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班怒带西段尕尔穷铜金矿两套侵入岩源区及其地质意义——来自Hf同位素特征的指示 被引量:18
1
作者 姚晓峰 唐菊兴 +4 位作者 李志军 邓世林 丁帅 胡正华 张志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188-197,共10页
尕尔穷铜金矿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南缘的措勤—申扎火山岩浆弧内,为与侵入岩有关的矽卡岩型-破碎带型铜金(铁)矿床。在已有石英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锆石Hf同位素研究,同时对最新勘查成果显示具... 尕尔穷铜金矿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南缘的措勤—申扎火山岩浆弧内,为与侵入岩有关的矽卡岩型-破碎带型铜金(铁)矿床。在已有石英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锆石Hf同位素研究,同时对最新勘查成果显示具有一定成矿潜力的花岗斑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研究,确定了两套侵入岩的形成顺序;结合前人总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利用Hf同位素对其岩浆源区进行示踪。结果显示:花岗斑岩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83.2±0.7)Ma,较石英闪长岩晚4 Ma左右,其初始176Hf/177Hf值为0.282 235~0.283 073,εHf(t)值为-17.2~12.5;石英闪长岩锆石初始176Hf/177Hf值为0.282 800~0.283 015,εHf(t)值为3.5~10.5。结合二者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石英闪长岩和花岗斑岩可能是同一岩浆系统不同分异阶段的产物,前者主要起源于具有幔源印记的初生地壳,而花岗斑岩具有和石英闪长岩相似的岩浆源区,但明显混入上地壳基底物质;暗示晚白垩世班怒带西段南缘内随着南羌塘—三江复合板片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之间的弧-陆碰撞,先成的具有幔源印记的初生地壳重熔形成岩浆,随着碰撞的继续和岩浆的上涌分异,部分上地壳受挤压或热效应进一步重熔并参与岩浆系统中,由早至晚形成了由幔源特征向幔-壳混合源特征源区逐渐转变的花岗岩演化系列。尕尔穷铜金矿是起源于具有幔源印记的初生地壳的花岗岩的成矿专属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怒带西段 尕尔穷铜金矿 锆石LA-ICP-MS 地质年代学 Hf同位素 初生地壳 上地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昂龙岗日地区沙木罗组火山岩的岩石大地构造学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雷传扬 唐菊兴 +8 位作者 吴建亮 尹显科 刘文 王波 李威 袁华云 张伟 尹滔 裴亚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3-588,共16页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作为青藏高原的主缝合带之一,其研究对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演化和造山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次对该缝合带西段昂龙岗日地区沙木罗组火山岩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探讨火山岩的成...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作为青藏高原的主缝合带之一,其研究对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演化和造山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次对该缝合带西段昂龙岗日地区沙木罗组火山岩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探讨火山岩的成因、构造环境及地球动力学背景。沙木罗组火山岩从底部至顶部共划分出3个火山喷发亚旋回,岩性为安山岩和安山质火山碎屑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3个亚旋回的火山岩均为钙碱性系列,LREE和不相容元素相对富集,而相对亏损HREE和Nb、P、Ti等高场强元素,具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第一喷发亚旋回火山岩具典型的高镁安山岩特征,暗示是大洋板块俯冲作用的产物,从第一喷发亚旋回至第三喷发亚旋回构造环境由大洋岛弧过渡为大陆边缘弧,火山岩形成于大洋地壳向大陆地壳之下俯冲的背景,且洋壳初始俯冲的时间不晚于晚侏罗世末。岩浆起源于受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弱富集地幔,来自俯冲板片的流体上升,引起上覆地幔楔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幔源岩浆,在密度差的作用下幔源岩浆向上运移,底侵下地壳,引发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并与之发生混合作用,形成了研究区火山岩的母岩浆,在岩浆源区或岩浆上升过程中遭受了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且岩浆演化以部分熔融作用为主,结合区域大地构造背景认为沙木罗组火山岩的形成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盆向北向羌塘地块之下俯冲关系密切,沙木罗组角度不整合覆盖在木嘎岗日岩群之上不能作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盘闭合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大地构造学 火山岩 沙木罗组 昂龙岗日地区 班怒带西段(班公湖-怒江缝合西段)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尕尔穷铜金矿床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成矿物质来源示踪 被引量:19
3
作者 姚晓峰 唐菊兴 +3 位作者 李志军 邓世林 胡正华 张志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28-536,共9页
尕尔穷铜金矿为近几年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取得找矿新突破的与斑岩有关的矽卡岩型铜金-破碎带型铜金(铁)矿床。通过对矽卡岩型矿石中主要的金属矿物黄铁矿、黄铜矿的S、Pb同位素特征进行研究,进一步确定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并结合区... 尕尔穷铜金矿为近几年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取得找矿新突破的与斑岩有关的矽卡岩型铜金-破碎带型铜金(铁)矿床。通过对矽卡岩型矿石中主要的金属矿物黄铁矿、黄铜矿的S、Pb同位素特征进行研究,进一步确定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并结合区域矿产特征对区域成矿规律给出指示。结果显示,两种金属矿物中的δ34S主要分布于-2.9‰~0.5‰之间,平均值为-1.1‰,其频率直方图具有塔式分布特征,具幔源硫特征;矿石的208Pb/204Pb主要分布于38.384~39.134之间,207Pb/204Pb主要分布于15.577~15.725之间,206Pb/204Pb主要分布于18.112~18.615之间,μ值在9.44~9.69之间,其具有上地壳与地幔混合的造山带铅特征。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具幔源特征物质和念青唐古拉基底片麻岩。在班怒带西段伴随着晚白垩世南羌塘-三江复合板片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之间弧-陆碰撞,在措勤-申扎火山岩浆弧内形成了与上地幔或初生下地壳重熔并受上地壳物质混染的斑岩-矽卡岩铜金矿成矿系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尔穷铜金矿 S PB同位素 上地壳源 地幔源 班怒带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