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1年M_S 4.6瑞昌-阳新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发震构造探讨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丽芬 姚运生 廖武林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0-299,共10页
2011年MS4.6瑞昌-阳新地震是瑞昌地区继2005年M5.7地震后的又一中等强度地震,文中从多角度对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探讨。利用双差定位法进行的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主震发生在NE向断裂的西南端,余震的分布则呈现出沿NNE和NW两个方向... 2011年MS4.6瑞昌-阳新地震是瑞昌地区继2005年M5.7地震后的又一中等强度地震,文中从多角度对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探讨。利用双差定位法进行的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主震发生在NE向断裂的西南端,余震的分布则呈现出沿NNE和NW两个方向展布的特征。野外考察发现,等震线长轴方向为NE,沿此方向烈度衰减较慢。考虑震源时间函数的影响,采用波形反演方法得到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302.2°,倾角68.2°,滑动角-3.8°;节面Ⅱ走向33.6°,倾角86.5°,滑动角-158.1°。综合分析认为,NNE向郯庐断裂的南端隐伏段(瑞昌-武穴断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而与NW向断裂的共轭作用造成了部分余震沿着NW向分布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张量反演 瑞昌-阳新地震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昌-阳新4.6级地震序列震源位置及震源机制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董非非 邓辉 +1 位作者 胡睿 李正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47-1051,共5页
基于江西省及邻区数字地震台网资料,对瑞昌-阳新4.6级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反演该序列里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探讨该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发震构造,并对震区内两次中强地震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结果表明,瑞昌-阳新4.6级地震序... 基于江西省及邻区数字地震台网资料,对瑞昌-阳新4.6级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反演该序列里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探讨该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发震构造,并对震区内两次中强地震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结果表明,瑞昌-阳新4.6级地震序列走向约为NE60°,主震发震构造为郯庐断裂带分支垄塘-皮家山隐伏断裂带;瑞昌-阳新4.6级地震序列与九江-瑞昌5.7级地震序列时空分布特点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昌-阳新4.6级地震序列 重新定位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9月10日瑞昌—阳新4.6级地震的震源破裂特征与区域强震危险性 被引量:25
3
作者 吕坚 曾文敬 +6 位作者 谢祖军 曾新福 张勇 邓辉 胡睿 黎斌 李雨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625-3633,共9页
基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2011年9月10日瑞昌—阳新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采用CAP方法反演得到了4.6级主震的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区域深度震相sPg、PmP和sPmP对主震震源深度进行了进一步确定,随后探讨... 基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2011年9月10日瑞昌—阳新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采用CAP方法反演得到了4.6级主震的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区域深度震相sPg、PmP和sPmP对主震震源深度进行了进一步确定,随后探讨了这次地震的震源破裂特征和所在区域的强震危险性.结果显示:瑞昌—阳新4.6级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5±2km,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30°,倾角86°,滑动角-169°,节面Ⅱ走向299°,倾角79°,滑动角-4°,发震构造为郯城—庐江断裂带往震区延伸隐伏的瑞昌—武穴断裂;本次地震发生在长江中下游断块东部,所在区域的5.5级以上地震具有明显的成组活动特征,近期显著地震集中发生在郯城—庐江断裂带南段及其分支断裂上,地震能量有加速释放的趋势,未来十年左右该区域存在发生6级左右强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昌-阳新地震 地震精定位 震源机制解 震源深度 CAP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