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琥珀酸半醛脱氢酶缺陷病MRI影像表现一例
1
作者 黄卫保 林剑军 +1 位作者 马慧 耿国兴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96-697,共2页
琥珀酸半醛脱氢酶(succinic semialdehyde dehydrogenase,SSADH)缺陷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SSADH缺陷引起,当此酶活性下降,琥珀酸半醛则通过琥珀酸半醛还原酶生成4-羟基丁酸(Gamma-Hydroxybutyrate,GHB),造成GHB在血清、... 琥珀酸半醛脱氢酶(succinic semialdehyde dehydrogenase,SSADH)缺陷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SSADH缺陷引起,当此酶活性下降,琥珀酸半醛则通过琥珀酸半醛还原酶生成4-羟基丁酸(Gamma-Hydroxybutyrate,GHB),造成GHB在血清、尿液、脑脊液中大量蓄积,引发临床症状,所以本病也称为4-羟基丁酸尿症。现将本院诊断的1例SSADH缺陷病患儿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儿,女,1岁1个月,因抽搐再发1天于2018年10月20日入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琥珀酸半醛脱氢酶缺陷病 磁共振成像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遗传代谢性脑 4-羟基丁酸尿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DH5A1基因突变致琥珀酸半醛脱氢酶缺陷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2
作者 霍洪亮 张何威 +2 位作者 曹徐君 吉永春 顾琴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88-692,共5页
目的探讨ALDH5A1基因突变致琥珀酸半醛脱氢酶缺陷症(SSADHD)的临床特征,基因突变及致病机制。方法回顾分析1例SSADHD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基因测序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女,3岁6个月,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发作性肌张力障碍。头颅磁共... 目的探讨ALDH5A1基因突变致琥珀酸半醛脱氢酶缺陷症(SSADHD)的临床特征,基因突变及致病机制。方法回顾分析1例SSADHD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基因测序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女,3岁6个月,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发作性肌张力障碍。头颅磁共振成像、视频脑电图、血液生化检查、血尿遗传代谢筛查均无异常。基因测序显示,ALDH5A1基因外显子区域有2处杂合突变,c.112G>A(p.A38T)(致病性尚不明确)、c.1529C>T(p.S510F)(已报道的致病突变);2处杂合突变分别来自其父母,为复合杂合突变,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确诊为ALDH5A1突变致SSADHD。检索到相关文献26篇,报道75种ALDH5A1突变,分别位于外显子1~11,涉及错义突变、缺失突变、插入突变、剪切突变和无义突变。结论 ALDH5A1基因突变与SSADHD发生密切相关,基因检测有助SSADHD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琥珀酸缺陷 ALDH5A1基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γ-氨基丁酸代谢酶的影响 被引量:28
3
作者 毛雪莲 秦思 +3 位作者 金荣疆 朱天民 沈小雨 冯丽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28,共7页
目的:探讨电针通过调控γ-氨基丁酸代谢酶改善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肌张力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电针组造模成功后第3天开始取申脉,照海针刺治疗... 目的:探讨电针通过调控γ-氨基丁酸代谢酶改善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肌张力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电针组造模成功后第3天开始取申脉,照海针刺治疗6天,其余组在同等条件下饲养,不做其他处理。采用Bederson评定神经功能,Ashworth分级评定肌张力,Feeney平衡木评分标准评定运动功能,免疫组化染色SP法、实时定量PCR测定各组标本中GABA-T、SSADH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电针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P<0.05);肌张力降低(P<0.05);运动功能提高(P<0.05)。免疫组化染色SP法示GABA-T平均光密度值电针组颈膨大(模型组:0.2256±0.0190;电针组:0.2094±0.0083)和腰膨大中(模型组:0.2163±0.0088;电针组:0.1988±0.0054)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而脑干中较模型组表达也有下降趋势(模型组:0.2129±0.0086;电针组:0.2072±0.0119)。实时定量PCR测定SSADHm RNA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显示电针组脑干(模型组:1.67±0.38;电针组:1.22±0.07)、颈膨大(模型组:1.27±0.28;电针组:0.96±0.09)和腰膨大中(模型组:1.07±0.32;电针组:1.08±0.07)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电针阴阳跷脉腧穴通过降低中枢系统中GABA-T和SSADH的释放使GABA的降解速度减慢,从而增加突触间隙的GABA浓度,增强GABA的抑制作用是改善偏瘫肢体痉挛的可能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肢体痉挛 电针 γ-氨基丁酸转氨 琥珀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