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和光照对瓦氏马尾藻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徐金根 陈素文 +2 位作者 张汉华 陈丕茂 粟丽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1-123,F0004,共4页
研究了温度和光照对瓦氏马尾藻生殖托成熟排放精卵和胚胎附着、发育及存活的影响。尚未成熟的生殖托和受精卵分别在不同温度(13、18、23、28℃)和不同光照(1 000、4 500、8 000 lx)下培养12 d,结果表明,生殖托成熟排放卵的最合适温度为2... 研究了温度和光照对瓦氏马尾藻生殖托成熟排放精卵和胚胎附着、发育及存活的影响。尚未成熟的生殖托和受精卵分别在不同温度(13、18、23、28℃)和不同光照(1 000、4 500、8 000 lx)下培养12 d,结果表明,生殖托成熟排放卵的最合适温度为23℃,光照对生殖托成熟排卵几乎没有影响;胚胎附着、发育和存活的最合适温度范围为23~28℃,最合适光照范围为4 500~8 000l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马尾藻 温度 光照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瓦氏马尾藻有性繁殖和幼孢子体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韩军军 白凯强 +5 位作者 赵明林 李信书 陶燕东 张建伟 于克峰 何培民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15-1220,共6页
通过采集浙江舟山枸杞岛海域野生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进行培养,研究瓦氏马尾藻的繁殖季节、温度、生殖托的发育、卵子的成熟和排放、假根的生长以及幼孢子体的前期发育。实验结果表明:位于浙江舟山枸杞岛的瓦氏马尾藻繁... 通过采集浙江舟山枸杞岛海域野生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进行培养,研究瓦氏马尾藻的繁殖季节、温度、生殖托的发育、卵子的成熟和排放、假根的生长以及幼孢子体的前期发育。实验结果表明:位于浙江舟山枸杞岛的瓦氏马尾藻繁殖季节为4—6月,繁殖高峰期水温为18—21℃。雌、雄生殖托早期无明显差异,中后期差异变大,瓦氏马尾藻藻体在排放完卵子和精子后开始衰败。瓦氏马尾藻卵子属于8核1卵型,受精过程在雌性生殖托表面发生,受精后开始从雌性生殖托脱落,部分存在挂托分裂现象。在幼孢子体分裂前期,假根生长速度大于幼孢子体本身的生长速度。幼孢子体先长成一片叶子,再进行第二片叶子的发育,逐渐分化出主茎和初生分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马尾藻 生殖托 幼孢子体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瓦氏马尾藻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韩军军 张建伟 +6 位作者 刘媛媛 柴召阳 韦章良 吴海龙 霍元子 于克峰 何培民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3-130,共8页
研究了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规模化育苗及海区养殖技术。采集海区成熟藻体,室内催熟放散受精卵,收集并喷洒于水泥板、棕绳、木板3种附着基,进行受精卵附着、萌发及苗体生长等实验,发现棕绳育苗效果最佳。受精卵喷洒10d后,... 研究了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规模化育苗及海区养殖技术。采集海区成熟藻体,室内催熟放散受精卵,收集并喷洒于水泥板、棕绳、木板3种附着基,进行受精卵附着、萌发及苗体生长等实验,发现棕绳育苗效果最佳。受精卵喷洒10d后,3种附着基的出苗率分别为85.5%、80.2%和91.3%,平均株高约1.3 mm。前20天木板幼苗密度最高,达8.2株/cm^2,但幼苗均生长缓慢。第30天,幼苗出现明显分枝,生长率增大到前20天的1.6倍,其中棕绳幼苗株高最大,幼苗存活率分别为83.6%、79.7%和75.6%。第60天棕绳幼苗密度及平均株高均最大。将附有幼苗的水泥板(藻礁)、棕绳放入海区进行养殖,发现幼苗在浪大流急海区生长较快,4周后平均株高分别达98.7和103.1 mm,是对照组的1.5倍,但棕绳脱苗严重。藻礁较适合海区规模化投放养殖,是藻场修复和重建的理想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马尾藻 育苗 附着基 养殖 藻场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北近岸典型岛礁瓦氏马尾藻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亚洲 毕远新 +5 位作者 王伟定 隋宥珍 卢衎尔 丰美萍 梁君 周珊珊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14-1121,共8页
为探明浙北近岸典型岛礁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的空间分布格局,于2016年5月底至6月初,分别采用走航观察和水下样方法,对按离岸距离远近的3条岛礁带上12个岛礁瓦氏马尾藻成藻时期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并从不同空间尺度比... 为探明浙北近岸典型岛礁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的空间分布格局,于2016年5月底至6月初,分别采用走航观察和水下样方法,对按离岸距离远近的3条岛礁带上12个岛礁瓦氏马尾藻成藻时期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并从不同空间尺度比较分析了3条岛礁带上瓦氏马尾藻在水平和垂直分布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地区尺度上,高浊度和高波浪能的水域环境限制了瓦氏马尾藻的分布与生长,导致浙北近岸的瓦氏马尾藻仅分布在第二条岛礁带这一狭窄的分布带上。依据瓦氏马尾藻最低适宜生长水温要高于10℃的特性,我们可以推断出舟山群岛的绿华岛可能是我国特有种瓦氏马尾藻分布的最北部端线。(2)在站点尺度上,岛礁东南向瓦氏马尾藻定生密度明显低于西北向,这与调查站位所受风浪影响的方位和强度相一致。在第二岛礁带上的4个岛礁北向瓦氏马尾藻的平均株高仅为26.3 cm,说明瓦氏马尾藻不适宜在高波浪能生境中生存。(3)在站点尺度内,第二岛礁带上浊度最低的北渔山岛瓦氏马尾藻有较大的垂直分布范围,且定生深度达到了6.4 m,而浊度高的近岸岛礁瓦氏马尾藻垂直分布范围较小。瓦氏马尾藻株高随着水深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由此推测,瓦氏马尾藻虽不能耐受强光,但光照对瓦氏马尾藻的分布生长起重要作用。与同海区铜藻的垂直分布格局相比,瓦氏马尾藻具有一定适应高浊度、高沉积物环境的能力。因此,在浙北近岸海域瓦氏马尾藻是较适合进行生态移植修复的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场 瓦氏马尾藻 尺度 分布格局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瓦氏马尾藻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筛选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旭 毕燕会 周志刚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31-436,共6页
采用锚定PCR技术,构建了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微卫星富集文库.阳性克隆筛选、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筛选的523个白色菌落中,214个克隆(占筛选白色菌落数的41%)含有重复的微卫星序列,其中105个(20.1%)有随机... 采用锚定PCR技术,构建了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微卫星富集文库.阳性克隆筛选、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筛选的523个白色菌落中,214个克隆(占筛选白色菌落数的41%)含有重复的微卫星序列,其中105个(20.1%)有随机侧翼区,可以进行引物设计,109个缺乏足够的侧翼序列.在获得的微卫星序列中,完全的占50%;不完全的占2.3%;复合的占47.7%.重复次数5以上的微卫星序列主要以二碱基重复为主,除引物中使用的CT、GT和CAC重复单元外,还观察到AC、GA、CG、AT、CTA、TAG和AGT的重复序列.微卫星重复次数主要集中在6~10次之间,占92%,最高为23次.设计的54对微卫星引物中有8对能够在野生瓦氏马尾藻群体中进行多态性扩增.本研究中构建的瓦氏马尾藻富集微卫星文库将为以后开发未知微卫星标记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马尾藻 锚定PCR 微卫星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渔山列岛海藻场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毕远新 张亚洲 +3 位作者 丰美萍 梁君 王洋 王伟定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5期373-378,共6页
为探明渔山列岛海域海藻场的空间分布格局,解析海藻场退化机制,提出海藻场生态修复策略,于2015年6月,采用水下样方法对北渔山岛海藻场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并比较分析了海藻场在水平和垂直分布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北渔山岛海藻... 为探明渔山列岛海域海藻场的空间分布格局,解析海藻场退化机制,提出海藻场生态修复策略,于2015年6月,采用水下样方法对北渔山岛海藻场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并比较分析了海藻场在水平和垂直分布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北渔山岛海藻场的支撑物种为瓦氏马尾藻和铜藻,且瓦氏马尾藻的平均密度达到了250 ind/m^2,远高于铜藻的密度,是海藻场中的优势种,反映了渔山列岛的生态保护效果较好,瓦氏马尾藻海藻场生态系统相对稳定。(2)在水平分布上,瓦氏马尾藻在岛礁东南向分布稀少、而在西北向分布密集,这与岛礁不同方位受风浪影响的强度有关;在垂直分布上,瓦氏马尾藻垂直分布范围较宽,且最大分布水深为6.35 m,这也是在我国瓦氏马尾藻目前记录到的最大分布水深,而2~4 m的水深范围成为瓦氏马尾藻最适宜的栖息水深,但平均株高仅0.38 m,且生物量较低,说明近岸岛礁海域的瓦氏马尾藻藻场也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研究结果表明,多年生瓦氏马尾藻的营养繁殖方式比一年生铜藻的有性繁殖方式更能适应现今的海洋生态环境,而一旦瓦氏马尾藻资源在外界干扰下受损将很难恢复,因此,我们可通过人工移植多年生瓦氏马尾藻的方法修复近岸海域的海藻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场 瓦氏马尾藻 铜藻 分布格局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