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草黄酮A调控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卵泡发育的作用机制研究
1
作者 车霏 谢翔雨 +3 位作者 卢琴 杨惠霏 刘珊 唐洪梅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88-1293,1301,共7页
目的:探究甘草黄酮A调控微小RNA-137(miR-137)/吻素1(KISS-1)对颗粒细胞糖酵解途径介导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卵泡发育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雌性5周龄斯泼累格·多雷(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甘草黄酮A组、甘草黄酮... 目的:探究甘草黄酮A调控微小RNA-137(miR-137)/吻素1(KISS-1)对颗粒细胞糖酵解途径介导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卵泡发育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雌性5周龄斯泼累格·多雷(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甘草黄酮A组、甘草黄酮A+miR-137激动剂组和甘草黄酮A+miR-137激动剂+si-KISS-1组,每组12只。除对照组外均使用来曲唑联合高糖高脂饮食构建胰岛素抵抗大鼠稳态模型。自动生化分析仪和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检测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睾酮(T)、空腹胰岛素(FINS)、乳酸、丙酮酸、三磷酸腺苷(ATP)水平;实时定量反转录PCR(qRT-PCR)检测miR-137及KISS-1mRNA相对表达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乳酸脱氢酶A(LDHA)、丙酮酸激酶-M2(PKM2)、己糖激酶2(HK2)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甘草黄酮A组FSH、LH、T、FINS、丙酮酸、KISS-1 mRNA水平均明显降低,乳酸、ATP、miR-137水平明显增加(均P<0.01)。与甘草黄酮A组比较,甘草黄酮A+miR-137激动剂组LDHA、PKM2、HK2表达均明显减少(均P<0.05)。与甘草黄酮A+miR-137激动剂组比较,甘草黄酮A+miR-137激动剂+si-KISS-1组LDHA、PKM2、HK2表达显著增加(均P<0.01)。结论:甘草黄酮A能够改善颗粒细胞糖酵解途径介导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卵泡的发育情况,该作用可能与上调miR-137水平进而抑制KISS-1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黄酮a 颗粒细胞 多囊卵巢综合征 糖酵解 卵泡发育 胰岛素抵抗 吻素1 微小RNA-13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菌种固态发酵时间对甘草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2
作者 李达 朱婷 +1 位作者 刘地 武晓英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63-68,共6页
为充分发掘与利用甘草资源,促进发酵甘草的抗氧化研究,选取3种不同菌种(酵母菌、米曲霉菌、黑曲霉菌)发酵的甘草黄酮为研究对象,采用乙醇回流法提取甘草中的黄酮,在甘草30 g,接种量10%、发酵温度28℃、含水量80%的条件下,对发酵时间进... 为充分发掘与利用甘草资源,促进发酵甘草的抗氧化研究,选取3种不同菌种(酵母菌、米曲霉菌、黑曲霉菌)发酵的甘草黄酮为研究对象,采用乙醇回流法提取甘草中的黄酮,在甘草30 g,接种量10%、发酵温度28℃、含水量80%的条件下,对发酵时间进行单因素优化,优化发酵后提取的甘草黄酮粗提物用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进行纯化,并测定其相关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探究不同菌种固态发酵时间对甘草黄酮含量和抗氧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草在酵母菌发酵5 d、米曲霉菌发酵5 d,黑曲霉菌发酵3 d时的黄酮含量最高,经大孔树脂纯化后黄酮含量上升,黑曲霉菌发酵组由63.8 mg·g^(-1)上升为90.6 mg·g^(-1)、米曲霉菌发酵组由78.2 mg·g^(-1)上升为101.8 mg·g^(-1)、酵母菌发酵组由54.9 mg·g^(-1)上升为82.6 mg·g^(-1)、未发酵组由39.6 mg·g^(-1)上升为57.9 mg·g^(-1);不同菌种发酵甘草后对DPPH及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显著高于未发酵甘草,其中米曲霉发酵组的DPPH及ABTS清除力最高。因此,酵母菌、米曲霉、黑曲霉发酵甘草能有效提高黄酮含量,大孔树脂纯化甘草黄酮后黄酮含量显著上升,且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固体发酵 大孔树脂 抗氧化性 DPPH AB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总黄酮对艰难梭菌的体内外抗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剑峰 任丽蓉 +1 位作者 黄博 刘希望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1-66,共6页
考察甘草总黄酮对艰难梭菌的抑菌活性及其抗菌机制,为艰难梭菌感染(CDI)的防治和甘草的高效利用提供依据。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计数法测定了甘草总黄酮对艰难梭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生长曲线和杀菌曲线。通过扫描... 考察甘草总黄酮对艰难梭菌的抑菌活性及其抗菌机制,为艰难梭菌感染(CDI)的防治和甘草的高效利用提供依据。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计数法测定了甘草总黄酮对艰难梭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生长曲线和杀菌曲线。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碘化丙啶(PI)摄取试验、胞外蛋白和ATP含量的测定,检测了甘草总黄酮对细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建立了小鼠CDI模型,以体重变化和存活率为指标,评价了甘草总黄酮的体内抗菌活性。结果表明,甘草总黄酮对艰难梭菌的MIC和MBC分别为12.5μg/mL和25μg/mL,具有快速杀菌的特征。甘草总黄酮可显著破坏细菌细胞膜,导致ATP和蛋白等胞内物质的泄露,使细菌形态发生显著改变,进而导致菌体死亡。甘草总黄酮可显著缓解CDI小鼠的体重下降,7 d存活率为100%,疗效与万古霉素相当。甘草总黄酮具有显著的体内外抗艰难梭菌活性,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是其可能的抗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艰难梭菌 甘草 抗菌作用 细胞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渣中甘草总黄酮和甘草查尔酮A的含量测定及提取纯化工艺优化
4
作者 张周 杨君义 +4 位作者 王晓霞 王云 刘柔鑫 陈文 李红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5-61,共7页
以野生胀果甘草为研究对象,以甘草苷为对照品,建立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甘草总黄酮含量,同时建立了UPLC法测定甘草查尔酮A含量;以甘草总黄酮和甘草查尔酮A的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考察了提取时间、料液比、乙醇... 以野生胀果甘草为研究对象,以甘草苷为对照品,建立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甘草总黄酮含量,同时建立了UPLC法测定甘草查尔酮A含量;以甘草总黄酮和甘草查尔酮A的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考察了提取时间、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对甘草渣中甘草总黄酮和甘草查尔酮A含量的影响;采用超滤膜技术纯化提取液中的甘草总黄酮和甘草查尔酮A,考察了不同截留分子量的超滤膜对甘草总黄酮和甘草查尔酮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甘草总黄酮含量的线性范围为3.806~13.312μg·mL^(-1),UPLC法测定甘草查尔酮A含量的线性范围为9.175~73.400μg·mL^(-1);最优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115 min、料液比1∶20(g∶mL)、乙醇体积分数75%、提取温度90℃;采用截留分子量为8 kDa的超滤膜对甘草渣提取液进行纯化,甘草总黄酮的平均含量提高了6倍左右,甘草查尔酮A的平均含量提高了9倍左右。该研究为野生胀果甘草渣中甘草总黄酮和甘草查尔酮A的提取纯化提供了一定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甘草 甘草查尔酮a 超滤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总黄酮抑制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腺体萎缩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45
5
作者 郑君 林晓春 +2 位作者 陈育尧 白殊同 佟丽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3-117,共5页
目的探讨甘草总黄酮抑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胃黏膜腺体萎缩及相关作用机制,评价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去氧胆酸钠溶液自由饮用,同时配合酒精灌服刺激的多因素方法诱导CAG大鼠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将动物随机分为模型对照... 目的探讨甘草总黄酮抑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胃黏膜腺体萎缩及相关作用机制,评价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去氧胆酸钠溶液自由饮用,同时配合酒精灌服刺激的多因素方法诱导CAG大鼠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将动物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维酶素对照组、甘草总黄酮高、低剂量组,药物组分别连续灌胃给药30 d后,HE染色观察胃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大鼠胃液分泌量、ELISA检测胃蛋白酶活性及血清中GAS、IL-1β、IL-6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胃黏膜萎缩率、胃组织病理评分明显改变,胃液分泌量、胃蛋白酶活性、血清胃泌素含量明显下降(P<0.01);血清IL-1β、IL-6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甘草总黄酮给药30 d后,甘草总黄酮高、低剂量组大鼠胃液分泌量、胃蛋白酶活性以及血清GAS明显升高(P<0.05);胃黏膜萎缩率、胃组织病理评分、血清IL-1β、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甘草总黄酮能够有效抑制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损伤,促进胃分泌功能,提高胃泌素水平及胃蛋白酶活性以增强胃黏膜的防御功能,同时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少黏膜炎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慢性萎缩性胃炎 腺体萎缩 胃蛋白酶 活性 胃泌素 促炎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前体对胀果甘草细胞悬浮培养生产甘草黄酮的调控效果评价 被引量:18
6
作者 杨英 何峰 +3 位作者 季家兴 雷晶 陈雪红 余龙江 《武汉植物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84-489,共6页
在胀果甘草细胞悬浮体系中加入苯丙氨酸、酪氨酸、肉桂酸和乙酸钠来研究前体对甘草细胞生产甘草黄酮的影响。结果显示,4种前体在合适的浓度下对细胞的生长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均能促进细胞内甘草黄酮的生物合成,但高浓度的肉桂酸对... 在胀果甘草细胞悬浮体系中加入苯丙氨酸、酪氨酸、肉桂酸和乙酸钠来研究前体对甘草细胞生产甘草黄酮的影响。结果显示,4种前体在合适的浓度下对细胞的生长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均能促进细胞内甘草黄酮的生物合成,但高浓度的肉桂酸对细胞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苯丙氨酸的最佳添加浓度为20 mg/L,酪氨酸、肉桂酸、乙酸钠的最佳添加浓度都是5 mg/L。此时,均可使培养体系的甘草黄酮产量高达100 mg/L以上,其中酪氨酸的添加使得产量高达对照的1.43倍。苯丙氨酸、肉桂酸和乙酸钠3种前体的添加时间均以第10天为宜,酪氨酸添加时间以第5天为最佳。而且,在添加苯丙氨酸和乙酸钠后的第3天收获细胞,此时细胞的生物量和甘草黄酮产量最大。此外,苯丙氨酸、乙酸钠的添加可以增加黄酮合成的关键酶之一——苯丙氨酸裂解酶的活性。酪氨酸对苯丙氨酸裂解酶影响不大,而肉桂酸的添加却导致其活性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胀果甘草 甘草 前体 细胞悬浮培养 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与附子配伍煎液的甘草黄酮含量测定 被引量:51
7
作者 张爱华 彭国平 +1 位作者 文红梅 上官方 《中成药》 CAS CSCD 1999年第4期196-198,共3页
以甘草素与异甘草素为对照品,建立了HPLC法测定甘草黄酮含量的方法,并对甘草与附子配伍前后水煎液中甘草黄酮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甘草与附子配伍煎煮的黄酮含量明显高于甘草单煎液。单煎液含量为1.18%,配伍液含量为... 以甘草素与异甘草素为对照品,建立了HPLC法测定甘草黄酮含量的方法,并对甘草与附子配伍前后水煎液中甘草黄酮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甘草与附子配伍煎煮的黄酮含量明显高于甘草单煎液。单煎液含量为1.18%,配伍液含量为1.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甘草 附子 配伍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总黄酮对慢性浅表性胃炎大鼠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5
8
作者 林晓春 陈育尧 +2 位作者 白殊同 郑君 佟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9-304,共6页
目的研究甘草总黄酮对慢性浅表性胃炎大鼠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其相关药理机制。方法采用0.02%氨水合并饥饱失常刺激制备大鼠慢性浅表性胃炎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动物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维酶素对照组及甘草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 目的研究甘草总黄酮对慢性浅表性胃炎大鼠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其相关药理机制。方法采用0.02%氨水合并饥饱失常刺激制备大鼠慢性浅表性胃炎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动物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维酶素对照组及甘草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30 d。采用HE染色观察胃组织病理学变化;阿利新蓝-糖蛋白结合法(AB-PAS)染色,检测胃粘膜上皮细胞粘蛋白合成、分泌功能;ELISA法测定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含量;胃体部、幽门部微循环血流量评价胃微循环状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浅表性胃炎模型组大鼠胃黏膜损伤率、胃组织病理学评分、粘蛋白含量显著改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试药组血清PGE2水平显著升高,上皮细胞粘蛋白指数及酸性粘蛋白指数提高,上皮细胞粘蛋白分泌功能增强和黏膜屏障完整性得到恢复,大鼠胃黏膜损伤率显著下降。同时,胃微循环血流量改善。结论甘草总黄酮抑制慢性浅表性胃炎大鼠胃粘膜损伤,保护和修复损伤的粘膜组织,这种作用与提高PGE2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慢性浅表性胃炎 胃粘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黄酮对B16黑色素瘤细胞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马晶波 冯树芳 +2 位作者 李锋 黄岚 郑志忠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3-355,共3页
目的 研究甘草黄酮对B16黑色素瘤细胞的作用,并与一些美白药物进行比较,探讨其美白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测定药物对体外培养的B16黑色素瘤细胞系的细胞活力、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及细胞内黑素含量的影响,并与氢醌、熊果苷及维生素C磷酸酯... 目的 研究甘草黄酮对B16黑色素瘤细胞的作用,并与一些美白药物进行比较,探讨其美白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测定药物对体外培养的B16黑色素瘤细胞系的细胞活力、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及细胞内黑素含量的影响,并与氢醌、熊果苷及维生素C磷酸酯的结果比较。结果 几种化合物对B16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均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药物作用后细胞黑素生成量显著减少。甘草黄酮和维生素C磷酸酯的细胞毒性较低,而氢醌和熊果苷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结论 甘草黄酮有较强的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生成的作用,同时对黑素细胞的细胞毒性较低,是较为安全有效的美白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B16黑色素瘤细胞 黑素合成 美白化学物 色素沉着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黄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的镇咳祛痰作用 被引量:23
10
作者 俞腾飞 田向东 +1 位作者 李仁 朱惠珍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32-33,共2页
甘草黄酮(FG)、甘草浸膏(EG)及甘草次酸(GA)对小鼠氨水引咳、SO_2引咳实验均呈明显的镇咳作用;祛痰试验(酚红法、毛果芸香碱法)结果显示FG、EG、GA还具有较显著的祛痰作用。镇咳、祛痰结果均呈一定的量效关系;作用强度为GA>FG>EG。
关键词 甘草 甘草浸膏 甘草次酸 药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甘草黄酮的工艺 被引量:34
11
作者 付玉杰 祖元刚 +1 位作者 赵春建 李春英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217-1219,共3页
Supercritical CO 2 extraction was applied to the extraction of flavonoids from licorice.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 are: CO 2 pressure 30 MPa, temperature 50 ℃, solid to entrainer ratio 1∶5(g/mL), CO 2 flow rate 10 kg... Supercritical CO 2 extraction was applied to the extraction of flavonoids from licorice.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 are: CO 2 pressure 30 MPa, temperature 50 ℃, solid to entrainer ratio 1∶5(g/mL), CO 2 flow rate 10 kg/h, separation pressure 5.5 MPa temperature 40 ℃.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lavonoids yield obtained by supercritical CO 2 extraction was 2.2 times that obtained by common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甘草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胺树脂层析纯化甘草黄酮的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杨少娟 赵海燕 +1 位作者 马永平 陈娜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85-87,共3页
比较不同条件下聚酰胺树脂对甘草黄酮的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的效果,确定甘草黄酮分离纯化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聚酰胺树脂层析纯化甘草黄酮的最佳条件是:上样液浓度为3.51 mg/mL,pH 10.0,用70%乙醇以1.00 mL/min流速洗脱。对从1 g甘草... 比较不同条件下聚酰胺树脂对甘草黄酮的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的效果,确定甘草黄酮分离纯化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聚酰胺树脂层析纯化甘草黄酮的最佳条件是:上样液浓度为3.51 mg/mL,pH 10.0,用70%乙醇以1.00 mL/min流速洗脱。对从1 g甘草中提取得到的甘草黄酮采用层析柱层析,发现回收率和纯度都较高。在最佳条件下,经两次层析可使甘草黄酮纯度达到49.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胺树脂 甘草 层析 回收率 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黄酮中药祛斑膏对黄褐斑及炎症后色素的治疗 被引量:16
13
作者 刘俐 于颖 +2 位作者 李明鑫 隋丽华 王栋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780-1782,共3页
目的:观察自制甘草黄酮中药祛斑膏治疗黄褐斑及炎症后色素的疗效。方法:140例黄褐斑及炎症后色素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两组,两组间年龄及病程无显著差异。(1)治疗组患者外用自制甘草黄酮中药祛斑膏日2次,3个月为1疗程;对照组患者外... 目的:观察自制甘草黄酮中药祛斑膏治疗黄褐斑及炎症后色素的疗效。方法:140例黄褐斑及炎症后色素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两组,两组间年龄及病程无显著差异。(1)治疗组患者外用自制甘草黄酮中药祛斑膏日2次,3个月为1疗程;对照组患者外用氢醌乳膏日2次,3个月为1疗程。(2)两组患者的皮肤黑色素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观察。结果:治疗组7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4.28%;对照组7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4.29%,相比较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χ2=4.516,P〈0.05)。结论:自制甘草黄酮中药祛斑膏治疗黄褐斑及炎症后色素能显著改善,治疗总体疗效好,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适于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中药祛斑膏 褐斑及炎症后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8大孔吸附树脂对甘草总黄酮的吸附 被引量:10
14
作者 韩博 陈文 +1 位作者 景文娟 刘绍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5-267,共3页
目的考查AB-8树脂对甘草黄酮的吸附和解吸性能及影响因素。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甘草总黄酮含量,用树脂吸附量、上样溶液体积为指标考查AB-8树脂对甘草黄酮的吸附行为。结果确定合适的上样条件为:pH=5,上样液中总黄酮的浓度为0.85mg... 目的考查AB-8树脂对甘草黄酮的吸附和解吸性能及影响因素。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甘草总黄酮含量,用树脂吸附量、上样溶液体积为指标考查AB-8树脂对甘草黄酮的吸附行为。结果确定合适的上样条件为:pH=5,上样液中总黄酮的浓度为0.85mg/ml,上样流速为3BV/h;合适的洗脱条件为:60%的乙醇,流速为3BV/h。结论用AB-8大孔吸附树脂对甘草黄酮有较好的吸附和解吸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吸附树脂 甘草 吸附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总黄酮提取工艺及总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38
15
作者 韩雅慧 顾赛麒 +1 位作者 陶宁萍 罗锋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9-242,共4页
研究了甘草样品1和甘草样品2中总黄酮的提取方法,分别优化了提取甘草黄酮的工艺条件,采用氧还法测定样品提取前后的总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乙醇回流法提取样品1中甘草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是:乙醇浓度100%,料液比1:2500,提取温度90℃,... 研究了甘草样品1和甘草样品2中总黄酮的提取方法,分别优化了提取甘草黄酮的工艺条件,采用氧还法测定样品提取前后的总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乙醇回流法提取样品1中甘草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是:乙醇浓度100%,料液比1:2500,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3h;水提法提取样品2中甘草总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料液比1:1000,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1h。两种甘草样品的总抗氧化活性在一定范围内与浓度呈线性关系,样品1总抗氧化活性提取后比提取前增加了1.25倍,样品2提取后比提取前增加了1.02倍;样品1总黄酮提取率比样品2高约4倍,而样品2提取后的黄酮总抗氧化活性比样品1高,这可能是由于不同样品中甘草黄酮组成的差异以及溶解性差异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溶剂提取法 总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黄酮的提取分离及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何璐 王勇 +2 位作者 吕跃东 高伟佳 王清华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7-219,共3页
利用超声波对甘草粗黄酮进行提取,并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进而得到其回归方程y=0.524+0.0722x1+0.128x2+0.011 1x12-0.224 4x22-0.072 2x1x2,最佳的提取条件为功率1 000W、温度40℃,时间70.5 min,甘草粉∶95%乙醇=1∶5.062(W/V)。并用生... 利用超声波对甘草粗黄酮进行提取,并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进而得到其回归方程y=0.524+0.0722x1+0.128x2+0.011 1x12-0.224 4x22-0.072 2x1x2,最佳的提取条件为功率1 000W、温度40℃,时间70.5 min,甘草粉∶95%乙醇=1∶5.062(W/V)。并用生物自显影技术进行抗菌活性测定,采用甲苯∶氯仿∶丙酮=5∶5∶7的展开剂分离,最适培养时间为36h,贴板时间为12 h。试验以农业上常见的6种病害病菌为研究对象,结果测得其对黄瓜枯萎病病菌、水稻恶苗病病菌、小麦纹枯病病菌、辣椒疫病病菌4种病菌的抑菌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薄层层析 生物自显影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β-葡萄糖苷酶甘草内生菌的筛选及对甘草黄酮转化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琴 李艳宾 李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4-198,共5页
对甘草内生菌进行分离,并从中进行高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筛选,以利用微生物转化法将甘草黄酮糖苷水解成苷元,提高其抗氧化活性。结果从分离纯化出的47株甘草内生菌中筛选得到GF10和GF19两株高β-葡萄糖苷酶活性真菌,两株菌对甘草黄酮... 对甘草内生菌进行分离,并从中进行高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筛选,以利用微生物转化法将甘草黄酮糖苷水解成苷元,提高其抗氧化活性。结果从分离纯化出的47株甘草内生菌中筛选得到GF10和GF19两株高β-葡萄糖苷酶活性真菌,两株菌对甘草黄酮的转化实验结果表明:转化后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均有显著增加,GF10、GF19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71.67%、65.94%,比未经转化黄酮的清除率(20.68%)分别提高了246.57%、218.86%。对甘草黄酮主要成分的HPLC法检测结果表明,经微生物转化后,甘草苷与异甘草苷的质量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甘草素和异甘草素的质量浓度则显著增加。其中GF19转化的处理,甘草素在4种黄酮物质中所占的比例最高,为29.18%,比转化前(10.38%)提高了181.12%;异甘草素比例最高的处理是GF10,为8.64%,比转化前(4.27%)高出102.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内生菌 Β-葡萄糖苷酶 甘草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甘草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与评价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勇 赵海燕 +1 位作者 封琳 马永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8期13593-13595,共3页
[目的]在以芦丁为对照品的4种甘草黄酮含量测定方法中,选择一种最适宜的测定方法。[方法]对4种方法的重现性进行比较,并对甘草提取液中总黄酮含量测定的结果与以甘草苷为对照品测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以芦丁为对照品的4种甘草黄... [目的]在以芦丁为对照品的4种甘草黄酮含量测定方法中,选择一种最适宜的测定方法。[方法]对4种方法的重现性进行比较,并对甘草提取液中总黄酮含量测定的结果与以甘草苷为对照品测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以芦丁为对照品的4种甘草黄酮含量测定方法中,硝酸铝显色法重现性最好,且与以甘草苷为对照品测得的甘草黄酮含量的差异最小。[结论]硝酸铝显色法可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甘草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芦丁 甘草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野生甘草中产甘草黄酮耐盐内生真菌分离及其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高晓娟 吴秀丽 +1 位作者 吴玉玲 陈靖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49-1556,共8页
采用组织分离法,在不含盐及含盐PDA培养基上分离、纯化内生菌,以甘草苷等8种甘草黄酮为对照品,分析发酵产物;DPPH自由基清除法测定清除率。共得到108株内生菌,TLC发现31株可能产甘草黄酮;HPLC-UV发现产甘草苷7株,产异甘草苷3株,产甘草素... 采用组织分离法,在不含盐及含盐PDA培养基上分离、纯化内生菌,以甘草苷等8种甘草黄酮为对照品,分析发酵产物;DPPH自由基清除法测定清除率。共得到108株内生菌,TLC发现31株可能产甘草黄酮;HPLC-UV发现产甘草苷7株,产异甘草苷3株,产甘草素3株,产甘草查尔酮A3株,产刺甘草查尔酮1株,均为耐盐菌;产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查尔酮A、刺甘草查尔酮的部分菌株有较强DPPH清除率;产甘草苷和异甘草苷的菌株8-5-Y-2活性最强,与甘草总黄酮相当,强于甘草查尔酮A。盐协迫得到产甘草黄酮,且具较强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耐盐内生真菌,为资源替代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耐盐内生真菌 甘草 HPLC-UV DP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渣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但建明 李文娟 +3 位作者 洪成林 代斌 刘存瑞 崔玲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5期427-428,共2页
应用正交设计法,考察氢氧化钠浓度、体积、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等因素对甘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组合为A3B2C1D3,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氢氧化钠的浓度为0.2mol L,甘草渣∶提取剂为1∶14,提取温度为90℃,提取时间为0.... 应用正交设计法,考察氢氧化钠浓度、体积、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等因素对甘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组合为A3B2C1D3,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氢氧化钠的浓度为0.2mol L,甘草渣∶提取剂为1∶14,提取温度为90℃,提取时间为0.5h,此提取条件下的提取率高达96%。验证实验表明该工艺简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提取工艺 正交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