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班公湖-怒江洋打开时间的地层古生物约束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以春 张予杰 +2 位作者 袁东勋 徐海鹏 乔枫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083-3096,共14页
西藏班公湖-怒江洋的打开时间是争议性较大的科学问题。班公湖-怒江洋两侧的拉萨地块和南羌塘地块的古生物地理和地层层序的对比可以约束班公湖-怒江洋的形成时间。从地层层序上来看,拉萨地块在晚古生代大冰期结束之后是一由碎屑岩到碳... 西藏班公湖-怒江洋的打开时间是争议性较大的科学问题。班公湖-怒江洋两侧的拉萨地块和南羌塘地块的古生物地理和地层层序的对比可以约束班公湖-怒江洋的形成时间。从地层层序上来看,拉萨地块在晚古生代大冰期结束之后是一由碎屑岩到碳酸盐转变的稳定地层序列;而南羌塘地块从早二叠世晚期开始东西向存在较大的相变,西部下二叠统吞龙共巴组之上存在间断面,不整合于上二叠统吉普日阿群之下;而东部下二叠统到中二叠统都是玄武岩和灰岩组成的鲁谷组。古生物地理上,南羌塘地块晚二叠世含有典型暖水的类Palaeofusulina动物群,与拉萨地块形成显著差别;南羌塘地块中二叠世主要的Eopolydiexodina类动物群也与拉萨地块的Nankinella-Chusenella类动物群产生明显差异;再者,南羌塘地块早二叠世晚期的类、珊瑚类和腕足类都呈现明显暖水的特征,但这些动物群在拉萨至今未有报道。综合南羌塘和拉萨地块地层层序、古生物地理特征上的差异,班公湖-怒江洋至少从中二叠世(~269Ma)就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因此,班公湖-怒江洋在中二叠世以前和冰期结束之后的时间段内打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 班公湖-怒江洋 二叠纪 古生物地理 古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羌南-保山板块都古尔地区早白垩世变质辉长岩:对班公湖-怒江洋俯冲闭合的制约
2
作者 刘一鸣 李才 +5 位作者 李三忠 解超明 王明 范建军 刘金恒 郭润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450-1463,共14页
班公湖-怒江洋的俯冲闭合过程对于青藏高原早期形成与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羌南-保山板块腹地都古尔地区识别出早白垩世变质辉长岩。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该辉长岩形成年龄为... 班公湖-怒江洋的俯冲闭合过程对于青藏高原早期形成与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羌南-保山板块腹地都古尔地区识别出早白垩世变质辉长岩。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该辉长岩形成年龄为110.4±1.4Ma。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辉长岩具有碱性玄武岩的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强,无明显的Eu异常;富集Rb、Pb、Nd和Ti,亏损Ba、K、Sr和Y,具有洋岛型玄武岩的亲缘性。该辉长岩为尖晶石-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经低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源区存在少量的石榴子石残留。岩浆在上升过程中经历了少量下地壳物质的混染和以斜方辉石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在综合区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该辉长岩形成于板内环境,为班公湖-怒江洋闭合后洋脊俯冲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中部 都古尔 辉长岩 地球化学 班公湖-怒江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羌塘南缘热那错早白垩世流纹岩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及其意义 被引量:32
3
作者 常青松 朱弟成 +4 位作者 赵志丹 董国臣 莫宣学 刘勇胜 胡兆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034-2044,共11页
在青藏高原的演化历史中,班公湖-怒江洋的俯冲方向一直存在争议。现有的岩浆作用时空展布表明,大量早白垩的岩浆作用分布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下简称为班怒带)以南,但是近年来在该缝合带以北也发现了少量同时代的岩浆作用。本文研... 在青藏高原的演化历史中,班公湖-怒江洋的俯冲方向一直存在争议。现有的岩浆作用时空展布表明,大量早白垩的岩浆作用分布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下简称为班怒带)以南,但是近年来在该缝合带以北也发现了少量同时代的岩浆作用。本文研究了靠近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以北、改则县北部热那错地区的流纹岩,获得了岩石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成分。热那错流纹岩年龄为~110Ma,与相邻地区报道的岩浆岩活动和缝合带以南的北拉萨地体地区大范围出露的早白垩世岩浆岩同期产出。岩石具有不均一且偏正的εHf(t)特征,与北拉萨地体同期岩浆岩Hf同位素成分相似。本文综合考虑了班怒带两侧发育同期岩浆活动、且南侧极大量而北侧很少量发育的特征,认为热那错流纹岩的成因可以置于班公湖-怒江洋向南俯冲的总体模式中,南向俯冲的班公湖怒江岩石圈在~110Ma发生板片断离,可以同时解释分布于缝合带两侧的早白垩世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那错流纹岩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班公湖-怒江洋 南向俯冲 早白垩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那曲地区流纹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3
4
作者 彭智敏 耿全如 +1 位作者 张璋 丛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50-1059,共10页
对西藏那曲地区的中—晚侏罗世拉贡塘组流纹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得出该流纹岩的时代为116.6Ma±0.81Ma,属早白垩世,与区域上多尼组和则弄群的时代一致,属同一地质事件的产物,说明该火山岩不属拉贡塘组,应不整合于拉贡塘组... 对西藏那曲地区的中—晚侏罗世拉贡塘组流纹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得出该流纹岩的时代为116.6Ma±0.81Ma,属早白垩世,与区域上多尼组和则弄群的时代一致,属同一地质事件的产物,说明该火山岩不属拉贡塘组,应不整合于拉贡塘组之上。流纹岩SiO2含量均值为71.01%,富集Rb、Th元素,亏损P、Eu、Ti元素,εHf(t)值集中在-0.030~2.277之间,平均值为0.75,对应的两阶段模式年龄为682~782Ma和1015~1175Ma,大于流纹岩的形成时代。流纹岩具同碰撞型火山岩的特征,不具传统岛弧环境的特征,构造环境可能存在两种可能: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俯冲已经结束,进入陆-陆碰撞阶段,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开始碰撞;班公湖-怒江洋还未完全关闭,残留洋与拉萨地块发生碰撞。在碰撞的过程中,下地壳不断加厚并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酸性流纹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那曲地区 班公湖-怒江洋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HF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那曲地区嘎加组闪长玢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与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彭智敏 耿全如 +3 位作者 刘书生 张璋 关俊雷 丛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54-363,共10页
西藏那曲地区的中—晚三叠世嘎加组中存在一套闪长玢岩,对这套闪长玢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定,获得的年龄为115.4±0.6Ma,属早白垩世,与区域上多尼组和则弄群时代一致。闪长玢岩SiO2含量均值为57.96%,富集Rb、Th... 西藏那曲地区的中—晚三叠世嘎加组中存在一套闪长玢岩,对这套闪长玢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定,获得的年龄为115.4±0.6Ma,属早白垩世,与区域上多尼组和则弄群时代一致。闪长玢岩SiO2含量均值为57.96%,富集Rb、Th元素,亏损Nb、P、Ti元素,与上地壳具有相似的蛛网图曲线。εHf(t)值在2.0~4.1之间,平均值为3.0,岩浆来自新生地壳。结合地球化学和构造环境综合分析,闪长玢岩可能形成于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碰撞环境,115Ma时研究区洋壳俯冲作用已结束,进入陆—陆碰撞的演化阶段,随着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的碰撞,地壳不断加厚,慢慢聚集在浅部岩浆房中的大量岩浆把已经加厚的地壳不断加热,从而引起上覆地壳的部分熔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曲地区 班公湖-怒江洋 LA-ICP-MS锆石U-PB年龄 闪长玢岩 HF同位素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扎布耶茶卡北部早白垩世侵入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6
作者 侯云岭 黄柏鑫 +4 位作者 贾小川 杨学俊 叶春林 吕志伟 杨蕻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783-1799,共17页
中冈底斯带在早白垩世发生的大规模岩浆爆发事件的成因模式仍然存在争议。对中冈底斯带扎布耶茶卡北部区域岩浆岩的野外特征、锆石U-Pb年龄、全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扎布耶茶卡北部岩体主要侵位于142Ma和100Ma,2期岩浆作用... 中冈底斯带在早白垩世发生的大规模岩浆爆发事件的成因模式仍然存在争议。对中冈底斯带扎布耶茶卡北部区域岩浆岩的野外特征、锆石U-Pb年龄、全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扎布耶茶卡北部岩体主要侵位于142Ma和100Ma,2期岩浆作用均包含中酸性岩体和辉长岩脉体。第一期(约142Ma)岩体属I型偏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质岩体,第二期(约100Ma)岩体为偏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闪长质岩体。2期中酸性岩体均富集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并显示强烈的壳-幔岩浆混合特征。结合前人研究资料,扎布耶茶卡北部第一期花岗质岩体及辉长岩脉为南向俯冲的班公湖-怒江洋壳板片回转引起的岩浆作用;第二期闪长质岩体及辉长岩脉为班公湖-怒江洋壳板片断离的岩浆作用的响应。该研究成果为班公湖-怒江洋的南向俯冲、板片回转和板片断离演化模式提供了岩浆作用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冈底斯带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全岩地球化学 班公湖-怒江洋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冲早白垩世花岗岩的高分异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4
7
作者 马鹏飞 夏小平 +3 位作者 徐健 崔泽贤 蒙均桐 周美玲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77-1195,共19页
腾冲地块东缘发育大量早白垩世花岗岩,这些花岗岩普遍具有高硅(69.2%~77.4%)、富钾(K_(2)O/Na_(2)O>1.1)、弱过铝-强过铝质(A/CNK=1.03~1.23)及不同程度Eu的负异常(δEu=0.13~0.69)的特征,被认为是S型花岗岩或者是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 腾冲地块东缘发育大量早白垩世花岗岩,这些花岗岩普遍具有高硅(69.2%~77.4%)、富钾(K_(2)O/Na_(2)O>1.1)、弱过铝-强过铝质(A/CNK=1.03~1.23)及不同程度Eu的负异常(δEu=0.13~0.69)的特征,被认为是S型花岗岩或者是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厘清这些花岗岩的成因对于理解腾冲地块早白垩世岩浆活动、构造演化及其与西藏拉萨和羌塘等陆块的构造对应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了腾冲地块中3个典型的早白垩世岩体(明光、勐连、小棠-芒东)中的二长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及正长花岗岩重点进行了高精度SIMS氧同位素研究,结合SIMS U-Pb年代学、全岩主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分析探讨了这些花岗岩的成因及构造意义。锆石SIMS U-Pb定年结果表明3个岩体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112~122Ma,SIMS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花岗岩都具有一致的低δ^(18)O值(6.5‰~7.0‰)。全岩Sr-Nd同位素结果表明它们具有一致的富集同位素特征,(^(87)Sr/^(86)Sr)_(i)变化于0.7062~0.7213,ε_(Nd)(t)变化于-9.1~-4.7。以上全岩和锆石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花岗岩的源区主要为古老的镁铁质下地壳,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并非前人认为的S型花岗岩。结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这些高分异I型花岗岩可能形成于拉萨-腾冲与羌塘-保山地块碰撞后,中特提斯洋板块发生回转或板片断离的构造背景下,跟拉萨地块北缘岩浆岩带同期构造背景一致,是其东南向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地块 氧同位素 高分异I型花岗岩 班公湖-怒江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凯蒙蛇绿混杂岩中碱性火山岩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潘政 史仁灯 +4 位作者 黄启帅 陈生生 龚小晗 吴钪 杨可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34,共17页
班公湖-怒江洋的关闭时间直接制约青藏高原早期构造演化的认识。最近,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侧凯蒙蛇绿混杂岩中发现一碱性火山岩,岩性主要是橄榄粗安岩,具粗面结构,斑晶主要是更长石和少量普通辉石,基质主要由更长石、普通辉石和少量... 班公湖-怒江洋的关闭时间直接制约青藏高原早期构造演化的认识。最近,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侧凯蒙蛇绿混杂岩中发现一碱性火山岩,岩性主要是橄榄粗安岩,具粗面结构,斑晶主要是更长石和少量普通辉石,基质主要由更长石、普通辉石和少量填隙的碱性长石组成,有的具辉绿结构。岩石化学成分较一致,Si O2含量介于51.34%~53.91%之间,Ti O2含量为1.02%~1.55%,具有高Al2O3(17.06%~18.46%)和Na2O(4.90%~6.36%)、低K2O(0.05%~0.88%)含量特点,大多数Mg#大于60,最高68.62,里特曼指数(σ)介于3.65~4.47之间,为碱性系列火山岩;富集Sr、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Y、Yb等高场强元素,相对富集Zr、Ti,Nb/U、Zr/Nb、La/Yb等比值稳定,分别为7.45~8.51、15.92~17.26和7.26~8.06;(87Sr/86Sr)i值变化范围较小,介于0.706~0.707之间,(143Nd/144Nd)t值在0.512 368~0.512 548之间,说明源区较为一致,结合Ce/Pb-Si O2图解判断结果,认为凯蒙碱性火山岩具有原始地幔、陆壳和深海沉积物源区混合特征。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该火山岩年龄为101.8±1.1 Ma,可能形成于洋壳俯冲阶段末期,由大陆边缘陆壳与俯冲洋壳板片断离导致软流圈地幔上涌诱发部分熔融所致,推测班公湖-怒江洋大约在早白垩世晚期关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粗安岩 碱性火山岩 班公湖-怒江洋 凯蒙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中西段亚日二长花岗岩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年代学、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
9
作者 陶刚 杨远江 +4 位作者 杨文光 朱利东 祁欣 卢志友 何碧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44-1356,共13页
广泛分布在拉萨地体的中生代岩浆岩越来越受到地质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其研究成果对拉萨地体演化过程具有重要地质意义,而拉萨地体西段晚侏罗世亚日二长花岗岩体岩石成因、岩浆源区性质目前尚未得到很好地约束。对拉萨地体中西段亚日二长... 广泛分布在拉萨地体的中生代岩浆岩越来越受到地质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其研究成果对拉萨地体演化过程具有重要地质意义,而拉萨地体西段晚侏罗世亚日二长花岗岩体岩石成因、岩浆源区性质目前尚未得到很好地约束。对拉萨地体中西段亚日二长花岗岩体进行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Lu-Hf同位素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岩体锆石U-Pb年龄为152.1±1.5 Ma,表明其形成于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SiO 2含量为73.55%~74.19%,P 2 O 5为0.12%~0.14%,铝饱和指数(A/CNK)为1.07~1.23,主要为一套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总量(ΣREE)在104.12×10^(-6)~247.22×10^(-6)之间,(La/Yb)N值为32.14~51.03,明显富集轻稀土元素,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54~0.68),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呈右倾特征;微量元素特征显示,样品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Th、U,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i的特征,整体显示其为一套高钾钙碱性系列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岩石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综合表明,新特提斯洋壳向北和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南的双向俯冲作用引起冈底斯微陆块与下察隅岩浆弧带发生陆-弧碰撞,而被板块俯冲作用卷入新生地壳的泥质岩夹杂砂岩在受热后抬升减压过程中发生部分熔融,形成晚侏罗世亚日S型二长花岗岩,同时研究区在晚侏罗世可能处于构造背景体制的转换阶段,即可能处于由俯冲向碰撞作用过渡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拉萨地体 锆石U-PB测年 地球化学 S型花岗岩 新特提斯 班公湖-怒江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阿索地区目思旦角凝灰熔岩形成时代、岩浆成因及构造背景
10
作者 李航 王明 +2 位作者 曾孝文 曾先进 申迪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02-1313,共12页
为了进一步探讨西藏中部阿索地区的白垩纪岩浆活动演化历史,于阿索南部的目思旦角附近采集了一期早白垩世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熔岩样品,对其进行了年代学及全岩地球化学测试。测得目思旦角凝灰熔岩中锆石206 Pb/238 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29... 为了进一步探讨西藏中部阿索地区的白垩纪岩浆活动演化历史,于阿索南部的目思旦角附近采集了一期早白垩世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熔岩样品,对其进行了年代学及全岩地球化学测试。测得目思旦角凝灰熔岩中锆石206 Pb/238 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29.3±1.9 Ma(n=17,MSWD=0.039)。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凝灰熔岩具有极高的SiO 2(76.27%~78.70%)含量,中等的Al 2 O 3(11.23%~12.21%)及全碱(5.60%~6.30%)含量,很低的全铁(1.16~1.50%)、CaO(0.62%~1.40%)、MgO(0.19%~0.24%)、TiO 2(0.09%~0.15%)和P 2 O 5(0.02%~0.02%)含量;且它们表现出富集U、Th、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并具有富集的轻稀土元素,平缓的重稀土元素,以及明显的负Eu异常。这些特征与陆缘弧地区发育的典型I型花岗质岩石的地球化学属性相似,指示它们的源区可能为部分熔融的中地壳,并在后期经历了显著的结晶分异作用。结合阿索地区已报道的120 Ma左右的陆缘岛弧岩浆活动,以及105 Ma左右的伸展型岩浆活动,认为阿索地区130 Ma左右的早白垩世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熔岩可能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南向俯冲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阿索 凝灰熔岩 班公湖-怒江洋 LA-ICP-MS锆石U-PB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地块西部晚三叠世灰岩古地磁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11
作者 曹勇 孙知明 +5 位作者 李海兵 叶小舟 潘家伟 张蕾 刘栋梁 刘晨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463-2476,共14页
青藏高原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汇聚-碰撞拼合过程的研究对认识青藏高原中部隆升历史及其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羌塘地块古地磁研究对理解上述问题至关重要。通过对羌塘地块西部改则地区晚三叠世灰岩的系统古地磁测定,获得其高... 青藏高原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汇聚-碰撞拼合过程的研究对认识青藏高原中部隆升历史及其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羌塘地块古地磁研究对理解上述问题至关重要。通过对羌塘地块西部改则地区晚三叠世灰岩的系统古地磁测定,获得其高温剩磁分量。但是这一高温剩磁分量未通过褶皱检验,表明为后期重磁化的结果。研究剖面高温特征剩磁平均方向在地理坐标下为Dg=349.3°,Ig=40.4°,κg=45.4,α95=6.5°,相应的古地磁极为76.4°N,311.1°E,dp/dm=4.7°/7.9°。这一古地磁极与羌塘地块早白垩世约110~100Ma的古地磁极在古地磁误差范围内重合,表明其重磁化的时代为早白垩世约110~100Ma。综合分析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古地磁结果,并结合海相地层、蛇绿岩和洋岛等地质证据,显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西段闭合的时间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约110~100Ma。改则地区晚三叠世灰岩的早白垩世晚期重磁化作用与羌塘/拉萨地块西部的碰撞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地块 古地磁 重磁化 羌塘-拉萨地块碰撞 班公湖-怒江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