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及稳健性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赵劲松 王宇 +2 位作者 王海燕 王晓栋 王连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73-577,共5页
应用理论线性溶剂化能关系(TLSER)模型研究了35种有机磷酸酯类(OP)化合物的结构及其对家蝇急性毒性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可以指示毒性作用机理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在OP化合物与生物体的作用过程中,分子的极性是影响活性的最重要因素,表明O... 应用理论线性溶剂化能关系(TLSER)模型研究了35种有机磷酸酯类(OP)化合物的结构及其对家蝇急性毒性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可以指示毒性作用机理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在OP化合物与生物体的作用过程中,分子的极性是影响活性的最重要因素,表明OP化合物可能与生物体发生特异性反应.采用Bootstrap方法分析模型的稳健性,结果表明,模型的系数、标准误差及相关系数均与Bootstrap估计接近,模型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合物 定量结构-活性关系 理论线性溶剂化能关系 BOOTSTRAP方法 酯类合物 有机磷酸 稳健性 Bootstrap估计 线性溶剂化能 毒性作用机理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基苯氨分子的一阶超极化率的色散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彦华 苏燕 +1 位作者 陶丽敏 王传奎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55-260,共6页
在杂化密度泛函理论的水平上研究了硝基苯氨 ( para nitroaniline pNA)分子的几何结构 ,并采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TimeDependentDensityFunctionalTheory TDDFT)研究了 pNA分子的非线性光学性质。利用两态模型计算了pNA分子的一阶非线... 在杂化密度泛函理论的水平上研究了硝基苯氨 ( para nitroaniline pNA)分子的几何结构 ,并采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TimeDependentDensityFunctionalTheory TDDFT)研究了 pNA分子的非线性光学性质。利用两态模型计算了pNA分子的一阶非线性光学超极化率 βz,并讨论了基矢效应和 βz 的色散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该类分子 ,利用 6 - 31+ +G 基函数组可以得到收敛的结果。对于处于汽相的 pNA分子 ,计算得到的结果和最近的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对于在较低的频率范围内 ,两态模型给出的 βz 的色散关系和实验结果符合得较好 ;在较高的频率范围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基苯氨分子 —阶超极 色散关系 密度泛函理论 几何结构 两态模型 线性光学超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液中丙酸红外羰基振动频变与溶剂参数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施介华 沈丽君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1-615,共5页
运用KBM模型、电子给体-受体模型和线性溶剂化能关系式(LSER)对丙酸在15种不同有机溶剂中羰基伸缩振动频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有机溶剂中丙酸羰基伸缩振动频率的多参数LSER模型的相关性明显优于单参数KBM模型和电子给体-受体模型;... 运用KBM模型、电子给体-受体模型和线性溶剂化能关系式(LSER)对丙酸在15种不同有机溶剂中羰基伸缩振动频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有机溶剂中丙酸羰基伸缩振动频率的多参数LSER模型的相关性明显优于单参数KBM模型和电子给体-受体模型;LSER模型的标准偏差明显小于KBM模型和电子给体-受体模型.LSER模型能较好解释在有机溶剂中引起丙酸羰基伸缩振动频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导致游离丙酸羰基伸缩振动频率变化的是溶质-溶剂之间的氢键作用和偶极-偶极作用,丙酸二聚体羰基伸缩振动频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偶极-偶极作用.LSER模型用于预测在有机溶剂中丙酸羰基伸缩振动频率时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酸 羰基 红外光谱 溶剂效应 KBM模型 电子给体-受体模型 线性溶剂能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电解质溶剂体系E^T(30)参数的测定及其在溶剂解反应动力学盐效应研究中的应用
4
作者 杨洁 董丽 +1 位作者 王键吉 倪天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7-91,共5页
利用作者合成的ET(30)染料,测定了85%(V/V)1,4-二氧六环+水+LiClO4,75%(V/V)1,4-二氧六环+水+LiClO4,80%(V/V)乙醇+水+LiClO4,乙醇+Et4NCl溶液的ET(30)值,考察了ET(30)值与一些溶剂解化学反应动力学数据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一些溶剂解反... 利用作者合成的ET(30)染料,测定了85%(V/V)1,4-二氧六环+水+LiClO4,75%(V/V)1,4-二氧六环+水+LiClO4,80%(V/V)乙醇+水+LiClO4,乙醇+Et4NCl溶液的ET(30)值,考察了ET(30)值与一些溶剂解化学反应动力学数据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一些溶剂解反应的速率常数与溶剂的ET(30)值有线性关系.本文从反应机理和溶液中的优先溶剂化作用的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30)溶剂极性 经验参数 动力学盐效应 线性关系 优先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braham模型估算有机物蒸发焓 被引量:2
5
作者 左丽华 陈六平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5-152,共8页
根据线性自由溶剂化能关系理论和经验方程,提出了在不同温度下,估算纯有机物液体蒸发焓的关联式,利用所得关系式对1105个纯组分体系中的8个同系物进行了回归,得到了蒸发焓的关联方程,对方程的相关性和外推适用性进行考察。实验结果表明,... 根据线性自由溶剂化能关系理论和经验方程,提出了在不同温度下,估算纯有机物液体蒸发焓的关联式,利用所得关系式对1105个纯组分体系中的8个同系物进行了回归,得到了蒸发焓的关联方程,对方程的相关性和外推适用性进行考察。实验结果表明,8个关联方程中各参数与蒸发焓的相关系数都达良好级以上,平均相对偏差值均低于5%,方程适用性良好,且在其他温度下对蒸发焓的预测效果也较好,具有良好的普适性。该方程形式简单,估算精度高,适用范围广,成功地将物质的宏观物理性质与分子微观结构结合起来,为纯有机物蒸发焓的计算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溶剂化能关系 蒸发焓 分子参数 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braham模型估算有机物表面张力 被引量:1
6
作者 左丽华 陈六平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68-1075,共8页
根据线性溶剂化能量关系理论和经验方程,提出了在不同温度下估算纯有机物液体表面张力(σ)的关联式。利用所得关联式对2628个纯组分体系中的10个同系物进行了回归,得到了σ的关联方程,并对方程的相关性和外推适用性进行考察。实验结果表... 根据线性溶剂化能量关系理论和经验方程,提出了在不同温度下估算纯有机物液体表面张力(σ)的关联式。利用所得关联式对2628个纯组分体系中的10个同系物进行了回归,得到了σ的关联方程,并对方程的相关性和外推适用性进行考察。实验结果表明,8个关联方程中各参数与σ的相关系数都达良好级以上,平均相对偏差均低于5%,方程适用性良好,并具有良好的普适性,可为纯有机物σ的计算提供一种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溶剂化能关系 表面张力 分子参数 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co-甲基丙烯酸)自组装胶束假固定相电动色谱的特性 被引量:1
7
作者 马新宇 倪鑫炯 +3 位作者 卢婕 邢晓平 曹玉华 曹光群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03-407,共5页
研究了两亲性无规共聚物聚(苯乙烯-co-甲基丙烯酸)(P(St-co-MAA))(单体摩尔比分别为6∶4和7∶3)自组装胶束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作为假固定相(PSP)的胶束电动色谱性能。测定了聚合物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对胶束内核微环境的极性、表... 研究了两亲性无规共聚物聚(苯乙烯-co-甲基丙烯酸)(P(St-co-MAA))(单体摩尔比分别为6∶4和7∶3)自组装胶束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作为假固定相(PSP)的胶束电动色谱性能。测定了聚合物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对胶束内核微环境的极性、表面电荷密度和流体力学直径等微结构参数进行了表征,对时间窗口、亚甲基选择性等电动色谱参数进行了测定,并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o-甲基丙烯酸)(P(MMA-co-MAA))胶束、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胶束体系进行了比较;利用线性溶剂化能关系(LSER)研究了聚合物PSP的选择性差异。结果表明:P(St-coMAA)体系具有最小的CMC、最宽的时间窗口和最好的亚甲基选择性;LSER表明,疏水作用是决定聚合物PSP选择性的最主要因素,氢键酸度其次,特别是P(St-co-MAA)(单体摩尔比7∶3)体系具有最高的作用参数,显示了该PSP具有较高的分离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束电动色谱 两亲性无规共聚物 假固定相 线性溶剂能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向液相色谱法用于表征分子间作用力
8
作者 梁鑫淼 郭荣波 +1 位作者 陈吉平 张青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6-368,共3页
Inverse chromatography (IC)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o characterize surface, interface, and bulk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ically important materials. Probe molecules with known properties are injected into an isoth... Inverse chromatography (IC)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o characterize surface, interface, and bulk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ically important materials. Probe molecules with known properties are injected into an isothermal chromatographic system with the material of interest as stationary phase. The molecular interactions between chemicals and this material can be characterized from the retention of the probe chemicals. Linear solvation energy relationships (LSER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used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molecular interactions involved in many partition[1] and adsorption[2,3] equilibria. In this study we combined the inverse liquid chromatography (ILC) and LSER method to characterize the molecular interactions between hydrophobic organic compounds (HOCs) and soils based on the retention factors of 28 probe HOCs, which were measured by soil column liquid chromatography (SCLC)[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相互作用 反相液相色谱 线性溶剂能关系 土柱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