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瓜蒌籽油超临界CO2萃取工艺条件优化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吴定 黄卉卉 +3 位作者 孙嘉文 路桂红 刘长鹏 刘常金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1-65,共5页
冷冻干燥瓜蒌籽粉作为实验原料,分别采用Plackett-Burman软件和Central Composite软件设计相关实验,优化了超临界CO_2萃取瓜蒌籽油工艺。根据Plackett-Burman设计实验,从五个影响瓜蒌籽萃取因素中筛选出瓜蒌籽粉颗粒和萃取时间两个显著... 冷冻干燥瓜蒌籽粉作为实验原料,分别采用Plackett-Burman软件和Central Composite软件设计相关实验,优化了超临界CO_2萃取瓜蒌籽油工艺。根据Plackett-Burman设计实验,从五个影响瓜蒌籽萃取因素中筛选出瓜蒌籽粉颗粒和萃取时间两个显著影响因素。对瓜蒌籽粉颗粒和萃取时间两个显著影响因素施行爬坡实验,在瓜蒌籽粉颗粒200目和萃取时间250 min条件下,瓜蒌子油萃取率可以逼近最大域,并以此作为中心组合实验中心标点。中心组合实验导出瓜蒌籽油萃取率数学模型和瓜蒌籽油优化萃取工艺,建立模型达到显著水平(F=16. 65,P=0. 000 9);超临界CO_2萃取瓜蒌籽油优化工艺参数:瓜蒌籽粉颗粒为200目、萃取压力为20 MPa、CO_2流量为15 L/h、萃取温度为40℃、萃取时间为260 min。依照优选工艺实验,瓜蒌籽油萃取率均值为84. 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蒌籽油 超临界CO2萃取 萃取工艺优化 因素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瓜蒌籽油脱色工艺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周海荣 王乃富 +1 位作者 杨丽萍 周裔彬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19,共4页
脱色是瓜蒌籽油精炼过程中比较难处理的环节。选用活性白土对瓜蒌籽油进行脱色,测定了瓜蒌籽油的脱色率,并探讨了不同脱色工艺对瓜蒌籽油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磷脂酶脱胶-脱酸-脱色工艺脱色效果较理想。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最... 脱色是瓜蒌籽油精炼过程中比较难处理的环节。选用活性白土对瓜蒌籽油进行脱色,测定了瓜蒌籽油的脱色率,并探讨了不同脱色工艺对瓜蒌籽油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磷脂酶脱胶-脱酸-脱色工艺脱色效果较理想。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活性白土用量14 g/100 g,脱色温度95℃,脱色时间20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瓜蒌籽油脱色率达到9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蒌籽油 脱色 脱色率 活性白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瓜蒌籽油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侯宗坤 高振秋 +3 位作者 杨丽 季庆治 耿荣庆 王伯初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61-265,共5页
采用液压冷榨技术,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瓜蒌籽油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瓜蒌籽油脂肪酸组成、理化性质及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入榨水分5%、压榨压力40 MPa、压榨时间50 min、压榨温度60℃,在此条件下... 采用液压冷榨技术,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瓜蒌籽油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瓜蒌籽油脂肪酸组成、理化性质及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入榨水分5%、压榨压力40 MPa、压榨时间50 min、压榨温度60℃,在此条件下出油率为28.64%±0.12%,提取率为90.26%;瓜蒌籽油中主要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9.06%,包括亚油酸(41.54%±0.11%),油酸(29.63%±0.07%)和瓜蒌酸(17.89%±0.30%)为主。酸值(0.44±0.03)(KOH)mg/g、过氧化值(0.06±0.00)g/100 g等指标均符合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瓜蒌籽油清除羟基自由基的IC50值为(0.25±0.01)mg/m L,当浓度为100 mg/m L时,DPPH·清除率为89.50%±1.04%。优化的液压冷榨工艺能够提高出油率,保证质量,瓜蒌籽油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蒌籽油 液压冷榨 正交实验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瓜蒌籽油组分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许晓兰 毕艳兰 +2 位作者 王金梦 杨国龙 汤佳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2-125,133,共5页
对安徽、河南、山东3个产地的瓜蒌籽油的基本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甘油酯组成、甘三酯组成及微量组分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3个产地的瓜蒌籽油均呈深绿色,瓜蒌籽油中的组分主要是甘三酯,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油酸(17. 13%~26. 17%)、亚油... 对安徽、河南、山东3个产地的瓜蒌籽油的基本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甘油酯组成、甘三酯组成及微量组分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3个产地的瓜蒌籽油均呈深绿色,瓜蒌籽油中的组分主要是甘三酯,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油酸(17. 13%~26. 17%)、亚油酸(35. 83%~37. 91%)、瓜蒌酸(22. 57%~37. 47%),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3%以上;河南瓜蒌籽油中瓜蒌酸含量最高,达37. 47%;瓜蒌籽油sn-2位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和油酸,瓜蒌酸主要分布在甘三酯sn-1,3位上;3个产地的瓜蒌籽油甘三酯组成主要为β-Tc LO、β-TcLL、β-TcLTc; 3个产地的瓜蒌籽油中生育酚总量在415. 71~486. 59 mg/kg,其中γ-生育酚含量最高(67%~74%),其次是α-生育酚(25%~33%); 3个产地的瓜蒌籽油中有5种植物甾醇,总含量在0. 19%~0. 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蒌籽油 理化指标 脂肪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萃取仪提取瓜蒌籽油工艺优化及其脂肪酸成分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松南 齐学文 +3 位作者 华长虹 狄阳洋 丁援园 周裔彬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222-225,共4页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了溶剂萃取仪提取瓜蒌籽油的工艺条件,分析了瓜蒌籽油的脂肪酸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溶剂萃取仪提取瓜蒌籽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正己烷作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10、浸提时间70 min和淋洗时间30 min,得率可达...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了溶剂萃取仪提取瓜蒌籽油的工艺条件,分析了瓜蒌籽油的脂肪酸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溶剂萃取仪提取瓜蒌籽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正己烷作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10、浸提时间70 min和淋洗时间30 min,得率可达到60.12%。瓜蒌籽油脂肪酸主要成分为50.47%的亚油酸、32.35%的油酸、6.32%的棕榈酸、5.41%的硬脂酸和4.82%的亚麻酸。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为11.73%,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为88.18%,表明瓜蒌籽油是一种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用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蒌籽油 溶剂萃取仪 工艺优化 脂肪酸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瓜蒌籽油成分、提取方法及功能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文娟 朱亮亮 +2 位作者 李从虎 朱玉 徐义庆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0-74,共5页
瓜蒌籽含油量高,油中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特征性脂肪酸——栝楼酸和油脂中的微量成分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主要综述了瓜蒌籽油组成成分、提取方法及功能特性,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其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 瓜蒌籽含油量高,油中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特征性脂肪酸——栝楼酸和油脂中的微量成分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主要综述了瓜蒌籽油组成成分、提取方法及功能特性,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其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蒌籽油 组成成分 提取 功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瓜蒌籽甘油二酯油的酶法甘油解制备研究
7
作者 周子旋 苏菁菁 +4 位作者 韩艳萍 丁晓凡 江濛 王莉 薛秀恒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2,共5页
为了优化瓜蒌籽甘油二酯(DAG)油制备工艺,提高DAG工业化产量,以脂肪酶为催化剂,采用酶法甘油解法制备瓜蒌籽DAG油,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了反应时间、脂肪酶添加量、醇油质量比对DAG含量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反应条件,并对酶法甘油解反... 为了优化瓜蒌籽甘油二酯(DAG)油制备工艺,提高DAG工业化产量,以脂肪酶为催化剂,采用酶法甘油解法制备瓜蒌籽DAG油,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了反应时间、脂肪酶添加量、醇油质量比对DAG含量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反应条件,并对酶法甘油解反应前后瓜蒌籽油的脂质组成、脂肪酸组成和基本理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瓜蒌籽DAG油最佳制备条件为反应时间12.5 h、醇油质量比1∶10、脂肪酶添加量6.5%(以醇油总质量计),该条件下所得瓜蒌籽DAG油的DAG含量为60.60%,其中1,3-DAG含量为45.97%,1,2-DAG含量为14.63%;与酶法甘油解反应前比较,瓜蒌籽DAG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并没有改变,但酸值上升,碘值和皂化值下降。综上,采用酶法甘油解法可生产出DAG含量较高的瓜蒌籽DAG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蒌籽油 二酯 酶法甘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瓜蒌籽挥发油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8
作者 杨妞妞 谢智锋 +5 位作者 吕丹 李静月 王淑娴 李娇 李从虎 程旭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10-1321,共12页
利用超声辅助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DES)法提取瓜蒌籽精油,深入分析其化学成分并探究抗氧化生物活性。首先筛选低共溶剂溶剂配比,经单因素实验探究超声时间、超声功率、液料比以及蒸馏时间对精油得率的影响并利用Box-Behnke... 利用超声辅助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DES)法提取瓜蒌籽精油,深入分析其化学成分并探究抗氧化生物活性。首先筛选低共溶剂溶剂配比,经单因素实验探究超声时间、超声功率、液料比以及蒸馏时间对精油得率的影响并利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工艺参数;利用GC-MS分析精油化学组成,结合体外自由基清除实验以及对人表皮细胞活力、细胞因子和生物酶的影响,综合评定其抗氧化损伤潜能。结果显示,提取瓜蒌籽精油较适宜的DES配比为甜菜碱∶甘油=4∶3;响应面优化所得最佳工艺为超声时间33.6 min、超声功率370 W、液料比7∶1(mL/g)、蒸馏时间70 min,该条件下精油提取率高达9.24%。GC-MS分析表明,瓜蒌籽精油含L-抗坏血酸2,6-二十六烷酸酯、顺式-13,16-二十二烯酸等13个主要挥发性成分,占比23.90%,另有棕榈酸、亚油酸等9个主要脂肪酸成分,占比51.58%。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瓜蒌籽精油清除羟基自由基的效能优于DPPH、ABTS等有机自由基。细胞实验进一步揭示,在无毒浓度(<100μg/mL)区间内,瓜蒌籽精油可显著降低细胞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稳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活性,有效抵抗H2O2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本研究为瓜蒌籽精油的高效提取及其在天然抗氧化产品方面的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共熔溶剂 响应面设计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