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北卡易错地区晚侏罗世花岗闪长岩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
作者 李昊 杜文强 +3 位作者 张超 李智楠 韦代硬 吴浩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92,共12页
南羌塘地块南缘在中—晚侏罗世爆发了大规模、多样性的岩浆作用,是认识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构造演化过程的理想研究对象。笔者对卡易错地区出露的花岗闪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以及锆石Lu-Hf同位素测试分析和研究工作。测... 南羌塘地块南缘在中—晚侏罗世爆发了大规模、多样性的岩浆作用,是认识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构造演化过程的理想研究对象。笔者对卡易错地区出露的花岗闪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以及锆石Lu-Hf同位素测试分析和研究工作。测年结果表明,卡易错花岗闪长岩形成于158 Ma,与区域上中—晚侏罗世岩浆活动时代相一致,其地球化学组成显示高SiO_(2)和全碱含量(Na_(2)O+K_(2)O)、低MgO和TiO_(2)的含量,并显示Eu、Sr、Ba的负异常,具有钙碱性Ⅰ型花岗岩的特征。结合区域现有研究资料,研究认为卡易错花岗闪长岩是古老变火成岩下地壳部分熔融、并经历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洋壳北向俯冲在南羌塘地块南缘引发的弧型岩浆活动。结合区域研究资料,卡易错地区同时发育钙碱性Ⅰ型和高分异型两类花岗岩,分别代表着熔体在浅层岩浆房内经历矿物结晶作用后不同端元冷凝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晚侏罗世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岩石成因 洋壳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蓬错蛇绿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喜臣 夏斌 +5 位作者 刘维亮 钟云 胡西冲 关瑶 黄炜 殷征欣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50-569,共20页
蓬错蛇绿岩具有较完整的蛇绿岩岩性单元组成,是研究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构造演化的良好载体。辉绿岩中获得一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59.0±2.1 Ma,表明蓬错蛇绿岩形成于晚侏罗世。辉绿岩及玄武岩样品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 蓬错蛇绿岩具有较完整的蛇绿岩岩性单元组成,是研究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构造演化的良好载体。辉绿岩中获得一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59.0±2.1 Ma,表明蓬错蛇绿岩形成于晚侏罗世。辉绿岩及玄武岩样品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兼具岛弧与N-MORB端元地球化学特征。两件辉绿岩样品(^(87)Sr/^(86)Sr)_i值介于0.7055~0.7063之间,ε_(Nd)(t)介于11.28~11.84之间。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特征表明,蓬错蛇绿岩形成于活动陆缘弧前构造环境,岩浆源区为类似N-MORB的亏损地幔,并主要叠加了俯冲流体的影响。结合区域蛇绿岩、岛弧岩浆岩分布及沉积记录,蓬错蛇绿岩的形成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南向拉萨地体之下俯冲作用有关,并与藏北湖区其他早侏罗世–早白垩世蛇绿岩一起构成区内多岛弧盆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蓬错蛇绿岩 岩石成因 地球化学 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