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缘起思想之特质
被引量:
3
1
作者
周贵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117,共7页
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的缘起理论具有四个与印度佛教其他派别缘起思想不共的特质,即缘起的因果平等性、缘起的唯心性、缘起的俱时性、缘起的整体性,不论有为依唯识思想还是无为依唯识思想在这方面皆是如此。但由于唯识学的此二分型在本体...
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的缘起理论具有四个与印度佛教其他派别缘起思想不共的特质,即缘起的因果平等性、缘起的唯心性、缘起的俱时性、缘起的整体性,不论有为依唯识思想还是无为依唯识思想在这方面皆是如此。但由于唯识学的此二分型在本体论方面相异,对此四特质的说明自然会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佛教
唯识学
印度
瑜伽行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宗喀巴对瑜伽行派的判释
被引量:
1
2
作者
徐东明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17-28,共12页
瑜伽行派是由弥勒所传、无著世亲兄弟所创立的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学派之一,因其主张"万法唯识"、"识有境无"的观点,故被学术界称为"有宗"。但在藏传佛教各派看来,大乘瑜伽行派的学说,并非仅仅宣说唯识学...
瑜伽行派是由弥勒所传、无著世亲兄弟所创立的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学派之一,因其主张"万法唯识"、"识有境无"的观点,故被学术界称为"有宗"。但在藏传佛教各派看来,大乘瑜伽行派的学说,并非仅仅宣说唯识学,它还宣说菩萨学、如来藏学、佛性说,甚至是般若学。故瑜伽行派学说传入西藏后,藏传佛教各派对其学说进行了不同的判释。特别是宗喀巴大师,从改革元末明初西藏佛教的衰败局面出发,从正确诠释般若中观正见、建立正行信仰的目标出发,对瑜伽行派的学说进行了创造性的评判,并将其纳入自派构建的止观修行体系之中,为藏传佛教的健康发展确立了正确的轨道,做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喀巴
瑜伽行派
中观学
派
藏传佛教
格鲁
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清辨(■)对瑜伽行派“所缘真如”说的批判
3
作者
茅宇凡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0-47,共8页
清辨在《般若灯论》(■)、《中观心论》(■)和《大乘掌珍论》中对瑜伽行派"所缘真如"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其中,若干藏译《般若灯论》的相关表述和汉译《大乘掌珍论》对应度很高。针对有相唯识派关于无分别智亲证真如的论述,清...
清辨在《般若灯论》(■)、《中观心论》(■)和《大乘掌珍论》中对瑜伽行派"所缘真如"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其中,若干藏译《般若灯论》的相关表述和汉译《大乘掌珍论》对应度很高。针对有相唯识派关于无分别智亲证真如的论述,清辨认为它在教义经典和逻辑上都不合理,他建立了两个因明论式对此进行了反驳。他指出,瑜伽行派将真如当作认识对象(所缘)一方面违反了经典中对于无分别智没有认识活动、不具有认识对象的描述;另一方面,将真如视作认识对象会抹杀圣者之智慧与凡夫之认识在本质上的差别,也即解脱与流转无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辨
瑜伽行派
无分别智
所缘
真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佛学研究的内在诠释之路——以印度佛教瑜伽诠义思想为例
4
作者
周贵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15,共7页
通过对印度佛教瑜伽行派的诠义思想的区分与讨论,可以看到佛教教说的内在或者说自我诠释之路的旨趣。其中,主要分析了解瑜伽行派思想所涉的能诠与所诠的关系,梳理了其基本诠说方式,并进一步具体讨论了作为其立说基础的三性,以及名与义...
通过对印度佛教瑜伽行派的诠义思想的区分与讨论,可以看到佛教教说的内在或者说自我诠释之路的旨趣。其中,主要分析了解瑜伽行派思想所涉的能诠与所诠的关系,梳理了其基本诠说方式,并进一步具体讨论了作为其立说基础的三性,以及名与义的问题。可以认为,佛教内在诠义思想对当代佛教研究方法依然具有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瑜伽行派
诠义
能诠与所诠
表与遮
名与义
三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缘起思想之特质
被引量:
3
1
作者
周贵华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出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117,共7页
文摘
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的缘起理论具有四个与印度佛教其他派别缘起思想不共的特质,即缘起的因果平等性、缘起的唯心性、缘起的俱时性、缘起的整体性,不论有为依唯识思想还是无为依唯识思想在这方面皆是如此。但由于唯识学的此二分型在本体论方面相异,对此四特质的说明自然会有所不同。
关键词
印度佛教
唯识学
印度
瑜伽行派
Keywords
Indian Buddhism
theory of Consciousness-only
Dependent Origination
nature
分类号
B946.3 [哲学宗教—宗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宗喀巴对瑜伽行派的判释
被引量:
1
2
作者
徐东明
机构
西藏民族学院图书馆
出处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17-28,共12页
基金
2012年国家民委项目"理论与信仰的重构:宗喀巴中观思想的哲学诠释"(项目编号:12XZZ010)
文摘
瑜伽行派是由弥勒所传、无著世亲兄弟所创立的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学派之一,因其主张"万法唯识"、"识有境无"的观点,故被学术界称为"有宗"。但在藏传佛教各派看来,大乘瑜伽行派的学说,并非仅仅宣说唯识学,它还宣说菩萨学、如来藏学、佛性说,甚至是般若学。故瑜伽行派学说传入西藏后,藏传佛教各派对其学说进行了不同的判释。特别是宗喀巴大师,从改革元末明初西藏佛教的衰败局面出发,从正确诠释般若中观正见、建立正行信仰的目标出发,对瑜伽行派的学说进行了创造性的评判,并将其纳入自派构建的止观修行体系之中,为藏传佛教的健康发展确立了正确的轨道,做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贡献。
关键词
宗喀巴
瑜伽行派
中观学
派
藏传佛教
格鲁
派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清辨(■)对瑜伽行派“所缘真如”说的批判
3
作者
茅宇凡
机构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系
出处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0-47,共8页
文摘
清辨在《般若灯论》(■)、《中观心论》(■)和《大乘掌珍论》中对瑜伽行派"所缘真如"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其中,若干藏译《般若灯论》的相关表述和汉译《大乘掌珍论》对应度很高。针对有相唯识派关于无分别智亲证真如的论述,清辨认为它在教义经典和逻辑上都不合理,他建立了两个因明论式对此进行了反驳。他指出,瑜伽行派将真如当作认识对象(所缘)一方面违反了经典中对于无分别智没有认识活动、不具有认识对象的描述;另一方面,将真如视作认识对象会抹杀圣者之智慧与凡夫之认识在本质上的差别,也即解脱与流转无异。
关键词
清辨
瑜伽行派
无分别智
所缘
真如
Keywords
Bhāviveka
Yogācāra
Wisdom
Cognitive Object
Thusness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佛学研究的内在诠释之路——以印度佛教瑜伽诠义思想为例
4
作者
周贵华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哲学研究所
出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15,共7页
文摘
通过对印度佛教瑜伽行派的诠义思想的区分与讨论,可以看到佛教教说的内在或者说自我诠释之路的旨趣。其中,主要分析了解瑜伽行派思想所涉的能诠与所诠的关系,梳理了其基本诠说方式,并进一步具体讨论了作为其立说基础的三性,以及名与义的问题。可以认为,佛教内在诠义思想对当代佛教研究方法依然具有启迪意义。
关键词
瑜伽行派
诠义
能诠与所诠
表与遮
名与义
三性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缘起思想之特质
周贵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宗喀巴对瑜伽行派的判释
徐东明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清辨(■)对瑜伽行派“所缘真如”说的批判
茅宇凡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佛学研究的内在诠释之路——以印度佛教瑜伽诠义思想为例
周贵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