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和矮化退绿病毒(SPCSV)的双重RT-PCR检测技术体系构建 被引量:6
1
作者 黄广学 孟利前 +3 位作者 朱建晨 张进 李庞博 肖海峻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24-729,共6页
在大田生产中,甘薯极易受到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 SPFMV)和甘薯矮化退绿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的混合侵染,导致甘薯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因此构建能同时检测SPFMV和SPCSV两种... 在大田生产中,甘薯极易受到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 SPFMV)和甘薯矮化退绿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的混合侵染,导致甘薯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因此构建能同时检测SPFMV和SPCSV两种病毒的检测技术体系对甘薯病毒病(sweet potato virus disease,SPVD)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RT-PCR病毒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优点。针对SPFMV和SPCSV病毒分别设计4对和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单一RT-PCR检测技术筛选出特异性强的引物和最佳退火温度;在双重RT-PCR检测体系中,针对SPFMV和SPCSV两种病毒的引物浓度组合设置5个处理,优化双重RT-PCR病毒检测技术体系。单一RT-PCR检测结果表明,SPFMVS2/A2和SPCSVS2/A2引物的特异性最强,目的片段大小为461bp,对于SPCSV病毒来说,SPCSVS2/A2引物的特异性最强,目的片段大小为304bp,最佳退火温度为56℃;在双重RT-PCR检测技术体系中,SPFMV/SPCSV的引物组合浓度比为1∶3时,目标片段扩增效果最好。对两种病毒最低检测浓度的测试结果表明,SPFMV和SPCSV两种病毒RNA的最低检测浓度相当于模板RNA浓度的10-4μL。双重RT-PCR检测技术体系的构建,为大田生产中受SPFMV和SPCSV共侵染的甘薯病毒病的预防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羽状斑驳病毒 矮化退绿病毒 双重RT-PCR 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ELISA鉴定及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5
2
作者 许泳清 李华伟 +6 位作者 刘中华 邱永祥 罗文彬 纪荣昌 汤浩 邱思鑫 余华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12期1267-1272,共6页
利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DAS-ELISA )对采自福建省51份甘薯叶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51份样品中有24份SPFM V呈阳性,阳性率为47.06%,其中泉州样品SPFM V阳性率最高,为71.40%,其次为南安和龙岩的样品,阳性率均为50%。根据G... 利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DAS-ELISA )对采自福建省51份甘薯叶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51份样品中有24份SPFM V呈阳性,阳性率为47.06%,其中泉州样品SPFM V阳性率最高,为71.40%,其次为南安和龙岩的样品,阳性率均为50%。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SPFM V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保守区域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反应程序的优化建立了能检测SPFM V的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能够扩增出SPFM V特异性片段,片段大小为441 bp ,测序结果表明, SPFM V序列与参考序列的同源性92%~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病毒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生物学性状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杨崇良 路兴波 +3 位作者 王升吉 尚佑芬 赵玖华 李长松 《山东农业科学》 2001年第1期26-29,共4页
经 1996~ 1999年研究 ,明确了侵染甘薯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SPFMV)的失毒温度为 6 0~ 6 5℃ ,稀释限点为 10 -3 ~ 10 -4 ,体外保毒期为 1天 ,用 2 3种植物测定表明 ,SPFMV侵染普通牵牛和巴西牵牛 ;桃蚜、棉蚜、豆蚜、绣线菊蚜均为SP... 经 1996~ 1999年研究 ,明确了侵染甘薯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SPFMV)的失毒温度为 6 0~ 6 5℃ ,稀释限点为 10 -3 ~ 10 -4 ,体外保毒期为 1天 ,用 2 3种植物测定表明 ,SPFMV侵染普通牵牛和巴西牵牛 ;桃蚜、棉蚜、豆蚜、绣线菊蚜均为SPFMV传毒介体 ,白粉虱不传。免疫电镜观察 ,SPFMV质粒线条状 ,长度 830~ 85 0nm。制备的SPFMV抗血清效价为 1∶10 2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生物学性状 分布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向斑点杂交法快速检测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和甘薯G病毒 被引量:14
4
作者 何海旺 何虎翼 +5 位作者 谭冠宁 刘义明 何新民 唐洲萍 李丽淑 王晖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3-48,共6页
【目的】以克隆得到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和甘薯G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G,SPVG)基因片段为探针建立反向斑点杂交技术体系,应用于甘薯组培脱毒苗带毒情况检测,为生产优质甘薯组培脱毒苗提供... 【目的】以克隆得到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和甘薯G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G,SPVG)基因片段为探针建立反向斑点杂交技术体系,应用于甘薯组培脱毒苗带毒情况检测,为生产优质甘薯组培脱毒苗提供保障。【方法】根据已公布的侵染甘薯的SPFMV和SPVG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两对特异引物,以RT-PCR法从染病的甘薯叶片扩增SPFMV和SPVG的两个片段,并以克隆到的两个病毒片段及内参基因Actin片段为探针建立反向斑点杂交体系。【结果】分别克隆出长度约310和500 bp的片段,经BLAST比对,所获得的310 bp片段为SPFMV的外壳蛋白基因片段,同源性为97%,500 bp片段为SPVG的外壳蛋白基因片段,同源性为99%。分别用带有SPFMV和SPVG片段的重组质粒pUC-SPFMV和pUC-SPVG进行反向斑点杂交,发现不同病毒能获得单一信号,无交叉现象。以染病甘薯和脱毒甘薯苗为样品,用该种病毒的探针进行反向斑点杂交,染病植株样品中能获得单一信号,而脱毒苗甘薯样品未见任何信号,杂交结果与RT-PCR检测结果一致。【结论】用建立的反向斑点杂交技术体系能有效检测甘薯中的SPFMV和SPVG,无交叉信号,可用于甘薯组培脱毒苗的前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甘薯G病毒 病毒检测 反向斑点杂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丽 王振东 +6 位作者 乔奇 秦艳红 张德胜 田雨婷 王爽 张立军 张振臣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9-135,共7页
依据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外壳蛋白(CP)基因的保守区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经过对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特异、灵敏、高效的SPFMV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检... 依据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外壳蛋白(CP)基因的保守区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经过对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特异、灵敏、高效的SPFMV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检测到目的病毒,标准曲线的斜率和相关系数分别为-3.307和0.998,扩增效率为100.6%。最低可检测到约5.46个拷贝的阳性质粒,灵敏度比常规PCR高2个数量级。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可用于田间样品的检测,为SPFMV的早期预警和流行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实时定量PCR 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和褪绿矮化病毒双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9
6
作者 许泳清 李华伟 +6 位作者 邱思鑫 刘中华 邱永祥 罗文彬 纪荣昌 汤浩 余华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11期1114-1117,共4页
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外壳蛋白(CP)基因和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热激蛋白(Hsp70)基因序列保守区域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反... 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外壳蛋白(CP)基因和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热激蛋白(Hsp70)基因序列保守区域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反应程序的优化,建立了能同时检测SPFMV和SPCSV的双重PCR检测体系。该检测体系能够1次扩增出SPFMV和SPCSV的特异性片段,片段大小为461bp和304bp,测序结果表明,2种病毒序列与参考序列的同源性达93%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甘薯褪绿矮化病毒 双重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和甘薯褪绿矮化病毒复合侵染甘薯引起的细胞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谢礼 吕明芳 +4 位作者 王芳 季志仙 吴列洪 严成其 陈剑平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6期485-491,共7页
2011~2012年在浙江杭州连续发现感病甘薯植株具有甘薯病毒病SPVD的典型症状,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其叶片包含有长度为600~900 nm,直径为12 nm的线状病毒粒子。使用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及测序,其病原为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 2011~2012年在浙江杭州连续发现感病甘薯植株具有甘薯病毒病SPVD的典型症状,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其叶片包含有长度为600~900 nm,直径为12 nm的线状病毒粒子。使用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及测序,其病原为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和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复合侵染。运用透射电镜研究SPVD引起的细胞病理学变化,观察到叶肉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马铃薯Y病毒属特征性柱状内含体,其结构分类为Ⅳ型;线状病毒样粒子以束状平行排列成聚集体的方式存在于细胞质中;叶绿体伸出伪足状结构包裹线粒体。在维管束细胞的筛管和伴胞中观察到弯曲线状病毒样粒子形成的聚集体,其粒子排列交错,与叶肉细胞中平行排列的病毒样粒子聚集体不同,符合毛形病毒属特征。另外还在维管束和叶肉细胞结合的部位发现复合侵染的细胞病理学特征。本研究表明危害甘薯生产的SPVD已扩散蔓延到浙江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病毒病(SPVD)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甘薯褪绿矮化病毒 复合侵染 细胞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概况 被引量:7
8
作者 王升吉 尚佑芬 +4 位作者 杨崇良 李长松 赵玖华 路兴波 孙红炜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39-543,共5页
近些年来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SPFMV)分子生物学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如整个基因组的全序列、整个基因组作为一个可译框架 (ORF)的某些精细结构和特点、各个功能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如蚜传机理 )、基因组组分与其它马铃薯Y病毒属 (PVY)成员... 近些年来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SPFMV)分子生物学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如整个基因组的全序列、整个基因组作为一个可译框架 (ORF)的某些精细结构和特点、各个功能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如蚜传机理 )、基因组组分与其它马铃薯Y病毒属 (PVY)成员的同源性比较、该病毒在PVY属病毒成员的分类地位等都有所涉及。了解这些为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该种病毒进行鉴定、检测和加强抗SPFMV病毒基因工程的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羽状斑驳病毒 分子生物学 基因组 多聚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分子变异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晓华 张振臣 +3 位作者 乔奇 秦艳红 张德胜 田雨婷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4-116,123,共4页
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技术结合核苷酸序列测定的方法,对我国甘薯主产区11个省份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外壳蛋白(CP)基因的分子变异情况进行了研... 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技术结合核苷酸序列测定的方法,对我国甘薯主产区11个省份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外壳蛋白(CP)基因的分子变异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PFMV CP基因的RT-PCR产物表现了较丰富的图谱类型,50个分离物共产生9种主要的SSCP带型;对显示不同带型的20个样品的CP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和进化树分析,CP基因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77.2%~99.9%。说明这些样品的SPFMV的CP基因存在较大的分子变异,可划分为EA、RC、O和C 4个株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外壳蛋白基因 分子变异 SSCP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分离物的基因组3′-末端序列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林林 陈炯 +1 位作者 郑红英 陈剑平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4期211-214,共4页
采用马铃薯Y病毒属通用引物,从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山东济南分离物和浙江杭州分离物基因组3′ 末端扩增到一个含1814个核苷酸的序列,序列号分别为AJ310201和AJ310202。两个序列均包括NIb基因部分序列(nts1 645)、外壳蛋白基因(nts64... 采用马铃薯Y病毒属通用引物,从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山东济南分离物和浙江杭州分离物基因组3′ 末端扩增到一个含1814个核苷酸的序列,序列号分别为AJ310201和AJ310202。两个序列均包括NIb基因部分序列(nts1 645)、外壳蛋白基因(nts646 1590)和3′ UTR(nts1594-1814),3′ 末端具有典型的poly(A)尾。外壳蛋白基因核苷酸系统进化树分析和氨基酸分析表明,以前对一些SPFMV分离物的命名有待商榷,一些相关性较强的分离物可分为3个进化主要群体,我国两个分离物属于第二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分子鉴定 基因序列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的分离和提纯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作为 薛启汉 +1 位作者 杨永嘉 邢继英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47-49,共3页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的分离和提纯朱作为,薛启汉,杨永嘉,邢继英关键词;提纯;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甘纂羽状斑驳病毒(SPFMV)用马铃薯Y病毒组,它所引起的病害是甘薯病毒病中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种。对它的提纯研究已有报道D...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的分离和提纯朱作为,薛启汉,杨永嘉,邢继英关键词;提纯;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甘纂羽状斑驳病毒(SPFMV)用马铃薯Y病毒组,它所引起的病害是甘薯病毒病中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种。对它的提纯研究已有报道D””’,但步骤较多,耗时较长,并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纯 甘薯 羽状斑驳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和甘薯褪绿矮化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涛 薛婷 +3 位作者 杨志坚 陈选阳 陈由强 陈建楠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3年第6期11-21,共11页
为了建立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和甘薯矮化褪绿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的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检测方法,提高检测灵敏度,实现结果的可视化。根据SPFMV外壳蛋白... 为了建立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和甘薯矮化褪绿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的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检测方法,提高检测灵敏度,实现结果的可视化。根据SPFMV外壳蛋白基因(CP)的核苷酸序列和SPCSV的热休克蛋白基因(Hsp 70)的核苷酸序列设计4条RT-LAMP特异性引物,采取单因素优化试验,对RT-LAMP反应体系中的多个因素包括时间、温度、BST聚合酶、Mg^(2+)、RNase抑制剂、dNTPs和Betaine浓度优化,恒温扩增60 min。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SYBR Green I可视化显色,结果表明:SPFMV的优化反应体系为:FIP/BIP 2μL、F3/B30.5μL、BST聚合酶1.0μL、dNTPs 0.6μL、MgSO 41.5μL、RNase抑制剂1.0μL、Betaine 7μL,62℃60 min。SPCSV的优化反应体系为:FIP/BIP 2μL、F3/B30.5μL、BST聚合酶1.0μL、dNTPs 0.6μL、MgSO 41.5μL、RNase抑制剂1.2μL、Betaine 7μL,64℃60 min。进一步利用SPFMV全基因组的4个片段(SPFMV-1、SPFMV-2、SPFMV-3、SPFMV-4)、SPCSV-Hsp 70和RGNNV进行特异性检验,分别建立了SPFMV和SPCSV的特异性RT-LAMP检测方法,扩增出了具有RT-LAMP的典型瀑布状条带,与凝胶电泳和SYBR Green I显色结果一致,SPFMV和SPCSV的灵敏度检测下限分别为:1×10^(-6)、1×10^(-3)ng·μL^(-1),该方法检测灵敏度高,实现了结果的可视化。对田间甘薯苗和离体组织培养甘薯苗进行检测验证,SPFMV-RT-LAMP检测方法成功率为100%,SPCSV-RT-LAMP检测方法的成功率为95%,表明研发的SPFMV和SPCSV的RT-LAMP检测方法适用于SPFMV和SPCSV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 甘薯矮化褪绿病毒(SPCSV)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T-LAMP) 建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RT-PCR检测(英文) 被引量:10
13
作者 赵冬兰 唐君 +2 位作者 张允刚 史新敏 周志林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99-202,共4页
根据已报道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外壳蛋白(C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建立SPFMV的RT-PCR检测程序。特异性和重复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检测SPFMV,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鉴定,结果与报... 根据已报道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外壳蛋白(C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建立SPFMV的RT-PCR检测程序。特异性和重复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检测SPFMV,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鉴定,结果与报道的序列同源性为88.3%和98.6%,证实所扩增的片段是病毒基因的部分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RT-PCR 病毒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和褪绿矮化病毒重组双CP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和抗血清的制备
14
作者 李恩广 郭宝太 +4 位作者 杨雪 朱虹 王晶珊 乔利仙 隋炯明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4期275-279,共5页
由褪绿矮化病毒(SPCSV)和羽状斑驳病毒(SPFMV)协生共侵染引起病毒病(SPVD)是甘薯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为了建立一种高效的甘薯病毒病SPVD检测体系,本研究构建了SPCSV和SPFMV重组双CP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2b-SPVD-CP,该重组菌在20℃条件... 由褪绿矮化病毒(SPCSV)和羽状斑驳病毒(SPFMV)协生共侵染引起病毒病(SPVD)是甘薯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为了建立一种高效的甘薯病毒病SPVD检测体系,本研究构建了SPCSV和SPFMV重组双CP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2b-SPVD-CP,该重组菌在20℃条件下经IPTG诱导,获得了68 kDa的融合蛋白(重组双CP)。利用高纯度重组双CP为抗原免疫家兔,获得了SPVD的抗血清,间接ELISA检测显示抗体稀释度在1∶512 K的范围内,制备的抗体与抗原具有较强的结合活性。本研究结果为利用重组CP作抗原大量制备SPVD抗体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甘薯褪绿矮化病毒 重组双CP基因 原核表达 抗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病毒病害(SPVD)的多重RT-PCR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21
15
作者 张盼 兰新芝 +5 位作者 乔奇 张德胜 秦艳红 田雨婷 王爽 张振臣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6-90,100,共6页
根据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热激蛋白(Hsp70)基因和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外壳蛋白(CP)基因核苷酸序列的保守区域设计了4对引物,以单一RT-PCR反应体系为基础... 根据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热激蛋白(Hsp70)基因和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外壳蛋白(CP)基因核苷酸序列的保守区域设计了4对引物,以单一RT-PCR反应体系为基础,分别对影响多重RT-PCR扩增的退火温度、Taq DNA聚合酶浓度、dNTPs浓度、Mg2+浓度、引物浓度等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能同时检测SPVD两种病原的多重RT-PCR方法。该方法能有效区分SPFMV的主要株系类型。灵敏性试验表明,建立的多重RT-PCR方法对SPFMV-CH2、SPFMV-CH和SPCSV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1.42×104、1.32×104拷贝/μL和2.47×104拷贝/μL。该方法可用于甘薯叶片和薯块中病毒的检测,为SPVD的监测预警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病毒病害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甘薯褪绿矮化病毒 多重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染甘薯的SPCSV、SPVG、SPFMV多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华伟 许泳清 +4 位作者 邱思鑫 刘中华 邱永祥 汤浩 余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64-1470,共7页
为建立可同时检测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PCSV)、甘薯G病毒(SPVG)和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多重RT-PCR检测方法,本文根据SPCSV热激蛋白基因(hsp70)及SPVG、SPFMV外壳蛋白基因(CP)基因核苷酸序列的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引... 为建立可同时检测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PCSV)、甘薯G病毒(SPVG)和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多重RT-PCR检测方法,本文根据SPCSV热激蛋白基因(hsp70)及SPVG、SPFMV外壳蛋白基因(CP)基因核苷酸序列的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引物筛选,优化多重RT-PCR反应条件,建立了能同时检测SPCSV、SPVG和SPFMV 3种病毒的多重RT-PCR检测方法。该体系能有效扩增出大小为304、433、601 bp 3个特异性片段。测序结果表明3种病毒与参考序列的一致性达94%-99%。应用建立的多重RT-PCR检测方法可稳定、准确、灵敏地同时检测单一或复合侵染3种甘薯病毒,为甘薯脱毒和病毒病诊断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病毒 褪绿矮化病毒 G病毒 羽状斑驳病毒 多重RT-PCR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脱毒种薯连年使用后的病毒侵染情况及产量变化 被引量:5
17
作者 邢继英 孙爱根 +1 位作者 胡兰英 杨永嘉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7-48,共2页
对在田间非隔离条件下连续种植的3 个品种脱毒薯,用血清学NCM- ELISA 方法检测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 ,调查侵染率和反应强度,第1 年就出现了较高侵染率,以后几乎每年增加1 倍,第3 年可接近对照水平。阳性... 对在田间非隔离条件下连续种植的3 个品种脱毒薯,用血清学NCM- ELISA 方法检测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 ,调查侵染率和反应强度,第1 年就出现了较高侵染率,以后几乎每年增加1 倍,第3 年可接近对照水平。阳性强度也逐年增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病毒阳性增长率与鲜薯增产率呈极显著负相关。该结果从理论上证实了脱毒种薯使用年限为2 ~3a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侵染率 产量 甘薯 蚜虫 脱毒种薯 使用年限 连续种植 羽状斑驳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病毒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8
作者 张振臣 马淮琴 张桂兰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2000年第9期19-22,共4页
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侵染甘薯的主要病毒种类、症状、传播方式以及甘薯病毒病的诊断和检测方法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SPFMV)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关键词 甘薯 病毒 羽状斑驳病毒 分子生物学 脱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病毒病害(SPVD)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钟毓 龚莺 +2 位作者 赵琳 石江 毛碧增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1-77,共7页
甘薯病毒病害(SPVD)是最主要的甘薯病毒病害之一,研究表明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和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PCSV)共同侵染形成SPVD。本文综述了SPFMV和SPCSV这2种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检测方法、基因组结构与遗传变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阐... 甘薯病毒病害(SPVD)是最主要的甘薯病毒病害之一,研究表明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和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PCSV)共同侵染形成SPVD。本文综述了SPFMV和SPCSV这2种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检测方法、基因组结构与遗传变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阐明多种病毒混合侵染机制和防控措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病毒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甘薯褪绿矮化病毒 沉默抑制蛋白 综合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甘薯病毒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文宗 梁鑫 +2 位作者 杨露露 王润豪 王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22期89-93,126,共6页
针对甘薯卷叶病毒(SPLCV)、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PCSV)的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设计了3种病毒的3对特异性引物,扩增大小分别为180、295、774 bp,通过对引物添加量、退火温度、循环数等反应条件的优化,完善了能... 针对甘薯卷叶病毒(SPLCV)、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PCSV)的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设计了3种病毒的3对特异性引物,扩增大小分别为180、295、774 bp,通过对引物添加量、退火温度、循环数等反应条件的优化,完善了能同时扩增出SPLCV、SPFMV、SPCSV 3种病毒的多重PCR体系,可以实现同时对甘薯3种病毒104拷贝水平的检测,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利用该技术体系,对不同田间样品进行了检测,PCR产物测序表明,3种病毒序列与已知的参考序列同源率一致性分别达到94%、94%、97%及以上。建立能够同时进行3种病毒检测的多重PCR检测技术体系,可以快速准确地进行甘薯脱毒苗病毒检测和田间样品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甘薯卷叶病毒(SPLCV)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 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PCSV) 多重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