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2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陈晓华 周琼 刘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63,共16页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当今中国加快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重要命题。在构建城市创新质量新指标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机制进行深入剖析。...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当今中国加快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重要命题。在构建城市创新质量新指标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机制进行深入剖析。研究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能提升城市创新质量,并能通过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提升城市科技投入水平和吸引研发人员流入三个渠道促进城市创新质量的提升,协同集聚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创新质量有促进作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均能促进城市创新质量提升。此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能够推动新企业注册量的递增,进而提升城市的创业积极性与创业活跃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具有促进城市创新质量和创业活力两大功能,可以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增长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服务业 协同集聚 城市创新质量 专利复杂度 创业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及门槛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金飞 徐长乐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6期51-59,共9页
通过构建协同集聚指数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产业、空间层面的协同性进行综合评价,并以2008—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样本,利用动态GMM分析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从规模和效率维度来看,协同集聚经济增... 通过构建协同集聚指数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产业、空间层面的协同性进行综合评价,并以2008—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样本,利用动态GMM分析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从规模和效率维度来看,协同集聚经济增长均呈现出“倒U”型演进特征。其中,信息化、城镇化、投资水平以及对外开放度都有显著正向作用,而政府干预则显著抑制经济增长,但市场化与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从城市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的门槛回归结果来看,当经济规模过小、人口规模过小或过大时,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明显。因此,在城市产业布局及政策调整中,应注重人口规模与经济体量相匹配,强调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升以及高端人力资本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 协同集聚 经济效应 门槛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基于北京市与长三角地区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61
3
作者 汪德华 江静 夏杰长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22,共8页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影响其升级有两个重要原因:制造业企业内部制造环节和服务环节的分离降低了企业的装置成本并有助于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社会化的专业分工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并且在产业关联度上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历...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影响其升级有两个重要原因:制造业企业内部制造环节和服务环节的分离降低了企业的装置成本并有助于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社会化的专业分工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并且在产业关联度上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历史经验表明,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顶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不断地投入现代服务业所内含的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使整体产业结构不断向"软化"趋势调整。通过利用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四地以及全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计算比较,北京是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能够较多地利用外部服务业的地区;利用北京等四地2000~2005年的制造业分行业面板数据,计量检验表明在四地外部服务业的发展都将有利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中,北京市的服务业增加值提高1个百分点,将使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0.648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服务业 制造业升级 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背景的产业升级 被引量:95
4
作者 杨仁发 刘纯彬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0-46,共7页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环节上活动的相互渗透、延伸和重组,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反映。价值链高度相关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基础动力,技术创新...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环节上活动的相互渗透、延伸和重组,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反映。价值链高度相关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基础动力,技术创新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内在动因,规制放松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外在动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过程实质是价值链分解和重构整合的过程,生产性服务业关系性地融合到制造业价值链的基本活动中,以及结构性地融合到制造业价值链的辅助活动中。根据价值链之间作用方式的不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分解和整合的方式和过程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融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服务业 制造业 价值链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水平及效应——来自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106
5
作者 陈晓峰 陈昭锋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9-57,共9页
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指数,基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并实证检验两者协同集聚的演进关系及其各类效应。结果显示:东部沿海地区各省市的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差异较大;生... 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指数,基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并实证检验两者协同集聚的演进关系及其各类效应。结果显示:东部沿海地区各省市的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差异较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本身都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同期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对彼此都会形成一定的阻力作用,滞后一期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对当期制造业集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两者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专业化水平及产业优化升级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尚不明显。据此,提出有效促进产业协同集聚的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服务业 制造业 协同集聚 集聚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场周边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布局特征——以首都机场为例 被引量:15
6
作者 柳坤 申玉铭 刘辉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41,共6页
空港经济对推动城市产业空间调整和城市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以首都机场为例,运用Ripley’s K函数及核密度估计法分析机场周边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布局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区位布局均呈现出明显的向心性,其中,物... 空港经济对推动城市产业空间调整和城市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以首都机场为例,运用Ripley’s K函数及核密度估计法分析机场周边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布局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区位布局均呈现出明显的向心性,其中,物流业、制造业和金融业的向心性最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空间集聚强度呈先增后减的倒"U"型特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集聚强度明显高于制造业企业集聚强度,不同行业企业空间区位选择距离阈值存在差异。不同行业空间分异特征显著,集聚模式不同。制造业呈"大分散、大集聚"模式;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及物流业呈"小分散、大集聚"模式;金融业呈"大分散、小集聚"模式。城市主要交通干线附近及成熟的产业园区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主要集聚地,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以及科技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具有较强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服务业 制造业 空间布局 首都机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模型及实证研究 被引量:68
7
作者 唐强荣 徐学军 何自力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26,共7页
本文从生态学种群Logistic生长方程的视角,在不考虑种群进化的影响并假设共生的作用是扩大种群环境容量的条件下,提出在共生作用和环境变化影响下以分段Logistic函数近似表示的环境容量不断变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发展模型,... 本文从生态学种群Logistic生长方程的视角,在不考虑种群进化的影响并假设共生的作用是扩大种群环境容量的条件下,提出在共生作用和环境变化影响下以分段Logistic函数近似表示的环境容量不断变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发展模型,并对中国产业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发展的作用机制与种群属性、种群密度、制度环境变化和产业环境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服务业 制造业 共生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效应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被引量:13
8
作者 肖文 徐静 林高榜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5-80,共6页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平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互动理论,根据二者的作用机理,以浙江省为例,利用投入产出表,以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等指标,分析两个产...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平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互动理论,根据二者的作用机理,以浙江省为例,利用投入产出表,以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等指标,分析两个产业的互动效果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贡献更多地产生在最终环节,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贡献则广泛地渗透到制造业生产的中间环节;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效应较为薄弱,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也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服务业 制造业 互动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 被引量:32
9
作者 李博 韩增林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9-175,共7页
依据投入产出法,综合考虑研究区域实际情况,基于中间需求率确定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利用服务分配系数定量分析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特性,提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结果表明: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包括... 依据投入产出法,综合考虑研究区域实际情况,基于中间需求率确定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利用服务分配系数定量分析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特性,提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结果表明: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对于资源型制造业,应该加大对资源的深度加工处理,增加其增值率和利润率,大连市的低技术型制造业和中技术型制造业已经越来越重视发展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对于高技术型制造业,大连市制造业仍然缺乏行业关键核心技术;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上分析,资源型制造业、低技术性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是负反馈机制,中技术型制造业、高技术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是正反馈机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尽量采取正反馈模式,以技术型制造业结构为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服务业 制造业 互动:机制 大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沿海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关系演变研究——基于113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22
10
作者 安树伟 常瑞祥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1-110,共10页
本文采用标准差椭圆方法,基于沿海地区113个城市对2003-2014年沿海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关系展开动态研究。结果表明: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关系变化看,两者的空间差异呈显著扩大趋势;空间关系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空间分布... 本文采用标准差椭圆方法,基于沿海地区113个城市对2003-2014年沿海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关系展开动态研究。结果表明: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关系变化看,两者的空间差异呈显著扩大趋势;空间关系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空间分布椭圆不同方位城市的产业发展速度不同;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关系可以分为完全相同、完全相反、南北方向上相同而东西方向上相反三种类型,这种差异的产生既与影响不同行业集聚的因素不同有关,也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性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服务业 制造业 空间关系 标准差椭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增长效应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27
11
作者 周明生 陈文翔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9-78,共10页
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内,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垂直关联模型,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2003-2015年面板数据,探索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以及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株潭地区制造业集聚相对较为明显... 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内,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垂直关联模型,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2003-2015年面板数据,探索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以及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株潭地区制造业集聚相对较为明显,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较低,并且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水平不高,协同集聚与经济增长表现出非线性的关系。其次利用门限回归模型研究不同城市规模条件下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当城市人口处于150万-220万时,协同集聚增长效应最大。最后提出针对加强协同集聚水平以及经济增长效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制造业 生产服务业 协同集聚 经济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 被引量:23
12
作者 张晓涛 李芳芳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9-47,共9页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是"服务型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化"导致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必由之路。本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趋势及机理进行了深入阐释,并选取...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是"服务型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化"导致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必由之路。本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趋势及机理进行了深入阐释,并选取典型案例,从计量角度实证分析了这种融合互动状态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两者融合互动的主要途径和政府定位,为我国促进产业间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服务业 制造业 融合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行业差异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洁 李雪源 陈海波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1-66,共6页
本文从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指标入手,基于投入产出表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行业差异性进行了测度评价,运用聚类分析分别对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和制造业行业进行归类,最后提出提升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 本文从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指标入手,基于投入产出表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行业差异性进行了测度评价,运用聚类分析分别对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和制造业行业进行归类,最后提出提升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服务业 制造业 融合发展 行业差异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分工制度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新探——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10
14
作者 钱书法 贺建 程海狮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9-74,共6页
技术进步、分工深化和报酬递增,都是社会分工制度演进的具体表现。本文以江苏省数据为例对社会分工制度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尤其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部门对制造业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为社会分工制度及其... 技术进步、分工深化和报酬递增,都是社会分工制度演进的具体表现。本文以江苏省数据为例对社会分工制度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尤其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部门对制造业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为社会分工制度及其理论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也为江苏省及各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分工制度 生产服务业 制造业 企业网络分工 结构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 被引量:18
15
作者 吉亚辉 段荣荣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9-84,共6页
本文根据垂直联系模型(CPVL模型),利用2006—201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现象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具有协同集聚现象,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促进制造业... 本文根据垂直联系模型(CPVL模型),利用2006—201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现象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具有协同集聚现象,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促进制造业集聚,制造业集聚亦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并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空间关联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服务业 制造业 协同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比较研究 被引量:23
16
作者 刘婷婷 曾洪勇 张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209-215,共7页
运用投入产出、地理联系率等方法,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和空间联系,探讨北京市和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系的一般规律与差异性,旨在为京津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 运用投入产出、地理联系率等方法,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和空间联系,探讨北京市和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系的一般规律与差异性,旨在为京津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第三产业服务,而天津的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第二产业服务,天津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上的联系比北京更紧密;京津生产性服务业对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趋于下降,而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趋势上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有一定的功能支撑作用;天津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一致性强于北京,天津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联系上比北京要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服务业 制造业 产业关联 空间分布一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机理研究——基于产业、空间、企业活动多维视角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宁 王玉婧 韩同银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4-128,共5页
制造业的"服务化"需要打破产业界限,与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能够产生规模经济效应。相关产业具有地理邻近性,成本的持续降低、生产要素保持较好的流动性构成了产业协同的基本条件。文章构建了生产性服务... 制造业的"服务化"需要打破产业界限,与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能够产生规模经济效应。相关产业具有地理邻近性,成本的持续降低、生产要素保持较好的流动性构成了产业协同的基本条件。文章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机理分析框架,并基于产业、空间、企业活动的多维视角,从宏观层面的空间布局、中观层面的产业关联和微观层面的知识关联,系统梳理了两产业协同发展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服务业 制造业 协同机理 产业价值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共生机理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张长森 杨振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1-74,共4页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二者相互依赖、共生互动的关系越来越成为学界的共识。从专业分工与外包、价值链角度来剖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可得到二者互动共生关系:即制造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二者相互依赖、共生互动的关系越来越成为学界的共识。从专业分工与外包、价值链角度来剖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可得到二者互动共生关系:即制造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制造业的升级。我国制造业相对发达,生产性服务业却较为落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因此,应该正确地选择促进生产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战略路径,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机理 生产服务业 制造业 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测度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19
作者 吉亚辉 甘丽娟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4-68,100,共6页
本文通过构造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2006—2013年中国26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垂直关联模型,构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理论框架,从地区和行业层面对... 本文通过构造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2006—2013年中国26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垂直关联模型,构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理论框架,从地区和行业层面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协同集聚现象;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影响因素的作用存在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服务业 制造业 协同集聚测度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双重集聚的协调度与生态位适宜度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吉亚辉 段荣荣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49-54,共6页
本文利用2006—201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通过相对多样化指数和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双重集聚的协调度与生态位适宜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双重集聚的协调度和生态位适宜度表... 本文利用2006—201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通过相对多样化指数和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双重集聚的协调度与生态位适宜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双重集聚的协调度和生态位适宜度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东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态位适宜度不高,反而中西部一些地区的生态位适宜度较高,说明东部发达地区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忽略了第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形成第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形成梯度式发展规划,使各区域的产业集聚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服务业 制造业 协调度 生态位适宜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