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1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库布其沙漠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规律及其气象驱动因素分析
1
作者 陈皓锐 经思思 +6 位作者 叶苏蒙 代天金 吴立鹏 苗平 马红丽 吴雨箫 陈俊英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433,共10页
为探究库布其沙漠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气象驱动因素,利用2001—2023年的MOD17A3HGF NPP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相关分析、重要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库布其沙漠年均NPP的时空变化... 为探究库布其沙漠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气象驱动因素,利用2001—2023年的MOD17A3HGF NPP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相关分析、重要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库布其沙漠年均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潜在蒸散发、降水量、相对湿度、温度、水汽压亏缺量、风速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1—2023年库布其沙漠年均NPP为108.60 g/(m^(2)·a),范围为75.69~134.97 g/(m^(2)·a),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空间上,植被NPP主要分布在呼和木独镇西北部、吉日嘎朗图镇北部以及独贵塔拉镇东北部和南部。库布其沙漠地区植被NPP总体上为极显著增加趋势,稳定性波动较大,空间变异性显著。未来趋势分析表明,73.58%植被NPP具有反持续性,揭示了未来库布其沙漠植被NPP可能出现与当前变化趋势相反的情况。植被NPP与温度和降水量呈正相关的像元数占总像元数的比例最高,分别为90.56%和98.07%;植被NPP与风速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的比例最高,达60.57%和75.57%。潜在蒸散发和降水量为影响库布其沙漠植被NPP变化的主导因子。库布其沙漠植被NPP存在较强的时空异质性。本研究为荒漠生态系统的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布其沙漠 初级生产 时空变化 相关系数 气象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岩溶区和非岩溶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慧 魏兴萍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79-2493,共15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反映了植被的生长状况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CASA模型估算的2000—2021年岩溶区和非岩溶区植被NPP值,运用Sen趋势+MK检...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反映了植被的生长状况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CASA模型估算的2000—2021年岩溶区和非岩溶区植被NPP值,运用Sen趋势+MK检验法分析植被NPP的时空分布及动态演变,基于地理探测器探究岩溶区和非岩溶区植被NPP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岩溶区年际和季节植被NPP均值高于非岩溶区,两者夏季植被NPP值最高,冬季最低;岩溶区年际、春季和冬季植被NPP增加速率低于非岩溶区,夏季减少速率高于非岩溶区。(2)岩溶区和非岩溶区植被NPP年均值集中分布在500—700gC m^(-2)a^(-1)之间,呈缓慢增加趋势;岩溶区生态修复工程效果显著,植被NPP高值区面积占比高于非岩溶区;植被NPP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及长江沿岸城镇建设区,岩溶区面积占比低于非岩溶区。(3)植被NPP空间分异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气温、降水量、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类型是岩溶区植被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和降水量是非岩溶区植被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驱动因素之间对植被NPP变化存在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能够为区域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和非岩溶区 CASA模型 植被初级生产 时空演变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许达 宫程程 +4 位作者 张在勇 冉彬 胡月 王寒冰 陈晨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61-1372,共12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对于评估生态系统生产力、碳汇能力、气候调节及生态健康至关重要。为探究毛乌素沙地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基于MOD17A3HGF.061版本NPP数据、气象数据及黄土高原1 km人类...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对于评估生态系统生产力、碳汇能力、气候调节及生态健康至关重要。为探究毛乌素沙地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基于MOD17A3HGF.061版本NPP数据、气象数据及黄土高原1 km人类活动强度数据集,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2001-2023年毛乌素沙地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研究了2001-2020年毛乌素沙地植被NPP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量化了不同影响因素对植被NPP贡献的大小。研究结果显示:在时间尺度上(2001-2023年),毛乌素沙地植被NPP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增长率为C 0.311 Tg·a^(-1);在空间尺度上,东部地区由于人类活动频繁且降水充沛,植被NPP增长速率高,而西部受制于降水等因素,植被NPP较低。研究期内,人类活动强度持续增强,是推动植被NPP增长的关键影响因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和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增长速率分别为233 km^(2)·a^(-1)和73.5 km^(2)·a^(-1);荒地面积不断减少,减少速率为325 km^(2)·a^(-1)。降水是影响植被NPP变化最重要的气象影响因素,其贡献率为19.8%。上述研究结果揭示了毛乌素沙地植被NPP变化的驱动机制,可为深入理解该地区碳循环过程、评估生态工程效果以及制定生态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初级生产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祁连山高寒草甸山生柳灌丛地上净初级生产力估测研究
4
作者 魏文强 肖红 +4 位作者 徐长林 邓明月 马凯 王昀 刘鹏飞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96-2602,共7页
为构建高寒草甸山生柳(Salix oritrepha)灌丛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bove-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ANPP)的非破坏性估测模型,本研究以东祁连山高寒草甸山生柳(S. oritrepha)灌丛为研究对象,随机调查了400株山生柳,依据冠幅面积(CA... 为构建高寒草甸山生柳(Salix oritrepha)灌丛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bove-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ANPP)的非破坏性估测模型,本研究以东祁连山高寒草甸山生柳(S. oritrepha)灌丛为研究对象,随机调查了400株山生柳,依据冠幅面积(CA)划分为小丛(≤0.15 m^(2))、中丛(0.15~0.6 m^(2))、大丛(≥0.6 m^(2))三个等级,选取各等级10株(共30株)测定冠幅面积等4个灌丛整体形态参数和新生枝条数量等5个生长参数,以新生枝条生物量作为ANPP的实测值,通过回归分析建立ANPP估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以冠幅面积为自变量建立的指数函数估测模型y=30.59e^(2.20x)(R^(2)=0.89)各项评价指标均较好,能够方便、快捷地估测该地区山生柳灌丛ANPP;以新生枝条数量为自变量建立的幂函数估测模型y=0.62x^(1.51)(R^(2)=0.95)各项评价指标均为最优,精度最高,可用于该地区山生柳灌丛ANPP精准估测。本研究结果可为快速、精准地量化高寒灌丛生产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生柳灌丛 地上初级生产 估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制
5
作者 张格语 陈文红 +7 位作者 温仲明 刘洋洋 贾东升 林子琦 任涵玉 韩沛东 玉苏普喀迪尔·孜米尼 陈雅娴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6-213,221,共9页
[目的]探究延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深入分析其驱动因素和影响机制,以期为该区域的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方法]基于MODIS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0... [目的]探究延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深入分析其驱动因素和影响机制,以期为该区域的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方法]基于MODIS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0年延河流域植被NPP的时空动态、稳定性及其与影响因子间的响应关系。[结果](1)2000—2020年延河流域植被NPP的平均值为321.18 gC/(m^(2)·a),上升趋势显著(p<0.01)。(2)NPP分布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3)延河流域超过70%面积比例的植被NPP变化都呈较高波动或高波动程度,主要分布在延河流域东北部及志丹县大部分地区。(4)2000—2020年延河流域的气温和降水呈现波动增加趋势,降雨促进植被NPP正向增加,温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植被NPP增加。(5)气温和降雨均对延河流域西北地区植被NPP变化有贡献,气温贡献率高于降雨贡献率。[结论]延河流域植被NPP受气温和降雨的影响,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000年和2018年,退耕还林(草)政策对植被生产力及生态系统健康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动态 初级生产力(NPP) 气候影响 相关性分析 延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森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陈龙 方竟 +2 位作者 姜庆虎 任博申 刘峰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61,共13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以下简称水源地)的固碳能力(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本文利用第二代基于个体树木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FORCCHN2估算了水源地2002-2020年的森林NEP,并分析了森林NE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以下简称水源地)的固碳能力(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本文利用第二代基于个体树木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FORCCHN2估算了水源地2002-2020年的森林NEP,并分析了森林NE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02-2020年水源地森林NEP在像元尺度上平均值为308.88~761.22 g C·m^(-2)·a^(-1),辐射和温度变化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水源地森林NEP在19年间呈显著下降趋势,年均降低值为4.41 g C·m^(-2)·a^(-1),且空间变化趋势具有差异性。分析总初级生产力(GPP)、土壤呼吸(SR)、植被呼吸(VR)年际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要素的逐像元相关性,结果表明,区域东部温度上升造成的SR增长速率高于GPP;另外,西北与西南区域太阳辐射的降低导致了该区域GPP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 森林生态系统生产 FORCCHN2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2020年蒙古高原中蒙典型脆弱区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和演变机理及其国别差异
7
作者 王万同 兰嘉琦 +1 位作者 方小娅 付强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6-698,共13页
基于1982—2020年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对蒙古高原典型脆弱区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格局动态及驱动机理进行探讨,进一步开展中蒙两国间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1982—2020年,蒙古国典型区草地NPP多年均值明显低于中国,约为中国区域的4/5... 基于1982—2020年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对蒙古高原典型脆弱区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格局动态及驱动机理进行探讨,进一步开展中蒙两国间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1982—2020年,蒙古国典型区草地NPP多年均值明显低于中国,约为中国区域的4/5;两国典型区草地NPP均呈现增加趋势,其中中国区域NPP增长速率约是蒙古国的2倍,且表现出显著性。②由第一阶段(1982—1999年)发展到第二阶段(2000—2020年),中蒙典型区草地NPP增加面积占所属国典型区草地面积的比例各增长了19.0%和22.1%,分别达到了91.7%和85.8%,研究区草地以恢复为主。③中蒙典型区草地NPP增加主要由气候变化导致,其次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导致,而草地NPP的减少则几乎全部由人类活动导致。其国别差异在于:在草地NPP增加上,蒙古国呈现由双因子转变为单因子的驱动演变特征,而中国则呈现出持续的三因子驱动特征;在草地NPP减少上,蒙古国表现为人类活动驱动的单因子特征,而中国则表现为以人类活动为主的三因子驱动特征。④降水是影响蒙古高原草地恢复的主要因子,人类活动是中蒙两国草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力。因此,中国需要继续加强生态工程建设和强化政策实施,以促进草地恢复;蒙古国需要借鉴中国经验,改进畜牧业产业结构和管理措施,以政策引导加快草地生态保护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初级生产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蒙古高原 国别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祁连山草地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8
作者 滕如钰 张来英 +3 位作者 齐效镰 孙翔 李霞 徐浩杰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9-560,共12页
估算潜在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可为草地适应性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基于气候、土壤和植被数据,采用CENTURY模型与因子分析法,探究2000-2020年祁连山草地ANPP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植物生长最适与最高温度是模型敏感参... 估算潜在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可为草地适应性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基于气候、土壤和植被数据,采用CENTURY模型与因子分析法,探究2000-2020年祁连山草地ANPP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植物生长最适与最高温度是模型敏感参数,且ANPP对两种温度的响应相反。ANPP模拟值与实测值较为吻合,相关系数在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温性草原和温性荒漠分别为0.87、0.82、0.77、0.66和0.73,说明模型适用性较好。研究时段内,各草地类型ANPP均呈增加趋势,高寒草甸ANPP增加速率最高,为1.21g·(m^(2)·a)^(-1)。此外,研究区年均温和年降水量显著增加,年太阳辐射显著减少。ANPP与年均温和年降水量显著正相关,与年太阳辐射显著负相关。ANPP与气温的相关性略高于降水和太阳辐射。研究结果证实,暖湿化气候可能导致近20年来祁连山草地ANPP增加,各草地类型ANPP增加速率存在差异,应抢抓有利气候条件,以ANPP大小及其变化指导草地保护修复,筑牢祁连山生态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URY模型 祁连山草地 地上初级生产 动态变化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分析
9
作者 曾钲 佘济云 陈彩虹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期180-187,共8页
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和对区域内碳循环及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CASA模型,估算了湖南省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植被NPP,分析了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土地利用变... 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和对区域内碳循环及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CASA模型,估算了湖南省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植被NPP,分析了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NPP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湖南省植被NPP先增加后减少,整体呈增加趋势,平均值为599.03gC/(m^(2)·a);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长株潭都市圈、洞庭湖等区域植被NPP的值较低;②湖南省土地利用变化明显,林地、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未利用地、水域面积减少;③湖南省林地中的植被NPP总量占比最大;其次是草地和耕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总量最小,变化不明显;④林地、草地面积增加,促进植被NPP增长;耕地面积减少,抑制植被NPP增长。总体上土地利用变化促进湖南省植被NPP的增长。研究结果有利于湖南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为湖南省提升固碳能力提供支撑,为保护生态环境与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初级生产 CASA模型 时空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荒漠绿化工程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
10
作者 姚宏达 顾玉丽 +3 位作者 罗青红 包强 崔雪锋 李成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2-334,共13页
采用BEPS(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模型对2000~2020年新疆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进行估算,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并探究气候因素与人类活动对NEP变化的相对影响。结果表... 采用BEPS(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模型对2000~2020年新疆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进行估算,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并探究气候因素与人类活动对NEP变化的相对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区年平均NEP在61.67~154.99g(C)m^(-2)之间,呈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差异。2)在变化趋势上,NEP呈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P<0.05),增加幅度为5.12 g(C)m^(-2) a^(-1)。NEP增加幅度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区的西北部和西南部,而南部和东部区域NEP增加幅度较小。3)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区NEP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较弱,约有0.99%(0.60%)的区域NEP与气温(降水)的相关性通过了P<0.05的显著性检验。4)与气候因素相比,人类活动是影响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区NEP变化的主导因素,约有96.87%的区域人类活动贡献度超过了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生产 时空变化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柯柯牙绿化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地区气候、物候、地形及组合与草地净初级生产力间关系
11
作者 郭立阳 张振振 +1 位作者 刘翔宇 张飞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85-2595,共11页
本研究以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物候参数为核心,集成遥感与气象数据,应用Geodetector模型揭示了2001—2020年伊犁草地生态系统碳固存的调控机制。研究发现,区域草地NPP年均值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地形与物候... 本研究以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物候参数为核心,集成遥感与气象数据,应用Geodetector模型揭示了2001—2020年伊犁草地生态系统碳固存的调控机制。研究发现,区域草地NPP年均值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地形与物候因子协同主导NPP空间分异,其中海拔、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season,LOS)、生长开始期(Start of season,SOS)和枯黄期(End of season,EOS)始终是影响NPP的最强驱动因子(P<0.01)。高程与物候参数的交互解释力在各时段均超过0.600,凸显地形通过调控物候进程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作用。研究定量解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响应机制,证实物候-地形耦合效应对NPP空间格局的决定性影响,为我国西北生态屏障区碳汇精准评估提供了理论支撑,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生产 物候 交互作用 地理探测器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达措国家公园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12
作者 赵德柱 和正华 +2 位作者 赵冬莲 王雷光 叶江霞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112,共10页
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试点区是中国大陆最早探索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自然保护地之一,对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具有重要参考。研究其植被生产力时空变化,可以揭示其生态保护及试点体制成效。以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试点区为对象,基于CASA模... 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试点区是中国大陆最早探索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自然保护地之一,对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具有重要参考。研究其植被生产力时空变化,可以揭示其生态保护及试点体制成效。以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试点区为对象,基于CASA模型,利用Landsat等系列遥感数据及相关气候数据,反演了2007-2023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再借助趋势分析、变异系数等方法,探究NPP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显示:(1)空间分布上,普达措国家公园2023年NPP均值为571.41 gC·m^(-2)·a^(-1),多年均值为554.91 gC·m^(-2)·a^(-1),总体分布均匀;(2)时间变化上,2007-2023年间国家公园年均NPP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幅为8.41 gC·m^(-2)·a^(-1),2019年NPP均值高达664.46 gC·m^(-2)·a^(-1),且园区北部NPP增长速度高于南部;(3)17年间普达措国家公园NPP的增长主要受气温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在二者综合影响下保持增长趋势。结果表明:自2007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公园NPP持续增长,生态保护成效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普达措国家公园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参考,也可给其他自然保护地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植被初级生产 CASA模型 时空格局 相关性分析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4年锡林郭勒盟草原净初级生产力时空特征及对影响因子的响应
13
作者 张飞 李建 +5 位作者 李慧融 谢涛 张雪红 王超 白淑英 宋正姗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55-1566,共12页
CO_(2)减排是当今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自然生态系统碳汇的自愿减排(增汇)市场及其运营模式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草地作为重要的自然碳汇之一,受到广泛重视。以锡林郭勒盟为研究区,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获取MODIS数据、... CO_(2)减排是当今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自然生态系统碳汇的自愿减排(增汇)市场及其运营模式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草地作为重要的自然碳汇之一,受到广泛重视。以锡林郭勒盟为研究区,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获取MODIS数据、气象再分析数据与植被覆盖数据,基于CASA模型获取了锡林郭勒盟2001—2024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动态分布,并综合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偏相关性和贡献指数探究土地覆盖以及气候变化对植被NPP的影响,为该地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001—2024年锡林郭勒盟植被NPP呈波动上升趋势,多年平均值为302.86 g C·m^(-2)·a^(-1),年均NPP呈现由东北部向西南部递减趋势。(2)锡林郭勒盟的植被NPP主要受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驱动,受地理因素驱动较小,其中降水对NPP的贡献率达到0.84。(3)随着年份的增长,气候变化对植被NPP的影响逐渐强于土地利用变化,尤其对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的贡献率分别达到96.01%、63.97%、93.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生产 气候变化 驱动因素 CASA模型 MODIS数据 锡林郭勒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23年江苏省农作物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14
作者 韩雪丽 田城安 詹培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3-995,共13页
[目的]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温度(TM)、降水(TP)和辐射(SSRD)等气象因子变化对农田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的影响,为科学指导江苏省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MODIS遥感反射率数据、MCD12Q1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和ERA5气象数据,利... [目的]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温度(TM)、降水(TP)和辐射(SSRD)等气象因子变化对农田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的影响,为科学指导江苏省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MODIS遥感反射率数据、MCD12Q1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和ERA5气象数据,利用改进的CASA模型估算2003—2023年江苏省农田NPP,应用Theil-Sen中位数趋势分析(T-S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M-K检验)探究近20年来江苏省农田NPP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并借助通径分析和Hurst指数分析揭示不同尺度下气象因子对江苏省农田NPP变化的贡献。[结果]2003—2023年,江苏省农田气象因子及其NPP的年际变化呈现不同趋势,其中,TM总体上呈极显著上升趋势(P<0.01),线性趋势变化率为0.04℃/年,SSRD、TP和NPP的年际变化趋势不显著(P>0.05)。江苏省农田年平均NPP的空间分布呈现北高南低,在纬度上,江苏省农田年平均NPP在34°N地区最高(698.3 g·C/m^(2)),并以此为中心向南北递减;在经度上,江苏省农田年平均NPP在121°E以西的地区呈波动变化(640.0~690.0 g·C/m^(22))。江苏省农田NPP的年际变化总体上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下同),影响江苏省农田NPP变化的主导因子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在像元尺度下,江苏省有82.61%的农田NPP变化受TM主导,而15.40%和1.99%的农田NPP变化分别受SSRD和TP主导,随着分析尺度的扩大,主导因子逐渐转变为SSRD。由于江苏省稳定农田NPP显著下降区域具有更强的持续性,而NPP显著上升区域相对较弱,致使江苏省大部分地区农田NPP未来变化将延续当前的变化趋势。[结论]近20年来江苏省农田NPP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地区间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未来江苏省大部分区域农田NPP将延续当前的变化趋势。江苏省农田NPP变化的驱动因素在不同尺度下也存在差异,其中温度和辐射是主导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初级生产力(NPP) 时空变化分析 CASA模型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1年广东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15
作者 曾怡娟 向昆仑 +4 位作者 王刚 张柳红 李俊杰 邓玉娇 徐杰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3,共10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是自然环境条件下植物群落生产力的关键指标,也是确定生态系统碳收支和反映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重要因素。基于TEC模型(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Flux Model)计算2000—2021...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是自然环境条件下植物群落生产力的关键指标,也是确定生态系统碳收支和反映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重要因素。基于TEC模型(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Flux Model)计算2000—2021年植被NPP,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近22年广东省植被NPP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定量分析环境因子在植被NPP变化过程中的相对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省植被NPP的高值区占比明显大于低值区占比,植被NPP平均值为(984.28±119.68)g·(m^(2)·a)^(-1);植被生长具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夏季的植被NPP值最高,冬季的植被NPP值最低。(2)广东省植被NPP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植被NPP的变化速率为6.30 g·(m^(2)·a)^(-1);从空间上看,植被NPP显著增加的地区主要为广东西部(云浮、阳江、茂名),植被NPP显著减少的地区主要为潮汕地区中部、中山市北部及湛江市南部。(3)在月尺度上,植被NPP与气温、太阳辐射、日照时数、降水量、相对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植被NPP对降水量滞后响应时间为1个月,对相对湿度滞后响应时间为2个月。(4)从整体上看,广东省植被NPP与PM_(2.5)呈负相关;与高程、坡度、地面起伏度呈正相关,且随着高程、坡度、地面起伏度的增大,植被NPP高值区的占比呈现减小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广东省生态环境评价及植被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初级生产 时空变化 环境因子 定量分析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气溶胶与净初级生产力的潜在关系
16
作者 邱星霖 《遥感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3,共11页
气溶胶可以通过大气沉降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和分布,了解西北太平洋气溶胶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将有助于我国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文章利用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 气溶胶可以通过大气沉降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和分布,了解西北太平洋气溶胶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将有助于我国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文章利用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和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数据,分析了2003-2021年西北太平洋地区AOD、NPP的时空分布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类型气溶胶与NPP、CHL、PAR、SST的时间滞后性关系。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AOD与NPP均表现出年际周期性规律,AOD在每年5-7月保持较高的含量(最高0.9),NPP在每年6-9月达到峰值(900 mgC·km^(-2)·day^(-1));AOD与NPP的相关性在每年的3-9月相关程度较高(最高0.8);在西北太平洋捕鱼场(38°N~46°N,150°E~175°E),AOD滞后1~3个月与NPP达到最高相关性,而在西北太平洋繁殖场(20°N~30°N,130°E~170°E),NPP滞后1个月时与AOD相关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气溶胶光学厚度 初级生产 相关性分析 时间滞后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民勤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
17
作者 王怡璇 郝媛媛 +6 位作者 杨金顺 何生申 陈松清 刘雪霞 黄才成 孟哲 安春春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91-1402,共12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是评估区域生态保护策略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Landsat影像,利用改进型CASA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了2000-2020年(步长5年)民勤盆地植被NPP变化的时空特征,明确了植被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是评估区域生态保护策略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Landsat影像,利用改进型CASA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了2000-2020年(步长5年)民勤盆地植被NPP变化的时空特征,明确了植被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0-2020年民勤盆地植被NPP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态势,空间表现为绿洲区高、荒漠区低的格局;20年间民勤盆地植被NPP变化主要依赖于绿洲区,植被NPP显著增加(P<0.05)或极显著增加(P<0.01)主要集中于绿洲区乡镇居民区和农业生产区,而植被NPP显著减少或极显著减少主要集中于绿洲边缘和沙漠的过渡区。民勤盆地植被NPP变化的主导因子是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两者交互呈双因子增强效应,这为民勤盆地未来植被系统的合理管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初级生产 地理探测器 时空格局 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民勤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净初级生产力遥感反演及变化归因分析
18
作者 潘鹏飞 潘飞燕 +1 位作者 张海旭 金裕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81,共12页
【目的】研究旨在探讨2000年实施生态修复政策以来,渭河流域净初级生产力的演化特征,揭示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生态的综合作用机制,为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GEE云平台,调用MOD17A3HGF6.1数据,分析NPP... 【目的】研究旨在探讨2000年实施生态修复政策以来,渭河流域净初级生产力的演化特征,揭示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生态的综合作用机制,为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GEE云平台,调用MOD17A3HGF6.1数据,分析NPP、CPP和VPG三类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格局。通过构建六种植被变化情景,探讨气象因子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驱动模式,并结合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Pearson相关系数和贡献指数对各影响因子进行定量评估。【结果】(1)2000—2023年间,渭河流域NPP在年内呈单峰型季节性变化,年际增幅为9.91 gC·m^(-2)·a^(-1),空间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2)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气温和降水与植被生长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6和0.43;太阳辐射在以人类活动为主导的植被恢复中呈轻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2;人口密度和道路密度对约34.77%的植被恢复区域起促进作用。(3)在植被退化过程中,降水对植被退化的贡献度为30.43%,人口密度和道路密度对植被退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和0.64。【结论】研究期间,渭河流域NPP整体呈增长趋势,气温、降水、人口密度和道路密度对NPP的驱动作用显著,太阳辐射的影响相对较弱。气候变化是推动流域植被恢复的主要因素,而生态修复等人类活动措施则有效提升了区域植被的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生产力(NPP) 气候生产潜力(CPP)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渭河流域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杨树人工林生物量和净生产量估算
19
作者 卓玛 刘永峰 《甘肃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40-46,共7页
利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和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分析了肃北县杨树人工林的生物量、生产量、凋落量、净生产量。结果表明:1)杨树人工林总面积为705.71 hm^(2),总蓄积量为62702.90 m^(3),生物量主要集中在成熟林和过熟林,占总生物量的56.06%... 利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和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分析了肃北县杨树人工林的生物量、生产量、凋落量、净生产量。结果表明:1)杨树人工林总面积为705.71 hm^(2),总蓄积量为62702.90 m^(3),生物量主要集中在成熟林和过熟林,占总生物量的56.06%;2)杨树人工林总生产量为41825.95 t/a,平均生产量为146.03 t/a·hm^(-2),生产量和平均生产量从幼龄林到过熟林呈先增加然后逐渐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3)杨树人工林的年总凋落量为101.16 t/a,平均凋落量6.74 t/a,过熟林凋落量占总凋落量的29.45%;4)杨树人工林净生产量41927.11 t/a,平均净生产量146.03 t/hm^(2);过熟林的净生产量最大,成熟林的平均净生产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肃北县 杨树人工林 生物量 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流域中游北部荒漠区植被群落特征及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研究
20
作者 刘红梅 薛春 +3 位作者 雷军 肖明敏 程新平 杨鹏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8期80-83,共4页
黑河流域荒漠植被群落是阻隔风沙进入我国内陆的第一道生态防线,是保护河西走廊乃至西北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为掌握黑河流域中游北部荒漠区植被资源现状,研究人员进行了多年实地调查,分析了北部荒漠区植被群落特征及地上净初级生产力,... 黑河流域荒漠植被群落是阻隔风沙进入我国内陆的第一道生态防线,是保护河西走廊乃至西北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为掌握黑河流域中游北部荒漠区植被资源现状,研究人员进行了多年实地调查,分析了北部荒漠区植被群落特征及地上净初级生产力,为黑河流域中游荒漠生态及其物种多样性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①黑河流域中游北部荒漠区植被群落结构相对简单,物种组成不太丰富,共有80种高等植物,隶属于23科61属。其中,被子植物占研究区物种总数的97.50%,蒺藜科、禾本科、藜科、豆科、菊科、蔷薇科6科植物种数占物种总数的75.00%,在数量上也占很大优势。②黑河流域中游北部荒漠区植被群落层片结构简单,由灌木、半灌木、小灌木层片和草本植物层片组成,植被生活型组成以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占物种总数的67.50%。③黑河流域中游北部荒漠区植被地上净初级生产力较低,各区域植被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由高到低依次为甘州-碱滩、甘州-三闸、甘州-平山湖、临泽-板桥、甘州-靖安、临泽-平川、高台-合黎、高台-罗城、高台-黑泉,以甘州-碱滩最高、高台-黑泉最低。须加强荒漠植被保护修复,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资源 群落特征 地上初级生产 黑河流域中游北部荒漠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