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以下简称水源地)的固碳能力(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本文利用第二代基于个体树木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FORCCHN2估算了水源地2002-2020年的森林NEP,并分析了森林NE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以下简称水源地)的固碳能力(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本文利用第二代基于个体树木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FORCCHN2估算了水源地2002-2020年的森林NEP,并分析了森林NE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02-2020年水源地森林NEP在像元尺度上平均值为308.88~761.22 g C·m^(-2)·a^(-1),辐射和温度变化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水源地森林NEP在19年间呈显著下降趋势,年均降低值为4.41 g C·m^(-2)·a^(-1),且空间变化趋势具有差异性。分析总初级生产力(GPP)、土壤呼吸(SR)、植被呼吸(VR)年际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要素的逐像元相关性,结果表明,区域东部温度上升造成的SR增长速率高于GPP;另外,西北与西南区域太阳辐射的降低导致了该区域GPP的减少。展开更多
本研究以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物候参数为核心,集成遥感与气象数据,应用Geodetector模型揭示了2001—2020年伊犁草地生态系统碳固存的调控机制。研究发现,区域草地NPP年均值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地形与物候...本研究以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物候参数为核心,集成遥感与气象数据,应用Geodetector模型揭示了2001—2020年伊犁草地生态系统碳固存的调控机制。研究发现,区域草地NPP年均值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地形与物候因子协同主导NPP空间分异,其中海拔、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season,LOS)、生长开始期(Start of season,SOS)和枯黄期(End of season,EOS)始终是影响NPP的最强驱动因子(P<0.01)。高程与物候参数的交互解释力在各时段均超过0.600,凸显地形通过调控物候进程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作用。研究定量解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响应机制,证实物候-地形耦合效应对NPP空间格局的决定性影响,为我国西北生态屏障区碳汇精准评估提供了理论支撑,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展开更多
文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以下简称水源地)的固碳能力(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本文利用第二代基于个体树木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FORCCHN2估算了水源地2002-2020年的森林NEP,并分析了森林NE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02-2020年水源地森林NEP在像元尺度上平均值为308.88~761.22 g C·m^(-2)·a^(-1),辐射和温度变化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水源地森林NEP在19年间呈显著下降趋势,年均降低值为4.41 g C·m^(-2)·a^(-1),且空间变化趋势具有差异性。分析总初级生产力(GPP)、土壤呼吸(SR)、植被呼吸(VR)年际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要素的逐像元相关性,结果表明,区域东部温度上升造成的SR增长速率高于GPP;另外,西北与西南区域太阳辐射的降低导致了该区域GPP的减少。
文摘本研究以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物候参数为核心,集成遥感与气象数据,应用Geodetector模型揭示了2001—2020年伊犁草地生态系统碳固存的调控机制。研究发现,区域草地NPP年均值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地形与物候因子协同主导NPP空间分异,其中海拔、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season,LOS)、生长开始期(Start of season,SOS)和枯黄期(End of season,EOS)始终是影响NPP的最强驱动因子(P<0.01)。高程与物候参数的交互解释力在各时段均超过0.600,凸显地形通过调控物候进程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作用。研究定量解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响应机制,证实物候-地形耦合效应对NPP空间格局的决定性影响,为我国西北生态屏障区碳汇精准评估提供了理论支撑,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文摘CO_(2)减排是当今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自然生态系统碳汇的自愿减排(增汇)市场及其运营模式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草地作为重要的自然碳汇之一,受到广泛重视。以锡林郭勒盟为研究区,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获取MODIS数据、气象再分析数据与植被覆盖数据,基于CASA模型获取了锡林郭勒盟2001—2024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动态分布,并综合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偏相关性和贡献指数探究土地覆盖以及气候变化对植被NPP的影响,为该地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001—2024年锡林郭勒盟植被NPP呈波动上升趋势,多年平均值为302.86 g C·m^(-2)·a^(-1),年均NPP呈现由东北部向西南部递减趋势。(2)锡林郭勒盟的植被NPP主要受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驱动,受地理因素驱动较小,其中降水对NPP的贡献率达到0.84。(3)随着年份的增长,气候变化对植被NPP的影响逐渐强于土地利用变化,尤其对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的贡献率分别达到96.01%、63.97%、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