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是瓜类作物上重要的种传细菌性病害,病原菌为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我国是全球西甜瓜的主要生产区。近年来,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频繁发生已严重影响我国西甜瓜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明...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是瓜类作物上重要的种传细菌性病害,病原菌为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我国是全球西甜瓜的主要生产区。近年来,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频繁发生已严重影响我国西甜瓜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明确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在我国的适生性,根据其在全球的最新分布数据,本研究利用MaxEnt模型结合ArcGIS软件预测了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结果表明,MaxEnt模型的平均AUC(area under curve,AUC)值均大于0.9,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较高。在历史气候条件下,瓜类细菌性果斑病适生区分布广泛,主要包括华中、华南和华东地区,以及部分华北、东北地区,占我国面积的47.36%。影响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在我国潜在分布区域的主要气候因子包括最热月份最高温度、月平均昼夜温差、最干月份降水量和最干季平均温度。未来气候情景无论是低环境强迫还是高环境强迫,适生区面积均呈现增长的趋势,预示着随着气候的变化,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在我国发生的风险不断增加,因此建议应加强检疫监测和防控,严防其扩散。展开更多
以自然携带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Acidovorax citrulli,Ac)的瓜类种子和人工接种Ac菌的西瓜种子为材料,研究和比较了新型复配型种子处理剂JY-W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acteiral Fruit Blotch,BFB)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JY-W处理4个自然...以自然携带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Acidovorax citrulli,Ac)的瓜类种子和人工接种Ac菌的西瓜种子为材料,研究和比较了新型复配型种子处理剂JY-W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acteiral Fruit Blotch,BFB)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JY-W处理4个自然带菌瓜类品种的商品种子后,幼苗均没有发生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而对照的发病率在0.1%~0.7%之间,防治效果为100%;选用4种杀菌剂处理人工接种Ac菌的西瓜商品种子干种子后,幼苗BFB发病率在0~0.25%之间,其中JY-W处理种子后幼苗没有发生BFB,对照的发病率为6.5%,防治效果为100%;JY-W对人工接种Ac菌的西瓜湿种子处理后,幼苗BFB的发病率为0.6%,而对照的发病率为11.2%,相对防治效果为94.6%。JY-W处理种子后,对幼苗BFB的防治效果与其它常用药剂相当,由于其操作简便、节约用水,是一种适合农户采收种子后安全使用的种子处理剂。展开更多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 of melons,BFB)是由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引起的严重危害西瓜、甜瓜等葫芦科作物的检疫性种传病害。目前,尚未发现免疫或高抗的西瓜、甜瓜商用品种,也缺乏针对性防治药剂,如何高效...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 of melons,BFB)是由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引起的严重危害西瓜、甜瓜等葫芦科作物的检疫性种传病害。目前,尚未发现免疫或高抗的西瓜、甜瓜商用品种,也缺乏针对性防治药剂,如何高效防治该病害是亟需攻克的生产难题。为了实现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高效防治,科研工作者对果斑病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较大进展。笔者主要就近5年我国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在病原鉴定、检测方法、致病机制及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于研究者全面了解果斑病的研究现状,并为今后果斑病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展开更多
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引起的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BFB)是一种世界性病害,严重危害西瓜和甜瓜产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研究该病害的发生特点、明确其病原菌的致病机制、研发与集成多种防治方法,对于瓜类...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引起的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BFB)是一种世界性病害,严重危害西瓜和甜瓜产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研究该病害的发生特点、明确其病原菌的致病机制、研发与集成多种防治方法,对于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瓜类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但对其病原菌致病机制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系统的防治策略也尚未建立。因此,国外学者多年来持续地针对西瓜噬酸菌的特点、检测与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特别是近年来,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的致病机制、检测方法,以及病害的防治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对近5年国外在瓜类果斑病相关研究中的新发现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病害今后的研究和防治策略提供新的思路。展开更多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bacrerial fruit of blotch,BFB)是中国检疫性病害,其传播非常迅猛,且目前没有商品化抗病品种。为建立西瓜果斑病菌现场快速荧光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检测方法,针对细菌性果...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bacrerial fruit of blotch,BFB)是中国检疫性病害,其传播非常迅猛,且目前没有商品化抗病品种。为建立西瓜果斑病菌现场快速荧光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检测方法,针对细菌性果斑病菌特异性序列设计并筛选出了RPA最佳的引物和探针组合,利用两种模式[实时荧光监测RPA(real time RPA,RT-RPA)和终端荧光可视化检测RPA(end point RPA,EP-RPA)]对RPA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与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建立的细菌性果斑病菌双模荧光RPA检测方法特异性强,且其对病原物的检测灵敏度与qRT-PCR的灵敏度相当。在实际样品检测中,RT-RPA、EP-RPA和RT-PCR的检测结果一致性为100%。在检测时间上,EP-RPA的检测时间为20 min,RT-RPA平均检测时间约为5 min,qRT-PCR的平均检测时间约为44 min;RPA的检测速度最快,而且不依赖大型的仪器,方便快捷,适用于现场检测。该恒温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为植物病害的现场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展开更多
文摘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是瓜类作物上重要的种传细菌性病害,病原菌为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我国是全球西甜瓜的主要生产区。近年来,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频繁发生已严重影响我国西甜瓜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明确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在我国的适生性,根据其在全球的最新分布数据,本研究利用MaxEnt模型结合ArcGIS软件预测了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结果表明,MaxEnt模型的平均AUC(area under curve,AUC)值均大于0.9,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较高。在历史气候条件下,瓜类细菌性果斑病适生区分布广泛,主要包括华中、华南和华东地区,以及部分华北、东北地区,占我国面积的47.36%。影响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在我国潜在分布区域的主要气候因子包括最热月份最高温度、月平均昼夜温差、最干月份降水量和最干季平均温度。未来气候情景无论是低环境强迫还是高环境强迫,适生区面积均呈现增长的趋势,预示着随着气候的变化,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在我国发生的风险不断增加,因此建议应加强检疫监测和防控,严防其扩散。
文摘以自然携带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Acidovorax citrulli,Ac)的瓜类种子和人工接种Ac菌的西瓜种子为材料,研究和比较了新型复配型种子处理剂JY-W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acteiral Fruit Blotch,BFB)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JY-W处理4个自然带菌瓜类品种的商品种子后,幼苗均没有发生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而对照的发病率在0.1%~0.7%之间,防治效果为100%;选用4种杀菌剂处理人工接种Ac菌的西瓜商品种子干种子后,幼苗BFB发病率在0~0.25%之间,其中JY-W处理种子后幼苗没有发生BFB,对照的发病率为6.5%,防治效果为100%;JY-W对人工接种Ac菌的西瓜湿种子处理后,幼苗BFB的发病率为0.6%,而对照的发病率为11.2%,相对防治效果为94.6%。JY-W处理种子后,对幼苗BFB的防治效果与其它常用药剂相当,由于其操作简便、节约用水,是一种适合农户采收种子后安全使用的种子处理剂。
文摘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 of melons,BFB)是由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引起的严重危害西瓜、甜瓜等葫芦科作物的检疫性种传病害。目前,尚未发现免疫或高抗的西瓜、甜瓜商用品种,也缺乏针对性防治药剂,如何高效防治该病害是亟需攻克的生产难题。为了实现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高效防治,科研工作者对果斑病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较大进展。笔者主要就近5年我国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在病原鉴定、检测方法、致病机制及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于研究者全面了解果斑病的研究现状,并为今后果斑病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文摘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引起的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BFB)是一种世界性病害,严重危害西瓜和甜瓜产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研究该病害的发生特点、明确其病原菌的致病机制、研发与集成多种防治方法,对于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瓜类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但对其病原菌致病机制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系统的防治策略也尚未建立。因此,国外学者多年来持续地针对西瓜噬酸菌的特点、检测与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特别是近年来,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的致病机制、检测方法,以及病害的防治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对近5年国外在瓜类果斑病相关研究中的新发现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病害今后的研究和防治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文摘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bacrerial fruit of blotch,BFB)是中国检疫性病害,其传播非常迅猛,且目前没有商品化抗病品种。为建立西瓜果斑病菌现场快速荧光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检测方法,针对细菌性果斑病菌特异性序列设计并筛选出了RPA最佳的引物和探针组合,利用两种模式[实时荧光监测RPA(real time RPA,RT-RPA)和终端荧光可视化检测RPA(end point RPA,EP-RPA)]对RPA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与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建立的细菌性果斑病菌双模荧光RPA检测方法特异性强,且其对病原物的检测灵敏度与qRT-PCR的灵敏度相当。在实际样品检测中,RT-RPA、EP-RPA和RT-PCR的检测结果一致性为100%。在检测时间上,EP-RPA的检测时间为20 min,RT-RPA平均检测时间约为5 min,qRT-PCR的平均检测时间约为44 min;RPA的检测速度最快,而且不依赖大型的仪器,方便快捷,适用于现场检测。该恒温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为植物病害的现场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