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北缘多龙地区侏罗纪增生杂岩的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85
1
作者 李光明 段志明 +3 位作者 刘波 张晖 董随亮 张丽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56-1260,共5页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北部多龙矿集区出露的增生杂岩属总体无序、局部有序的非史密斯地层,由基质和块体2个部分组成。基质为侏罗系砂泥质复理石建造,块体由大小不等的玄武岩、砂岩、硅质岩、泥质灰岩、超基性岩等组成。增生杂岩系变形...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北部多龙矿集区出露的增生杂岩属总体无序、局部有序的非史密斯地层,由基质和块体2个部分组成。基质为侏罗系砂泥质复理石建造,块体由大小不等的玄武岩、砂岩、硅质岩、泥质灰岩、超基性岩等组成。增生杂岩系变形强烈,发育强烈的构造置换作用,块体与基质之间由透入性挤压面理或剪切面理分隔,为典型造山带大陆增生边缘的增生杂岩。这套增生杂岩形成于侏罗纪羌塘陆块南缘的侧向增生边缘,发育于晚古生代增生杂岩系之上,与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壳侏罗纪时期向羌塘陆块的俯冲作用有关,侏罗纪—白垩纪羌多岩浆弧为在这套增生楔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火山-岩浆弧。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北缘多龙地区侏罗纪增生杂岩的识别为正确认识多龙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结合带的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增生杂岩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斑岩铜金矿床 西藏多龙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洞错地区舍拉玛高压麻粒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6
2
作者 王保弟 王立全 +5 位作者 许继峰 陈莉 赵文霞 刘函 彭头平 李小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05-1616,共12页
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中东段八宿、安多、蓬错西等地已有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报道,然而西段至今尚没有发现类似岩石出露。在班公湖-怒江西段改则洞错地区舍拉玛沟中发现高压麻粒岩(可能是退变榴辉岩),岩石呈透镜状、似层状或... 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中东段八宿、安多、蓬错西等地已有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报道,然而西段至今尚没有发现类似岩石出露。在班公湖-怒江西段改则洞错地区舍拉玛沟中发现高压麻粒岩(可能是退变榴辉岩),岩石呈透镜状、似层状或块状产于斜长角闪岩及变质辉长岩中,详细的岩相学及矿物化学研究确认,早期矿物组合主要为石榴子石、单斜辉石及斜长石(大部分钠黝帘石化),后期发生了较强烈的退变质作用,矿物组合为角闪石和斜长石,发育典型的"白眼圈"结构。利用LA-ICP-MS锆石U-Pb方法获得高压麻粒岩的原岩时代为254±2Ma,指示班公湖-怒江洋盆打开的时限可以追溯到晚二叠世。地质温压计估算结果表明,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为780-900℃和13-16k Pa,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发生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为430-480℃和4.5-5.2k Pa,极有可能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发生高压麻粒岩相(甚至达到榴辉岩相)变质作用的产物。它的发现说明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部存在高压变质带,可能是大洋深俯冲的产物,这对研究青藏高原特提斯洋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麻粒岩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西藏洞错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中特提斯多岛弧构造演化 被引量:60
3
作者 曹圣华 邓世权 +1 位作者 肖志坚 廖六根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5-32,共8页
本文根据1∶25万地质填图成果,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弧-盆系时空结构自北向南划分为五峰尖-拉热拉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缘火山-岩浆弧带、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北、南亚带和昂龙岗日-班戈白垩纪—始新世岩浆弧带等,初步认为中特提斯洋... 本文根据1∶25万地质填图成果,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弧-盆系时空结构自北向南划分为五峰尖-拉热拉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缘火山-岩浆弧带、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北、南亚带和昂龙岗日-班戈白垩纪—始新世岩浆弧带等,初步认为中特提斯洋经历了三叠纪—早侏罗世扩张,中—晚侏罗世往北、南双向俯冲,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残余洋(海)盆和早—晚白垩世陆-弧(陆)碰撞等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中特提斯 多岛弧-盆系 构造演化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北侧陆缘火山-岩浆弧带的厘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24
4
作者 廖六根 曹圣华 +3 位作者 肖业斌 欧阳克贵 胡肇荣 冯国胜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63-170,共8页
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北侧的拉热拉新岩体东、西两侧,新发现了一些早白垩世岩体、相伴的陆缘火山岩组合和矿(化)点,侵入岩和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均显示其成因与中特提斯洋向北俯冲消减密切相关。本文将班- 怒带北侧的火山- 侵入岩... 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北侧的拉热拉新岩体东、西两侧,新发现了一些早白垩世岩体、相伴的陆缘火山岩组合和矿(化)点,侵入岩和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均显示其成因与中特提斯洋向北俯冲消减密切相关。本文将班- 怒带北侧的火山- 侵入岩带厘定为五峰尖拉热拉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缘火山岩浆弧带,同时讨论了陆缘火山- 岩浆弧带的厘定在分析中特提斯构造演化方面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陆缘火山-岩浆弧带 地球化学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东段早石炭世洋壳残片及其古特提斯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冬兵 王保弟 +2 位作者 潘桂棠 罗亮 唐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048-3066,共19页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东段是破译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早期演化的重要窗口。在对八宿县怒江大桥-邦达地区嘉玉桥岩群详细野外观察基础上,对赋存其中的玄武岩岩块及其围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并对玄武岩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嘉玉桥岩群...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东段是破译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早期演化的重要窗口。在对八宿县怒江大桥-邦达地区嘉玉桥岩群详细野外观察基础上,对赋存其中的玄武岩岩块及其围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并对玄武岩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嘉玉桥岩群具有构造混杂岩的特征,基质主要为板岩、千枚状板岩、薄层状结晶灰岩,岩块主要为玄武岩、结晶灰岩、大理岩。玄武岩岩块锆石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均一的年龄结果显示其为基性岩浆结晶锆石。基性锆石^(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338±2Ma,代表玄武岩形成时代。玄武岩的围岩中碎屑锆石U-Pb年龄范围为3157~500Ma,最年轻一组年龄为513~500Ma,限定其原始沉积时代不早于该年龄范围。玄武岩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无异常,ε_(Nd)(t)值为+7.4~+8.5,这些地球化学特征与N-MORB型玄武岩一致。受海水蚀变影响,Rb、Ba、U、Sr元素和^(87)Sr/^(86)Sr(i)同位素有不同程度的富集。玄武岩岩块是由亏损地幔中尖晶石相二辉橄榄岩部分熔融形成,代表洋壳残片。八宿县怒江大桥-邦达地区嘉玉桥岩群是一套俯冲增生杂岩,其基质岩石和岩块主要形成于早石炭世,构造就位时间有待进一步限定。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存在较多前侏罗纪的化石和同位素年龄信息,本研究揭示班公湖-怒江洋在338±2Ma已经具有成熟的洋壳,指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打开时间应早于早石炭世(338±2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嘉玉桥岩群 洋壳残片 俯冲增生杂岩 特提斯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早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年龄、Hf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嘉星 刘治博 +3 位作者 李海峰 王超 张开江 孙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8-620,共13页
西藏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分布大量早白垩世岩浆岩,其岩浆源区和岩石成因与班公湖-怒江洋的演化密切相关。对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东卡错地体发现的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年龄结果显示,花... 西藏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分布大量早白垩世岩浆岩,其岩浆源区和岩石成因与班公湖-怒江洋的演化密切相关。对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东卡错地体发现的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年龄结果显示,花岗闪长斑岩成岩时代为早白垩世(109.4±1.9 Ma)。样品显示出较高的SiO 2(67.40%~69.48%)和Al2O 3(15.66%~15.81%)含量及较低的Mg#值(19.03~21.48),具有高钾钙碱性系列岩浆岩特征;稀土元素总量较低(ΣREE=196.45×10^-6~207.6×10^-6),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且具有较明显的负Eu异常(δEu平均值为0.64);微量元素蛛网图总体呈右倾的锯齿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锆石εHf(t)均为负值且变化范围不大(-4.21^-10.59),对应的Hf模式年龄t2DM在1438~1842 Ma之间,显示古老地壳的特征。综合以上特征并结合区域资料分析,认为东卡错地体发现的花岗闪长斑岩为I型花岗岩,来源于古老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东卡错地体与北拉萨地体或聂荣地体/南羌塘碰撞过程中板片断离岩浆活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花岗闪长斑岩 锆石U-PB年龄 锆石HF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那曲县觉翁地区发现完整的蛇绿岩剖面
7
作者 陈玉禄 张宽忠 +1 位作者 杨志民 罗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94-699,共6页
在位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的那曲县觉翁地区首次发现较完整的蛇绿岩剖面,由下到上见有变质橄榄岩、辉橄岩、堆晶岩、块状辉长岩、岩墙群、碳酸盐岩、枕状熔岩、放射虫硅质岩等,被晚白垩世竟柱山组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堆晶岩中获同位素... 在位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的那曲县觉翁地区首次发现较完整的蛇绿岩剖面,由下到上见有变质橄榄岩、辉橄岩、堆晶岩、块状辉长岩、岩墙群、碳酸盐岩、枕状熔岩、放射虫硅质岩等,被晚白垩世竟柱山组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堆晶岩中获同位素年龄值128Ma,从而证实蛇绿岩的时代为早白垩世。这一发现填补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无完整蛇绿岩剖面的空白,并证实除侏罗纪蛇绿岩外还存在白垩纪蛇绿岩,为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最终闭合时间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 蛇绿岩 早白垩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改则地区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上三叠统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8
作者 马德胜 熊兴国 +3 位作者 蒋开源 李月森 龙胜清 曾禹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701-1705,共5页
三叠系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两侧仅有少量露头。早三叠世是怒江洋盆初始演化的开始,由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大规模的海退持续和地壳的抬升,地层遭受剥蚀,整个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缺乏完整的三叠系地层系统,对怒江洋的演化缺乏完整的物质... 三叠系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两侧仅有少量露头。早三叠世是怒江洋盆初始演化的开始,由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大规模的海退持续和地壳的抬升,地层遭受剥蚀,整个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缺乏完整的三叠系地层系统,对怒江洋的演化缺乏完整的物质记录。此次有古生物化石依据的上三叠统的发现,为探讨洋盆的演化提供了较好的依据,也为区域地层对比、地层格架建立、古环境分析等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则地区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上三叠统 古生物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沙木罗组底砾岩的新发现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9
作者 邓金火 袁振国 +7 位作者 余江 杜昌法 唐宗源 孙社良 吕鑫 钟文 万川 钟俊靖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2-310,共9页
沿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西段出露的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沙木罗组,创名于革吉县盐湖区南部的沙木罗,定义为一套较稳定环境下形成的晚侏罗统—早白垩世滨浅海相沉积。之后众多学者在结合带不同地区分解出"木嘎岗日群"和"沙... 沿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西段出露的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沙木罗组,创名于革吉县盐湖区南部的沙木罗,定义为一套较稳定环境下形成的晚侏罗统—早白垩世滨浅海相沉积。之后众多学者在结合带不同地区分解出"木嘎岗日群"和"沙木罗组",但二者地层序列划分一直沿革岩性组合差异或粒序变化特征,未获得角度不整合接触的确凿证据。作者于改则地区沙木罗组底部首次发现底砾岩及下伏木嘎岗日群顶部粘土质风化壳,并据此确定该区沙木罗组与下伏木嘎岗日群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该底砾岩的发现对研究新特提斯洋构造演化、古地理环境、沙木罗组地层地质时代下限及沉积相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沙木罗组 底砾岩 角度不整合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上三叠统确哈拉群与下伏岩系角度不整合关系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37
10
作者 陈玉禄 张宽忠 +3 位作者 李关清 尼玛次仁 赵守仁 陈国荣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21-624,共4页
在位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的西藏班戈县白拉乡拉纳沟一带,首次发现上三叠统确哈拉群与下伏岩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该接触关系的发现,证实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有古特提斯蛇绿岩的存在,说明以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为代表的新特提斯域是... 在位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的西藏班戈县白拉乡拉纳沟一带,首次发现上三叠统确哈拉群与下伏岩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该接触关系的发现,证实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有古特提斯蛇绿岩的存在,说明以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为代表的新特提斯域是在古特提斯域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确哈拉群 角度不整合 蛇绿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白垩纪花岗岩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康磊 校培喜 +3 位作者 高晓峰 奚仁刚 董增产 过磊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033-1034,共2页
班公湖一怒江板块缝合带是冈瓦纳和欧亚大陆两大板块的界线(Seng?r,1984;潘桂棠等,2004),沿该带发育着与班公湖一怒江新特提斯洋演化有关的大规模构造-岩浆岩带,目前对这些岩浆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班公湖一怒江板块缝合带中东段南侧的冈... 班公湖一怒江板块缝合带是冈瓦纳和欧亚大陆两大板块的界线(Seng?r,1984;潘桂棠等,2004),沿该带发育着与班公湖一怒江新特提斯洋演化有关的大规模构造-岩浆岩带,目前对这些岩浆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班公湖一怒江板块缝合带中东段南侧的冈底斯地块,研究成果较多。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的班公湖一怒江结合带西段北侧的南羌塘地块,发育着与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闭合有密切联系的一条规模巨大的白垩纪花岗岩带,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制约,对其研究程度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地块 早白垩世 中东 岩浆岩 白垩纪 火成岩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羌塘地块 岩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革吉地区沙木罗组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物源及其对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西段闭合时限的制约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文 吴建亮 +2 位作者 雷传扬 王波 郎兴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38-1756,共19页
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盆的闭合时限对理解班公湖-怒江结合带的构造演化意义重大。本文采用碎屑锆石年代学的方法,分析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革吉地区沙木罗组下段与沙木罗组上段的物源特征及差异,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盆西段的闭合时... 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盆的闭合时限对理解班公湖-怒江结合带的构造演化意义重大。本文采用碎屑锆石年代学的方法,分析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革吉地区沙木罗组下段与沙木罗组上段的物源特征及差异,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盆西段的闭合时间提供了新的证据。研究结果表明沙木罗组下段碎屑锆石年龄分布于2586±26Ma^130±1. 5Ma之间,显示出1个主峰年龄约165Ma,1个次峰年龄约240Ma。碎屑锆石年龄分6个组别,集中在2600~2400Ma、2000~1900Ma、1000~840Ma、500~400Ma、340~200Ma和200~130Ma,分别与新太古代克拉通汇聚事件、哥伦比亚超大陆相关的构造热事件、新元古代构造热事件、冈瓦纳大陆边缘安第斯型造山作用的岩浆活动事件、龙木错-双湖结合带岩浆活动事件和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盆俯冲消减的岩浆活动事件一一对应。沙木罗组上段碎屑锆石年龄分布于2558±22Ma^101±1. 0Ma之间,显示出1个主峰年龄约107Ma,2个次峰年龄分别约226Ma、150Ma。碎屑锆石年龄集中分布于1个年龄组为122~101Ma,记录了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盆俯冲消减的岩浆活动。通过与潜在源区的年龄谱峰进行对比,沙木罗组下段物源区与南羌塘地块有良好的亲缘性,表明其沉积物物源主要为南羌塘地块,其中南羌塘岩浆弧可能为其主要贡献者。沙木罗组上段物源区与南羌塘地块和北拉萨地块均具有良好的亲缘性,其沉积物物源具有双源性,分别来源于南羌塘岩浆弧和北拉萨岩浆弧。沙木罗组下段和上段沉积物物源的差异性暗示它们形成的沉积环境和物源区不同。对比分析沙木罗组下段和上段岩石学、碎屑锆石形态学等特征,也揭示了类似的差异性。结合其他相关地质资料,认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盆在革吉地区的主体闭合时间约115~110Ma,其代表性岩浆事件为南羌塘地块和北拉萨地块的早白垩世岩浆弧,沙木罗组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盆由俯冲消减到闭合过程中的沉积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沙木罗组 闭合时限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怒结合带西段革吉地区帕阿岩基的成因: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约束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宝龙 彭勃 +4 位作者 秦广洲 侯淋 周磊 李宇飞 杨绍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87-704,共18页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是藏北一条重要的特提斯主洋残余,在洋盆消减过程中发生了强烈岩浆作用,在其南缘形成了沿狮泉河-永珠缝合带两侧广泛分布的白垩纪大规模岩浆岩和火山岩,为了解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俯冲和闭合过程提供了良好窗口。本文...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是藏北一条重要的特提斯主洋残余,在洋盆消减过程中发生了强烈岩浆作用,在其南缘形成了沿狮泉河-永珠缝合带两侧广泛分布的白垩纪大规模岩浆岩和火山岩,为了解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俯冲和闭合过程提供了良好窗口。本文对出露于革吉地区帕阿花岗闪长岩岩基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填图、全岩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和其闪长质包体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分别为155. 7±1. 0Ma(谐和年龄,MSWD=0. 26,N=18)和156. 5±2. 3Ma(年龄加权平均值,MSWD=2. 6,N=16),岩浆侵位于晚侏罗世,不是以往所认为的白垩纪岩浆产物。花岗闪长岩主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高铝饱和指数(A/CNK=0. 91~1. 04),显示了过铝质特征。花岗闪长岩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HREE)=5. 51~8. 54,(La/Yb)N=6. 27~20. 2)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Sr、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中等至弱Eu负异常(δEu=0. 61~0. 85)。锆石Hf同位素分布集中,花岗闪长岩和闪长质包体的锆石εHf(t)均为负值,分别为(-9. 4~-6. 3)和(-10. 9~-8. 6),Hf地壳模式年龄分别为(1. 32~1. 48Ga)和(1. 44~1. 56Ga),指示了帕阿花岗闪长岩岩基主体系古老地壳基底部分熔融产物,存在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形成于弧环境,可能属于班公湖-怒江洋盆南向俯冲到拉萨地块古老结晶基底重熔形成的一套具弧属性的未分异I型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阿岩基 锆石U-Pb年龄 岩石和地球化学特征 岩石成因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蓬错地区高镁流纹质岩石的发现及对班公湖-怒江洋演化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海峰 刘治博 +5 位作者 陈伟 王楠 王嘉星 张开江 李发桥 王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99-815,共17页
本文首次报告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蓬错地区接奴群火山岩夹层中具有富硅(70. 5%~75. 2%)、高镁(2. 4%~3. 5%)和高Mg~#(69. 4~75. 7)等特殊地球化学特征的流纹质岩石(流纹英安岩、流纹岩),并对该岩石进行镜下鉴定、造岩矿物电子探针... 本文首次报告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蓬错地区接奴群火山岩夹层中具有富硅(70. 5%~75. 2%)、高镁(2. 4%~3. 5%)和高Mg~#(69. 4~75. 7)等特殊地球化学特征的流纹质岩石(流纹英安岩、流纹岩),并对该岩石进行镜下鉴定、造岩矿物电子探针分析、锆石U-Pb和Lu-Hf同位素分析及全岩地球化学测试。岩相学观察发现,在斑晶和基质中均可见一定量的黑云母以及少量白云母。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揭示该套高镁质岩石镁质成分主要由黑云母(MgO=9. 2%~20. 0%)贡献;白云母也具有富镁(MgO=1. 4%~4. 0%)的特征,因含量较少故贡献较弱。岩石具典型的弧火山岩特征,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SFE),并具明显的Sr、Eu负异常。2件锆石U-Pb年龄结果(161. 5±0. 5Ma、163. 3±1. 7Ma)指示其为中-晚侏罗世火山活动的产物,与前人报道该地区高镁安山岩年龄一致,且具一致的ε_(Hf)(t)值和地球化学特征,指示与高镁安山岩具有成因联系。研究结果表明蓬错高镁质流纹岩是由俯冲洋壳沉积物熔体与地幔组分发生交代作用经由角闪石等矿物相的结晶分异形成的酸性岩浆,并水下喷发的产物;结合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其形成于与洋壳俯冲相关的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因研究区地处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部,夹持于南羌塘和北拉萨地块之间;且研究区出露老地层(二叠纪之前),南北两侧均有蛇绿岩展布,故提出蓬错高镁流纹质火山岩可能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内部小洋盆洋壳俯冲至微陆块之下的构造地质背景。蓬错流纹质岩石为首次报道的具有高镁、富硅特征的流纹质岩石,这种特殊岩石的发现不仅完善高镁岩石家族体系(高镁玄武岩、高镁安山岩、高镁英安岩和高镁流纹岩),同时也为研究班怒洋演化提供详实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镁流纹质岩石 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 蓬错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弗野花岗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士海 王斌 +4 位作者 张健仁 罗晛 牛建忠 杜昌法 万川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1期37-44,共8页
通过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北麓1∶5万着木拉幅、江龙幅、弗野幅、木实热不卡幅地质填图结合前人1∶25万羌多幅工作成果,对弗野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年代学提出新的认识。对其中细粒黑云角闪二长花岗岩进行锆石LA-ICP-MS U-Pb... 通过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北麓1∶5万着木拉幅、江龙幅、弗野幅、木实热不卡幅地质填图结合前人1∶25万羌多幅工作成果,对弗野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年代学提出新的认识。对其中细粒黑云角闪二长花岗岩进行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测试,结果为(151.4±1.4)Ma;中细粒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进行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测试,结果为(157.4±3.1)Ma;弗野岩体属于钙碱性系列,为班怒中特提斯洋向北俯冲作用的产物,为岛弧型岩浆岩,物质来源为俯冲带之上的下地壳与上地幔部分熔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弗野岩体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达如错地区晚侏罗世高镁安山岩——班公湖—怒江洋壳俯冲消减的证据 被引量:25
16
作者 李小波 王保弟 +2 位作者 刘函 王立全 陈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1-261,共11页
对出露于拉萨地块北部的达如错接奴群安山岩进行了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原位Hf同位素研究。用LAICP-MS技术测得的安山岩锆石206Pb/238U年龄为163.3±1.7Ma,即火山活动时限为晚侏罗世早期。安山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其具有... 对出露于拉萨地块北部的达如错接奴群安山岩进行了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原位Hf同位素研究。用LAICP-MS技术测得的安山岩锆石206Pb/238U年龄为163.3±1.7Ma,即火山活动时限为晚侏罗世早期。安山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其具有典型高镁安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所有样品均具有较高的Mg O、Mg#值,低的TFe O/Mg O值(小于1.5);所有样品都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具有Eu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锆石εHf(t)值为较均一的负值(εHf(t)=-8.5^-6.7)。研究表明,达如错高镁安山岩很可能是班公湖—怒江洋壳在俯冲消减背景下,由俯冲沉积物熔融产生的熔体与地幔橄榄岩发生交代作用的产物,形成于与班公湖—怒江洋壳俯冲消减有关的活动大陆边缘(安第斯型)的构造环境。由此认为,晚侏罗世接奴群火山岩是班公湖—怒江洋壳俯冲消减的产物,从而为班公湖—怒江洋壳的俯冲消减提供了直接的火山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镁安山岩 俯冲沉积物熔融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LA-ICP-MS锆石U-Pb定年 锆石HF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侏罗纪木嘎岗日群的重新厘定及意义
17
作者 曹圣华 肖晓林 欧阳克贵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59-564,共6页
沿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出露的侏罗纪木嘎岗日群是一套复理石碎屑沉积组合,代表了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盆早—中侏罗世深海—半深海沉积。本文通过详细的地层剖面研究,依据沉积建造、岩性组合及古地理、古生物面貌特征,将原木嘎岗... 沿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出露的侏罗纪木嘎岗日群是一套复理石碎屑沉积组合,代表了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盆早—中侏罗世深海—半深海沉积。本文通过详细的地层剖面研究,依据沉积建造、岩性组合及古地理、古生物面貌特征,将原木嘎岗日群进行了重新划分。重新厘定的木嘎岗日群可划分为一、二两个组。在1∶25万区调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重新厘定的木嘎岗日群的沉积层序、沉积构造环境及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嘎岗日群 侏罗纪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地区侏罗纪—白垩纪沉积及古海洋盆地的演化 被引量:20
18
作者 谢国刚 莫宣学 +1 位作者 赵志丹 董国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39,共9页
在西藏1∶25万喀纳幅、日土县幅地质调查图成果的基础上,重建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3个地层区的侏罗纪—早白垩世沉积地层序列,对地层纵向、横向序列变化和沉积环境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在侏罗纪—早白垩世时,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盆... 在西藏1∶25万喀纳幅、日土县幅地质调查图成果的基础上,重建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3个地层区的侏罗纪—早白垩世沉积地层序列,对地层纵向、横向序列变化和沉积环境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在侏罗纪—早白垩世时,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盆沉积与其南、北两侧大陆边缘沉积有明显差异;中特提斯海洋盆地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深海—半深海沉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残余海(洋)盆地沉积和晚白垩世残余海盆消亡等3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特提斯 盆地演化 侏罗纪-白垩纪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中拉萨地块北部早白垩世晚期控错A型花岗岩的成因及构造环境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洪 李光明 +5 位作者 李文昌 黄瀚霄 李佑国 欧阳渊 张向飞 周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0-252,共23页
在中拉萨地块北部尼玛控错地区发育着一套碱性长石花岗岩,对该花岗岩体开展成因和形成背景的研究,能为探索班公湖-怒江洋的构造演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用LA-ICP-MS方法测得该花岗岩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04.9±1.... 在中拉萨地块北部尼玛控错地区发育着一套碱性长石花岗岩,对该花岗岩体开展成因和形成背景的研究,能为探索班公湖-怒江洋的构造演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用LA-ICP-MS方法测得该花岗岩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04.9±1.4Ma(MSWD=1.5)和104.6±1.3Ma(MSWD=1.3),表明该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花岗岩具有高硅(SiO_(2)=76.75%~77.51%,平均77.27%)、高钾(K_(2)O=4.61%~4.85%,平均4.77%)、高碱(K_(2)O+Na_(2)O=8.24%~8.57%,平均8.44%)、低钙(CaO=0.28%~0.48%,平均0.35%)、低镁(MgO=0.11%~0.16%,平均0.13%)和低铝(Al_(2)O_(3)=11.79%~12.22%,平均12.09%)等特征,里特曼指数(σ)为1.96~2.15(平均2.08),A/NK值为1.06~1.09,A/CNK值为1.01~1.04。这些特征表明控错花岗岩为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控错花岗岩相对富集Zr、Nb、Ce、Y和Hf等微量元素,相对亏损Ti、Ba、Sr和P等微量元素,分异系数(DI)为95.5~96.9(平均:96.3),还具有较高的FeOT/MgO值(5.61~10.22,平均7.26)、10000Ga/Al值(2.78~2.56,平均2.84)、Y/Nb值(2.29~4.97,平均3.57)、Rb/Nb值(11.6~18.2,平均15.2);此外,该岩体还具有较高的全岩Zr饱和温度(875~910℃,平均890℃)和锆石Ti饱和温度(848~919℃,平均890℃),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04~0.09,平均0.06),以及向右缓倾的"V型"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这些特征表明控错花岗岩为产于碰撞后环境的A2型花岗岩。正的锆石εHf(t)值(4.26~6.38,平均5.16)、相对年轻的锆石Hf地壳模式年龄(tDM2=757~889Ma,平均833Ma)、下地壳与地幔混合特征的(^(87)Sr/^(86)Sr)t(0.7194~0.7407,平均0.7313)、εNd(t)(-3.39~-3.00,平均-3.24)和Pb同位素特征((^(206)Pb/^(204)Pb)_(t)=18.792~18.845,(^(207)Pb/^(204)Pb)_(t)=15.708~15.718,(^(208)Pb/^(204)Pb)_(t)=38.870~38.037),指示控错花岗岩熔融于幔源物质加入的新生地壳。研究结果揭示,控错花岗岩形成于羌塘-拉萨地块碰撞作用下,俯冲板片的断离后,软流圈上涌诱发的地壳部分熔融,并经历了显著的以钾长石和角闪石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控错 A型花岗岩 锆石U-PB SR-ND-PB LU-H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戈县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国荣 陈玉禄 +2 位作者 张宽忠 赵守仁 刘保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0-524,共5页
通过野外剖面调查,发现本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沙木罗组角度不整合于木嘎岗日岩群之上,从而为确定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的封闭时代提供了确切的地层学依据。将东巧和切里湖一带发育的“面状蛇绿岩”区划分为4个蛇绿岩亚带,其中北拉-觉... 通过野外剖面调查,发现本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沙木罗组角度不整合于木嘎岗日岩群之上,从而为确定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的封闭时代提供了确切的地层学依据。将东巧和切里湖一带发育的“面状蛇绿岩”区划分为4个蛇绿岩亚带,其中北拉-觉翁亚带是发育相对完整、原始状态保存较好的蛇绿岩。对测区火山岩和侵入岩调查后认为,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开始裂解的时代为晚三叠世,并且是向南俯冲消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套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角度不整合 封闭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