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异养细菌生产力 被引量:3
1
作者 肖天 王荣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2期58-65,共8页
利用异养细菌特异示踪物(甲基-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并入DNA的速率测定渤海(37°45′~39°00′N,118°30′~121°30′E)异养细菌生产力(BP).在1998年9~10月和1999年4~5月两个航次中,发现秋季(1998年9~10月)异... 利用异养细菌特异示踪物(甲基-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并入DNA的速率测定渤海(37°45′~39°00′N,118°30′~121°30′E)异养细菌生产力(BP).在1998年9~10月和1999年4~5月两个航次中,发现秋季(1998年9~10月)异养细菌生产力是148 8~103 2mg/(m2·d)(平均为125 5,n=88),春季(1999年4~5月)异养细菌生产力是169 8~88 9mg/(m2·d)(平均为115,n=76).通过大面站和连续站的昼夜观测发现秋季异养细菌生产力垂直变化是底层大于表层,春季是表层大于底层.与初级生产力(PP)相比,即BP∶PP,秋季是0 97~0 41(平均为0 71),春季是0 75~0 13(平均为0 38),秋季较高是春季的2倍(平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养细菌 生产力细菌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及珠江口细菌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诚刚 宁修仁 +2 位作者 蔡昱明 郝锵 乐凤凤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2-122,共11页
2004年2~3月和2004年8~9月两个航次中对珠江口及南海北部海域的异养浮游细菌生物量、生产力及其调控机制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营养物质的供应对调查区域真光层水体内的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起着主要控制作用,从而导致冬季航次珠... 2004年2~3月和2004年8~9月两个航次中对珠江口及南海北部海域的异养浮游细菌生物量、生产力及其调控机制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营养物质的供应对调查区域真光层水体内的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起着主要控制作用,从而导致冬季航次珠江口-陆架-外海调查断面表层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呈现沿盐度梯度向外海逐渐降低的特征.就南海北部调查区域而言,冬季真光层异养细菌生物量(C)平均为(712±290)mg/m^2,夏季平均为(937±397)mg/m^2;真光层细菌生产力(C)冬季平均为(65.1±42.8)mg/(m^2·d),夏季平均(52.5±28.6)mg/(m^2·d).本调查中,南海北部海区IBP和IPP比值范围是4%~96%,平均为26%,IBP和IPP比值与初级生产力呈负相关,其分布特征与新生产力,比的分布趋势相反,显示了异养细菌在真光层物质循环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南海近岸富营养海域和外海寡营养海域之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养浮游细菌 细菌生产力 细菌生物量 细菌丰度 南海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冰洋楚科奇海浮游细菌丰度和生产力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高源 何剑锋 +2 位作者 陈敏 林凌 张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6-104,共9页
2012年夏季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对北冰洋楚科奇海及其北部边缘海浮游细菌丰度和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并将其与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楚科奇海浮游细菌丰度的变化范围为0.56×10^8~6.41×10^8cells/dm... 2012年夏季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对北冰洋楚科奇海及其北部边缘海浮游细菌丰度和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并将其与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楚科奇海浮游细菌丰度的变化范围为0.56×10^8~6.41×10^8cells/dm3,平均为2.25×10^8cells/dm3;细菌生产力介于0.0421.92mg/(m3.d)(以碳计)之间,平均为0.54mg/(m3·d)(以碳计),与已有研究结果基本相当。陆架区细菌丰度和生产力要明显高于北部边缘区,但前者的单位细菌生产力则较低。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细菌丰度与温度和叶绿素口浓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乡〈0.01),表明北极变暖导致的海水升温及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增加均会促进细菌的生长,从而进一步提高细菌在海洋生态系统和碳循环中的作用。但陆架区的细菌生产力与环境参数均没有显著相关性,表明其影响因素较为复杂;生产力在北部边缘区则仅与叶绿素a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浮游植物生长过程产生的溶解有机碳(DOC)是细菌生长最为主要的碳源,碳源的单一可能制约细菌的生产从而导致该海域无冰状态下细菌丰度的增加不如预期,但融冰过程带来的大量DOC将促进细菌活性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细菌 细菌生产力 北极 楚科奇海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细菌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彭安国 黄奕普 +5 位作者 刘广山 郑天凌 陈敏 王肇鼎 练健生 郑爱榕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3-90,共8页
采用~3H-胸腺嘧啶核苷示踪法测定了大亚湾的细菌生产力,结果表明,该海区的细菌生产力(C)的变化范围为0.50×10^(-3)~30.2×10^(-3)mg/(dm^3·h),和其他海区的比较说明,在采样期间,大亚湾海域的细菌生产力是较高的,并对细... 采用~3H-胸腺嘧啶核苷示踪法测定了大亚湾的细菌生产力,结果表明,该海区的细菌生产力(C)的变化范围为0.50×10^(-3)~30.2×10^(-3)mg/(dm^3·h),和其他海区的比较说明,在采样期间,大亚湾海域的细菌生产力是较高的,并对细菌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以及相关生物、化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细菌生产力 ^3H-胸腺嘧啶核苷示踪法 空间分布 化学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综合养殖围隔中浮游细菌生产力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国才 李德尚 董双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24-128,共5页
用5个养虾实验围隔研究了对虾综合养殖生态系浮游细菌的生产力。结果表明,生产量(μgC/L·d)变动在90~909之间,平均为292±141。对虾-罗非鱼-缢蛏混养及对虾-扇贝混养生态系细菌生产量相对稳定;对虾单养及对虾-缢蛏、对虾-罗... 用5个养虾实验围隔研究了对虾综合养殖生态系浮游细菌的生产力。结果表明,生产量(μgC/L·d)变动在90~909之间,平均为292±141。对虾-罗非鱼-缢蛏混养及对虾-扇贝混养生态系细菌生产量相对稳定;对虾单养及对虾-缢蛏、对虾-罗非鱼混养生态系细菌生产量却变化较大。细菌生产量与水温、细菌生物量及浮游生物群落呼吸量均呈现显著相关性。细菌的日P/B系数变化在0.22~1.67(d-1)之间,平均为0.93±0.37(d-1)。细菌生产量与浮游植物毛生产量比值平均为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生产力 实验围隔 对虾池 浮游细菌 水质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高纬度沿岸海域的细菌生产力 被引量:3
6
作者 彭安国 黄奕普 +2 位作者 邱雨生 陈敏 刘广山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5-89,共5页
中国第18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采用3H 胸腺嘧啶核苷示踪法测定了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区的细菌生产力,并对细菌生产力的水平、垂直分布及细菌生产力与相关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结果表明:该研究海域细菌生产力的变化范围为1.51... 中国第18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采用3H 胸腺嘧啶核苷示踪法测定了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区的细菌生产力,并对细菌生产力的水平、垂直分布及细菌生产力与相关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结果表明:该研究海域细菌生产力的变化范围为1.51~21.7 ngC·dm-3·h-1,平均为7.77 ngC·dm-3·h-1.细菌生产力空间分布特征:水平呈非均匀分布,东、南、西3面较高,北、中部较低,而垂直分布则有3种类型,即次表层极大值型、随深度递增型和极大极小叠加型.细菌生产力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到一定时间后趋于最大值;细菌生产力昼夜变化的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和水温对细菌生产力的测值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生产力 ^3H-胸腺嘧啶核苷 普里兹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细菌生产力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邱雨生 黄奕普 +1 位作者 陈敏 刘广山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39-248,共10页
本文阐述了在中国第 1 6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 ( 1 999/ 2 0 0 0南半球夏季 )运用3H 胸腺嘧啶核苷示踪法研究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细菌生产力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该海区细菌生产力比较低 ,变化范围在 4.5— 1 91ngC·dm- 3... 本文阐述了在中国第 1 6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 ( 1 999/ 2 0 0 0南半球夏季 )运用3H 胸腺嘧啶核苷示踪法研究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细菌生产力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该海区细菌生产力比较低 ,变化范围在 4.5— 1 91ngC·dm- 3·h- 1 ,平均为 5 0 .4ngC·dm- 3·h- 1 ,其水平与Ross海相当。细菌生产力的变化较好地反映了浮游植物变化的特性 ,BP与PP的比值为 0 .41。表层水体中BP与DOC的分布特征呈反相关关系。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细菌生产力、初级生产力及溶解有机碳之间的关系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普里兹湾 细菌生产力 分布特征 ^3H-胸腺嘧啶核苷示踪法 浮游植物 异养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鱼不同混养系统中细菌生产力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博 田相利 +2 位作者 王芳 董双林 张永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4-32,共9页
利用陆基实验围隔,采用原位培养法,对比研究5种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混养系统中细菌生产力的状况。结果表明,细菌生产力波动在(85.22±9.68)^(899.24±29.67)μg C·L-1·d-1,平均为(442.33±210.51)μg ... 利用陆基实验围隔,采用原位培养法,对比研究5种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混养系统中细菌生产力的状况。结果表明,细菌生产力波动在(85.22±9.68)^(899.24±29.67)μg C·L-1·d-1,平均为(442.33±210.51)μg C·L-1·d-1。总体上,各处理组细菌生产力随时间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8月份达到最高值。其中,草鱼、鲢鱼和鲤鱼的三元混养模式中的细菌生产力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细菌生产力总体上与水体初级生产力、溶解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及水温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水体磷酸盐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发现,养殖前期水体无机氮(DIN)、DOC和POC含量对细菌生产力的贡献率高达44.058%,养殖中期DOC和POC含量对细菌生产力贡献率降为32.693%,而养殖后期DIN、DOC和POC含量对细菌生产力的贡献率为45.921%。研究表明,在养殖前期,DIN、DOC、POC是细菌生产力的关键因素;DOC、POC的重要作用使得养殖中期细菌生产力处在较高水平,但PO4-P含量成为限制因素;低温限制了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使得养殖后期较高的营养元素含量只能维持细菌较低的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生产力 水质 草鱼 鲤鱼 鲢鱼 混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大型水母暴发区浮游生物群落代谢及细菌生产力 被引量:1
9
作者 曾阳 黄毅彬 黄邦钦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2-548,共7页
于2013年6月(航段P1、P2)和2014年6月(航段P3、P4)上下旬4个航段,分别采用黑白瓶法和3H-亮氨酸示踪法测定南黄海大型水母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暴发区的浮游生物群落代谢和细菌生产力(BP).结果表明,在水母暴发的航段中,细菌生产力... 于2013年6月(航段P1、P2)和2014年6月(航段P3、P4)上下旬4个航段,分别采用黑白瓶法和3H-亮氨酸示踪法测定南黄海大型水母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暴发区的浮游生物群落代谢和细菌生产力(BP).结果表明,在水母暴发的航段中,细菌生产力和群落呼吸(CR)升高,净群落生产力(NCP)为负值.2013年6月,发现在水母生物量急剧增加的P2航段,细菌生产力显著升高,但细菌丰度(BA)变化不大,即单位细菌生产力显著上升,由1.75±0.87 pg/(cell·d)增加到3.31±1.22 pg/(cell·d)(p<0.05).2014年6月,水母暴发的P4航段中,细菌生产力没有显著上升,但群落总初级生产力(GPP)与群落呼吸的比值为0.46±0.25,显著低于P3航段的0.89±0.46(p<0.05);P_3、P_4净群落生产力分别为-0.84和-3.97 mmol/(m3·d),说明该区域水母暴发时呈异养状态;群落呼吸不完全由群落生产力所决定.由此可见,水母暴发可能促进单位细菌生产力增加,同时加强浮游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对海洋生态系统中浮游生物群落代谢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水母暴发 群落呼吸 细菌生产力 沙海蜇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夏季基础生物生产力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0
作者 宋星宇 刘华雪 +3 位作者 黄良民 谭烨辉 柯志新 周林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6409-6417,共9页
2008年夏季对南海北部不同海区的基础生物生产力(初级生产力及细菌生产力)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表层初级生产力(C)和真光层水柱初级生产力平均值(C)分别为(0.83±1.15)mg·m-·3h-1和(225.39±136.64)mg·m-·... 2008年夏季对南海北部不同海区的基础生物生产力(初级生产力及细菌生产力)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表层初级生产力(C)和真光层水柱初级生产力平均值(C)分别为(0.83±1.15)mg·m-·3h-1和(225.39±136.64)mg·m-·2d-1;表层细菌生产力(C)和真光层水柱细菌生产力平均值(C)分别为(0.14±0.19)mg·m-·3h-1和(128.14±74.86)mg·m-·2d-1。基础生产力的平面分布整体呈由近岸向深海降低的趋势,同时在西沙群岛邻近水域存在一个基础生物生产力的高值区。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温度、营养盐不是影响南海细菌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细菌生产力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及初级生产过程密切相关IBP:IPP比平均值为(67.55±37.13)%。与细菌生产力的分布规律不同,IBP:IPP比值在深海海域明显高于近岸水域,在吕宋海峡附近水域发现了IBP:IPP>100%的高比值区,说明异养细菌在南海寡营养海域碳循环体系中的重要生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细菌生产力 初级生产力 微食物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夏季浮游细菌生长效率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生福 宋星宇 +2 位作者 黄良民 谭烨辉 柯志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3-79,共7页
2010年9月对南海北部海域细菌生长效率、细菌呼吸率、细菌生产力及相关生态、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细菌生产力(C)和细菌呼吸率(C)表层平均值分别为0.08±0.02mg·m 3·h 1和0.92±0.18mg·m 3·h... 2010年9月对南海北部海域细菌生长效率、细菌呼吸率、细菌生产力及相关生态、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细菌生产力(C)和细菌呼吸率(C)表层平均值分别为0.08±0.02mg·m 3·h 1和0.92±0.18mg·m 3·h 1,细菌生长效率在6.20%—9.84%范围波动。细菌生产力、细菌生长效率的空间分布呈现由近岸向外海逐渐递减趋势,而细菌呼吸率的分布特征相对不显著。细菌呼吸率和细菌需碳量明显高于初级生产力,表明南海北部海域整体呈异养性特征,初级生产过程不足以满足细菌生长代谢对碳的需求。尽管细菌生产力与细菌呼吸率相关性显著,但与两者相关的环境因子不完全一致,说明它们可能存在不同的调控机制。综合分析细菌生产力、细菌呼吸率和相关生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异养细菌二次生产和呼吸代谢2种不同的生态功能在微食物环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生产力 细菌呼吸率 细菌生长效率 细菌需碳量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