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二素链霉菌orf1~*c基因的功能研究及菌株改造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德玉 赵群飞 +3 位作者 高淑红 叶蕊芳 陈长华 刘文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9-45,共7页
研究螺旋霉素生物合成基因中orf1*c的功能,优化菌株,减少出发菌株发酵液m/z为875的杂质组分。试验选取pKC1139和pSET152作为质粒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KC1139-orf1*c和pSET-orf1*c。然后分别对螺旋霉素工业生产菌株Streptomyce ambofaciens... 研究螺旋霉素生物合成基因中orf1*c的功能,优化菌株,减少出发菌株发酵液m/z为875的杂质组分。试验选取pKC1139和pSET152作为质粒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KC1139-orf1*c和pSET-orf1*c。然后分别对螺旋霉素工业生产菌株Streptomyce ambofaciens的orf1*c基因进行敲除和倍增,得到相应的突变株L-D-1*c和L-P1*c-7,将突变株进行发酵、生物效价测定和LC-MS检测。发现突变株L-D-1*c完全丧失了生产螺旋霉素组分的能力并产生了相应的中间产物,突变株L-P1*c-7具有有效减少m/z为875杂质组分的生产能力。通过序列比对和中间产物分析,表明基因orf1*c负责编码螺旋霉素合成中的N-二甲基转移酶,得到了初步的优化菌株L-P1*c-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二素链霉菌 螺旋霉素 属间接合转移 基因倍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霉素产生菌的He-Ne激光诱变效果及其数量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燕 叶蕊芳 +3 位作者 余维 姚瑞莲 吴佳慧 李晓勇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6-149,186,共5页
目的利用He-Ne激光选育螺旋霉素产生菌生二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ambofaciens)的高产菌。方法利用功率密度为0.4mW/cm2的He-Ne激光器,以不同的时间辐照螺旋霉素产生菌,筛选高产突变株。结果在激光照射8h的条件下,得到一株发酵效价比对... 目的利用He-Ne激光选育螺旋霉素产生菌生二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ambofaciens)的高产菌。方法利用功率密度为0.4mW/cm2的He-Ne激光器,以不同的时间辐照螺旋霉素产生菌,筛选高产突变株。结果在激光照射8h的条件下,得到一株发酵效价比对照提高了38.6%的高产菌株,而且组分较出发菌株优异。结论通过对辐照剂量与致死率及正突变率间关系的数量分析,得到了一个基于自限模型和正态分布模型的用连续函数表达的诱变效果数学模型,根据模型优化的最优值,确定了He-Ne激光诱变的最佳作用时间为9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霉素 生二素链霉菌 HE-NE激光 激光诱变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素和干扰素
3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1992年第11期39-41,共3页
关键词 霉菌 多价噬菌体 化学限定培养基 生二素链霉菌 头抱菌素 短链脂肪酸 苯基乙酸 半胧氨酸 斜面培养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株HCCB10327活性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和抗HIV活性研究
4
作者 金一平 杨志钧 罗敏玉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02-905,930,共5页
目的从链霉菌中寻找抗HIV活性物质。方法对筛选得到的活性菌株进行菌种鉴定,采用大孔树脂结合制备的方法获得活性化合物,并对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菌株HCCB 10327初步鉴定为生二素链霉菌,活性物质经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为siamycin... 目的从链霉菌中寻找抗HIV活性物质。方法对筛选得到的活性菌株进行菌种鉴定,采用大孔树脂结合制备的方法获得活性化合物,并对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菌株HCCB 10327初步鉴定为生二素链霉菌,活性物质经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为siamycin Ⅱ和一个新的siamycin Ⅱ衍生物,这两个物质都具有较强的抗HIV活性,IC50分别为12.6和36.8μg/m L。结论首次从生二素链霉菌中发现了siamycin Ⅱ及一个新的衍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二素链霉菌 Siamycin 抗HIV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三醇对螺旋霉素Ⅰ发酵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梁培培 高淑红 +3 位作者 姚开亚 孙玲玲 张志勇 赖珅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1-47,共7页
以提高螺旋霉素Ⅰ产量及降低杂质D(Spiramycin V)组分质量分数为目标,研究添加丙三醇对螺旋霉素I产生菌生二素链霉菌发酵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分析。摇瓶添加最终体积分数为0.4%的丙三醇使螺旋霉素I效价提高17.12%,杂质D质量分数降... 以提高螺旋霉素Ⅰ产量及降低杂质D(Spiramycin V)组分质量分数为目标,研究添加丙三醇对螺旋霉素I产生菌生二素链霉菌发酵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分析。摇瓶添加最终体积分数为0.4%的丙三醇使螺旋霉素I效价提高17.12%,杂质D质量分数降低21.39%。15 L发酵罐的放大实验表明,添加最终体积分数为0.4%的丙三醇,螺旋霉素I最终效价达到23314 U/mL,相比对照组(18329 U/mL)提高27.20%,最终杂质D质量分数为8.84%,与对照组(11.99%)相比降低了26.27%。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研究发现,聚酮合酶基因srm10(内酯环合成相关基因),氨基转移酶基因srm20(福洛氨糖合成相关基因)与甲基转移酶基因srm33(碳霉糖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提高。结果表明,在发酵15 h添加最终体积分数为0.4%的丙三醇,能提高内酯环合成相关基因及糖基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从而提高螺旋霉素I效价,降低杂质D组分的质量分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二素链霉菌 螺旋霉素I 丙三醇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工程
6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1991年第8期48-53,共6页
关键词 发酵工程 溶解氧浓度 发酵罐 发酵液 复合培养基 生二素链霉菌 流加发酵 矿物盐 出芽短梗霉 碳水化合物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