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早熟甘蓝型双低油菜杂交种青杂3号的选育 被引量:30
1
作者 杜德志 刘青元 +7 位作者 李秀萍 余青兰 傅忠 王瑞生 赵洪朝 唐国永 安风云 王宁惠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6-68,共3页
青杂3号(原代号为E144)是青海省春油菜研究开发中心培育的甘蓝型双低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在国家春油菜区域试验早熟组中平均产量为2340.1kg/hm2,比对照白菜型油菜品种青油241增产39.3%;在国家春油菜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 青杂3号(原代号为E144)是青海省春油菜研究开发中心培育的甘蓝型双低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在国家春油菜区域试验早熟组中平均产量为2340.1kg/hm2,比对照白菜型油菜品种青油241增产39.3%;在国家春油菜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2407.5kg/hm2,比对照青油241增产45.1%。在青海省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2790.2kg/hm2,比对照青油241增产47.6%;在青海省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2989.1kg/hm2,比对照青油241增产50.2%。青杂3号种子含油量44.27%,芥酸含量0.50%,硫甙含量29.40μmol/g。全生育期110d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双低油菜 杂交种 青杂3号 选育 品种 种子含油量 芥酸含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双低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宁A7的选育研究Ⅰ.MICMS双低不育系宁A7的回交选育 被引量:5
2
作者 浦惠明 戚存扣 +4 位作者 傅寿仲 张洁夫 伍贻美 高建芹 陈新军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2期69-72,共4页
以农艺性状优良、配合力高、具部分恢复基因的品系为轮回亲本 ,与MICMS双低不育系“宁A6”回交 ,定向选育具有轮回亲本优良性状和原不育系不育性的新不育系 ,经 3个轮回世代的回交、自交和测交 ,育成MICMS胞质不育系“宁A7”和保持系“... 以农艺性状优良、配合力高、具部分恢复基因的品系为轮回亲本 ,与MICMS双低不育系“宁A6”回交 ,定向选育具有轮回亲本优良性状和原不育系不育性的新不育系 ,经 3个轮回世代的回交、自交和测交 ,育成MICMS胞质不育系“宁A7”和保持系“宁B7”。宁A7不育系株型紧凑 ,不育性彻底 ,双低品质稳定 ,经济性状得到进一步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双低油菜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农艺性状 回交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双低油菜油蔬两用栽培的农艺性状、产量与效益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淑芬 王金顺 +2 位作者 吴晓芸 汤雷 曹长东 《宁夏农林科技》 2012年第9期20-21,F0002,共3页
以甘蓝型双低油菜中双11为材料,通过油蔬两用栽培与单收菜籽栽培的对比试验,研究了甘蓝型双低油菜油蔬两用栽培的农艺性状、产量与效益。结果表明:油蔬两用栽培产菜薹1 995.0 kg/hm2,产菜籽2 434.5 kg/hm2,菜籽产量较单收菜籽栽培的增产... 以甘蓝型双低油菜中双11为材料,通过油蔬两用栽培与单收菜籽栽培的对比试验,研究了甘蓝型双低油菜油蔬两用栽培的农艺性状、产量与效益。结果表明:油蔬两用栽培产菜薹1 995.0 kg/hm2,产菜籽2 434.5 kg/hm2,菜籽产量较单收菜籽栽培的增产6.0%;油蔬两用栽培纯收入11 928.5元/hm2,比单收菜籽栽培的新增纯收入9 830.0元/hm2,增收468.5%。甘蓝型双低油菜油蔬两用栽培有良好的增收效果,可在黄山市适宜地区示范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双低油菜 油蔬两用 农艺性状 产量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沪油15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孙超才 杨献忠 +3 位作者 王玲燕 杨娟芳 王伟荣 李延莉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4期35-37,共3页
通过播种期、施氮肥量和种植密度试验 ,探讨了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沪油 15的产量变化。结果表明 ,沪油 15适宜的播种期为 9月 2 0日前后 ,在高肥 (337.5kg hm2 )条件下 ,适当稀植 (10 .5万株 hm2 ) ,沪油 15能获得高产。
关键词 甘蓝型双低油菜 高产栽培技术 沪油15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双低油菜油蔬两用效果试验 被引量:9
5
作者 王淑芬 吴晓芸 +1 位作者 汤雷 曹长东 《安徽农学通报》 2012年第17期85-86,共2页
以在黄山市推广种植的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中双11、浙双72、沪油15为材料,设计油蔬两用栽培与单收菜籽栽培处理(ck)试验,研究了3个品种摘薹对菜薹产量、菜籽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双11菜薹、菜籽产量均最高,综合经济效益最好。
关键词 甘蓝型双低油菜 油蔬两用 产量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双低油菜陕油8号特征特性及制种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创社 董振生 +2 位作者 董军刚 刘绚霞 李红兵 《陕西农业科学》 2003年第3期56-57,共2页
关键词 甘蓝型双低油菜 陕油8号品种 特征特性 制种技术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双低油菜核不育恢复系黔油114C的选育
7
作者 何采平 王通强 +3 位作者 黄泽素 魏忠芬 罗鸿源 代文东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3期27-29,共3页
通过对引自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杂交培育的双低品系中双 84 0 0 4的分离筛选 ,采取优中选优的方法 ,结合单株成对交筛选 ,育成恢复力好、配合力较高、丰产性好、品质性状优良的隐性核不育系的优良恢复系——黔油 114 C。
关键词 甘蓝型双低油菜 核不育恢复系 黔油114C品种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沪油16"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8
作者 王伟荣 孙超才 +3 位作者 李延莉 钱小芳 赵华 方光华 《上海农业科技》 2004年第5期55-57,共3页
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所自80年代初开始进行甘蓝型油菜品质育种研究工作,在先后育成低芥酸油菜品种'申优青'和'沪秀青',双低油菜品种'沪油12、14'和'沪油15'的基础上,又育成高产、适应性广、较抗(耐)油菜... 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所自80年代初开始进行甘蓝型油菜品质育种研究工作,在先后育成低芥酸油菜品种'申优青'和'沪秀青',双低油菜品种'沪油12、14'和'沪油15'的基础上,又育成高产、适应性广、较抗(耐)油菜菌核病和病毒病的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沪油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双低油菜 “沪油16” 特征特性 产量表现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双低油菜——扬油6号
9
作者 惠飞虎 张永春 《农技服务》 2005年第9期23-23,共1页
关键词 甘蓝型双低油菜 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审定 里下河地区 江苏省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沿山冷凉地区甘蓝型双低油菜栽培技术 被引量:3
10
作者 柴武高 段志山 吴海燕 《甘肃农业科技》 2009年第2期48-49,共2页
关键词 甘蓝型双低油菜 河西走廊中部 冷凉地区 技术 栽培 油菜籽粒 昼夜温差 油菜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双低油菜青杂2号制种技术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锦凤 邹辉 陈建伟 《新疆农垦科技》 2008年第6期49-49,共1页
由于国内市场油料短缺,油料价格不断上涨,伊犁州大力发展油菜种植业,2008年,伊犁州仅昭苏县种植油菜面积就达2万hm^2以上。昭苏气候冷凉、湿润,与油菜的生物学特性相适应,而且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和光... 由于国内市场油料短缺,油料价格不断上涨,伊犁州大力发展油菜种植业,2008年,伊犁州仅昭苏县种植油菜面积就达2万hm^2以上。昭苏气候冷凉、湿润,与油菜的生物学特性相适应,而且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和光合产物的积累,生产的油菜籽粒饱满,千粒重大,另外,该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大,隔离条件好,便于规模化、机械化制种生产,具有成本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双低油菜 制种技术 青杂2号 人均耕地面积 制种生产 生物学特性 国内市场 光照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审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扬油6号
12
《农家致富》 2005年第16期24-24,共1页
扬油6号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最新育成的低芥酸、低硫苷油菜新品种,于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定名(品种审定号:国审油2004026)。在江苏、安徽、江西、浙江、上海等省市示范种植,普遍认定该品种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强、农艺... 扬油6号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最新育成的低芥酸、低硫苷油菜新品种,于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定名(品种审定号:国审油2004026)。在江苏、安徽、江西、浙江、上海等省市示范种植,普遍认定该品种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强、农艺性状好。该品种已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公告号:CAN001537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新品种保护 甘蓝型双低油菜 江苏里下河地区 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审定 示范种植 农艺性状 低芥酸 低硫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双低油菜扬油6号
13
作者 杨海里 《农家致富》 2007年第11期25-25,共1页
扬油6号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最新育成的低芥酸、低硫苷油菜新品种,于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定名(品种审定号:国审油2004026)。在江苏、安徽、江西、浙江、上海等省市示范种植,普遍认定该品种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强、农艺... 扬油6号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最新育成的低芥酸、低硫苷油菜新品种,于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定名(品种审定号:国审油2004026)。在江苏、安徽、江西、浙江、上海等省市示范种植,普遍认定该品种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强、农艺性状好。该品种已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公告号:CANOO1537E)。适宜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浙江、上海两省(市)及安徽、江苏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双低油菜 植物新品种保护 江苏里下河地区 农业科学研究所 长江下游地区 品种审定 示范种植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蔬兼用双低油菜新品种——宁油16号 被引量:11
14
作者 戚存扣 陈新军 +3 位作者 张洁夫 浦惠明 高建芹 傅寿仲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8-138,共1页
关键词 新品种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甘蓝型双低油菜 2004年8月 甘蓝型油菜 作物种植 油菜生长 经济作物 育种目标 研究所 蔬菜 油料 饲料 主茎 油用 植株 摘薹 食味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对甘蓝型双低春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龙飞 张胜 +1 位作者 张润生 张志栋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6-180,共5页
旨在阐明硼对甘蓝型双低春油菜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机理,明确甘蓝型双低春油菜产量和品质形成与施硼量的关系。试验以甘蓝型双低春油菜"青油14"为供试材料,采用单因素五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施硼量对甘蓝型双低春油... 旨在阐明硼对甘蓝型双低春油菜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机理,明确甘蓝型双低春油菜产量和品质形成与施硼量的关系。试验以甘蓝型双低春油菜"青油14"为供试材料,采用单因素五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施硼量对甘蓝型双低春油菜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蓝型双低春油菜单株角果数与施硼量之间呈显著线性关系,而每角果粒数则与施硼量呈二次曲线关系,适量施硼可以协调每株角果数与每角果粒数的关系,有利于提高产量。籽粒产量与每角果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性(r=0.982 8**),与单株一次有效分枝数和千粒重也呈一定的正相关性,而与单株角果数则呈一定的负相关性。适量施用硼肥,可明显提高甘蓝型双低春油菜的籽粒产量和产油量,增加籽粒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而降低硫苷含量,进而改善品质。籽粒产量、产油量与施硼量之间均呈二次曲线关系,施硼量分别为17.84 kg/hm2和19.42 kg/hm2时,籽粒产量和产油量分别达到理论最大值3 154.18 kg/hm2和1 344.61kg/hm2,施硼过量,籽粒产量、产油量均下降。粗脂肪含量与施硼量之间呈单峰曲线关系,粗脂肪含量达到最大值(45.3%)时的施硼量为24.62 kg/hm2。硫苷含量与施硼量则呈开口向上的二次曲线关系,施硼量为19.42 kg/hm2时,硫苷含量为10.29 mg/g(≤30 mg/g)。试验综合考虑甘蓝型双低春油菜的籽粒产量、产油量及籽粒综合品质,提出适宜的施硼量(含硼11%)以19.42 kg/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硼量 甘蓝型双低油菜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黔油14号制种配套技术研究 Ⅰ.管理水平对制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代文东 王通强 +2 位作者 黄泽素 杨晓容 李德珍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3年第3期23-25,共3页
根据对黔油14号大面积制种中3种管理水平的制种田进行调查研究表明:管理水平上等田块因群体长势较好,未发生倒伏,产量潜力得到有效发挥,其制种产量、有效角率及角粒数和千粒重均较群体长势较好、发生倒伏的中等管理水平的田块和长势弱... 根据对黔油14号大面积制种中3种管理水平的制种田进行调查研究表明:管理水平上等田块因群体长势较好,未发生倒伏,产量潜力得到有效发挥,其制种产量、有效角率及角粒数和千粒重均较群体长势较好、发生倒伏的中等管理水平的田块和长势弱、未倒伏的下等管理水平的田块高,其产量分别高40.7%和55.8%,每角粒数多3.54和1.82粒。因此在油菜制种中,加强田间管理、防止油菜倒伏是提高制种产量和质量的技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 黔油14号品种 制种技术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双低甘蓝型油菜菜薹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建平 张书芬 +3 位作者 陈明丽 朱家成 蔡东芳 何俊平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24期187-191,共5页
为明确不同品种油菜菜薹的营养品质特点,对同等栽培条件下的3个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菜薹营养品质进行分析,并与十字花科蔬菜白菜薹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维生素B_(1)、维生素B_(2)、维生素C、蛋白质、可溶性糖、粗纤维、钙、铁、锌... 为明确不同品种油菜菜薹的营养品质特点,对同等栽培条件下的3个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菜薹营养品质进行分析,并与十字花科蔬菜白菜薹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维生素B_(1)、维生素B_(2)、维生素C、蛋白质、可溶性糖、粗纤维、钙、铁、锌9个油菜薹品质指标存在品种间差异。维生素B_(2)、可溶性糖、锌、钙含量的变异系数大于10.000%,品种间差异较大;维生素C、维生素B_(1)、蛋白质、粗纤维、铁含量的变异系数小于10.000%,品种间差异较小,是相对稳定的指标。锌与维生素C、蛋白质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78、0.8664;蛋白质含量与维生素B_(1)含量、维生素B_(2)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53、0.8387;钙含量与测定的其他营养品质指标之间均呈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与白菜薹相比,双低甘蓝型油菜菜薹中的营养成分含量综合表现较佳,其中维生素C含量、锌含量均是白菜薹的1.7倍以上,铁含量是白菜薹的1.3倍以上,表明双低甘蓝型油菜菜薹营养更为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低甘蓝型油菜 菜薹 营养品质 变异系数 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双低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扬油4号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永泰 惠飞虎 +1 位作者 李爱民 王子明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5-25,32,共2页
关键词 高产双低甘蓝型油菜 新品种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扬油4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祝县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制种技术规程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玉祥 《甘肃农业科技》 2002年第3期19-20,共2页
关键词 甘蓝型双低油菜 杂交制种 技术规程 天祝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低甘蓝型油菜新品种苏油1号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华 许才康 +1 位作者 张建栋 董遵 《中国种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50,共1页
关键词 双低甘蓝型油菜 苏油1号品种 选育 特征特性 产量表现 栽培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