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由“情胜于理”到“理胜于情”——论汉代抒情赋
被引量:2
- 1
-
-
作者
何天杰
-
机构
华南师大函授学院
-
出处
《学术研究》
1987年第4期115-119,共5页
-
文摘
在汉赋中,抒情赋与那些铺采摛文、飞扬踔厉的大赋相比,只能算作是一条浩瀚巨流中的不惹人注目的几朵小浪花。时代相隔并不太久远的屈原、宋玉们在楚辞中的那种疾痛惨怛、缠绵婉转的哀唱,到了受楚辞直接影响而产生的汉赋当中,只传来了微弱的回响。汉代抒情赋数量的相对稀少,似乎在证明着:主要由楚人所建立的汉王朝中,抒情的传统已被人们忘却和抛弃。这种传统几乎截然中断的现象,即便在整个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也是极为罕见的。也正因为如此。
-
关键词
抒情赋
汉代
楚辞
情胜于理
理胜于情
中国文学史
屈原
大赋
汉王朝
汉赋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诗歌翻译——胡适伸展情感的翅膀
被引量:2
- 2
-
-
作者
廖七一
-
机构
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
-
出处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113-118,共6页
-
文摘
胡适的诗歌创作带有明显的“理胜于情”的倾向,而他的诗歌翻译则常常是“情胜于理”。重理轻情虽然在“五四”白话诗初期带有普遍性,但胡适的文学理念、他个人的情感波折和经历,以及当时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是形成创作与翻译一理一情对峙的根本原因。
-
关键词
诗歌创作
翻译
理胜于情
情胜于理
-
Keywords
poems written
poems translated
rationality
emotion
-
分类号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
-
题名论中国近代诗坛的唯理化倾向
- 3
-
-
作者
陆草
-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
出处
《中州学刊》
1988年第6期82-86,95,共6页
-
文摘
所谓唯理化倾向,是指中国近代诗坛上的那种崇尚理性、理胜于情,乃至排斥感情因素的创作倾向。实际上,从广义上说,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上是理性主义的,它统属于儒家文化这一大范畴;具体到古典诗歌这一领域,它又历来以抒情言志为宗旨,而这一宗旨大多依然界定在儒家思想以内,即使诗人们偶有逸出,也往往是以释道思想作为补充。到了鸦片战争前后,“日之将夕,悲风骤至”(《龚自珍全集·尊隐》)。
-
关键词
中国近代
儒家文化
理胜于情
古典诗歌
创作倾向
龚自珍
抒情言志
理性主义
鸦片战争前后
儒家思想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