的空间意蕴。一定的空间场所、人的空间利益需要以及空间交往合作,人才、产业与技术的空间聚集,生产力结构要素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创新发展以及在空间的协同融合... 空间是生产力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蕴含着丰富的空间意蕴。一定的空间场所、人的空间利益需要以及空间交往合作,人才、产业与技术的空间聚集,生产力结构要素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创新发展以及在空间的协同融合,这些因素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生成起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以生态空间的优化为基础的,这就要求在科学利用资本基础上坚持生态正义,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转型,在坚持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中破解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矛盾,积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和谐统一。生产空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新质生产力是以生产空间变革为关注焦点的。生产空间是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在遵循社会生产空间发展的规律性、人民性和正义性的基础上,新质生产力创造出了一个符合人民利益和经济发展规律的生产空间,从而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生产空间的超越。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就是人们进行生活的过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始终观照人的现实生活,其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价值指向。新质生产力在破解人的生活难题、拓展人的物质生活空间和精神生活空间以及提升人的生活品质中不断彰显自身的价值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 生态空间 生产空间 生活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克苏地区“三生空间”时空演变规律 被引量:2
8
作者 闵家森 王让会 刘春伟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9,共12页
为厘清干旱地区“三生空间”时空演变格局规律及驱动因素,本研究基于“三生空间”视角,以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应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模型、地学信息图谱和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阿克苏地区“三生空间”格局演... 为厘清干旱地区“三生空间”时空演变格局规律及驱动因素,本研究基于“三生空间”视角,以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应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模型、地学信息图谱和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阿克苏地区“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90—2020年阿克苏地区各地类空间面积变化显著,农业生产空间和林业生态空间面积分别增加6872.99 km^(2)和960.94 km^(2),草地生态空间面积骤降11993.18 km^(2)。农业生产空间和其他生态空间重心迁移明显,前者表现出先向西北后向东南迁移的趋势,后者重心总体向东南迁移。“三生空间”各地类之间相互转换,转换的正效应>负效应,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整体上升,逐渐趋向稳定。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该地区的“三生空间”演变深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自然因素对“三生空间”的影响力逐渐减小,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力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时空格局演变 生态效应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阿克苏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苏南水网乡村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以石头潭片区为例 被引量:8
9
作者 丁金华 汪大庆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5-273,共9页
苏南水网乡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先行区,然而快速经济建设对“三生”空间景观格局造成较大干扰,引发的景观生态风险变化值得关注。研究以苏州市石头潭片区为例,选取1990、2000、2010、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景观格局指数构建景观... 苏南水网乡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先行区,然而快速经济建设对“三生”空间景观格局造成较大干扰,引发的景观生态风险变化值得关注。研究以苏州市石头潭片区为例,选取1990、2000、2010、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景观格局指数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分析研究区“三生”空间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90-2020年石头潭片区“三生”空间面积变化显著。生态空间面积稳步增加;农业生产空间面积逐年缩减;工业生产空间、城镇生活空间与农村生活空间扩张显著。“三生”空间类型转移以农业生产空间转向城镇生活空间与工业生产空间为主。2)研究区“三生”空间与景观生态风险存在关联性,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澄湖等水域生态空间,中风险区主要为沿湖荡分布的农业生产空间与农村生活空间,低风险区多为成片聚集分布的城镇生活空间与工业生产空间。1990-2020年石头潭片区景观生态风险等级不断上升,较高、高风险区面积逐步扩张,面积占比分别上升14.43%、7.50%。3)石头潭片区景观生态风险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性;生态风险指数空间分布以高-高与低-低聚集为主,空间分异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景观生态风险 土地利用变化 水网乡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约束与增长双向引导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县城“三生”空间优化--以米脂县城中心城区为例
10
作者 贾若楠 吴左宾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3-344,共12页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本底强约束及城镇发展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探讨“三生”空间优化为促进该地区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参考。基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约束与城镇增长的双向引导,提出生态基底辨识与城镇增长模拟相结合的集成性研究方法。...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本底强约束及城镇发展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探讨“三生”空间优化为促进该地区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参考。基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约束与城镇增长的双向引导,提出生态基底辨识与城镇增长模拟相结合的集成性研究方法。以米脂县城中心城区为例,采用MCR模型评价中心城区生态基底条件,利用FLUS-Markov模型模拟2035年中心城区“三生”空间分布,基于此识别生态基底条件与2035年“三生”空间分布的冲突激烈区、冲突中度区与冲突微弱区,并对各冲突区域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米脂县城中心城区生态基底条件划分为3个等级: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和一般生态区,其中生态保护区面积最大,一般生态区面积最小。(2)2035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米脂县城中心城区生态空间面积减少803.33 hm^(2),生产与生活空间面积均呈增长态势,增长面积分别为612.03 hm^(2)、191.30 hm^(2)。(3)米脂县城中心城区有40.80%的用地在未来存在冲突风险,冲突激烈区面积1606.54 hm^(2),约占城区的23.29%,冲突中度区面积968.19 hm^(2),约占城区的14.04%,冲突微弱区面积239.32 hm^(2),约占城区的3.47%,针对各冲突分区特点,提出生态优先、适度融合和兼容发展的“三生”空间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空间 生态约束 城镇增长 冲突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的马关县马洒村景观营建模式
11
作者 王鑫淼 张云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2期135-141,共7页
本研究以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马洒壮族村寨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解析其“三生空间”营建过程中蕴含的生态智慧,提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马洒壮族村寨景观营建模式,旨在为西南同类型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景观营建提供理论参考与实例借鉴。研... 本研究以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马洒壮族村寨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解析其“三生空间”营建过程中蕴含的生态智慧,提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马洒壮族村寨景观营建模式,旨在为西南同类型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景观营建提供理论参考与实例借鉴。研究采用实地考察、图示分析、历史文献研究、GIS空间分析等多元方法,对村寨空间格局、建筑形制、土地利用及生态观念进行系统性调查与解析。研究表明:马洒壮族村寨形成了“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圈层嵌套式空间结构,构建了“自然-生态-人文”高度融合的生态系统。具体表现:生态空间以“万物有灵”信仰为基础,形成对自然崇拜与生态保护意识;生活空间独特的枕山面水、错落有致的村寨格局,干栏式建筑民居和传统民俗,体现人居环境适应性智慧;生产空间采用“坝田-梯田”复合耕作技术,展现农耕生态智慧。基于此,本研究构建“宏观生态基底-中观空间格局-微观景观设计”三级营建体系,以塑造美丽乡村景观。马洒壮族村寨景观营建模式深刻反映了壮族“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实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协同演进,为西南民族地区美丽乡村景观构建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村落景观 生态智慧 营建模式 马洒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贵州省景观生态安全评价及其耦合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邹永偲 兰安军 +2 位作者 范泽孟 陶倩 钱方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2-442,共11页
[目的]探究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变规律,对喀斯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风险防控具有指导意义。[方法]以贵州省为研究对象,从“三生空间”视角出发,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贵州省近20年景观生态安... [目的]探究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变规律,对喀斯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风险防控具有指导意义。[方法]以贵州省为研究对象,从“三生空间”视角出发,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贵州省近20年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机理和耦合协调特征。[结果](1) 2000—2020年,贵州省以林地生态空间为主,占国土空间总面积53%以上,工业生产和城镇生活用地快速增长,导致城乡生活空间向外扩张挤占农业生产和林地生态空间。(2) 2000—2020年期间贵州省景观生态安全整体处于向好发展,南部景观生态安全等级总体优于北部地区。(3) 2000—2020年贵州省景观生态安全的Moran′s I值分别为0.340,0.400,0.414,空间相关性显著,“高—高”和“低—低”值为主要空间集聚模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布格局与景观生态安全分布有较高的一致性。(4)贵州省“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景观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度水平良好,在空间上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结论]人类经济活动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会改变区域土地利用格局,从而影响区域景观生态安全及耦合协调性,因此需要优化区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贵州省生态安全建设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空间 景观生态安全 耦合协调度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南京市“三生”空间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振 郭杰 +2 位作者 张雪微 何鸿飞 欧名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3-394,共12页
[目的]阐明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与“三生”空间多情景模拟的耦合过程,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提供参考。[方法]将包含防洪、水土保持、生物保护和游憩等重要生态过程的综合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作为约束条件耦合到FLUS... [目的]阐明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与“三生”空间多情景模拟的耦合过程,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提供参考。[方法]将包含防洪、水土保持、生物保护和游憩等重要生态过程的综合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作为约束条件耦合到FLUS模型中,设置农业空间优先、工业和生活空间优先、生态空间优先和三生空间均衡发展4类情景,预测了规划目标年(2025年和2035年)不同情景下“三生”空间结构与布局状况。[结果]南京市低、中、高安全水平生态用地规模分别为1537.41,2576.85,2928.59 km^(2),占比23.34%,39.12%,44.46%;相较其他3种情景,“三生”空间均衡发展情景下,维持中等水平的生态安全,各类空间变化趋势整体较为缓和,到2025年和2035年,生产空间基本维持现有水平,仅增加2.09,2.02 km^(2),生活空间增幅相对有限,分别为28.55,46.27 km^(2),生态空间缩减幅度有所放缓,分别为30.64,48.29 km^(2),该情景在满足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的同时,也能兼顾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的要求,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论]以“三生”空间均衡发展为目标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有利于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FLUS模型 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网络分析模型的武汉市“三生空间”碳代谢特征 被引量:6
14
作者 魏嶶 叶长盛 +1 位作者 蔡鑫 肖蔚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8-543,共16页
通过模拟生物代谢来剖析城市生产、生活及生态空间(简称“三生空间”)碳代谢机理有助于实现区域要素整合和结构优化,是寻求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以武汉市为例,基于“三生空间”分类体系构建水平方向上的碳流模型,剖析2005~2... 通过模拟生物代谢来剖析城市生产、生活及生态空间(简称“三生空间”)碳代谢机理有助于实现区域要素整合和结构优化,是寻求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以武汉市为例,基于“三生空间”分类体系构建水平方向上的碳流模型,剖析2005~2020年“三生空间”演化过程中碳要素的流向;运用生态网络分析(ENA)模型对“三生空间”碳代谢进行分析,评估不同用地之间的生态关系;最后利用互惠指数综合评价“三生空间”演化对城市碳代谢的作用。结果表明:①2005~2020年,武汉市整体以负碳流为主导,2010~2015年达到峰值;2005~2015年整体上呈现碳代谢紊乱局面;2015~2020年,碳减排效果显著,正、负碳流较弱,空间上分布零星,后期碳代谢逐渐趋向平衡;②武汉市生态关系以掠夺限制关系为主,生态空间被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挤占,不同用地之间的生态冲突较为强烈,2015年后无生态区域增加,生态关系明显改善;③互惠指数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但互惠指数的平均值为0.77(<1),表明“三生空间”演化对城市碳代谢平衡的作用仍为消极,武汉市的国土空间利用仍有不合理之处,碳代谢压力尚存,需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空间 生活空间 生态空间 碳代谢 生态网络分析模型 生态关系 空间分布 武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沿黄地区“三生”空间生态环境效应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昊 李琪颖 +2 位作者 狄巍榕 路婕 蔚霖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6-196,共11页
文章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等方法,测度2000-2020年河南省沿黄8个地市多尺度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河南省沿黄地... 文章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等方法,测度2000-2020年河南省沿黄8个地市多尺度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河南省沿黄地区“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呈现出生态、生产用地总体减少,生活用地持续增加的态势,以各类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用地的减少最为显著。(2)2000-2020年研究区在生态环境正效应和负效应的共同影响下,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特征,农业生产用地转变为生态用地是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原因;“三生”空间变化图斑呈现明显聚集性,黄河干流沿线以正效应贡献图斑为主,郑州市、三门峡市以负效应贡献图斑为主;济源市贡献率经历了由正到负的转变,开封市和洛阳市经历了由负到正的转变,其他地市贡献率无质的变化。(3)夜间灯光、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驱动因子;因子的交互作用大于单因子对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以夜间灯光和碳排放量的交互作用最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沿黄地区统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空间 生态环境效应 地理探测器 河南省沿黄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低山丘陵区三生用地空间冲突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罗鸿 杨存建 廖雨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6-153,共8页
为探究三生用地类型的空间冲突水平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以助力国土空间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以德阳市罗江区为例,基于2018年GF—1号遥感影像数据,从“三生”角度出发对其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合土地利用不同功能特点,构建三生用地... 为探究三生用地类型的空间冲突水平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以助力国土空间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以德阳市罗江区为例,基于2018年GF—1号遥感影像数据,从“三生”角度出发对其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合土地利用不同功能特点,构建三生用地分类体系,借助景观生态指数构建冲突指数模型,而后评估生态服务价值,以格网形式对三生用地类型的空间冲突水平及生态服务价值进行可视化表达,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法探究空间冲突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生用地类型以生产生态用地为主,其次为生态生产用地及生活生产用地,生态用地仅占5%左右。2)罗江区三生用地类型的空间冲突水平处于基本可控状态,主要为较弱和中等空间冲突,强空间冲突主要存于生活生产及生产生态用地,弱空间冲突主要存在于生活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潜在冲突(弱空间冲突和较弱空间冲突)有转化为公开冲突(中等空间冲突和强空间冲突)的趋势。3)罗江区生态服务价值在布局上呈中间高四周低的特征,生产生态用地贡献最大,生活生产用地贡献为负。4)空间冲突指数与生态服务价值呈显著负相关,即空间冲突水平的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地 空间冲突 生态服务价值 罗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及分异机制——基于“三生”空间主导功能判别视角 被引量:3
17
作者 高喆 冶建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47-1956,共10页
玛纳斯河流域作为新疆重要的绿洲农业耕作区,生态环境脆弱,探讨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对该区国土空间优化以及乡镇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主导功能,分析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和生态环境效... 玛纳斯河流域作为新疆重要的绿洲农业耕作区,生态环境脆弱,探讨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对该区国土空间优化以及乡镇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主导功能,分析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和生态环境效应演变,探讨该区域生态环境效应分异机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玛纳斯河流域主要发生生态空间向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转出。(2)玛纳斯河流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29变化为0.27,农业生产空间侵蚀生态空间带来的生态环境负面影响逐渐增强。(3)地形因素和气候因素是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效应变化的主导因子,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共同驱动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导致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格局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空间分异 玛纳斯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转型及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蕊 邓文彬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742-5752,共11页
为探究如何优化乌鲁木齐市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城市在“三生空间”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乌鲁木齐市1980—2020年(每10年一期,共5期)土地覆盖遥感影像数据,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生态... 为探究如何优化乌鲁木齐市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城市在“三生空间”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乌鲁木齐市1980—2020年(每10年一期,共5期)土地覆盖遥感影像数据,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和InVEST模型估算生境质量等方法,定量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及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生态空间被持续压缩,生活空间持续增加,而生产空间则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倒V型变化趋势。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主要表现为草地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化。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持续下降,草地转变为其他生态空间是使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乌鲁木齐市的生境质量水平持续下降,草地、水域生态空间转化为其他生态空间是生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见:土地利用转型会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巨大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乌鲁木齐市生态持续改善提供保障,同时还能为协调新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效应 境质量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的福州市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晶 陈松林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6-194,共9页
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了2000—2020年间福州市“三生空间”结构转型... 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了2000—2020年间福州市“三生空间”结构转型的时空演化特征与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福州市“三生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一致,生态空间分布最广泛呈缩减趋势,生活空间主要分布在市辖区呈扩张趋势,生产空间主要分布在福州主城区和东部地区呈先减后增趋势。(2)“三生空间”的转换以生态空间的转出、生活空间的转入为主,转入量和转出量并不平衡,转换较为活跃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福州主城区和东部地区,其他地区转换较为零散。(3)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退化趋势并存,但两者发生区域在空间上并不重叠,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下降,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显著,高值区主要位于永泰县,低值区集中于主城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主要以农业生产用地、草地生态用地转为林地生态用地为主,林地生态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转为工矿生产用地则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里雅河流域三生空间演变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2
20
作者 木尔阿地力·阿不力孜 师庆东 +1 位作者 祖拜代·木依布拉 史浩伯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222,共11页
【目的】探讨克里雅河流域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方法】基于1990、2000、2010、2020年4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定量分析了克里雅河流域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空间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功能空间相互转移的生态环境效... 【目的】探讨克里雅河流域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方法】基于1990、2000、2010、2020年4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定量分析了克里雅河流域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空间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功能空间相互转移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1990~2020年,克里雅河流域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增加,而生态空间减少,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主要表现为草地生态用地与其他生态用地之间的转化和其他生态用地与农业生产用地之间的转化;1990~2020年,克里雅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变化较大是中游和下游区;1990~2020年,其他生态用地转化为草地生态用地和水域生态用地是克里雅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主要原因,二者贡献率达97.28%;相反,农业生产用地、草地生态用地和水域生态用地向其他生态用地的转入是流域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的主要原因,三者贡献率达负的98.50%。人口与经济因素、农业发展因素是克里雅河流域三生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论】克里雅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虽有所好转,但生态环境问题依旧突出,需要加强对农业生产用地、草地生态用地及水域生态用地的治理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克里雅河流域 生态环境效应 驱动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