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涵泳工夫兴味长
- 1
-
-
作者
胡云信
-
机构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1-61,共1页
-
文摘
向浩老师的设计主要有三个亮点,亮点一:突出诵读。诵读既是学生的兴趣所在,也是理解诗意的必然要求;反复诵读才能精确、深度理解诗意。90年前,朱自清在《论学诗门径》一文中说:“学生学习国文的情形,觉得他们理解与鉴赏旧诗比一般文言困难,但对于诗的兴味却比文大。这似乎是一个矛盾,其实不然。他们的困难在意义,他们的兴味在声调;声调是诗的原始的也是主要的效用,所以他们虽觉难懂,还是乐意。”
-
关键词
反复诵读
理解诗意
朱自清
亮点
学生的兴趣
国文
兴味
声调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以学情为核心的“同课异构”——以《登高》为例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尤立增
-
机构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1-54,共4页
-
文摘
一、初读。理解诗意
1.导入:他的一生都被流亡.被生活放逐,又被苦难追赶。他甚至还不曾抓住盛唐的最后一缕余光,就被离乱的秋风。吹往落木萧萧的江畔。“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地方军阀仍在混战。他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他任是老迈不减忠诚,落魄不改忧国,
-
关键词
《登高》
同课异构
学情
理解诗意
安史之乱
地方军阀
挣扎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小学古诗中别离意象的解读及教学处置
- 3
-
-
作者
张红宇
-
机构
浙江温岭市城西小学
-
出处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9期43-44,共2页
-
文摘
送别诗是一种抒发离别情绪的诗作,总是借用某种特定的意象来表述满怀的情感。在送别诗中最常出现的意象有长亭、杨柳、阳关、明月、南浦、芳草、美酒等。古人多含蓄,很多情感不会直接通过言语表达出来,而是借助这些意象来抒发。对于小学生来说,自身的语言积淀比较弱,理解诗意本就是一件较难的事情。
-
关键词
小学生
意象
教学
解读
古诗
言语表达
理解诗意
送别诗
-
分类号
G623.2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