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性背景下的宗教理性化——略论释印顺与布尔特曼的解“经”路径
1
作者 周菲菲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3-74,共12页
15世纪以降,欧洲人文主义者与启蒙思想家就以理性为旗帜不断的批判宗教;亚洲至少自20世纪始,“反宗教反迷信”的社会潮流对宗教价值的批判与质疑也从未停止。宗教亦以其“理性化”对此潮流进行回应和纠正。就宗教和理性相对于“超越性... 15世纪以降,欧洲人文主义者与启蒙思想家就以理性为旗帜不断的批判宗教;亚洲至少自20世纪始,“反宗教反迷信”的社会潮流对宗教价值的批判与质疑也从未停止。宗教亦以其“理性化”对此潮流进行回应和纠正。就宗教和理性相对于“超越性”的关系来说,宗教理性化包含了两方面含义:不仅仅是韦伯所说的“祛魅”,而且还包含着将超越性重新带入已经变革了的现代生活。这一大背景催生了不同宗教内部以理性旗帜维护自身生存的思想家,他们主要做法是重新诠释宗教文本经典,解构传统宗教“神秘”的外壳,使其中的核心价值与现时代人内心所最需要的重新建立紧密联系。基督教阵营中布尔特曼对《圣经》的“解神话”操作与佛教阵营中释印顺的“以佛法研究佛法”是具有代表性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性 释印顺 布尔特曼 解神话 宗教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宗教哲学中道德自律与恩典的一致性 被引量:8
2
作者 韦政希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6-33,共8页
在康德宗教哲学中,当人们面对根本恶时,是主动进行道德自律以改恶向善,还是被动等待上帝的恩典的协助,这是一个问题。目前学界为了说明恩典与道德自律的关系,主要从理性宗教视角将恩典理解为一个实践理性的悬设而将之概念化,但一个概念... 在康德宗教哲学中,当人们面对根本恶时,是主动进行道德自律以改恶向善,还是被动等待上帝的恩典的协助,这是一个问题。目前学界为了说明恩典与道德自律的关系,主要从理性宗教视角将恩典理解为一个实践理性的悬设而将之概念化,但一个概念化的恩典是无法给予人们去除根本恶的力量的。实际上,道德自律和恩典分别是康德从理性宗教和启示宗教的视角来审查同一件事的结果。启示宗教中的恩典虽然无法被人们所认识,但它还是作为人改恶向善的本体论前提起作用;理性宗教中的道德自律则是人们获得恩典的实践论前提。康德对其宗教哲学中二律背反的解决其实就已经间接解决了道德自律与恩典的矛盾问题。研究者没有看到两者的内在统一性,是因为他们只从理性宗教与人的主动性视角来理解两者的关系,却没有注意到,在启示宗教中,人作为受造的属灵的人,首先具有接受恩典的被动的精神,然后才有去进行道德自律的主动的自由意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恶 道德自律 恩典 理性宗教 启示宗教 主动性 被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建构——一个宗教、学校和政治的多元解释 被引量:2
3
作者 焦玉良 龙晓添 《西北人口》 2007年第4期89-94,共6页
本文在阐析涂尔干等人教育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了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建构论,将我国现代社会责任感的建构过程析分为宗教理性化过程、学校责任缺位过程和政治教育凸显过程。作者认为在现今的中国社会,人们的价值... 本文在阐析涂尔干等人教育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了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建构论,将我国现代社会责任感的建构过程析分为宗教理性化过程、学校责任缺位过程和政治教育凸显过程。作者认为在现今的中国社会,人们的价值观没有受到宗教的强制约束,学校教育在建构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应当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政治教育对于提高社会责任感显示出积极的正面影响。作者进而认为,在缺乏宗教基础的中国,应重视学校教育中的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党内政治教育虽然有效但是教育范围有限,相对于学校教育还属次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责任感 责任差序 宗教理性 学校教育 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绝对理性到经验主义——叔本华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
4
作者 俸军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81-86,共6页
康德的理性主义哲学批判了宗教哲学 ,但是他的实践理性最终又变成了另一个被复活的上帝。然而 ,康德对于理性的限制 ,实际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非理性主义的一种默认 ,理性所不能到达的地方 ,也就只有非理性来加以解决了。叔本华建立起经验... 康德的理性主义哲学批判了宗教哲学 ,但是他的实践理性最终又变成了另一个被复活的上帝。然而 ,康德对于理性的限制 ,实际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非理性主义的一种默认 ,理性所不能到达的地方 ,也就只有非理性来加以解决了。叔本华建立起经验主义伦理学就在于 ,继承康德的宗教批判思想 ,进一步对理性宗教进行更为彻底的批判 ,最终树立起关注个体的人的存在和境遇的非理性主义伦理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宗教 同情心 利己主义 实践理性 义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之二度空间——上帝之国在地上的建立
5
作者 谭舒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7-51,共5页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已铺垫了理论上最终要建立道德宗教的构想,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则就之进行了详尽论述。有理性者对于道德律的遵守也将构成信奉上帝的唯一路径,完成道德之二度空间在经验生活向度上的平行建构,最终辨...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已铺垫了理论上最终要建立道德宗教的构想,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则就之进行了详尽论述。有理性者对于道德律的遵守也将构成信奉上帝的唯一路径,完成道德之二度空间在经验生活向度上的平行建构,最终辨明宗教的两种形态,并为真正教会的存在根基做了厘清与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律 上帝 教会信仰 理性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如何看待恩典对克服“根本恶”的作用——与韦政希博士商榷
6
作者 舒远招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4-34,共11页
韦政希博士提出:不能将康德的恩典概念仅当作一个实践理性的悬设使之概念化,而要看到恩典对克服根本恶的实在作用;道德自律只能促成改良,人心革命只能指靠恩典;恩典与道德自律互为前提,恩典是道德自律的本体论前提,道德自律是恩典的实... 韦政希博士提出:不能将康德的恩典概念仅当作一个实践理性的悬设使之概念化,而要看到恩典对克服根本恶的实在作用;道德自律只能促成改良,人心革命只能指靠恩典;恩典与道德自律互为前提,恩典是道德自律的本体论前提,道德自律是恩典的实践论前提;康德对宗教二律背反的解决体现了恩典与道德自律、启示宗教与理性宗教的一致性。但文本考察表明:康德主张人首先须要“自力更新”,然后才有资格期待恩典,其恩典概念只是一个虚概念;不论思维方式的革命,还是感官方式的改良,都是人自己应该做到,也能够做到的;恩典不能成为道德自律的本体论前提,不能认为两者互为前提;在“造福于人的信仰”范围内,康德对宗教二律背反的解释可以消除正题和反题的冲突,但由此并未消除启示宗教的神秘恩典与理性宗教的道德自律的矛盾。从总体上看,他的解读夸大了恩典对克服根本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恶 恩典 道德自律 理性宗教 启示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
7
作者 潘叔明 《东南学术》 CSSCI 1989年第3期43-46,40,共5页
一、历史上中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中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在历史上有过三次大的冲突和消纳。 1.自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逐渐形成具有独立文化形态的华夏民族。华夏民族文化和当时的“夷狄”文化,(... 一、历史上中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中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在历史上有过三次大的冲突和消纳。 1.自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逐渐形成具有独立文化形态的华夏民族。华夏民族文化和当时的“夷狄”文化,(即进入诸夏集团以前秦、楚、吴、越等边锤民族文化)彼此都以外来文化相对待。但诸夏在其武功征讨中同化了夷狄,同时又确认了夷夏文化之间的差别,看不起夷狄,认为“祝发文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文化 外来文化 中国文化 夷夏之辨 西方文化派 马克思主义 制度文化 中原地区 宗教理性 文化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