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诺鲁孜节与琐罗亚斯德教渊源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西仁.库尔班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83-86,共4页
从公元前11世纪算起,起源于古代伊朗东部大夏(巴克特里亚)的琐罗亚斯德教迄今有三千年的历史。该教的圣书《阿维斯塔》,也称之为《波斯古经》。文章以宗教学、文化学、民族民俗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以"阿维斯塔"和其它历史记... 从公元前11世纪算起,起源于古代伊朗东部大夏(巴克特里亚)的琐罗亚斯德教迄今有三千年的历史。该教的圣书《阿维斯塔》,也称之为《波斯古经》。文章以宗教学、文化学、民族民俗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以"阿维斯塔"和其它历史记载为基础,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琐罗亚斯德教七大节日之一的诺鲁孜节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进行了研究,提出诺鲁孜节来自于古老的琐罗亚斯德教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鲁孜节 亚斯 渊源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尼教“树”信仰及其哲学化二元论思想——以敦煌文献为中心
2
作者 彭晓静 杨富学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5-104,共10页
敦煌文献《摩尼教残经》《摩尼光佛教法仪略》和《下部赞》中时常出现对"树"的描述,在摩尼教中,树充任重要象征和哲学符号。尤其是其中的"活树"和"死树",乃摩尼教用来表达贯穿其教义核心的光明与黑暗的... 敦煌文献《摩尼教残经》《摩尼光佛教法仪略》和《下部赞》中时常出现对"树"的描述,在摩尼教中,树充任重要象征和哲学符号。尤其是其中的"活树"和"死树",乃摩尼教用来表达贯穿其教义核心的光明与黑暗的二元论思想最贴切的象征,从而通过阐明光明与黑暗二元之间的斗争,来彰显中际时期世界明暗二宗之战的深化和继续,借由"扶明克暗"来体现人类自身的道德修养、心灵的善恶和修行的优劣。这不仅直接影响到人类自身明暗二性的强弱变化,亦将最终决定灵魂能否及早得救、复归光明天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献 摩尼 琐罗亚斯德教、生命树 二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白画P.4518(24)女神形象再研究
3
作者 张小贵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4,共9页
法国国立图书馆藏敦煌文书P.4518写卷附件24为淡彩线描图,学界关于画中两位女神形象的身份认定一直存在着争议。关键分歧在于右侧四臂神祇所倚为犬还是狼。将之视为犬者认为是娜娜女神,视为狼者则认为右侧为妲厄娲,左侧为妲厄娜,象征善... 法国国立图书馆藏敦煌文书P.4518写卷附件24为淡彩线描图,学界关于画中两位女神形象的身份认定一直存在着争议。关键分歧在于右侧四臂神祇所倚为犬还是狼。将之视为犬者认为是娜娜女神,视为狼者则认为右侧为妲厄娲,左侧为妲厄娜,象征善恶对立。至于左侧女神,比较通行的观点是将其比定为祆教善神妲厄娜,但也有学者将其比定为阿娜希塔。笔者重新审视经典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图像,认为左侧女神为妲厄娜,而不是阿娜希塔。右侧女神不一定是娜娜,或许是来自得悉神的助手萨德维斯(Sadwēs,也被比定为摩尼教的光明童女)。这一判定是基于该图像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敦煌地区民众宗教信仰多元化的社会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斯 阿娜希塔 娜娜 维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长安与祆教文化的交往 被引量:3
4
作者 彭树智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6-103,共8页
关键词 唐代长安 墓志 亚斯 “内婚制” 神策军 萨珊王朝 历史交往 政治交往 西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门宗教文化身份的历史变迁 被引量:1
5
作者 骆莉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39-142,共4页
关键词 澳门宗 文化身份 文化 本土宗 亚斯 基督 西方宗 中国文化 马礼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中国伊斯兰教生存发展的原因及其特点
6
作者 米寿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0年第1期49-51,48,共4页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国家,在几千年的文化史上,除土生土长的道教外,还先后由国外传入了佛教、琐罗亚斯德教(即袄教)、摩尼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等.但是,能在中国扎根并得以传播的宗教却不多.琐罗亚斯德教早在南北朝时(公元6世纪...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国家,在几千年的文化史上,除土生土长的道教外,还先后由国外传入了佛教、琐罗亚斯德教(即袄教)、摩尼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等.但是,能在中国扎根并得以传播的宗教却不多.琐罗亚斯德教早在南北朝时(公元6世纪前后)就传入中国,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下,宋代以后就悄然消失了.摩尼教大约公元6—7世纪传入中国新疆,它曾几度变换方式,企图在中国落户,如唐代依附佛教、宋代依附道教,可到了元明时期,仍然被其它宗教彻底融合,截至清代,摩尼教作为一种独立的宗教已经不复见于中国史籍了.基督教是一个宗教理论、宗教制度比较成熟和完备的宗教,在世界的影响和努力也远远超过前两种宗教,然而它在中国的传播并非一帆风顺,历史上几度传入,均遭抵制.只是到了近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伊斯兰 理论 中国穆斯林 亚斯 中国传统文化 摩尼 中国史 中国封建社会 外国资本主义 清真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藏唐代时期丝路宗教联珠纹织物纹样考 被引量:11
7
作者 程雅娟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7-75,共9页
丝路联珠纹织物东渡入日后留下了大量遗珍,却甚少引起学术关注,这些特殊的宗教联珠纹织物对研究欧亚丝绸贸易与宗教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针对日本现存的联珠纹织物纹样与中原、中亚地区出土品进行对比,采用文史、考古学、图像学相... 丝路联珠纹织物东渡入日后留下了大量遗珍,却甚少引起学术关注,这些特殊的宗教联珠纹织物对研究欧亚丝绸贸易与宗教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针对日本现存的联珠纹织物纹样与中原、中亚地区出土品进行对比,采用文史、考古学、图像学相关方法,并放置于欧亚大陆丝路贸易交往与宗教传播的背景下进行分类分析,结论将填补国内对于宗教类联珠纹织物的研究空白。研究表明,隋唐时期丝绸订制贸易已非常专业化与细分化,开始针对不同宗教教徒进行纹饰细分,织造者极有可能为信仰琐罗亚斯德教的中亚粟特人或生活在中原的粟特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联珠纹 亚斯 法隆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在华祆祠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2
8
作者 滕磊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9-93,共5页
琐罗亚斯德教乃世界五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一度成为萨珊波斯、大夏和粟特城邦的主要宗教,在伊朗及中亚各地广为流行。至少在魏晋时期,琐罗亚斯德教就传入中国,隋唐时期曾与景教、摩尼教并称“三夷教”,又称祆教、火祆教或拜... 琐罗亚斯德教乃世界五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一度成为萨珊波斯、大夏和粟特城邦的主要宗教,在伊朗及中亚各地广为流行。至少在魏晋时期,琐罗亚斯德教就传入中国,隋唐时期曾与景教、摩尼教并称“三夷教”,又称祆教、火祆教或拜火教。本文依据近年入华祆教研究的新进展,通过中西亚祆教寺院的比较,试图找出在华祆教寺院(祆祠)的一些特征,如位置、型制结构,内部设置火坛、悬挂素书、供奉神龛等,以期对中国的祆教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文化交流 亚斯 祆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波斯“不净人”考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小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8-75,共8页
中国史书记载波斯“不净人” 专事“弃尸于山”,文章考察了琐罗亚斯德教的丧葬史,认为“弃尸于山”反映了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独特葬俗,且主要为祭司和下层百姓所遵循。在琐罗亚斯德教中,祭司、抬棺者、洗尸者和抬尸者均参与丧葬仪式,其... 中国史书记载波斯“不净人” 专事“弃尸于山”,文章考察了琐罗亚斯德教的丧葬史,认为“弃尸于山”反映了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独特葬俗,且主要为祭司和下层百姓所遵循。在琐罗亚斯德教中,祭司、抬棺者、洗尸者和抬尸者均参与丧葬仪式,其中只有抬尸者才从事宗教意义上极度危险的职业,文章认为“不净人”正是此专职抬尸者(nasa-salar)。从该教教义和礼俗来考察,“不净人”所从事的职业是为了战胜邪恶,中国史籍称之为“不净人”,乃缘于教内人与教外人,族内人与族外人由于不同立场而产生的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净人" 古代波斯 亚斯 萨珊 职业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萨珊浮雕所见阿胡拉·马兹达偶像的起源与观念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武军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4-94,共11页
波斯萨珊王朝阿胡拉·马兹达偶像主要出现在摩崖浮雕的王权神授场景中。波斯王权神授图像与观念可溯源至美索不达米亚,经卢卢比、阿契美尼德、帕提亚,至萨珊王朝最为发达。阿胡拉·马兹达偶像以帝王形象为本源来塑造,但在持绶... 波斯萨珊王朝阿胡拉·马兹达偶像主要出现在摩崖浮雕的王权神授场景中。波斯王权神授图像与观念可溯源至美索不达米亚,经卢卢比、阿契美尼德、帕提亚,至萨珊王朝最为发达。阿胡拉·马兹达偶像以帝王形象为本源来塑造,但在持绶带圆环的手势、冠帽形制、是否佩剑、脚踩敌人等方面,二者具有明确的区分。阿胡拉·马兹达出现在王权神授场景中,意在彰显帝王获取王权的合法性及宗教支持,是具有宗教色彩的政治宣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胡拉·马兹达 萨珊 王权神授 亚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诺音乌拉31号墓人物绣像考论
11
作者 梁云 许稼枢 李伟为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34,共19页
诺音乌拉31号匈奴贵族墓年代属公元1世纪前期,墓内出土了带人物绣像的羊毛织物(壁毯),绣像主题为“走向圣坛的队伍”。通过分析可知,绣像人物不是匈奴,与印度-斯基泰或印度-帕提亚无关,也不属月氏,而是属于早期贵霜,绣像上首领是一位贵... 诺音乌拉31号匈奴贵族墓年代属公元1世纪前期,墓内出土了带人物绣像的羊毛织物(壁毯),绣像主题为“走向圣坛的队伍”。通过分析可知,绣像人物不是匈奴,与印度-斯基泰或印度-帕提亚无关,也不属月氏,而是属于早期贵霜,绣像上首领是一位贵霜翖侯,不排除是丘就却的可能。绣像反映了早期贵霜的琐罗亚斯德教信仰,由此可将贵霜王族的渊源上溯至阿契美尼德波斯时期的巴克特里亚人。绣像壁毯出现在匈奴贵族墓中,可能反映了早期贵霜与匈奴的结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音乌拉绣像 亚斯 早期贵霜 巴克特里亚人 结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蒙古《格斯尔》的"天"─腾格里 被引量:1
12
作者 格日勒扎布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7-40,共4页
论蒙古《格斯尔》的"天"─腾格里格日勒扎布《格斯尔》与《格萨尔》在内容上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中,关于"天"─腾格里的描述就是一个非常显著的例子,这也是蒙古《格斯尔》有别于藏族《格萨尔》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着重就"天"在... 论蒙古《格斯尔》的"天"─腾格里格日勒扎布《格斯尔》与《格萨尔》在内容上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中,关于"天"─腾格里的描述就是一个非常显著的例子,这也是蒙古《格斯尔》有别于藏族《格萨尔》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着重就"天"在《格斯尔》中的作用与意义等问题,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格斯尔》 腾格里 阿胡拉·马兹达 亚斯 蒙古博 成吉思汗 蒙古人 《格萨尔》 穆斯 蒙古语言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斯神话及其在新疆的流传 被引量:6
13
作者 郎樱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88-93,共6页
一波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古老而优美的波斯神话,象一块具有特异色彩,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瑰宝、在世界神话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不仅为伊朗的妇孺皆知,而且广泛流传于西亚、中亚各国各族人民之中,成为亚洲人民共同的文化财富... 一波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古老而优美的波斯神话,象一块具有特异色彩,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瑰宝、在世界神话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不仅为伊朗的妇孺皆知,而且广泛流传于西亚、中亚各国各族人民之中,成为亚洲人民共同的文化财富。波斯神话最早见于波斯琐罗亚斯德教(我国又称拜火教)的《阿维斯陀》经书之中。《阿维斯陀》又名《波斯古经》,约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陆续编成,共21卷,约35万字。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耶斯那》记载着大量的波斯神话和历史传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斯 历史悠久 伊朗人 民间故事 文化交流 世界神话 公元前 历史传说 各民族 民间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天葬
14
作者 韩喜玉 《青海民族研究》 2002年第2期113-115,共3页
天葬是我国藏区民众中普遍流行的一种丧葬方式,本文初步探讨了藏族天葬和古代西亚流行的天葬的关系。
关键词 天葬 亚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