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达若洛陇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成岩成矿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1
作者 李海峰 宋扬 +4 位作者 方向 李发桥 熊妍 高轲 朱磊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44-1663,共20页
达若洛陇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北缘高保约地区, 是该成矿带近年来新发现的铜多金属矿床。为查明其矿床类型、成矿时代、成矿地质背景等地质特征, 本文基于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孔岩心编录, 开展了岩/矿相学、年代学和全岩地... 达若洛陇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北缘高保约地区, 是该成矿带近年来新发现的铜多金属矿床。为查明其矿床类型、成矿时代、成矿地质背景等地质特征, 本文基于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孔岩心编录, 开展了岩/矿相学、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等测试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达若洛陇矿床以铜矿化为主, 伴生金、银矿化, 金属矿物主要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及与围岩接触带的外矽卡岩, 为典型的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同位素测年显示, 含矿花岗闪长斑岩锆石U-Pb年龄为153.2±0.9Ma, 成矿后花岗闪长岩形成于147.1±1.2Ma, 辉钼矿Re-Os年龄为153.8±1.6Ma, 表明矿化形成于中生代, 是班-怒带首次发现的晚侏罗世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含矿花岗闪长斑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 形成于班-怒洋洋壳北向俯冲过程的活动大陆边缘, 具有洋壳熔融型埃达克质岩特征。综上, 本文认为班-怒带具有寻找晚侏罗世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成矿时代 构造地质背景 斑岩-矽卡岩型铜矿 达若洛陇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白板地北部晚侏罗世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龄、微量元素组成及地质意义
2
作者 向浩予 刘松 +4 位作者 康波 陈昌军 邓伟 邓修林 陈浩如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1,共9页
白板地北部花岗闪长岩体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改则县境内。野外地质调查表明花岗闪长岩呈岩脉状侵入二叠系龙格组碳酸盐中,并在接触带上发育矽卡岩化蚀变和铜矿化,成矿潜力良好。但目前研究程度较低,尚未开展高精度年代学研究工... 白板地北部花岗闪长岩体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改则县境内。野外地质调查表明花岗闪长岩呈岩脉状侵入二叠系龙格组碳酸盐中,并在接触带上发育矽卡岩化蚀变和铜矿化,成矿潜力良好。但目前研究程度较低,尚未开展高精度年代学研究工作。笔者通过对白板地北部花岗闪长岩开展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研究,以精细厘定成岩年龄,揭示成矿温度并分析成矿潜力。结果表明,白板地北部花岗闪长岩锆石均为岩浆成因锆石,17个测点获得的锆石^(206)Pb/^(208)U谐和年龄为(154.8±1.2)Ma(MSWD=1.7),岩体侵位于晚侏罗世。锆石ƩREE值为6.1×10^(−6)~24.04×10^(−6),平均值11.68×10^(−6),ƩLREEs和ƩHREE分别为0.41×10^(−6)~9.44×10^(−6)和4.93×10^(−6)~23.55×10^(−6),具有亏损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的特征;δEu值为0.26~0.64,δCe值为0.91~5.03,呈现显著的负Eu异常和正Ce异常特征。锆石Ti元素含量为0.89×10^(−6)~1.43×10^(−6),估算的结晶温度为600.3~799.3℃,平均值为697.6℃,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花岗闪长岩的成岩温度范围。综合成岩年龄和区域构造演化特征,推测白板地北部花岗闪长岩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壳北向俯冲的构造背景,为深入认识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花岗闪长岩 锆石微量元素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反射地震成像揭示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Moho断阶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3
作者 程建 刘志伟 +5 位作者 赵文津 史大年 田涛 邓世广 张克强 张若渔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共15页
揭示班公湖-怒江(班怒)缝合带Moho(莫霍面)结构对于认识中特提斯洋壳俯冲和南羌塘坳陷成因具有重要地球动力学意义。基于横跨班怒缝合带的深反射地震数据(88°30′E),本文采用了中长波长静校正、噪声压制、优化叠加和叠前深度偏移(P... 揭示班公湖-怒江(班怒)缝合带Moho(莫霍面)结构对于认识中特提斯洋壳俯冲和南羌塘坳陷成因具有重要地球动力学意义。基于横跨班怒缝合带的深反射地震数据(88°30′E),本文采用了中长波长静校正、噪声压制、优化叠加和叠前深度偏移(PSDM)等地震处理技术,获得了深度域地震反射偏移剖面、层速度场和高分辨率Moho结构。由深度域剖面显示,班怒缝合带Moho位于地表以下65~80 km,呈不连续北向抬升趋势,指示在拉萨地块与南羌塘地块之间存在岩石圈上地幔断阶,最大阶步可达15 km。综合分析缝合带两侧的Moho形态认为,这些断阶受南侧拉萨地体的岩石圈上地幔以19.5°北倾俯冲与北侧南羌塘地块的上地壳抬升驱动,可能与深部存在局部熔融相关。班怒缝合带下的Moho结构表明,随着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特提斯洋闭合,南羌塘地体由边缘海沉积向前陆盆地转换,形成南羌塘坳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反射地震成像 叠前深度偏移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Moho界面 南羌塘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东巧豆荚状铬铁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博扬 熊发挥 +5 位作者 徐向珍 邱添 张承杰 何兰芳 王天泽 杨经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368-3392,共25页
东巧蛇绿岩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北部,岩石组合为方辉橄榄岩、纯橄岩、铬铁岩、辉长岩、辉石岩、玄武岩和少量的硅质岩。东巧铬铁矿石的铬尖晶石化学成分表明岩体内同时存在高铬型铬铁矿(Cr#值为60.7~79.8,Mg#值为57.2~68.1)和高... 东巧蛇绿岩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北部,岩石组合为方辉橄榄岩、纯橄岩、铬铁岩、辉长岩、辉石岩、玄武岩和少量的硅质岩。东巧铬铁矿石的铬尖晶石化学成分表明岩体内同时存在高铬型铬铁矿(Cr#值为60.7~79.8,Mg#值为57.2~68.1)和高铝型铬铁矿(Cr#值为56.4~59.6,Mg#值为67.2~72.7)。高铬型铬铁矿体多呈稠密浸染状,部分为致密块状,而高铝型铬铁矿体规模较小,兼具稠密浸染状和稀疏浸染状。两种铬铁矿矿体的围岩都是纯橄岩,并且矿体以透镜状分布于方辉橄榄岩中。从纯橄岩包壳到条带浸染状铬铁矿石的过渡带中,铬尖晶石呈Cr#值增加(67.2~68.5),Mg#值降低(57.4~74.6)的特点,表明东巧地幔橄榄岩及其铬铁矿可能经历了一定程度的熔-岩反应。方辉橄榄岩中橄榄石Fo值为91.2~92.3,铬尖晶石Cr#值为70.2~75.1;纯橄岩橄榄石Fo值为92.7~92.9,铬尖晶石Cr#值为75.4~76.6,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上丁青、切里湖、依拉山等岩体较为相似,表明东巧地幔橄榄岩形成条件可能与其相近。东巧地幔橄榄岩具有弧前地幔橄榄岩稀土元素特征,微量元素配分模式与Izu-Bonin-Mariana具有极高相似性,指示东巧蛇绿岩可能形成于板块俯冲消减带上盘海底扩张环境。铬铁矿的铂族元素(PGE)配分模式与罗布莎高铬铬铁矿相似,具有富集IPGE、亏损PPGE的特点。对东巧地幔橄榄岩及其铬铁矿平衡熔体进行分析,高铬型铬铁矿形成于俯冲带上岛弧环境(SSZ型)的弧前盆地,高铝型铬铁矿形成于洋中脊型环境(MOR型),并对比班-怒带毗邻岩体,指示东巧地幔橄榄岩及其铬铁矿经历了MOR→SSZ的多期次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地幔橄榄岩 全岩/矿物地球化学 东巧铬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早白垩世吉龙花岗闪长斑岩成因:锆石年代学、Hf同位素及岩石地球化学约束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海 陆生林 +1 位作者 郭伟康 李红兵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0-756,共17页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的龙荣地区,发育有吉龙、龙荣、双岔河等众多早白垩世成矿岩体。吉龙岩体位于龙荣地区中部,由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和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花岗闪长斑岩锆石U-Pb年龄为(116.4±...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的龙荣地区,发育有吉龙、龙荣、双岔河等众多早白垩世成矿岩体。吉龙岩体位于龙荣地区中部,由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和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花岗闪长斑岩锆石U-Pb年龄为(116.4±0.7)Ma(MSWD=1.07),表明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为:具有较高的SiO_(2)(63.66%~65.24%)、Al_(2)O_(3)(14.23%~16.21%)、MgO(2.32%~2.53%)含量,较低的P_2O_5(0.24%~0.26%)、TiO_(2)(0.53%~0.61%)含量,里特曼指数(σ_(43))为0.86~1.47,铝饱和指数(A/CNK)为0.98~1.12,分异系数(DI)为63~68,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相对于Rb和Th亏损Ba,Eu负异常(δEu=0.37~0.58)。总体上,花岗闪长斑岩为钙碱性I型花岗岩,具有典型岛弧型岩浆岩的特征。花岗闪长斑岩具有不均一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_(Hf)(t)=-15.7~-6.8),二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为2.2~1.6 Ga,具有较低的全岩锆石饱和温度(T_(Zr)=782~790℃)和锆石Ti饱和温度(T_(Ti)=603~772℃),Mg#值为49.38~55.96,表现出壳幔混合的特征。研究揭示,吉龙花岗闪长斑岩是古元古代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长英质岩浆与少量俯冲流体交代的幔源岩浆混合的产物,早白垩世晚期(120~110 Ma)向北俯冲的班公湖-怒江洋板片的折返可能是其成岩作用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闪长斑岩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吉龙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中特提斯洋盆的双向俯冲:来自岛弧型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和元素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135
6
作者 杜德道 曲晓明 +2 位作者 王根厚 辛洪波 刘治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93-2002,共10页
笔者调查发现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狮泉河-改则-洞错蛇绿岩带北侧和拉果错蛇绿岩带南侧都有岛弧型花岗岩岩基产出。这些岩体岩性上以中粒花岗闪长岩为主,岩石化学上明显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LILE)Rb、Th、U、K、Pb,亏损高场强... 笔者调查发现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狮泉河-改则-洞错蛇绿岩带北侧和拉果错蛇绿岩带南侧都有岛弧型花岗岩岩基产出。这些岩体岩性上以中粒花岗闪长岩为主,岩石化学上明显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LILE)Rb、Th、U、K、Pb,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具有岛弧型岩浆岩的本质特征,指示着班公湖中特提斯洋盆存在双向俯冲。锆石U-PbLAICPMS定年结果显示岩体在不同构造位置年龄并不一致,位于狮泉河-改则-洞错蛇绿岩带北侧的嘎拉勒和改则北两个岩体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55·6±1·1Ma(MSWD=1·7)和142·15±0·35Ma(MSWD=2·9),位于拉果错蛇绿岩带南侧的扎布耶北岩体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34·07±0·77Ma(MSWD=1·8),表明班公湖中特提斯洋盆向北俯冲发生在晚侏罗世,而向南的俯冲发生在早白垩世,两者相差约8Ma。岛弧花岗岩浆都是由地幔楔部分熔融而成,岩浆源区经历过来自俯冲板片的沉积物熔体的交代。不同岩体的源区沉积物熔体的交代比例不同:扎布耶北岩体最多,大体在12%-16%之间;嘎拉勒岩体次之,在9%-13%之间;改则北岩体最少,为5%-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弧型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双向俯冲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带、羌塘地块特提斯演化与成矿地质背景 被引量:183
7
作者 耿全如 潘桂棠 +2 位作者 王立全 彭智敏 张璋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61-1274,共14页
早古生代—泥盆纪,研究区沉积环境以陆棚碎屑岩相和碳酸盐台地相为主,代表冈瓦纳大陆北缘和特提斯南侧的被动大陆边缘。石炭纪—二叠纪,本区进入特提斯南、北缘弧盆系统演化阶段,龙木错-双湖带北部、金沙江带南部和冈底斯带分别在石炭... 早古生代—泥盆纪,研究区沉积环境以陆棚碎屑岩相和碳酸盐台地相为主,代表冈瓦纳大陆北缘和特提斯南侧的被动大陆边缘。石炭纪—二叠纪,本区进入特提斯南、北缘弧盆系统演化阶段,龙木错-双湖带北部、金沙江带南部和冈底斯带分别在石炭纪、二叠纪形成岩浆弧。中生代是特提斯南缘弧盆演化阶段,SSZ型蛇绿岩形成岩浆熔离型铬、镍、铂族金属矿床和热液型金矿。班公湖-怒江带特提斯在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向南、北两侧俯冲并形成岩浆弧,该岩浆弧是重要的成矿带,形成斑岩铜矿、矽卡岩型磁铁矿和热液型多金属矿床。北羌塘东段侏罗纪弧后前陆盆地有利于形成沉积型、沉积-热液改造型和热液型铁、铜、锑、金矿床。晚白垩世碰撞作用主要与热液型矿床有关,分布范围较大,也可能存在晚白垩世至新生代碰撞阶段的斑岩铜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地块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特提斯演化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戈地区侵入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对班公湖-怒江洋盆演化时限的制约 被引量:60
8
作者 高顺宝 郑有业 +2 位作者 王进寿 张众 杨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73-1982,共10页
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室内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班戈地区侵入岩可以分为4期:早白垩世早期石英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138Ma±),早白垩世中期花岗闪长岩(132-128Ma),早白垩世中晚期二云二长花岗岩(130-114Ma),... 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室内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班戈地区侵入岩可以分为4期:早白垩世早期石英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138Ma±),早白垩世中期花岗闪长岩(132-128Ma),早白垩世中晚期二云二长花岗岩(130-114Ma),晚白垩世二长花岗岩(80Ma±),从北到南各期次侵入岩具有成岩年龄逐渐变新,形成环境由岛弧环境→同碰撞造山环境→后碰撞环境演变。这一成果为确定班公湖-怒江洋盆的俯冲极性及演化时限提供了新的资料。班戈地区班公湖-怒江洋盆在中侏罗世之前已开始向南俯冲消减,这种俯冲消减活动一直持续至早白垩世中期最终闭合(130-125Ma),拉萨地体与羌塘地体开始发生碰撞作用,这种碰撞作用大约持续了20-30Myr,在晚白垩世早期进入后碰撞阶段(100-8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入岩 年代学 班公湖-怒江洋盆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北缘多龙地区侏罗纪增生杂岩的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85
9
作者 李光明 段志明 +3 位作者 刘波 张晖 董随亮 张丽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56-1260,共5页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北部多龙矿集区出露的增生杂岩属总体无序、局部有序的非史密斯地层,由基质和块体2个部分组成。基质为侏罗系砂泥质复理石建造,块体由大小不等的玄武岩、砂岩、硅质岩、泥质灰岩、超基性岩等组成。增生杂岩系变形...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北部多龙矿集区出露的增生杂岩属总体无序、局部有序的非史密斯地层,由基质和块体2个部分组成。基质为侏罗系砂泥质复理石建造,块体由大小不等的玄武岩、砂岩、硅质岩、泥质灰岩、超基性岩等组成。增生杂岩系变形强烈,发育强烈的构造置换作用,块体与基质之间由透入性挤压面理或剪切面理分隔,为典型造山带大陆增生边缘的增生杂岩。这套增生杂岩形成于侏罗纪羌塘陆块南缘的侧向增生边缘,发育于晚古生代增生杂岩系之上,与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壳侏罗纪时期向羌塘陆块的俯冲作用有关,侏罗纪—白垩纪羌多岩浆弧为在这套增生楔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火山-岩浆弧。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北缘多龙地区侏罗纪增生杂岩的识别为正确认识多龙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结合带的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增生杂岩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斑岩铜金矿床 西藏多龙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地块北部去申拉组火山岩: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南向俯冲的产物? 被引量:87
10
作者 康志强 许继峰 +1 位作者 王保弟 陈建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106-3116,共11页
拉萨地块广泛分布有中生代的岩浆活动,研究它们对于认识特提斯洋的演化和理解整个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有着重要的启示。本文首次对出露于拉萨地块北缘的去申拉组火山岩进行了详细的主、微量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去申拉组火山岩... 拉萨地块广泛分布有中生代的岩浆活动,研究它们对于认识特提斯洋的演化和理解整个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有着重要的启示。本文首次对出露于拉萨地块北缘的去申拉组火山岩进行了详细的主、微量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去申拉组火山岩主要包括亚碱性的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主体为中钾钙碱性系列;其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等),具有岛弧火山岩的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主体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右倾型,少数具有较平坦的配分模式,无Eu异常;具有低Sr、高Nd(εNd:0.32~5.29)同位素特征,表明其源于亏损的地幔源区,暗示其为俯冲带地幔楔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去申拉组火山岩代表了特提斯班公湖-怒江洋盆沿拉萨地块北缘南向俯冲消减的产物,从而为中生代班公湖-怒江洋盆的南向俯冲消减提供了直接的岩石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块 去申拉组 班公湖-怒江 俯冲消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及邻区铋矿化带的发现与意义 被引量:35
11
作者 赵元艺 刘妍 +4 位作者 王瑞江 崔玉斌 宋亮 吕立娜 曲晓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3-193,共11页
铋是一种稀有金属,在世界分布很不均匀,全世界铋资源绝大部分赋存在中国,我国的铋资源主要集中在湖南的柿竹园。本文通过系统的野外调查与样品采集、室内ICP-MS与扫描电镜及电镜能谱方法分析,确定班公湖-怒江成矿带12个矿床(点)单件样... 铋是一种稀有金属,在世界分布很不均匀,全世界铋资源绝大部分赋存在中国,我国的铋资源主要集中在湖南的柿竹园。本文通过系统的野外调查与样品采集、室内ICP-MS与扫描电镜及电镜能谱方法分析,确定班公湖-怒江成矿带12个矿床(点)单件样品铋含量达到边界品位的要求,9个矿床(点)单件样品达到工业品位的要求,最高达到9575×10?6。铋含量高的地质体东西向呈带状展布,为一铋的成矿带。确定材玛矽卡岩型铁矿、尕尔穷矽卡岩型铜矿、舍索矽卡岩型铜铅锌多金属矿-社样多金属矿-更乃矽卡岩型铜铁矿、拉屋矽卡岩型铜矿-尤卡浪脉状铅矿共4个铋矿找矿远景区。铋矿物种类为硫铜铋矿、自然铋、硫铋铜铅矿、硫铋银矿共4种。铋含量较高的样品主要分布于矽卡岩型矿床中,斑岩型矿床的铋含量较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铋的矿化时代应为燕山期,为班公湖-怒江向南(即冈底斯地块)俯冲使之闭合后碰撞阶段所形成的。拉屋多金属矿床正在开采,其矿石含有较高的铋含量,由于铋的单位价值远远大于正在开采的铜与铅锌等资源,因此,该矿床开采时需加强铋资源的评价,以提高其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铋矿化 铋矿物 拉屋 舍索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雄梅斑岩铜矿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38
12
作者 曲晓明 王瑞江 +5 位作者 代晶晶 李佑国 戚迅 辛洪波 宋杨 杜德道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2,共12页
通过遥感蚀变信息提取和遥感异常的实地检查,笔者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申扎县雄梅乡首次发现了一处斑岩铜矿。矿区铜矿化由孔雀石化花岗闪长斑岩和脱玻化英安岩组成。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含矿斑岩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Rb、Th、U、K... 通过遥感蚀变信息提取和遥感异常的实地检查,笔者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申扎县雄梅乡首次发现了一处斑岩铜矿。矿区铜矿化由孔雀石化花岗闪长斑岩和脱玻化英安岩组成。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含矿斑岩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Rb、Th、U、K、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同时,轻稀土元素显著富集,岩体显示出埃达克岩的亲和性。锆石U-Pb LA-ICP-MS定年得出岩体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06.07±0.48)Ma,MSWD=0.92,表明矿床形成于碰撞后地壳伸展环境。雄梅斑岩铜矿距离班-怒缝合带西段的多不杂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床有500 km之遥,但两者的含矿斑岩却具有完全一致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都具有埃达克岩的亲和性,且成矿年龄相近,暗示着它们属于同一成矿系统。该矿床的发现表明,沿着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确实发育有一条斑岩铜矿带,其找矿意义在于人们有可能在辽阔的藏北高原上找到更多的斑岩铜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地球化学 斑岩铜矿 含矿斑岩 成矿时代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雄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富铁矿与铜(金)矿C、Si、O、S和Pb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4
13
作者 吕立娜 赵元艺 +2 位作者 宋亮 田毅 辛洪波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91-1304,共14页
本文在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研究的基础上,对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的4个典型矿床———材玛矽卡岩型铁矿床、弗野矽卡岩型铁矿床、尕尔穷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和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床的C、Si、O、S和Pb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研究。δ30Si、... 本文在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研究的基础上,对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的4个典型矿床———材玛矽卡岩型铁矿床、弗野矽卡岩型铁矿床、尕尔穷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和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床的C、Si、O、S和Pb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研究。δ30Si、δ18O的研究结果表明,石英主要为岩浆热液成因,δ13C、δ18O同位素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成矿有关的矽卡岩、磁铁矿大理岩中的碳除部分来源于海相碳酸盐岩的溶解外,主要来源于地幔,多不杂矿区的硫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流体。多不杂和尕尔穷矿区岩石样品中的铅同位素研究显示其属于造山带构造环境,部分接近下地壳。因此,尕尔穷和多不杂矿区的铅同位素组成主要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在弧-陆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的区域成矿模式初步总结为早白垩世深源岩浆流体与二叠纪、三叠纪和白垩纪的海相碳酸盐岩接触的外接触带形成了矽卡岩型矿体,在与中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砂岩、粉砂岩接触处的内外接触带形成了斑岩型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 C-Si-O-S-Pb同位素 成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尕尔穷铜金矿床辉钼矿Re-Os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2
14
作者 李志军 唐菊兴 +2 位作者 姚晓峰 邓世林 王友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78-683,共6页
尕尔穷铜金矿床的夕卡岩矿体之下陆续发现花岗斑岩脉,该花岗斑岩与夕卡岩存在密切的成生联系。通过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年龄测定技术,确定其成矿年龄为86.79Ma,成矿时代是晚白垩世。矿床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盆向南俯冲碰撞和雅鲁藏布江... 尕尔穷铜金矿床的夕卡岩矿体之下陆续发现花岗斑岩脉,该花岗斑岩与夕卡岩存在密切的成生联系。通过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年龄测定技术,确定其成矿年龄为86.79Ma,成矿时代是晚白垩世。矿床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盆向南俯冲碰撞和雅鲁藏布江洋盆向北俯冲碰撞的间歇期;狮泉河结合带在晚白垩世处于同碰撞期,大量中酸性岩浆岩侵位事件引起早白垩世沉积的碳酸盐岩发生大面积蚀变,为铜金的成矿富集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和矿质运移驱动力;多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和围岩隔挡作用是尕尔穷矿床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OS年龄 尕尔穷铜金矿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美日切错组中酸性火山岩锆石U-Pb年龄、Sr-Nd-Hf同位素、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7
15
作者 韦少港 唐菊兴 +5 位作者 宋扬 刘治博 王勤 林彬 贺文 冯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2-150,共19页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我国重要的斑岩铜金矿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极为优越。多龙矿集区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典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超大型矿床,区内广泛分布着美日切错组喷溢相火山岩,但其岩石成因、源区属性、形成年代及...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我国重要的斑岩铜金矿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极为优越。多龙矿集区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典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超大型矿床,区内广泛分布着美日切错组喷溢相火山岩,但其岩石成因、源区属性、形成年代及地球化学动力学背景尚不明确。本文对美日切错组安山岩及流纹岩进行锆石U-Pb测年,获得结晶年龄分别为108.2±2.6Ma(MSWD=0.39)和109.3±2.2Ma(MSWD=1.70)。矿区安山岩及流纹岩具高硅(SiO2=60.89%~72.00%)、富钾(K2O=3.08%~5.53%)、富碱(K2O+Na2O=6.88%~8.96%)、准铝质-过铝质(A/CNK=0.92~1.28)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及钾玄岩系列岩石。其明显均富集轻稀土(LREE)及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Th、U、K、Pb及Rb),亏损重稀土(HREE)及高场强元素(HFSE:Ta、Nb、Ti及Zr),稀土总量(ΣREE)为141.52×10-6~236.05×10-6之间,LaN/YbN为10.42~11.05,δEu为0.65~0.80,具有中等负铕异常,显示出典型岛弧岩浆岩的特征。(87 Sr/86 Sr)i值为0.7050~0.7053,(143 Nd/144 Nd)i为0.5124~0.5126,εNd(t)值为-1.51~1.29,具有高Sr低Nd的特征。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流纹岩εHf(t)为+11.6^+15.5,平均值为+13.8,两阶段模式年龄平均值为288.0Ma;安山岩εHf(t)为+3.4^+8.0,平均值为+4.8,两阶段模式年龄平均值为813.1Ma;表现出明显的幔源特征。综合研究表明,美日切错组火山岩为班公湖-怒江新特斯洋洋壳向北的俯冲背景下,由俯冲板片脱水产生流体交代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原始玄武质岩浆,并在上升后,滞留在壳幔边界形成新生下地壳,新生下地壳与持续底侵幔源玄武质岩浆混合而部分熔融形成。其形成于典型岛弧的构造背景下,暗示班公湖-怒江洋在早白垩世晚期(108~109Ma)仍正在向北俯冲于羌塘地块之下,可能尚未关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时限 岛弧火山岩 美日切错组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带西段尕尔穷矽卡岩型铜金矿含矿母岩成岩时代的重新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6
16
作者 姚晓峰 唐菊兴 +4 位作者 李志军 邓世林 丁帅 胡正华 张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3-200,共8页
尕尔穷矿床为近几年在班公湖—怒江带西段取得找矿新突破的产于斑岩—碳酸盐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和构造破碎带中的铜金(铁)矿床,该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缘的措勤—申扎火山岩浆弧中。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成岩成矿... 尕尔穷矿床为近几年在班公湖—怒江带西段取得找矿新突破的产于斑岩—碳酸盐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和构造破碎带中的铜金(铁)矿床,该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缘的措勤—申扎火山岩浆弧中。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拟解决前人资料中成岩与成矿相差22Ma以上的疑惑,重新厘定矿床的形成时限。在详细了解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矽卡岩型铜金矿的成矿母岩为石英闪长岩,利用LA-ICP-MS锆石U-Pb手段对石英闪长岩进行定年。阴极发光(CL)图像显示锆石振荡环带清晰,长轴和短轴之比在1.5∶1~4∶1之间。锆石上15个有效测点给出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87.1±0.4Ma(MSWD=0.88),代表石英闪长岩的结晶年龄,结合矿石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86.87±0.50Ma),显示矿床由岩体侵位结晶至矿质沉淀经历了1Ma左右的演化时间。矿床可能形成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关闭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和南羌塘—三江复合板片的弧—陆碰撞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尔穷 石英闪长岩 LA—ICP.MS锆石U—Pb -陆碰撞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深部地球物理结构给出的启示 被引量:37
17
作者 赵文津 刘葵 +9 位作者 蒋忠惕 吴珍汉 赵逊 史大年 熊嘉育 J.Mechie L.Brown T.Hearn J.R.Guo Seth S.Haines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23-635,共13页
通过跨越缝合带的综合地球物理和地质调查研究,查明了地质上推测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深部结构和构造,提出了下述观点现有资料尚不足以证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严格意义上的缝合带,而趋向表明是一个老的弧后拉张区,在后来的... 通过跨越缝合带的综合地球物理和地质调查研究,查明了地质上推测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深部结构和构造,提出了下述观点现有资料尚不足以证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严格意义上的缝合带,而趋向表明是一个老的弧后拉张区,在后来的印度大陆与拉萨地块碰撞挤压过程中,先是沉积了巨厚的第三纪地层,仅在20Ma(?)以来才转变成挤压体制,形成多条逆冲断裂;纳木错-申扎逆冲的蛇绿岩片带代表着侏罗纪洋的主要缝合带位置,在其闭合过程中洋壳与陆壳一起向北发生俯冲,并形成班戈岩带所代表的岩浆弧,在岩浆弧后出现了拉张区;下地壳向北挤压增厚,物理性质不同的上、下地壳之间相互运动而形成了一条缓倾的剪切片理化带,南北长达300km,命名为主羌塘逆冲断裂带(MQT);并使班戈岩片整体向南逆推上去,致使地壳分层增厚;在拉张期伦坡拉小地块向下运动,20Ma以后转变成压缩体制后又开始向上逆推,再加上后期的剥蚀,致使班戈深成岩体出露于地表;唐古拉山、各拉丹冬等年轻的火山岩浆带与地表显示的构造活动无直接关系,推测应是地壳深层作用引起的构造岩浆活动的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纳木错-申扎缝合带 主羌塘逆冲断裂带(MQT) 深部热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洞错地区舍拉玛高压麻粒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6
18
作者 王保弟 王立全 +5 位作者 许继峰 陈莉 赵文霞 刘函 彭头平 李小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05-1616,共12页
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中东段八宿、安多、蓬错西等地已有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报道,然而西段至今尚没有发现类似岩石出露。在班公湖-怒江西段改则洞错地区舍拉玛沟中发现高压麻粒岩(可能是退变榴辉岩),岩石呈透镜状、似层状或... 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中东段八宿、安多、蓬错西等地已有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报道,然而西段至今尚没有发现类似岩石出露。在班公湖-怒江西段改则洞错地区舍拉玛沟中发现高压麻粒岩(可能是退变榴辉岩),岩石呈透镜状、似层状或块状产于斜长角闪岩及变质辉长岩中,详细的岩相学及矿物化学研究确认,早期矿物组合主要为石榴子石、单斜辉石及斜长石(大部分钠黝帘石化),后期发生了较强烈的退变质作用,矿物组合为角闪石和斜长石,发育典型的"白眼圈"结构。利用LA-ICP-MS锆石U-Pb方法获得高压麻粒岩的原岩时代为254±2Ma,指示班公湖-怒江洋盆打开的时限可以追溯到晚二叠世。地质温压计估算结果表明,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为780-900℃和13-16k Pa,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发生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为430-480℃和4.5-5.2k Pa,极有可能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发生高压麻粒岩相(甚至达到榴辉岩相)变质作用的产物。它的发现说明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部存在高压变质带,可能是大洋深俯冲的产物,这对研究青藏高原特提斯洋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麻粒岩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西藏洞错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蚀变信息提取的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斑岩铜矿找矿预测 被引量:15
19
作者 代晶晶 王瑞江 +3 位作者 王润生 曲晓明 赵元艺 辛洪波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55-762,共8页
本文选取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多不杂斑岩铜矿为已知矿床,通过对采样样品实测波谱特征的分析,基于ASTER遥感数据,采用目前主要的蚀变信息提取算法——彩色增强、比值算法及光谱角制图算法,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开展蚀变信息提... 本文选取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多不杂斑岩铜矿为已知矿床,通过对采样样品实测波谱特征的分析,基于ASTER遥感数据,采用目前主要的蚀变信息提取算法——彩色增强、比值算法及光谱角制图算法,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开展蚀变信息提取及找矿靶区圈定研究,预测了一处成矿前景区域。通过对此预测区域的野外查证,发现大量的孔雀石露头,室内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分析得出铜品位在0.18%~1.95%之间,平均为0.51%。对该区域进行了激电测量工作,测量结果和遥感结果相互印证,表明此区域为一处斑岩铜矿成矿前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多不杂 斑岩铜矿 遥感 蚀变信息提取 找矿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中特提斯多岛弧构造演化 被引量:60
20
作者 曹圣华 邓世权 +1 位作者 肖志坚 廖六根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5-32,共8页
本文根据1∶25万地质填图成果,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弧-盆系时空结构自北向南划分为五峰尖-拉热拉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缘火山-岩浆弧带、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北、南亚带和昂龙岗日-班戈白垩纪—始新世岩浆弧带等,初步认为中特提斯洋... 本文根据1∶25万地质填图成果,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弧-盆系时空结构自北向南划分为五峰尖-拉热拉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缘火山-岩浆弧带、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北、南亚带和昂龙岗日-班戈白垩纪—始新世岩浆弧带等,初步认为中特提斯洋经历了三叠纪—早侏罗世扩张,中—晚侏罗世往北、南双向俯冲,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残余洋(海)盆和早—晚白垩世陆-弧(陆)碰撞等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中特提斯 多岛弧-盆系 构造演化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