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30
1
作者 曾清波 陈国俊 +4 位作者 张功成 纪沫 韩银学 郭帅 王龙颖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95-606,共12页
陆架边缘三角洲发育于大陆架边缘、由物源越过陆架坡折并在陆坡沉积而形成,分布广、储层发育,其富油气性已经全球多个地区的勘探实践所证实。基于最新钻井与地震资料综合分析,首次系统揭示了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珠海组大型陆架边缘三角洲... 陆架边缘三角洲发育于大陆架边缘、由物源越过陆架坡折并在陆坡沉积而形成,分布广、储层发育,其富油气性已经全球多个地区的勘探实践所证实。基于最新钻井与地震资料综合分析,首次系统揭示了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珠海组大型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分布与结构充填,分析了其发育的主控因素与油气勘探意义。研究表明,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剖面上呈S形、斜交或叠瓦状前积结构,钻井揭示为厚层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与前三角洲泥互层沉积,平面上北东向展布于白云凹陷至鹤山凹陷一带。白云凹陷段三角洲规模相对较小,以斜交前积为主;白云南洼东段呈S形前积结构,顶积层为厚层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砂岩,前端深水水道与深水扇发育;南部隆起段以斜交、叠瓦状前积为主,规模较小;鹤山凹陷段以S形前积结构为主,发育大型下切谷与深水扇。晚渐新世构造活动相对平静,深水区形成了稳定的陆架坡折带,古珠江携带的充沛物源与珠海组时期相对海平面下降促使了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发育。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泥质沉积是一套中等—好的烃源岩,同时其发育也为海相泥岩带来了丰富的陆源有机质;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分布广、纵向厚度大,是深水区重要的储层类型,其前端发育的深水扇体是有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边缘三角洲 主控因素 珠海组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高热流背景油气类型与成藏时期综合分析 被引量:36
2
作者 米立军 何敏 +4 位作者 翟普强 朱俊章 庞雄 陈聪 马宁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共12页
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地壳强烈薄化带,快速沉降和高地温背景使得油气生成运聚非常复杂。应用油气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和2D盆地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白云凹陷目前已发现油气类型、充注幕次、成藏期次和古压... 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地壳强烈薄化带,快速沉降和高地温背景使得油气生成运聚非常复杂。应用油气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和2D盆地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白云凹陷目前已发现油气类型、充注幕次、成藏期次和古压力演化,结果表明:白云凹陷存在5类原油和2类天然气,油气充注具有"油早气晚"的特征。白云凹陷珠江组和珠海组储层油包裹体主要分为3类:成熟油包裹体(黄色荧光)、较高成熟油包裹体(黄绿色荧光)、高成熟油包裹体(蓝白色荧光,与天然气充注关系较为密切)。白云凹陷早期存在油气充注,后期普遍经历气洗作用而使古油藏遭受破坏。应用古压力-埋藏深度投点法确定至少存在2期充注:第1期为13.1~7.3Ma,主要为成熟油充注;第2期为5.5~0Ma,主要为高成熟油和天然气充注。压力演化模拟表明,较明显的生烃增压主要开始于白云运动时期,主要经历3期泄压:第1期成藏意义不大,第2期对早期油运移有重要意义,第3期对油气晚期成藏意义重大。本文成果对白云凹陷油气富集规律研究及下一步油气勘探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油气类型 成藏时期 流体包裹体 压力演化模拟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