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6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色甘薯新品种赣薯10号的选育 被引量:1
1
作者 兰孟焦 肖满秋 +4 位作者 王崇 潘皓 葛瑞华 侯怡君 吴问胜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4-157,F0003,共5页
赣薯10号是以苏薯16号为母本,以赣薯1号、徐紫薯3号、渝紫7号、农林47、泉薯9号、徐薯27、岩薯5号、浙薯13、赣薯7-10、赣薯10-20、万薯0616-6、渝6-9-17等12个品种(系)为父本集团,采用开放授粉、自然杂交选育而成的鲜食紫色甘薯新品种... 赣薯10号是以苏薯16号为母本,以赣薯1号、徐紫薯3号、渝紫7号、农林47、泉薯9号、徐薯27、岩薯5号、浙薯13、赣薯7-10、赣薯10-20、万薯0616-6、渝6-9-17等12个品种(系)为父本集团,采用开放授粉、自然杂交选育而成的鲜食紫色甘薯新品种。薯块纺锤形,紫红皮浅紫肉,花青素含量235.20 mg·kg^(-1)(FW);单株结薯4~5个,平均单薯质量145.0 g,大中薯率约80%,干物率30.80%,每667 m^(2)鲜薯产量2000 kg左右,薯干产量630 kg左右;抗黑斑病,中抗茎线虫,适宜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春夏薯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赣薯10号 鲜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贮藏温度对甘薯块根内色泽和糖类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2
作者 龙凌云 谢朝敏 +9 位作者 毛立彦 黄秋岚 黄欣欣 艾静汶 檀小辉 刘功德 邓小红 石秋香 詹美燕 黄秋伟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61-1471,共11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贮藏温度下甘薯块根内色泽和糖类成分的变化特点,为甘薯块根的贮藏和品质质量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以普薯32号甘薯块根为材料,将其分别贮藏于25℃(对照)、14℃(低温处理)和–4℃(近冰温处理)环境,采用色差仪测量...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贮藏温度下甘薯块根内色泽和糖类成分的变化特点,为甘薯块根的贮藏和品质质量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以普薯32号甘薯块根为材料,将其分别贮藏于25℃(对照)、14℃(低温处理)和–4℃(近冰温处理)环境,采用色差仪测量块根的色泽指标,测定块根内可溶性总糖、蔗糖、果糖、葡萄糖和淀粉含量,同时测定参与块根糖代谢的淀粉酶、中性转化酶和酸性转化酶活性,并对色泽指标和糖类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贮藏期间(0~60 d),25℃对照和14℃处理下各取样时间点的甘薯块根L*值与取样起始点(0 d)相比无显著变化,–4℃处理下块根L*值始终显著低于取样起始点的样品,3个温度下甘薯块根的a*和b*值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波动变化;14℃温度处理下块根可溶性糖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同时期的14℃处理块根的蔗糖含量始终高于25℃对照和–4℃处理;3个温度下甘薯块根淀粉均表现为随贮藏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在贮藏初期(0~20 d),–4℃处理的甘薯块根内淀粉酶、中性转化酶和酸性转化酶均高于25℃对照和14℃处理。相关性分析显示,甘薯块根的淀粉含量与中性转化酶、酸性转化酶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块根L*值、b*值和H°值均与蔗糖呈极显著正相关,可作为评价甘薯块根中蔗糖含量的指标。由此可见,3个贮藏温度中以14℃诱导甘薯块根糖化效果最好,可有效促进块根内可溶性糖积累,可作为该品种的较适宜贮藏温度;近冰温–4℃对甘薯块根色泽变化的影响较大,块根贮藏过程中色泽变化与糖代谢存在密切关系,转化酶可能是调控该品种贮藏过程中可溶性糖代谢的关键酶,研究结果将为甘薯加工制品的品质特性提升和工艺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贮藏温度 色泽 糖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条件下不同水溶肥种类和配比对鲜食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张海燕 解备涛 +2 位作者 董顺旭 张立明 段文学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485-2500,共16页
为探讨滴灌条件下氮磷钾不同配比对鲜食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山东省平阴县和泗水县,以鲜食型甘薯品种济薯26和烟薯25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处理:(1)基施复合肥(N∶P_(2)O_(5)∶K_(2)O=15∶15∶15)450 kg hm^(–2)(CK);(2)栽后20 d、50 d... 为探讨滴灌条件下氮磷钾不同配比对鲜食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山东省平阴县和泗水县,以鲜食型甘薯品种济薯26和烟薯25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处理:(1)基施复合肥(N∶P_(2)O_(5)∶K_(2)O=15∶15∶15)450 kg hm^(–2)(CK);(2)栽后20 d、50 d和80 d各滴施水溶肥(N∶P_(2)O_(5):K_(2)O=16∶6∶36)150 kg hm^(–2)(F1);(3)栽后20 d、50 d和80 d各滴施水溶肥(N∶P_(2)O_(5):K_(2)O=8∶12∶35)150 kg hm^(–2)(F2);(4)栽后20 d滴施水溶肥(N∶P_(2)O_(5):K_(2)O=16∶6∶36)150 kg hm^(–2)+栽后50 d和80 d各滴施水溶肥(N∶P_(2)O_(5):K_(2)O=8∶12∶35)150 kg hm^(–2)(F3),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水溶肥处理对鲜食甘薯植株干重、块根产量、块根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溶肥处理的产量和商品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不同水溶肥处理的产量和商品薯率均为F2>F3>F1。济薯26在平阴试验点F1、F2和F3处理的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10.04%、28.60%和19.23%,在泗水试验点分别比对照增产10.88%、29.55%和21.29%;烟薯25在平阴试验点F1、F2和F3处理的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7.62%、27.79%和20.12%,在泗水试验点分别比对照增产8.52%、29.17%和19.90%。甘薯生长中后期,F2处理的蔓长、叶片数、地上部干重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块根干重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F2处理的淀粉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土壤速效氮含量≤80 mg kg–1),栽后20 d、50 d和80 d各滴施水溶肥(N︰P_(2)O_(5)︰K_(2)O=8︰12︰35,腐植酸≥3%)150 kg hm^(–2)(F2处理)为最优施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滴灌 水溶肥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超微粉碎强度对甘薯全粉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杨世雄 高飞虎 +6 位作者 张玲 李雪 张雪梅 张欢欢 梁叶星 陈贵婷 谭兆涛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89,共10页
采用振动式超微粉碎技术制备甘薯全粉,分析不同超微粉碎时间(5、10、15、20、25、30 min)对全粉的基本成分、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增加,甘薯全粉基本营养成分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或减少,尤其是蛋白、可溶... 采用振动式超微粉碎技术制备甘薯全粉,分析不同超微粉碎时间(5、10、15、20、25、30 min)对全粉的基本成分、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增加,甘薯全粉基本营养成分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或减少,尤其是蛋白、可溶性膳食纤维和可溶性糖等含量有所增加,全粉粒径显著减小(p<0.05),颗粒形貌呈现碎片化,大小逐渐趋于一致,但其官能团结构并未发生改变,色泽、持水性、持油性及冻融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糊化温度、峰值黏度、最小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及回生值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增加呈显著降低趋势,说明甘薯全粉经超微粉碎后能够显著改善其热糊稳定性和凝胶的抗老化性。超微粉碎25 min的甘薯全粉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最高,粒径最小,颗粒大小均匀,且其色泽、持水性、持油性及冻融稳定性表现较好,具有最低的糊化温度、衰减值和回生值,相比其他粉碎强度条件下的甘薯全粉,具有更优异的功能性和更适宜的加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全粉 超微粉碎 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茎线虫病复合抗性遗传分析与QTL定位
5
作者 闫会 马居奎 +5 位作者 李臣 马猛 张艾岑 张成玲 张允刚 李强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7-915,共9页
为高效挖掘甘薯茎线虫病复合抗性基因并创制甘薯抗病种质,以包含274个甘薯F1子代的分离群体为材料,利用大田自然诱发鉴定法对F1群体的复合抗性进行连续两个生长周期的抗性鉴定,通过高精度连锁分析检测与复合抗性显著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 为高效挖掘甘薯茎线虫病复合抗性基因并创制甘薯抗病种质,以包含274个甘薯F1子代的分离群体为材料,利用大田自然诱发鉴定法对F1群体的复合抗性进行连续两个生长周期的抗性鉴定,通过高精度连锁分析检测与复合抗性显著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并利用基因本体(GO)和直系同源基因簇(COG)数据库注释和筛选候选基因。结果表明,甘薯茎线虫病复合抗性不符合正态分布,F1群体存在丰富遗传变异且存在超亲遗传,其中高抗和高感抗性性状遗传稳定,可指导甘薯茎线虫病复合抗性育种。通过连锁分析在LG03、LG05、LG07和LG08连锁群定位到与复合抗性紧密连锁的9个QTL,可解释6.1%~7.3%的表型变异。根据两个生长周期QTL定位结果,获得1个共定位QTL和10个共定位基因。本研究为甘薯茎线虫病复合抗病基因挖掘和复合抗性种质创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茎线虫病 复合抗性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种质基腐病抗性鉴定和分析
6
作者 刘也楠 黄立飞 +1 位作者 何贤彪 刘伟明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1,共9页
为探索甘薯基腐病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和筛选抗病种质,该研究对经过1~3 a试验筛选的81份甘薯(Ipomoea batatas)抗性或其他性状优良的种质进行田间抗病性鉴定,并分析甘薯不同生育时期的病情变化,以及不同抗性等级对鲜薯产量损失率的影响。... 为探索甘薯基腐病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和筛选抗病种质,该研究对经过1~3 a试验筛选的81份甘薯(Ipomoea batatas)抗性或其他性状优良的种质进行田间抗病性鉴定,并分析甘薯不同生育时期的病情变化,以及不同抗性等级对鲜薯产量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1份种质中,表现为高抗和抗的种质分别有24和11份。生长期从90到120 d的病情变化明显,尤其是感病种质的4级病级比例迅速提高。鲜薯产量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9781^(**)),每下降1个抗性等级,鲜薯平均产量损失率将增加19.35%。生长期120 d时发病率与病情指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25^(**)),除病情指数外,发病率也可作为甘薯基腐病抗性鉴定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基腐病 种质 抗性 发病率 病情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大田生长期及储藏期根部碳水化合物变化规律
7
作者 王雁楠 杨育峰 +8 位作者 卞倩倩 康志河 曹郭郑 李君霞 乔守晨 赵国瑞 尹雨萌 李亚蔚 程泽强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4-72,共9页
甘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碳水化合物是其根部的主要营养成分,然而从大田生长期至储藏期结束这一完整生产过程中甘薯根部碳水化合物的变化规律尚未见报道。以甘薯品种商薯19、郑红22、郑红23号为试验材料,对其大田生长期的相关农艺性... 甘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碳水化合物是其根部的主要营养成分,然而从大田生长期至储藏期结束这一完整生产过程中甘薯根部碳水化合物的变化规律尚未见报道。以甘薯品种商薯19、郑红22、郑红23号为试验材料,对其大田生长期的相关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并对大田生长期和储藏期的根部碳水化合物含量及蔗糖合成酶活性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3个品种大田生长期地上部茎叶鲜质量均呈抛物线形变化,且均在栽后75 d达到峰值,郑红22和商薯19茎叶前中期生长及后期衰老速度均较快,而郑红23号茎叶前中期生长较慢,后期衰老也较慢。郑红23号的T/R值与其他2个品种相比维持在较低水平,说明其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协调性更好。收获时鲜薯产量表现为郑红23号>商薯19>郑红22,而淀粉产量则为郑红22>商薯19>郑红23号。从大田生长期至储藏期结束,3个品种的根部总淀粉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蔗糖含量在大田生长期呈“降—升—降”的变化规律,而在储藏期则先升后降;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在整个取样时期的变化趋势相似,均为“升—降—升—降—升—降”;麦芽糖含量在大田生长期呈波动变化,在储藏期则呈“升—降—升”的变化趋势;而海藻糖、鼠李糖等7种可溶性糖仅在部分品种或部分时期被检测到,无明显规律,其中海藻糖仅在3个品种的栽后10 d或15 d出现,推测其可能和根部淀粉的初始诱导合成相关。此外,3个品种根部蔗糖合成酶活性在大田生长期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而在储藏期则呈“升—降—升—降”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大田生长期 储藏期 根部 碳水化合物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抗病基因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杨冬静 高方园 +5 位作者 马居奎 唐伟 陈晶伟 梁昭 张成玲 孙厚俊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1-1030,共10页
甘薯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能源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种植国,甘薯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种薯、种苗地频繁调运,甘薯病害发生日趋严重,新病害不断产生,严重影响甘薯的产量和品质,制约了中国甘... 甘薯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能源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种植国,甘薯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种薯、种苗地频繁调运,甘薯病害发生日趋严重,新病害不断产生,严重影响甘薯的产量和品质,制约了中国甘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分子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甘薯抗病分子育种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和研究思路。本文主要从甘薯抗真菌病、抗细菌病、抗线虫病以及抗病毒病相关基因等方面概述了近年来甘薯抗病相关基因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为甘薯抗病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和抗病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基因克隆 真菌 细菌 线虫 基因功能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甘薯蚁象发生危害与综合防治措施
9
作者 杨松涛 乔帅 +3 位作者 王芳 宋伟 廖安忠 谭文芳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88-91,共4页
甘薯蚁象[Cylas formicarius(Fabricius)]是危害甘薯的重要害虫之一,不仅影响甘薯产量,还严重降低产品的商品价值。近年来,甘薯蚁象虫害在四川省的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逐步加剧,已成为制约甘薯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笔者... 甘薯蚁象[Cylas formicarius(Fabricius)]是危害甘薯的重要害虫之一,不仅影响甘薯产量,还严重降低产品的商品价值。近年来,甘薯蚁象虫害在四川省的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逐步加剧,已成为制约甘薯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笔者阐述甘薯蚁象的形态识别特征、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并分析其在四川省的危害特点,同时针对防治难点,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补充,化学防治为应急措施的综合防控策略,旨在为种植户开展甘薯蚁象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甘薯蚁象 甘薯小象甲 综合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料还田对甘薯固碳效应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10
作者 王静 朱猛 +6 位作者 赵鹏 朱晓亚 张强强 于永超 刘明 靳容 唐忠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2-474,共13页
探究不同类型有机物料还田对甘薯固碳效应及土壤呼吸的影响,可为进一步研究薯田生态系统碳固存效应奠定基础。依托国家土壤质量徐州观测实验站内甘薯-小麦轮作体系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选取甘薯季5个处理:单施化肥(对照,CK)、化肥+全量... 探究不同类型有机物料还田对甘薯固碳效应及土壤呼吸的影响,可为进一步研究薯田生态系统碳固存效应奠定基础。依托国家土壤质量徐州观测实验站内甘薯-小麦轮作体系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选取甘薯季5个处理:单施化肥(对照,CK)、化肥+全量秸秆还田(ST)、化肥+生物质炭(BC)、化肥+有机肥(OF)和化肥+绿肥还田(GF),研究甘薯收获期产量、生物量及碳含量,并估算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碳组分,监测土壤呼吸速率等。结果表明:1)与CK处理相比,ST、BC、OF和GF处理均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SOC)含量;ST和GF处理显著降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降幅分别为21.3%和25.2%;而OF处理显著增加DOC含量,增幅为12.8%。2)各处理藤蔓固碳量为1818.02~3811.72 kg·hm^(−2),块根固碳量为2718.69~4299.93 kg·hm^(−2),总NPP为9559.16~14392.58 kg·hm^(−2);与CK处理比较,BC和GF处理的NPP分别下降22.5%和19.9%,OF处理升高16.7%。相关性分析表明块根固碳量主要与土壤DOC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次表层(22.5~40.0 cm)土壤紧实度显著负相关。3)甘薯生育期各处理CO_(2)-C累计排放量为5738.84~11257.23 kg·hm^(−2),其中OF处理排放量最高。与CK处理相比,OF处理下土壤异养呼吸排放CO_(2)-C累计量显著下降,而自养呼吸排放CO_(2)-C累计量显著增加。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呼吸速率随水汽通量和温度升高而升高,Spearman分析表明土壤异养呼吸排放的CO_(2)-C累计量受藤蔓碳含量、土壤含水量和紧实度影响;块根产量、碳排放效率(CEE)是调控土壤自养呼吸速率的主要因素。综上,本研究明确了不同有机物料还田下甘薯植株的固碳效应,有机肥处理的固碳效果最佳,但同时植薯土壤呼吸产生的CO_(2)累计排放量也最高。土壤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的驱动因素不同,需进一步关注。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特色作物的绿色低碳技术创建提供理论参考与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有机物料 净初级生产力 土壤呼吸 碳排放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KNOX基因家族成员鉴定及其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11
作者 薛薇 张会永 +1 位作者 周玶吉 徐豪峰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6-986,共11页
【目的】挖掘甘薯KNOX基因家族并探究其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功能。【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甘薯KNOX基因家族的蛋白理化性质、系统进化、保守结构、顺势作用元件、蛋白互作等,并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KNOX基因在甘薯不同组织部位的... 【目的】挖掘甘薯KNOX基因家族并探究其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功能。【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甘薯KNOX基因家族的蛋白理化性质、系统进化、保守结构、顺势作用元件、蛋白互作等,并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KNOX基因在甘薯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模式,同时使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研究甘薯IbKNOXs基因在干旱胁迫下的响应程度。【结果】从甘薯基因组中鉴定出16个KNOX基因,IbKNOX蛋白均含有4个典型的保守结构域,但在Motif类型和数量上呈现差异。IbKNOX蛋白主要以酸性、亲水不稳定核蛋白为主。甘薯KNOX基因在染色体上分布较为均匀,除3号染色体外,其余染色体均只含有1个KNOX基因,且与水稻和拟南芥存在多对共线基因对。启动子分析显示,甘薯IbKNOX基因存在多种顺式作用元件,涉及光、激素、生长及胁迫响应元件,其中光响应元件的数量最多。IbKNOX基因在甘薯不同组织部位具有典型的组织表达特异性,甘薯IbKNOX6与IbKNOX14和IbKNOX3蛋白存在相互作用;qRT-PCR结果显示,干旱胁迫后甘薯IbKNOX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变化,大多数基因表达上调。【结论】甘薯IbKNOX基因具有响应干旱胁迫的功能,为其在干旱胁迫中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NOX转录因子 甘薯 干旱胁迫 表达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喙壳菌侵染甘薯的转录组分析
12
作者 杨冬静 高方园 +6 位作者 陈晶伟 马居奎 唐伟 梁昭 张成玲 孙厚俊 谢逸萍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0-1331,共12页
甘薯黑斑病是由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is et Halsted)侵染引起的,该病害是甘薯重要病害之一,在田间生产和贮藏期均可发生,严重影响甘薯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明确长喙壳菌对甘薯黑斑病的致病机理,本研究以甘薯黑斑病抗病品... 甘薯黑斑病是由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is et Halsted)侵染引起的,该病害是甘薯重要病害之一,在田间生产和贮藏期均可发生,严重影响甘薯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明确长喙壳菌对甘薯黑斑病的致病机理,本研究以甘薯黑斑病抗病品种南京92和感病品种徐薯18为试验材料,采用针刺接种孢子悬浮液的方法人工接种甘薯长喙壳菌,分别于接种当天与接种后第1 d、第3 d、第7 d取样,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进行测序分析。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与接种当天相比,长喙壳菌接种至南京92薯块后第1 d、第3 d和第7 d上调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别为1124个、1713个和2032个,下调DEGs分别为869个、1042个和1005个;长喙壳菌接种至徐薯18薯块后第1 d、第3 d和第7 d上调DEGs分别为901个、1625个和1957个,下调DEGs分别为1017个、976个和1032个。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生物过程类别的生物进程、代谢进程、单一生物进程以及细胞组分类别的细胞、细胞部分、细胞器等。KEGG通路富集的主要通路为代谢途径。维恩图分析结果表明,长喙壳菌接种至南京92薯块后不同时间点共有DEGs为1545个,接种至徐薯18薯块后不同时间点共有DEGs为1116个,对这些DEGs进行交互分析,发现接种至2个甘薯品种薯块后在各时间点共有的DEGs有925个。对925个共有DEGs进行KEGG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这些DEGs主要被富集到代谢通路中,如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辅因子和维生素代谢以及能量代谢等途径中,进一步对这些DEGs进行筛选,得到相对表达量高于1.00、持续上调表达并且差异表达倍数达到40倍以上的关键致病基因共20个。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长喙壳菌致病分子机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长喙壳菌 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致病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S与CNN的甘薯淀粉掺假鉴别及量化比较
13
作者 夏珍珍 张博源 +5 位作者 郑丹 陶明芳 张仙 廖先清 余琼卫 彭西甜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327-336,共10页
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和一维卷积神经网络(one-dimensi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1D-CNN)的甘薯淀粉掺假鉴别与定量的分析方法。为实现甘薯淀粉在不同种类和掺假比例下的定性定量分析,... 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和一维卷积神经网络(one-dimensi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1D-CNN)的甘薯淀粉掺假鉴别与定量的分析方法。为实现甘薯淀粉在不同种类和掺假比例下的定性定量分析,分别采集甘薯、玉米、土豆、木薯等纯薯类淀粉和以10%为梯度制备的不同比例掺假甘薯淀粉的原始光谱。分别运用一阶导数(first-order derivative,1st)、连续小波变换(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CWT)、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MSC)和标准正态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te transformation,SNV)进行光谱预处理,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算法将预处理前后的光谱作为1D-CNN的输入信号构建薯类淀粉分类模型和甘薯淀粉含量预测模型,并将光谱预处理前后的1D-CNN建模效果与传统的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建模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的光谱预处理方法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分类模型和定量模型的准确度,其中1st和CWT方法的效果要优于MSC和SNV方法。分类模型中,1D-CNN方法的预测精度较PLS方法更高;预测集中,样品光谱预处理后使用1D-CNN对不同薯类淀粉预测正确率达到100%;定量模型中,PLS方法和1D-CNN方法均可实现单一混合淀粉掺假情况下甘薯淀粉含量的精准预测,而且PLS和1D-CNN模型的预测集决定系数和预测集均方根误差相近。与PLS方法相比,1D-CNN方法在分类上的效果要优于定量效果。本研究表明NIR、1D-CNN和PLS相结合可以实现掺假薯类淀粉的鉴别和其中甘薯淀粉含量的量化,对市场中薯类淀粉掺假的质量安全筛查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甘薯淀粉 淀粉掺假 卷积神经网络 偏最小二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IbNRT2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和表达分析
14
作者 王芳 乔帅 +4 位作者 宋伟 崔鹏娟 廖安忠 谭文芳 杨松涛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3-204,共12页
【目的】鉴定甘薯高亲和硝酸盐转运体NRT2家族成员,分析其理化性质、基因结构和不同胁迫下表达分析,为甘薯NRT2家族成员功能鉴定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利用NCBI和甘薯基因组数据库,采用生物信息学、转录组分析和低氮表型筛选等方法,系... 【目的】鉴定甘薯高亲和硝酸盐转运体NRT2家族成员,分析其理化性质、基因结构和不同胁迫下表达分析,为甘薯NRT2家族成员功能鉴定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利用NCBI和甘薯基因组数据库,采用生物信息学、转录组分析和低氮表型筛选等方法,系统鉴定IbNRT2基因成员,并对其基因结构、保守基序和表达特性等进行分析。【结果】在甘薯全基因组中鉴定到7个IbNRT2高亲和硝酸盐转运体基因。理化性质分析结果显示,IbNRT2家族成员编码氨基酸残基数为462-536,理论等电点均大于7,且所有编码蛋白为疏水蛋白。7个甘薯IbNRT2和9个近缘野生二倍体甘薯(Ipomoea trifida)ItfNRT2基因均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7个IbNRT2家族成员分成3个亚组,甘薯与野生二倍体的亲缘关系最近。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IbNRT2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大量环境及激素类响应元件,其中光信号响应元件最多。甘薯种内共线性关系显示,7个IbNRT2基因存在2对共线性关系;种间共线性关系结果显示,甘薯与野生二倍体ItfNRT2基因之间形成7对共线性关系,与拟南芥AtNRT2形成4对共线性关系。不同部位组织和盐胁迫表达分析结果揭示IbNRT2.7具有较为广泛的表达,在种子和叶片中表达最高且受盐胁迫诱导表达上调;IbNRT2.1、IbNRT2.2主要在根部表达且受盐胁迫诱导表达下调。在不同氮处理甘薯品种中进行RT-qPCR分析,结果揭示IbNRT2.1和IbNRT2.2受低硝酸盐诱导最明显,且在氮高效甘薯品种中(川薯221、川薯228、西成薯007)的诱导表达倍数高于氮低效甘薯品种(普薯32、绵紫薯9)。【结论】甘薯中鉴定出7个IbNRT2基因,在不同部位、盐胁迫和低氮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为进一步研究IbNRT2在不同部位的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NRT2基因 组织表达模式 盐胁迫表达模式 低氮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良种繁育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建议
15
作者 胡晓强 金玉蔓 +4 位作者 刘学圣 霍建中 赵治军 刘起丽 李雪洁 《种业导刊》 2025年第2期9-12,共4页
良种繁育不仅是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更是确保甘薯种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当前甘薯病毒病对甘薯生长发育构成严重威胁,广泛推广并应用脱毒种苗技术已成为防治甘薯病毒病、保障甘薯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目前,我国甘薯品... 良种繁育不仅是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更是确保甘薯种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当前甘薯病毒病对甘薯生长发育构成严重威胁,广泛推广并应用脱毒种苗技术已成为防治甘薯病毒病、保障甘薯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目前,我国甘薯品种良种繁育体系尚不健全,剖析了我国现有的良种繁育技术体系,梳理了甘薯良种繁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创新科企合作新机制、加强品种权保护和推广甘薯脱毒试管苗直繁种苗繁育技术的建议,以期推动甘薯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良种繁育 病毒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地区甘薯小象甲的危害与防控建议
16
作者 杨翠芹 余丽萍 +4 位作者 郑顺林 王西瑶 王强 王琴 邹涛春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84-87,共4页
四川是全国甘薯生产面积最大的省份,甘薯在满足本省粮食需求、家畜饲养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甘薯小象甲是四川地区危害甘薯的主要害虫之一,发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幼虫和成虫均能造成危害,严重威胁本地区甘薯产业的发展。文章简... 四川是全国甘薯生产面积最大的省份,甘薯在满足本省粮食需求、家畜饲养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甘薯小象甲是四川地区危害甘薯的主要害虫之一,发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幼虫和成虫均能造成危害,严重威胁本地区甘薯产业的发展。文章简要概述甘薯小象甲的危害,并从监测预警、农业防治、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方面给出了甘薯小象甲的防控建议,以期为四川地区甘薯小象甲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小象甲 危害 防控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MobileNetV3—Small的甘薯外部品质分类方法
17
作者 马瑞峻 丁世春 陈瑜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1-217,共7页
传统图像处理技术依靠人工提取特征,费时费力且难以提取到准确的特征。为准确实现对甘薯发芽、霉腐、损伤和正常品质的分类,提出一种改进的MobileNetV3—Small(M3S)分类方法。使用高效通道注意力(ECA)模块替换M3S中的压缩激励(SE)模块,... 传统图像处理技术依靠人工提取特征,费时费力且难以提取到准确的特征。为准确实现对甘薯发芽、霉腐、损伤和正常品质的分类,提出一种改进的MobileNetV3—Small(M3S)分类方法。使用高效通道注意力(ECA)模块替换M3S中的压缩激励(SE)模块,构建ECA—M3S模型结构;基于迁移学习训练模型,并对比不同学习率组合的训练效果;测试甘薯品质分类模型的性能,同时和多种模型进行对比,并使用Flask设计网页界面展示测试结果。结果表明,初始学习率为0.01,学习率衰减速率为0.5时,模型整体性能最优,验证准确率为92.82%,训练损失为0.0492;和其他10种不同复杂度的模型进行对比,该模型对4类甘薯品质的召回率均高于90%,测试平均准确率为92.43%,仅比最高的模型低0.79%,比未改进的M3S高3.59%,且模型尺寸仅为4.18 MB,仅比尺寸最小的SqueezeNet模型大1.34 M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外部品质 MobileNetV3—Small 高效通道注意力 迁移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施功能物质对低温胁迫甘薯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18
作者 赵秀芬 张成龙 +3 位作者 房增国 董良欣 刘庆 李俊良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0,共7页
为探究功能物质(猪血氨基酸多肽和蚯蚓裂解液)对甘薯育苗过程中低温胁迫的缓解作用,本研究以普薯32为试材,采用温室育苗试验和主成分分析法,探究并综合评价叶面喷施外源功能物质对低温胁迫下甘薯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 为探究功能物质(猪血氨基酸多肽和蚯蚓裂解液)对甘薯育苗过程中低温胁迫的缓解作用,本研究以普薯32为试材,采用温室育苗试验和主成分分析法,探究并综合评价叶面喷施外源功能物质对低温胁迫下甘薯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两种功能物质均能增加薯苗株高、干物质率、百株重、采苗量,提高叶片SPAD值和植株含磷量,促进薯苗对磷钾元素的吸收累积。低温胁迫明显降低苗床温度,延迟甘薯出苗时间,显著抑制薯苗株高,降幅达10.3%~17.5%,无拱棚(C)处理组薯苗茎粗明显大于其他处理组;低温胁迫明显降低薯苗吸磷量和吸钾量,C处理组薯苗干物质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百株重、采苗量、株高、含钾量、吸磷量和吸钾量这6个因子可作为表征甘薯生长发育、养分吸收以及壮苗量的指标。综合得分结果表明,喷施功能物质能促进薯苗生长发育及养分吸收,且同种育苗方式下,喷施猪血氨基酸多肽的效果优于蚯蚓裂解液,其中大棚+小棚苗床处理的喷施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胁迫 甘薯 猪血氨基酸多肽 蚯蚓裂解液 生长发育 养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健康种薯繁育技术
19
作者 揭琴 张恭 +5 位作者 杜德玉 刘洋 张震 陈明月 周健东 田海英 《现代农村科技》 2025年第4期19-19,共1页
甘薯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而甘薯种薯是甘薯种植的基础,种薯质量是影响甘薯品质、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甘薯产业链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甘薯种植过程中,常由于种薯质量问题,导致甘薯产量下降、品质变差... 甘薯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而甘薯种薯是甘薯种植的基础,种薯质量是影响甘薯品质、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甘薯产业链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甘薯种植过程中,常由于种薯质量问题,导致甘薯产量下降、品质变差、病虫害严重等。廊坊市农林科学院甘薯研究团队针对这些问题总结出一套甘薯健康种薯繁育技术规程。1繁种地及种苗选择选择在地势高燥,土质肥沃、疏松,3年以上没有种过甘薯且无茎线虫病、黑斑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周边1 km内无甘薯种植的地块繁育种薯。甘薯种苗应选择当地生产中主推品种的脱毒种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繁育技术 健康种薯 产量 种薯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沧州地区甘薯高效栽培技术
20
作者 耿博 胡西臣 刘艳涛 《现代农村科技》 2025年第7期14-15,共2页
针对当前沧州地区甘薯种植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一套甘薯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集成品种选择、薯苗处理、土壤处理、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技术。在减少用工、提高水肥及农药利用率的基础上,提高了甘薯产量,改善了甘薯品... 针对当前沧州地区甘薯种植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一套甘薯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集成品种选择、薯苗处理、土壤处理、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技术。在减少用工、提高水肥及农药利用率的基础上,提高了甘薯产量,改善了甘薯品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州 甘薯 高效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