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马雄 马正学 +3 位作者 张亚莉 鲍双玲 吴利华 马建军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7-103,共7页
土壤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湿地营养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2013年10月至2015年7月,对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个湿地斑块的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共获得土壤无脊椎动物7门130类185 033只。节肢... 土壤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湿地营养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2013年10月至2015年7月,对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个湿地斑块的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共获得土壤无脊椎动物7门130类185 033只。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和线虫动物门(Nemata)为优势类群,分别占总捕获量的47.50%和26.08%;环节动物门和轮虫动物门为常见类群,分别占总捕获量的14.95%和9.26%;扁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和缓步动物门为罕见类群,分别占总捕获量的1.25%、0.66%和0.30%。节肢动物门和线虫动物门构成了土壤动物的主体,对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16个湿地斑块中,2#样地的土壤动物个体数量最多;7#样地的类群数量最多,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4.496 7)最高;14#样地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类群数量都最少。各样点土壤动物间的相似性指数在0.594 6~1之间,表明16个湿地斑块的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为中等不相似到中等相似,这反映了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6个湿地斑块保护状况良好,受外来影响较少;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斑块之间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与人类活动干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崆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湿地 土壤动物 群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毒菌物种调查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喆 鲍双玲 杨鹏举 《绿色科技》 2021年第6期162-164,共3页
于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对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野生大型毒菌资源调查,经过野外实地调查,初步统计到该区有大型毒菌15种,隶属6科6属。结果表明:该林区内大型毒菌资源种类较少,但分布较为广泛,且极毒种有2种。旨在为... 于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对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野生大型毒菌资源调查,经过野外实地调查,初步统计到该区有大型毒菌15种,隶属6科6属。结果表明:该林区内大型毒菌资源种类较少,但分布较为广泛,且极毒种有2种。旨在为该地区大型毒菌资源研究提供参考,并警示当地居民在采食蘑菇过程中要谨防误食毒蘑菇,以防中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崆峒自然保护区 大型毒菌 调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动物资源调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杨鹏举 杨喆 +2 位作者 薛彦铭 朱彦辉 鲍双玲 《绿色科技》 2020年第22期40-42,共3页
2019~2020年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访问、查阅资料,以及在水域区采用试捕调查法对甘肃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开展了调查研究,旨在为该区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支撑。通过调查记录到该保护区分布的鱼类有3... 2019~2020年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访问、查阅资料,以及在水域区采用试捕调查法对甘肃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开展了调查研究,旨在为该区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支撑。通过调查记录到该保护区分布的鱼类有3目5科22属27种及亚种,其中人工放养种类8种,野生种类19种;按动物区系成分,东洋界2种(占总数的7.41%),古北界13种(占总数的48.15%),广布型12种(占总数的44.44%),且27种鱼全部为留居型,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种类1种,经济价值较高的1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崆峒自然保护区 鱼类 调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平凉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和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张耀甲 王有元 +1 位作者 陈道军 张永泽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937-946,共10页
据初步统计 ,甘肃平凉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植物 1 0 3科 ,377属 ,750种 ,其中种子植物 90科 356属 71 3种 (含变种 )。研究分析和讨论了太统—崆峒山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分布规律以及种子植物区系 ;其种子植物区系特征是 :种类... 据初步统计 ,甘肃平凉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植物 1 0 3科 ,377属 ,750种 ,其中种子植物 90科 356属 71 3种 (含变种 )。研究分析和讨论了太统—崆峒山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分布规律以及种子植物区系 ;其种子植物区系特征是 :种类组成比较丰富 ,地理成分复杂 ,联系广泛 ,以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 ,是典型的北温带性质 ;该地区也是多种植物区系的交汇地 ,但以华北成分为主 ,植物区系隶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平凉-崆峒自然保护区 植被 种子植物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孤岛绿洲”——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纪实
5
作者 鲍双玲 《甘肃林业》 2018年第3期23-26,共4页
在我国陇东黄土高原的腹地,有一块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林保护相对完整,关乎泾河、黄河流域生态平衡,适合万物生存的地方,即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始建于1982年10月,200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 在我国陇东黄土高原的腹地,有一块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林保护相对完整,关乎泾河、黄河流域生态平衡,适合万物生存的地方,即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始建于1982年10月,200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地处黄河支流的泾河源头,总面积16283公顷,南北最长为17.1公里,东西最宽为17.7公里,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南部,地貌以石质山区和黄土山区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建设 陇东黄土高原 崆峒 甘肃 绿洲 孤岛 森林生态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多样性及区系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禹晓勇 王红星 鲍双玲 《绿色科技》 2022年第20期68-71,共4页
对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及研究,统计了收集到区内所分布的各种植物有1412种,隶属134科611属,其中裸子植物23种,隶属8科13属,蕨类植物47种,隶属12科24属,被子植物1342种,隶属114科574属。表明该区植物群落... 对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及研究,统计了收集到区内所分布的各种植物有1412种,隶属134科611属,其中裸子植物23种,隶属8科13属,蕨类植物47种,隶属12科24属,被子植物1342种,隶属114科574属。表明该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程度较高,分析了植物种类组成特征,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具有明显的新生代特征,同时具有古老特征,保护区植物区系总体表现为一种次生演替区系;根据区系地理分布特征分析,该区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特征,特别是北温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崆峒自然保护区 植物群落 多样性及区系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红外相机对甘肃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的初步调查
7
作者 张亚莉 张明德 +2 位作者 陶剑峰 张新明 郭娟娟 《绿色科技》 2021年第24期162-165,共4页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陇东黄土高原西部物种资源与遗传多样性丰富的区域,为深入了解该区域野生动物多样性现状及其变化,于2017年11月至2020年11月,通过在保护区内设置的36个红外相机监测位点对保护区内的兽类和鸟类进行了...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陇东黄土高原西部物种资源与遗传多样性丰富的区域,为深入了解该区域野生动物多样性现状及其变化,于2017年11月至2020年11月,通过在保护区内设置的36个红外相机监测位点对保护区内的兽类和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获得鸟兽的独立有效照片997张。经鉴定有兽类4目8科9种,鸟类4目8科12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普通鵟(Buteo buteo)、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橙翅噪鹛(Garrulax elliotii)5种;保护区分布的中国特有种鸟类有2种(红腹锦鸡和橙翅噪鹛),兽类1种(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dianus)。在兽类中,野猪(Sus scrofa)、狍(Capreolus capreolus)的相对多度指数较高;在鸟类中,红腹锦鸡的相对多度指数较高。此次红外相机监测到的虎斑地鸫(Zoothera dauma)为保护区新记录种。可为今后甘肃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组成、种群动态、活动节律、生境利用等长期监测工作以及后续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鸟类 兽类 物种多样性 相对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在甘肃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植被恢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有斌 吴利华 +2 位作者 张亚莉 马正学 晏民生 《甘肃林业科技》 2013年第3期5-8,共4页
2011年7月中旬至2012年5月初,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技术人员,采用样地调查方式,设置临时样地35个,对保护区的沙棘灌木林地进行了调查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沙棘生长迅速,根系发达,根蘖能力强,天然更新速度快,沙... 2011年7月中旬至2012年5月初,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技术人员,采用样地调查方式,设置临时样地35个,对保护区的沙棘灌木林地进行了调查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沙棘生长迅速,根系发达,根蘖能力强,天然更新速度快,沙棘在较差立地条件下也能恢复植被,是植被演替的先锋树种,在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植被恢复方面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崆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沙棘灌丛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其保护对策 被引量:8
9
作者 张耀甲 王有元 陈道军 《甘肃林业科技》 2001年第4期1-6,共6页
据调查 ,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有野生维管植物 750种 (含变种 ) ,隶属于 1 0 3科377属。介绍了该区造林 (用材 )、药用、淀粉、果品和野菜、油料、香料、饲用、工业原料 (纤维单宁 )、观赏、水土保持等十类重要植物资源以及重点保护... 据调查 ,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有野生维管植物 750种 (含变种 ) ,隶属于 1 0 3科377属。介绍了该区造林 (用材 )、药用、淀粉、果品和野菜、油料、香料、饲用、工业原料 (纤维单宁 )、观赏、水土保持等十类重要植物资源以及重点保护的古树名木、珍稀濒危植物、特有植物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崆峒 自然保护区 植物资源 开发利用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太统-崆峒山保护区凤蝶种类及区系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雄 马正学 王玉林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43,共4页
通过路线采集和样点统计法,对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凤蝶进行了调查研究,采集凤蝶标本共计100余只.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凤蝶种类共有7种(亚种),隶属2个亚科3个属,其中凤蝶属4种,占总种数的57.14%,为优势类群,麝凤蝶属2种,... 通过路线采集和样点统计法,对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凤蝶进行了调查研究,采集凤蝶标本共计100余只.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凤蝶种类共有7种(亚种),隶属2个亚科3个属,其中凤蝶属4种,占总种数的57.14%,为优势类群,麝凤蝶属2种,占总种数的28.57%,丝带凤蝶属1种,占总种数的14.29%;根据中国地理区划特征分析,古北界的种类有1种,占总种数的14%;东洋界的种类无分布;广布种6种,占总种数的86%;广布种占绝对优势;风蝶寄主为马兜钤科(Aristolochiaceae)、伞形科(Umbelliferac)和芸香科(Rutaceae)的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蝶科 甘肃 -崆峒保护区 区系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山桃天然更新调查研究
11
作者 刘有斌 《甘肃林业科技》 2013年第4期9-10,19,共3页
在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地调查方式,设置临时样地,采集样地土壤、地形、坡向、灌木、活地被物等项因子数据对比分析研究了山桃天然更新情况。结果显示,山桃在其他乔灌木天然更新较差区域天然更新效果较好,灌木层盖度... 在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地调查方式,设置临时样地,采集样地土壤、地形、坡向、灌木、活地被物等项因子数据对比分析研究了山桃天然更新情况。结果显示,山桃在其他乔灌木天然更新较差区域天然更新效果较好,灌木层盖度、坡向、海拔对山桃天然更新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崆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天然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崆峒山风景名胜区华山松天然更新调查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有斌 《甘肃林业科技》 2014年第3期35-37,共3页
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崆峒山风景名胜区山惟一天然起源的针叶树种华山松,在区域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天然更新能力较强。2012年9月中旬至2013年8月,保护区管理局组织技术人员,采用样地调查方式,设置临时样地36个,采集样地土壤、地... 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崆峒山风景名胜区山惟一天然起源的针叶树种华山松,在区域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天然更新能力较强。2012年9月中旬至2013年8月,保护区管理局组织技术人员,采用样地调查方式,设置临时样地36个,采集样地土壤、地形、坡向、乔木层、灌木层、活地被物等项因子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乔木层郁闭度对华山松天然更新效果影响极为明显,其次坡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崆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天然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种子植物新资料
13
作者 苏晶晶 陈学林 +2 位作者 侯勤正 晏民生 马正学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22-623,共2页
对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发现了2个甘肃省新记录种狐尾藻棘豆[Oxytropis myriophylla(Pall.)DC.]和野蓟(Cirsium maackii Maxim.)。
关键词 新记录 种子植物 甘肃 -崆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