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9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牧户定居对牧区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陈奕霖 李冬青 程宝栋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78-1587,共10页
中国草地资源十分丰富,但面临的放牧压力与日俱增,草原生态保护与草原畜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凸显。如何在维持牧民安居乐业的同时恢复草原生态成为热点话题,相关政策也应运而生。本文以牧户定居政策为落脚点,通过实地调研收集内蒙古、新... 中国草地资源十分丰富,但面临的放牧压力与日俱增,草原生态保护与草原畜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凸显。如何在维持牧民安居乐业的同时恢复草原生态成为热点话题,相关政策也应运而生。本文以牧户定居政策为落脚点,通过实地调研收集内蒙古、新疆和西藏三个牧区省份的牧户数据,并结合相关宏观统计数据,探索其对牧区生活水平、生产力及草原生态的影响。研究发现,牧户定居政策通过改善居住条件和人居环境对牧区生活水平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通过增加牧户生产设施对牧区生产力也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牧户定居政策对草地质量的提升在整体上尚未有显著的影响,但将草地质量的空间衡量范围逐步扩大后的分析发现,随着草地距离牧户定居中心的公里数增加,草地质量呈现出先缓慢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后,本文提出健全牧区定居政策、发挥其社会经济生态效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户定居 生活水平 生产设施 草原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黄地区新质生产力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发展特征及空间关联分析
2
作者 刘同超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83,共9页
新质生产力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发展是沿黄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2012—2022年沿黄地区9省区面板数据,综合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重心法和空间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了沿黄地区新质生产力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 新质生产力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发展是沿黄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2012—2022年沿黄地区9省区面板数据,综合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重心法和空间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了沿黄地区新质生产力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动态演进和空间关联。结果表明:沿黄地区新质生产力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发展态势,前期区域差异较小,后期区域差异较大;LL集聚是沿黄地区新质生产力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发展的主导模式,主要体现于甘肃和青海两省;沿黄地区新质生产力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发展重心从西南向东北转移,演化特征呈现稳定向好态势,但空间影响具有两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黄地区 新质生产 生态效率 耦合协调发展 核密度 空间马尔可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生产·生活:新质生产力的空间意蕴阐释 被引量:11
3
作者 齐承水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73,共11页
空间是生产力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蕴含着丰富的空间意蕴。一定的空间场所、人的空间利益需要以及空间交往合作,人才、产业与技术的空间聚集,生产力结构要素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创新发展以及在空间的协同融合... 空间是生产力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蕴含着丰富的空间意蕴。一定的空间场所、人的空间利益需要以及空间交往合作,人才、产业与技术的空间聚集,生产力结构要素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创新发展以及在空间的协同融合,这些因素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生成起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以生态空间的优化为基础的,这就要求在科学利用资本基础上坚持生态正义,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转型,在坚持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中破解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矛盾,积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和谐统一。生产空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新质生产力是以生产空间变革为关注焦点的。生产空间是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在遵循社会生产空间发展的规律性、人民性和正义性的基础上,新质生产力创造出了一个符合人民利益和经济发展规律的生产空间,从而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生产空间的超越。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就是人们进行生活的过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始终观照人的现实生活,其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价值指向。新质生产力在破解人的生活难题、拓展人的物质生活空间和精神生活空间以及提升人的生活品质中不断彰显自身的价值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 生态空间 生产空间 生活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4
作者 朱美荣 王淦秋 尚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45-1657,共13页
推动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农村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路径,是加快农业实现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强劲动力。在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12—2022... 推动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农村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路径,是加快农业实现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强劲动力。在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和西藏)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等方法,分析新质生产力水平对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新质生产力水平在大部分地区呈上升趋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在大部分地区呈波动上升趋势,多数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2)新质生产力能够为农业生态产业提供新动能,显著促进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提升,且其促进作用随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提升先下降后上升。3)农业生态资产和农业生态产品市场的竞争性使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在空间上负向溢出,但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影响能够通过农业分工和社会化服务发挥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以上结果,应积极发挥地区农业生态资产优势,建设优质生态农产品产业链和供应链;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生产力发生质的转变,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生态产业协同发展;协调好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关系,促进二者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 农业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效率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缘空间“再生产”——城市边缘区生态价值的耗散机制与捕获路径 被引量:5
5
作者 梁晨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4,共10页
快速城市化伴随着城市边缘区的生态衰退与价值耗散。由此引发的区位比较优势削弱限制了边缘空间的资本积累和价值创造潜力,导致存量难更新和增量不经济的双向发展困境。本文在回溯城市边缘区生态资本化历程的基础上,构建生态价值耗散的... 快速城市化伴随着城市边缘区的生态衰退与价值耗散。由此引发的区位比较优势削弱限制了边缘空间的资本积累和价值创造潜力,导致存量难更新和增量不经济的双向发展困境。本文在回溯城市边缘区生态资本化历程的基础上,构建生态价值耗散的空间表征和认知局限解释框架,最终提出城市边缘区生态价值捕获的空间规划响应策略。研究得出:城市边缘区的生态价值耗散强化了空间要素替代,延缓了土地更新时机,并衍生了生态成本多尺度扩散;价值核算偏差、增长脱钩困局与生态管制悖论是制约城市边缘区生态价值认知的关键因素;在规划实践中,通过“时空统筹”的资源梳理、“城绿融合”的价值创造和“刚柔互补”的系统运营维护能促进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再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缘区 空间生产 生态价值 空间表征 规划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丽城市空间生产的理论逻辑与建设策略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家贤 朱德宝 +1 位作者 苏涵 徐坚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0,共7页
从当前美丽城市空间生产的三重典型困境出发,基于空间生产理论,将研究视角从现实空间拓展到虚拟空间,系统分析数字生态文明时代空间生产内涵的新变化及虚实空间生产交互的新机制。在此基础上,剖析新时代美丽城市空间生产的权力、资本和... 从当前美丽城市空间生产的三重典型困境出发,基于空间生产理论,将研究视角从现实空间拓展到虚拟空间,系统分析数字生态文明时代空间生产内涵的新变化及虚实空间生产交互的新机制。在此基础上,剖析新时代美丽城市空间生产的权力、资本和社会3大逻辑变革,探讨虚实共生的空间生产新范式,提出美丽城市建设的策略:推动多元权力协同,实现美丽愿景;引导“耐心资本”参与,建设美丽空间;回归日常社会生活,重塑美丽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城市 数字生态文明 空间生产理论 虚实共生的空间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产特性与生态胁迫的中国耕地质量提升综合分区 被引量:1
7
作者 廖宇波 谢恩怡 +6 位作者 陈文广 姚东恒 雷鸣 党昱譞 李亮 赵晶 孔祥斌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8-217,共10页
科学划定耕地质量提升分区对于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从耕地适宜性、连片性、抗逆性等生产特性维度和生态胁迫维度构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对全国耕地的生产特性进行评价分级,并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对生态胁迫... 科学划定耕地质量提升分区对于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从耕地适宜性、连片性、抗逆性等生产特性维度和生态胁迫维度构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对全国耕地的生产特性进行评价分级,并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对生态胁迫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组合分类方法划定耕地质量提升综合分区。结果表明:1)围绕生产特性和生态胁迫构建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并开展分类评价能够较全面地反映中国耕地资源的质量特征,可为生产-生态协同的耕地质量提升提供有效支撑;2)中国耕地适宜性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分布趋势,高度适宜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8.12%;连片性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空间格局,高、中连片性耕地占比较大,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35.32%和43.76%;较强抗逆性耕地数量多且分布广,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9.07%,强、弱、较弱抗逆性耕地数量少且空间集聚;具有强生态限制的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2.48%,广布于黄淮海平原区、北方干旱半干旱区、东北平原区和黄土高原区;3)基于生产特性与生态胁迫融合的视角,全国耕地资源可分为用养结合区、适宜改善区、空间优化区、设施完善区、生产综合提升区和生态修复区6个质量提升区,针对不同类型区提出了差异化的耕地质量调控和管理策略。研究可为新时期中国因地制宜地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工作提供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生产特性 生态胁迫 空间组合 综合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老旧院落更新中地方性消费空间生产机制研究——以成都玉林南路7号院为例
8
作者 张菁 苏丽 +1 位作者 曹颖琦 唐云霄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0,共10页
全球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受消费主义影响,呈现出标准化与多样化共存的特征。如何在提升人居环境的同时,塑造具有地方性的消费空间成为我国当下城市更新的重要命题。基于空间生产的理论视角,通过对成都市玉林南路7号院的老旧院落更新的个... 全球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受消费主义影响,呈现出标准化与多样化共存的特征。如何在提升人居环境的同时,塑造具有地方性的消费空间成为我国当下城市更新的重要命题。基于空间生产的理论视角,通过对成都市玉林南路7号院的老旧院落更新的个案研究,分析玉林南路7号院空间演变的阶段性过程,解析由政策导向下的空间更新与日常生活导向下的空间实践所共同塑造的地方性消费空间生产机制。发现:①地方性消费空间生产呈现出两个动态互动阶段,第一阶段由空间规划者所主导而建构的现代化、标准化的空间表征;第二阶段由空间使用者所主导而塑造的地方化、多样化的表征空间;②政策导向下的结构性力量与日常生活导向下的能动性力量是构成老旧院落更新中地方性消费空间生产的关键动力。探索日常生活与空间生产的互动维度,将日常生活作为城市更新中消费空间生产的重要力量,以重新审视和反思老旧院落更新中的政策导向,并为构建地方性的消费空间生产提供实证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消费空间 空间生产 日常生活 成都玉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乡村生态教育的路径建构——基于J村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吕延菲 何爱霞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72-79,共8页
乡村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乡村生态教育。在空间生产理论的生态观指导下,通过运用空间生产理论的三元辩证法,对典型案例J村的生态教育进行系统分析可知,其空间实践表现为教育内容与乡村现实的内在统一,空间表象的... 乡村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乡村生态教育。在空间生产理论的生态观指导下,通过运用空间生产理论的三元辩证法,对典型案例J村的生态教育进行系统分析可知,其空间实践表现为教育内容与乡村现实的内在统一,空间表象的形成得益于教育目标对乡村生态的抽象规约,而教育方式与村民状态的动态平衡促成了表征空间与空间表象的统一,最终实现了乡村生态空间的重构。由此,乡村生态教育可以建构出到田野中挖掘教育内容、从需要中筛选教育目标、在交流中探索教育方式的三元路径,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理论 乡村生态教育 乡村振兴 个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对黄河流域生态效率的影响
10
作者 王妍 马蓝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9-45,共7页
提升生态效率是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本质要求,然而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推进中存在的工农业用水效率低、能源产业转型缓慢等问题阻碍着生态效率的提升。为了探讨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对黄河流域生态效... 提升生态效率是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本质要求,然而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推进中存在的工农业用水效率低、能源产业转型缓慢等问题阻碍着生态效率的提升。为了探讨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对黄河流域生态效率的影响、给尽快提升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提供参考,在分析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基础上,依据2012—2022年黄河流域九省(区)面板数据,运用Super-SBM模型测算生态效率,采用熵值法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而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对黄河流域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构建门槛效应模型检验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是否具有阶段性、非线性。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生态效率在研究期初短暂下降后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研究时段末在空间上呈现下游地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的格局;2)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对生态效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3)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和非线性,且均存在双重门槛,只有二者相互协调才能充分发挥正向作用;4)黄河上、中、下游地区各省(区)应根据各自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采取能使二者协同的差异化生态效率提升策略,同时积极与周边省(区)联动,共同提升流域整体生态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新质生产 生态效率 空间溢出效应 门槛效应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草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格局及降水非对称响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韦钰 胡颖 +4 位作者 李小珍 廖家培 付瑞玉 胡中民 杨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27-1836,共10页
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具有重要的生物指示作用,然而,不同水分条件下草地对气候和土壤因子的响应机制尚不明确。基于全球实测草地NPP数据,补充了气候和土壤因子,经过整合分析形成数据集。采用回归分析和随机森林算法探究了... 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具有重要的生物指示作用,然而,不同水分条件下草地对气候和土壤因子的响应机制尚不明确。基于全球实测草地NPP数据,补充了气候和土壤因子,经过整合分析形成数据集。采用回归分析和随机森林算法探究了不同气候区草地NPP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以及利用非对称指数分析了对降水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干旱区草地的NPP主要受水分可利用性的限制,气候和土壤因子影响较微弱;而湿润区草地的NPP更容易受气候因子影响(太阳辐射、温度等),且土壤因子(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等)也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NPP对降水非对称性的响应在不同气候区的草地系统中存在显著差异,在干旱区,NPP在太阳辐射高、VPD低和土壤砂含量高的环境下对降水呈现正响应,而在湿润区,NPP在降水适中、温度适中、土壤黏粒含量低的条件下对降水的正响应更为显著。NPP对环境条件具有一定的阈值效应,超过阈值范围则会导致非对称响应的正响应减弱,甚至为负响应。研究结果为未来草地管理和气候适应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提升全球碳循环模型的精确性,进一步探索复杂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地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净初级生产 空间分布 气候因子 非对称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造景观”还是“创造生活”:一个乡村空间生产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晓峰 符郁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3-134,共12页
空间生产方式与乡村社会基础的契合性决定空间更新的实际成效。前者更关注生产空间的交换价值,主张将乡村空间资源尽可能景观化,使之成为旅游市场中的消费品,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后者更强调生产空间的使用价值,注重贴合在地村民生产... 空间生产方式与乡村社会基础的契合性决定空间更新的实际成效。前者更关注生产空间的交换价值,主张将乡村空间资源尽可能景观化,使之成为旅游市场中的消费品,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后者更强调生产空间的使用价值,注重贴合在地村民生产生活需求和村庄的长远发展利益。进一步进行“过程性”“关系性”和“情境性”分析,发现由政府和企业主导的前者,其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很难达到预期成效;由政府、社会组织、在地生活者以及其他主体共同参与的后者更契合乡村社会基础,并形成了一个多元的新社会空间。如将“制造景观”理解为“外源式”空间生产,而“创造生活”则属于“内生型”空间生产,其能自内激活乡村的生命力,在实现乡村空间使用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乡村旅游的消费需求,进而形成新的生活、生产和消费的社会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空间 空间生产 乡村振兴 乡村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中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与空间利用研究
13
作者 王道远 王瑾 +2 位作者 刘慧芳 韩苗 马昕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基于功能价格法对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框架进行构建,分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三大类别共15个核算科目对2019年山西省晋中市GEP进行核算,并根据不同价值量的分布进行空间分析与利用评价。结果表明,2019年晋中市GEP为1 719.3... 基于功能价格法对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框架进行构建,分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三大类别共15个核算科目对2019年山西省晋中市GEP进行核算,并根据不同价值量的分布进行空间分析与利用评价。结果表明,2019年晋中市GEP为1 719.32亿元,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价值分别占10.3%、71.6%、18.1%;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提供的GEP由大到小依次为森林、湿地、农田、草地;各县(市、区)GEP由大到小依次为和顺县、左权县、寿阳县、昔阳县、榆社县、平遥县、榆次区、灵石县、太谷区、祁县、介休市,整体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最后依据GEP不同服务类别的空间分布及其重要程度对研究区开展了生态产品主导服务分区和空间利用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生态产品 价值核算 空间利用 晋中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江上游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视角 被引量:59
14
作者 赵越 罗志军 +3 位作者 李雅婷 郭佳滢 赖夏华 宋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4676-4686,共11页
以赣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1995年、2005年、2015年的3期遥感影像,分析1995-2015年赣江上游流域的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基于景观扰动指数与景观脆弱指数构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模型;采用半变异分析、自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赣江上游流... 以赣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1995年、2005年、2015年的3期遥感影像,分析1995-2015年赣江上游流域的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基于景观扰动指数与景观脆弱指数构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模型;采用半变异分析、自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赣江上游流域土地利用风险时空变化与驱动力。结果表明:赣江上游流域城乡生活空间面积显著增加,从三生空间看,农业生产空间面积显著减少,土地利用类型由生态、生产空间向城乡生活空间转化,土地利用程度提高。1995-2015年期间土地利用生态风险逐渐上升,高-高型聚类多分布于章贡区、南康区、信丰县等附近,低-低型聚类多分布于安远县、全南县等附近,高风险区、较高面积逐渐扩大,低风险区、较低风险区面积逐渐缩小,引起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因素主要为总人口、公路里程、城镇化率等人为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土地利用的优化布局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三生空间) 空间特征 赣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皓天 郑少鑫 +2 位作者 王颖超 王林申 蒋伟春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2-469,共8页
针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演化的研究现状,以研究文献的关键词、研究尺度、研究内容和特别关注的技术模型等为述评对象,梳理研究脉络,分析相关技术运用,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指出国内有关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研究已从基础理论发展向深... 针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演化的研究现状,以研究文献的关键词、研究尺度、研究内容和特别关注的技术模型等为述评对象,梳理研究脉络,分析相关技术运用,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指出国内有关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研究已从基础理论发展向深化研究阶段演进,空间量化识别与功能分析技术的运用是当今学术主要潮流之一,空间格局演化研究分析方法主要集中于微观与宏观尺度且中观尺度研究的学术前景优越,多元背景下的跨学科研究是未来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潜在的研究重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格局演化 技术模型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茶园“生产-生态-生活”耦合及其技术对策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朋虎 罗旭辉 +3 位作者 王义祥 张文锦 王定峰 翁伯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7047-7056,共10页
通过下乡调研,总结并分析福建省山区茶园成功的经验与面临的挑战;主要针对山地茶园存在水土流失与茶园经营单一及生产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结合红壤山地生态复合茶园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新时期发展山区“生产 生态 生活”耦合茶园(简... 通过下乡调研,总结并分析福建省山区茶园成功的经验与面临的挑战;主要针对山地茶园存在水土流失与茶园经营单一及生产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结合红壤山地生态复合茶园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新时期发展山区“生产 生态 生活”耦合茶园(简称“三生”)的总体思路,阐述了“三生”耦合茶园的理论内涵,其是按照生态经济学的原理,通过茶园系统内部各结构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其在时序有效链接、空间合理布局和生产生态匹配中产生正向联系和优势叠加作用,实现山区茶园生产、生态、生活功能的影响挖掘与充分利用,形成山区茶园整体性的耗散结构与有序性耦合链接的特定农业开发系统。从科学开垦与水肥调控工程、水土保持与立体种养工程、生态恢复与地力保育工程、水分涵养与茶园景观工程、绿化环节与茶旅结合工程、多样发展与康悦养生工程等6个方面总结提出了“三生”耦合茶园模式构建要素与技术实施要点。通过定位试验的能值分析表明,“三生”茶园能值自给率比常规茶园提高36.31%,可持续发展指数是传统茶园的2.68倍,说明在生产效率和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三生”茶园模式均优于常规茶园。结合福建茶业绿色振兴实际,提出了发展“三生”耦合茶园的技术与管理对策,以期为茶业企业与家庭农场在绿色发展过程提供参考及其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 生态 生活 茶园 有效耦合 模式构建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庙岛群岛南五岛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9
17
作者 池源 石洪华 +2 位作者 王晓丽 李捷 丰爱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8094-8106,共13页
净初级生产力(NPP)估算对于海岛碳源/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庙岛群岛南五岛为例,结合CASA模型和区域特征构建NPP估算模型,借助RS和GIS技术进行NPP估算,进而分析南五岛NPP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南五岛NPP总量为11043.52 t... 净初级生产力(NPP)估算对于海岛碳源/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庙岛群岛南五岛为例,结合CASA模型和区域特征构建NPP估算模型,借助RS和GIS技术进行NPP估算,进而分析南五岛NPP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南五岛NPP总量为11043.52 t C/a,平均密度为340.19 g C m^(-2)a^(-1),处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同纬度的西部地区,低于东部沿海大陆地区;夏季NPP总量占全年的80%左右,春季和秋季分别占11%和7%,冬季仅占1.3%;不同海岛的NPP平均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大黑山岛、北长山岛、庙岛、南长山岛和小黑山岛,各岛NPP平均密度与建设用地比例呈明显负相关;不同地表覆盖类型的NPP平均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农田、草地、建设用地和裸地,林地具有较高的NPP值,说明南五岛的人工林建设具有重要生态作用;NDVI和地表覆盖类型是NPP最主要的影响参数,地形参数通过影响NDVI和地表覆盖类型间接作用于NPP结果;NPP与土壤p H、有效磷、全磷、全钾呈显著负相关,与全氮、总碳、总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与含水量、速效钾和含盐量之间相关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生态系统 净初级生产 庙岛群岛南五岛 空间分布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县土地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测度指标体系及核算模型解析 被引量:66
18
作者 方创琳 贾克敬 +1 位作者 李广东 王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5198-5209,共12页
土地同时具有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相应地具有生态-生产-生活综合承载力,土地生态承载力、生产承载力和生活承载力是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土地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是指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供容能力、经济... 土地同时具有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相应地具有生态-生产-生活综合承载力,土地生态承载力、生产承载力和生活承载力是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土地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是指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供容能力、经济活动能力和满足一定生活水平人口数量的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机综合体,由处于支持层的生态承载力和处于表现层的生产承载力和生活承载力三部分组成,简称土地"三生"承载力。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目标,分析了土地生态-生产-生活综合承载力的基本构成及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以县级尺度作为测度对象,通过多方案比选,构建了由1个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土地生态-生产-生活综合承载力测度指标体系,给出了不同层级具体指标的量化辨识方法;进一步优选出土地生态-生产-生活综合承载力核算的SD情景模型。该研究从理论上旨在为推进国土生态、生产、生活空间集约高效利用提供科学判据,为开展全国市县尺度的土地综合承载力监测预警提供定量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 综合测度指标体系 核算模型 量化辨识 理论辨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地区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变化情势与演变情景分析 被引量:50
19
作者 方创琳 鲍超 张传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915-1923,共9页
干旱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于协调生态系统、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生态承载力、生产承载力和生活承载力,促进三大系统和谐高效运行。以干旱地区塔里木河下游尉犁地区为例,探讨了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的... 干旱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于协调生态系统、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生态承载力、生产承载力和生活承载力,促进三大系统和谐高效运行。以干旱地区塔里木河下游尉犁地区为例,探讨了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作用的基本特点,选取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的综合测度指标,采用状态空间的理想点法求解出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的理想状态值和实际指数值,综合评估了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的现状情势,进而采用多模型互补对接支持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未来30a塔里木河下游尉犁地区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变化的总体变化情景。结果认为,在不同生活水平下的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目前均处于超载状态,干旱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生态承载力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低下限制着生产系统承载力的提升,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低下成为制约生活承载力提高的长期因素,但未来30a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的整体超载状况将趋于缓解,自2009年起的整体承载力将处于可载状态,居民生活水平有望达到小康标准,到2054年以后在可载状态下居民生活水平有望达到富裕和现代化标准,但尚须做数百年的长期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生产生活系统承载力 变化情势 未来情景 塔里木河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生活-生态”农业工程技术集成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齐飞 朱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73-279,共7页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中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中长期战略重点和指导方针。"生产-生活-生态"的研究就是以生产提高为主体、以生态化运行为要求、以生活改善为目标,通过分析新农村建设的功能目标、现代...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中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中长期战略重点和指导方针。"生产-生活-生态"的研究就是以生产提高为主体、以生态化运行为要求、以生活改善为目标,通过分析新农村建设的功能目标、现代农业工程技术状况、技术集成边界条件特点等,获得5种典型的"生产-生活-生态"技术集成模式。这些模式的应用,可为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完整、科学的"生产-生活-生态"产业循环提供理论依据和示范模式,不仅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也将在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显示出重要的长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生产-生活-生态 农业工程 技术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