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41篇文章
< 1 2 10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珠江三角洲平原生物遗迹特征及对古环境的指示
1
作者 王媛媛 张亚斌 +1 位作者 王晓波 张国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5,共13页
下珠江三角洲平原受河流和海洋共同影响,生物种类繁多且对环境响应灵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特征。通过使用三维重构技术,对研究区内不同微环境中的生物遗迹组成进行了精细研究,对沉积环境中的盐度、粒度、浑浊度、TOC等因素进... 下珠江三角洲平原受河流和海洋共同影响,生物种类繁多且对环境响应灵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特征。通过使用三维重构技术,对研究区内不同微环境中的生物遗迹组成进行了精细研究,对沉积环境中的盐度、粒度、浑浊度、TOC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研究区内造迹生物有甲壳类动物螃蟹、环节动物沙蚕、双壳类动物河蚬、弹涂鱼以及鸟类等,其中甲壳类螃蟹和环节动物沙蚕为主要造迹生物。(2)研究区内主要生物遗迹有双壳类动物河蚬的进食迹、居住迹,甲壳类动物螃蟹的居住迹和爬行迹,环节动物沙蚕的居住迹,弹涂鱼的居住迹和爬行迹等,垂向潜穴主要呈I型、L型、Y型和U型。(3)研究区内潜穴形态与Arenicolites、Cylindrichnus、Diplocraterion、Ophiomorpha、Palaeophycus、Skolithos等遗迹化石进行了类比分析,并与Skolithos遗迹相存在相似之处。研究了下珠江三角洲平原生物遗迹组成及分布特征,绘制了生物及遗迹分布图,确定了下珠江三角洲平原的遗迹学特征,为下三角洲古遗迹学和古沉积环境提供了现代实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学 沉积环境 三角洲平原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典型联围地区防洪潮工程方案优化与影响分析
2
作者 高慧琴 李彬权 +1 位作者 靳高阳 朱三华 《水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6,共8页
珠江三角洲联围地区经济高度发达,但受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及泄洪格局变化综合影响,防洪潮形势严峻。以广州市南沙区为典型联围研究对象,剖析上游西江、北江泄洪格局演变及外海潮位变化对防洪潮的影响,分别提出防洪能力提升的工程方案... 珠江三角洲联围地区经济高度发达,但受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及泄洪格局变化综合影响,防洪潮形势严峻。以广州市南沙区为典型联围研究对象,剖析上游西江、北江泄洪格局演变及外海潮位变化对防洪潮的影响,分别提出防洪能力提升的工程方案和防潮能力提升的工程方案,构建河网一维非恒定流数学模型进行方案分析论证。结果表明:(1)1990年后北江三水站分流比显著增加(均值由15.5%升至21.8%),叠加河道下切与洪水归槽效应,加剧南沙区外江防洪压力;外海潮位以3.6 mm/a速率持续上升,南沙区附近测站200年一遇设计潮位抬升0.58~0.66 m,导致现有堤防防潮能力被动降低。(2)提出思贤滘分流比调控防洪工程方案,将50年一遇以上洪水条件下的三水站分流比调控至22.6%,有利于缓解南沙区外江防洪压力。(3)提出南沙区纯堤防防潮工程方案和联围筑闸防潮工程方案,对比分析后推荐联围筑闸方案,对珠江三角洲主要水道节点防洪水位、分流比影响不大。研究成果可为珠江三角洲典型联围地区防洪潮工程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环境 防洪潮工程体系优化 联围筑闸 河网一维非恒定流模型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平原螃蟹遗迹特征及其对古环境的指示意义
3
作者 王媛媛 张亚斌 勾松林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683,共17页
螃蟹是生态环境工程师,可以灵敏反映和改造其所在的沉积和生态环境。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沉积环境复杂,螃蟹种类多样且数量丰富,但区域内不同种类螃蟹的分布和组成特征及其对古环境的指示意义尚缺乏研究。本文在珠江三角洲平原选取92个... 螃蟹是生态环境工程师,可以灵敏反映和改造其所在的沉积和生态环境。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沉积环境复杂,螃蟹种类多样且数量丰富,但区域内不同种类螃蟹的分布和组成特征及其对古环境的指示意义尚缺乏研究。本文在珠江三角洲平原选取92个采样点进行水样、土样采集,个别采样点进行生物潜穴的取心,同时观察和拍照记录各个采样点螃蟹遗迹的分布与特征,利用盐度、粒度分析、CT扫描和三维重构等方法对沉积环境和螃蟹遗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珠江三角洲平原主要生活的螃蟹有方蟹总科相手蟹属无齿东方相手蟹、中华东方相手蟹和沙蟹总科沙蟹属丽彩拟瘦招潮等,它们形成的遗迹包括足辙迹、觅食迹、排泄迹、潜穴等,潜穴形状大多为I形、J形,还有少量Y形。(2)螃蟹遗迹主要分布在受潮汐影响的潮间带位置,其中河口区域螃蟹遗迹的丰度最高,分流河道和滨海湿地相对较少。(3)类比发现,螃蟹遗迹的形态特征和沉积环境与遗迹化石Psilonichnus类似,主要分布在潮间带的坚固地面环境中,与螃蟹遗迹相关的遗迹相为Glossifungites相、Psilonichnus相和Skolithos相。该研究不仅补充了珠江三角洲平原的现代沉积学资料,而且还揭示出螃蟹遗迹对古环境的指示意义,为地质学和生态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生物遗迹 遗迹学 螃蟹 遗迹化石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数据的水体有机污染高分辨率反演——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依玲 邓孺孺 +2 位作者 郭昱 李嘉怡 李玉华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39,共7页
有机污染是珠江三角洲重要污染类型之一,有机污染精细监测对于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辐射传输过程视角,考虑有机污染物、叶绿素、悬浮泥沙的协同影响,建立基于无人机多光谱数据的有机污染遥感反演模型,选取珠江三角洲地区典型... 有机污染是珠江三角洲重要污染类型之一,有机污染精细监测对于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辐射传输过程视角,考虑有机污染物、叶绿素、悬浮泥沙的协同影响,建立基于无人机多光谱数据的有机污染遥感反演模型,选取珠江三角洲地区典型河涌、河道及水库库湾进行有机污染反演并分析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模型的决定系数R~2达0.859,RMSE为0.658 mg/L,精度满足反演要求;(2)研究选取的河涌、河道、水库库湾3类污染水体中,河涌的有机污染程度最高,主体COD_(Mn)浓度达10.0 mg/L以上,有机污染来源主要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河道、水库库湾的有机污染程度轻,大部分在4 mg/L以下,但部分缓流水体受附近净水厂、养殖场排污的影响,有机污染程度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污染 无人机遥感 辐射传输模型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五桂山构造地貌形成与演化研究
5
作者 黄孝波 汪恩满 +4 位作者 张献河 吴维盛 胡昆 陈国能 张珂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41,共14页
珠江三角洲是一个断块型三角洲,五桂山位于其南部,由五桂山北断裂、五桂山南断裂、白坭-沙湾断裂和西江断裂共同控制其构造地貌形态。基于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分析了五桂山断隆区构造地貌特征和边界断裂特征;通过区域地质分析、重力剖... 珠江三角洲是一个断块型三角洲,五桂山位于其南部,由五桂山北断裂、五桂山南断裂、白坭-沙湾断裂和西江断裂共同控制其构造地貌形态。基于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分析了五桂山断隆区构造地貌特征和边界断裂特征;通过区域地质分析、重力剖面测量、第四系剖面测制、同位素测年、阶地分析等手段,研究了五桂山构造地貌的形成与演化。研究认为,五桂山北断裂、五桂山南断裂为深大断裂,断裂切割深度达软流圈,五桂山地区低重力异常,是五桂山得以抬升成“山”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自侏罗纪至新近纪,五桂山一直处于海平面以上遭受风化剥蚀,五桂山雏形形成于早-中更新世;中更新世以来断裂活化,断块之间受重力作用发生差异沉降,自6.4万年以来五桂山周边沉降区开始普遍接受沉积,差异沉降持续进行导致各断块之间高程差异不断加大;自2万年以来至5000年之间断块差异沉降速度有减弱的趋势并持续至今,从而形成五桂山现今的构造地貌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貌 演化 五桂山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地下水化学空间格局及驱动机制
6
作者 王莹 赵良杰 +3 位作者 栾崧 王喆 张玲 李程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5-135,共11页
该研究聚焦珠江三角洲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旨在揭示区域内自然地质过程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研究分析了地下水样品的p 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主要阴阳离子等水化学指标,并采用Piper三线图、吉布斯图、... 该研究聚焦珠江三角洲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旨在揭示区域内自然地质过程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研究分析了地下水样品的p 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主要阴阳离子等水化学指标,并采用Piper三线图、吉布斯图、相关性分析和离子比值分析等方法,识别了地下水化学类型、形成机制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下水化学类型多样,主要受岩石风化、蒸发浓缩、海水入侵等自然过程及农业、工业污染等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研究区域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分为5类,内陆山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以Ca-HCO_(3)型为主,而沿海区域由于海水入侵显著,Na-Cl型水占主导。吉布斯图分析发现,岩石风化是区域内地下水化学的主要控制机制,而蒸发浓缩过程主要影响沿海和干旱区域。人类活动(如农业、城市化和工业活动)与自然地质作用(如岩石风化和阳离子交换)共同驱动了珠三角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演化。研究可为珠江三角洲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污染防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化学 空间格局 驱动机制 珠江三角洲 Gibb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生态脆弱性评价
7
作者 罗威 许铭宇 +2 位作者 陈平 王芙蓉 吴军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9期52-54,共3页
[目的]研究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性。[方法]基于GIS技术,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选择高程、年均气温、土地类型等9项指标,结合CRITIC-AHP组合权重模型,完成该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并研究其分布规律。[结果]全域整体呈现中部较四周相比脆... [目的]研究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性。[方法]基于GIS技术,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选择高程、年均气温、土地类型等9项指标,结合CRITIC-AHP组合权重模型,完成该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并研究其分布规律。[结果]全域整体呈现中部较四周相比脆弱程度更高;潜在、微度和轻度全域面积占比总和77.74%,全域整体处于中等脆弱水平;坡度≤5°是脆弱区分布范围最广的地带,同时随着坡度升高生态脆弱区分布范围变窄;生态脆弱区主要集中分布于林地。[结论]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性空间布局分布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权重 生态脆弱性评价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多情景模拟及碳储量评估
8
作者 朱军桃 黄家毅 +2 位作者 李华磊 陈荣升 任招财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73,共12页
为了深入探究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影响,文章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利用PLUS模型模拟不同发展情景下2040年的土地利用模式,并利用InVEST模型评估区域生态系统的... 为了深入探究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影响,文章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利用PLUS模型模拟不同发展情景下2040年的土地利用模式,并利用InVEST模型评估区域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林地与耕地接近等量转换、耕地和水域向建设用地转移是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2)2000—2020年,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降幅为1.65%。(3)预测2040年,在自然发展情景和经济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无约束地向其他用地扩张,碳储量分别减少1505.41万t和1760.54万t;在耕地保护政策下,林地大量流失,碳储量大幅度下降;在生态保护情景下,建设用地扩张受到一定控制,碳储量减少239.64万t。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双碳”目标、提高生态系统碳封存能力以及确保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粮食安全,未来土地规划应因地制宜,同时考虑耕地和生态保护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土地利用变化 碳储量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沙田聚落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研究——以大吉沙岛为例
9
作者 陈恩恩 欧阳丽萍 蔡佩 《广东园林》 2025年第1期41-46,共6页
珠江三角洲流域的沙田景观,是岭南传统水乡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受地理环境和人文精神的影响。进入现代社会后,沙田文化景观日渐萎缩。为揭示珠江三角洲大吉沙岛沙田景观格局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人地互动机制,以1726年—1950年的长洲岛... 珠江三角洲流域的沙田景观,是岭南传统水乡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受地理环境和人文精神的影响。进入现代社会后,沙田文化景观日渐萎缩。为揭示珠江三角洲大吉沙岛沙田景观格局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人地互动机制,以1726年—1950年的长洲岛地图为数据源,结合田野调研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沙田聚落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大吉沙岛作为海口沙洲,其形成经历了洲体沿水流方向的逐步淤积,沙洲的合并,以及河汊由繁到简的自然过程;大吉沙岛沙田景观格局是自然演变与人为开发互动的结果,包含人为筑堤、临水建筑、沙田生产活动三大特征,呈现“沙坦-耕田-堤围-茅寮”的形态演进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沙田 传统聚落 景观格局 演变特征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珠江三角洲前缘生物遗迹组成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媛媛 勾松林 张国成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2-1529,共18页
【目的】珠江三角洲前缘受河流、波浪和潮汐等因素共同影响,沉积环境复杂,沉积特征丰富,前人大多关注珠江三角洲前缘物理化学沉积特征的研究,然而生物对环境的响应极其灵敏,造迹生物及其产生的生物遗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区内的沉... 【目的】珠江三角洲前缘受河流、波浪和潮汐等因素共同影响,沉积环境复杂,沉积特征丰富,前人大多关注珠江三角洲前缘物理化学沉积特征的研究,然而生物对环境的响应极其灵敏,造迹生物及其产生的生物遗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区内的沉积环境特征。【方法】选取珠江三角洲前缘为研究区,运用现代沉积学及遗迹学方法,通过盐度、粒度、浑浊度分析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和计算机重构方法对采取的岩心进行处理,对研究区内不同微环境中的生物遗迹特征进行了精细的研究。【结果】(1)主要造迹生物有双壳类动物沙蚬、节肢动物门寄居蟹、甲壳类动物螃蟹、环节动物门双齿围沙蚕、脊索动物门弹涂鱼等;(2)各微环境生物在层面上营造的生物遗迹主要包括爬行迹、足辙迹、鸟足迹以及排泄迹等,层内的主要遗迹为居住迹,表现为各种类型的潜穴形态如Y型、L型、U型,少量I型;(3)珠江三角洲前缘生物遗迹的分布特征:研究区内现代生物遗迹在水下汊道和岛屿的分异度、丰度及扰动率较分流间海湾高,潮下带位于平均低潮线以下,不便观察。【结论】该研究将补充珠江三角洲前缘的现代沉积学资料,并为三角洲前缘古遗迹学和三角洲前缘古沉积环境重构提供现代实证基础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生物遗迹 遗迹学 三角洲前缘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典型水产养殖区浅层地下水碘化物分布、来源及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2
11
作者 段磊 曾经文 +4 位作者 赵显林 丘锦荣 刘娜 陶钧实 周建利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57-1674,共18页
为了解珠江三角洲典型水产养殖区浅层地下水中碘化物的来源以及存在的饮用健康风险,本研究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水质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估等方法对珠江三角洲典型淡水养殖区域内鱼塘、污水处理池、居民饮用井三种类型水源... 为了解珠江三角洲典型水产养殖区浅层地下水中碘化物的来源以及存在的饮用健康风险,本研究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水质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估等方法对珠江三角洲典型淡水养殖区域内鱼塘、污水处理池、居民饮用井三种类型水源共21个代表性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Ca^(2+)·HCO_(3)^(-)型为主,ρ(I^(-))介于2~343μg/L之间,其中33.3%的监测点位为高碘型水源,集中分布于研究区西部;浅层地下水中的碘易赋存于弱碱性还原环境中,而鱼塘泥沙中的富碘有机质的分解渗透作用可能会加重地下水的碘富集;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还原性废水和垃圾渗滤液伴随着富含碳酸盐岩体中有机质的分解,都可能成为浅层高碘地下水的重要来源;研究区地表水(鱼塘水、污水处理池水)中Ⅳ类水占比为16.7%,处于较差类别,其中化学需氧量(COD_(Mn))与总氮(TN)为主要超标因子;浅层地下水质量类别最低为Ⅲ类水,整体水质较好,部分点位存在pH和ρ(I^(-))超标问题;成人的高碘饮用水健康风险较低,J4点位地下水源的儿童非致癌风险值大于1.0,建议加强对居民引用水井J4的ρ(I^(-))的常规监控,以保障儿童饮用水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水质评价 碘化物 健康风险 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典型复杂河网区水系连通及调度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培 魏乾坤 陈秋伶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3,共11页
【目的】河流水系是城市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水系连通是保证河流系统健康完整和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而活水调度是提高水体流动性和改善水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水系连通指标是分析和评价连通性的关键,【方法】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 【目的】河流水系是城市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水系连通是保证河流系统健康完整和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而活水调度是提高水体流动性和改善水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水系连通指标是分析和评价连通性的关键,【方法】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复杂河网,首次提出将往复流河段和断头涌河段长度占比纳入水系连通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研究典型区域水系现存问题,提出水系连通与调度方案,采用数学模型评估方案效果,研究珠江三角洲复杂河网水系连通与活水调度工程问题。【结果】结果显示:现状良安水系水动力条件较差,存在往复流和水体交换周期长等问题,水质污染严重,通过清淤疏浚、水系连通和引水工程调度活水,使往复流变为单向流,将现状15.3 d的河道平均换水周期最小缩短至7.3 d,河道现状流速0.021 m/s最大增加至0.124 m/s,区域的水动力条件和区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结论】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程度较高地区的河涌常存在有复流河段和断头涌河段影响河道的水质,有针对性地提出水系连通评价指标体系,并采取合适的清疏引水工程调度等措施,加强水系内部循环,可以改善水系的水质,提升水系综合治理的效果。研究结果可为珠江三角洲复杂河网区水环境问题改善与解决提供典型案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水系连通 指标体系 水环境 活水 水资源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的珠江三角洲形变区自动识别与监测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培洪 钟少忠 +1 位作者 罗澍然 谢荣安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0-86,95,共8页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地表形变监测。然而当监测范围较广、地表形变区域较多时,目视解译形变区工作量大且易误判、漏判。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InSAR形变区自动识别算法,用于地表形变区域识别与监测。以地质...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地表形变监测。然而当监测范围较广、地表形变区域较多时,目视解译形变区工作量大且易误判、漏判。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InSAR形变区自动识别算法,用于地表形变区域识别与监测。以地质灾害点较多的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区域,首先利用InSAR技术获取该地区2015年6月至2020年11月的地表形变;然后利用所提算法自动圈定形变区域,共识别出630个疑似地质灾害隐患点;最后结合实地调查和历史光学影像等信息,对部分重点监测区域内形变的时空发育特征和产生原因等进行了分析。本文研究应用于珠三角地面沉降的识别和监测,极大地减少解译工作强度,提高解译精度及工作效率,为大范围InSAR地表形变监测及珠三角地区形变特征分析和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地面沉降 INSAR 形变区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与周边典型地区岩石热物性及其地热效应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廖珂琰 邱楠生 于泰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0-1146,共27页
珠江三角洲位于华夏板块南部,虽然已发现多个水热型地热田,但地热研究仍然较为薄弱.岩石热物性研究是地热研究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工作之一.本研究采集并测量了珠江三角洲与周边典型地区100块地表岩石的密度、热导率、热扩散率,以及50块... 珠江三角洲位于华夏板块南部,虽然已发现多个水热型地热田,但地热研究仍然较为薄弱.岩石热物性研究是地热研究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工作之一.本研究采集并测量了珠江三角洲与周边典型地区100块地表岩石的密度、热导率、热扩散率,以及50块岩浆岩的U、Th、K_(2)O含量,并分别计算了体积热容和放射性生热率.实测结果表明,碎屑岩中细砂岩的热导率最高(3.94±0.92 W·(m·K)^(-1)),页岩的热导率最低(2.68±0.55 W·(m·K)^(-1)).岩石热导率和热扩散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结合地层厚度建立了地层热物性柱,其中古近系的热导率最低,地层热物性与沉积环境有关.岩浆岩中玄武岩的热导率最低(2.17±0.13 W·(m·K)^(-1)),花岗岩平均热导率为3.87±0.59 W·(m·K)^(-1).花岗岩放射性生热率在0.36~14.23μW·m^(-3)之间,平均值为5.23±3.03μW·m^(-3),属于高产热花岗岩.结合前人对研究区岩石放射性元素含量的测试结果,我们发现,相对于K_(2)O,U、Th与生热率具有更强的相关性,并对产热的贡献更高.相对于花岗岩,玄武岩的生热率较低,K_(2)O对产热的贡献较高.新的资料为区域热流的确定和地热资源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模拟和计算结果表明,三水盆地沉积层能对深部热量起到聚集和保存的作用,并在基底附近形成高温区(>150℃);上地壳中花岗岩体产生的热流超过45 mW·m^(-2),占地表热流的一半以上.盆地和花岗岩体均具有形成高温地热资源的地质条件.此外,酸性岩浆岩放射性生热率随时间逐渐降低的特征与幔源基性岩浆的混合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热物性 放射性生热 地热效应 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沙田的景观特征与生物文化多样性解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伟枫 张坤月 许自力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0,共11页
分析自然和文化协同驱动下珠江三角洲沙田景观特征与生物文化多样性的演变机制,为沙田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以生物文化多样性理论为支撑,通过划分沙田景观类型并选取连续样方对沙田典型单元的景观特征及其生物文化... 分析自然和文化协同驱动下珠江三角洲沙田景观特征与生物文化多样性的演变机制,为沙田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以生物文化多样性理论为支撑,通过划分沙田景观类型并选取连续样方对沙田典型单元的景观特征及其生物文化多样性的关联进行剖析;对研究单元的“城-水-田”肌理及模式进行概括和纵向对比,量化分析城市化影响下三角洲典型沙田景观特征的演变机制。人工干预对沙田景观特征和生物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为垦殖、沙田农业生计活动、多样化的文化群体的生活实践等方面。珠江三角洲的农业地区城市化和农村人口向城市中心迁移已成为改变沙田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因素,不同程度的城镇化影响了沙田“城-水-田”的空间肌理及景观构成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沙田 景观特征 景观成因 生物文化多样性 保护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铊在水稻籽实-根系土间迁移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16
作者 温日阳 侯青叶 +2 位作者 杨忠芳 余涛 王佳鑫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9-519,共11页
铊(Tl)是一种典型的剧毒重金属元素,其环境行为及人体健康效应日益得到广泛关注,土壤Tl富集会对土壤环境、农作物生长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性。珠江三角洲作为土壤重金属富集的典型区域,当前研究主要聚集于Cu、Cd、Pb和As等元素,而... 铊(Tl)是一种典型的剧毒重金属元素,其环境行为及人体健康效应日益得到广泛关注,土壤Tl富集会对土壤环境、农作物生长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性。珠江三角洲作为土壤重金属富集的典型区域,当前研究主要聚集于Cu、Cd、Pb和As等元素,而对土壤Tl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生物富集能力及人体健康效应评价的研究较少。本文以珠江三角洲3种成土母质分布区的243套水稻籽实及其根系土样品为研究对象,揭示了水稻根系土Tl含量、生物富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采用美国环保署(US EPA)推荐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土壤Tl的人体非致癌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稻根系土Tl含量显著高于我国和广东省土壤Tl含量背景值,18.1%的水稻根系土Tl含量超过加拿大Tl环境质量标准值及瑞士农业土壤Tl标准值(1×10^(-6))。酸性岩浆岩与第四纪沉积物分布区水稻根系土Tl超标率明显高于陆源碎屑岩。水稻根系土Tl含量表现出与K_(2)O、Al_(2)O_(3)、Pb和Zn含量显著相关。综合分析认为珠江流域硫化物矿床风化剥蚀及开采活动是导致下游平原区土壤Tl等重金属元素富集的主要原因。全区20件水稻籽实Tl含量的平均值为0.35×10^(-3),均远低于德国食品安全规定的Tl可食用标准值,水稻籽实Tl生物富集系数主要与根系土Na_(2)O、Zn和Pb含量显著相关。每个样点的HQ值分级结果显示,研究区68%的儿童有中等健康风险,46%的成人有中等健康风险,儿童健康风险显著高于成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水稻 根系土 成土母质 人体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个高时空分辨率降水产品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多尺度精度评估 被引量:2
17
作者 麦杞莹 谭学志 +5 位作者 吴欣欣 刘丙军 杨芳 张明珠 温得平 马海青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1,共11页
基于2001—201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28个雨量站逐时实测降水数据,通过计算6个统计指标和研究不同降水事件的出现频率,分别在年、月和日3个尺度上评估了3种降水产品CMORPH、GPM和ERA5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精度。结果发现:①对比年、月、日3个... 基于2001—201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28个雨量站逐时实测降水数据,通过计算6个统计指标和研究不同降水事件的出现频率,分别在年、月和日3个尺度上评估了3种降水产品CMORPH、GPM和ERA5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精度。结果发现:①对比年、月、日3个时间尺度,3种降水产品在月尺度上均表现出与实测降水数据存在高度正线性关系,而在年和日尺度上的相关关系较弱;②日尺度下3种降水产品汛期的表现均比非汛期差,在干燥月份对降水事件的探测准确度较其他月份低,但误报率却是秋冬季较高,且沿海附近站点的误报率均较内陆站点高;③相较之下,GPM更能准确地反映出珠江三角洲地区降水量的时空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④CMORPH和GPM对各类型降水事件的估计能力均较好,能较好地反映实测降水数据对不同类型降水事件的贡献。总体而言,3种产品中,GPM最能反映珠江三角洲地区实际降水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精度评估 CMORPH GPM ERA5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情景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预测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绮桐 林锦耀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2-621,共10页
土地资源的有序开发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针对未来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估与预测,可以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参考。以珠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PLUS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土... 土地资源的有序开发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针对未来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估与预测,可以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参考。以珠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PLUS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结合InVEST模型对各情景下产水量、土壤保持量、生境质量、碳储量和水质净化服务及其变化进行预测,构建综合生态系统服务指数从空间上反映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分析2040年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1)PLUS模型模拟精度较高,可用于合理预测珠三角土地利用变化。(2)在自然发展情景下,仅土壤保持服务供给水平得到提高;在城市发展情景下,除水质净化服务损失严重外,其他服务供给损失变化与自然发展情景相似;在生态保护情景下,生境质量和碳储量提升幅度最大,而产水量下降幅度最大;在可持续发展情景下,水质净化能力损失最严重。(3)2040年不同情景下珠三角综合生态系统服务指数空间分布格局相似,与2020年相比,生态系统服务总体水平将有所提高,但整体上预测平均值较低。该研究可为未来珠三角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建议,为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管理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模拟 生态系统服务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PRD16孔微体生物记录与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重建 被引量:9
19
作者 庄畅 刘春莲 +2 位作者 吴洁 杨婷婷 殷鉴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8-132,138,共6页
对珠江三角洲PRD16孔的微体动物群进行了分析,共发现底栖有孔虫12属24种,介形类9属13种,它们可分别划分为3种生态类型。根据有孔虫和介形类微体动物群的分布特征、并结合岩性和沉积粒度特征,推断PRD16孔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化... 对珠江三角洲PRD16孔的微体动物群进行了分析,共发现底栖有孔虫12属24种,介形类9属13种,它们可分别划分为3种生态类型。根据有孔虫和介形类微体动物群的分布特征、并结合岩性和沉积粒度特征,推断PRD16孔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①34 600 cal a BP以前为河流相环境,形成了研究区最早的第四纪河床相砂砾沉积;②34 600~23 900 cal a BP推测为河口湾环境;③23 900~7 960 cal aBP受末次盛冰期影响,研究区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形成花斑黏土;④7 960~2 810 cal a BP为全新世大海侵时期,研究区为河口海湾环境,发育以广盐性有孔虫和中盐-多盐性介形类为主的微体动物群,其间发生了2次小规模海平面波动,受地块区域沉降作用影响,研究区在3 873 cal a BP左右水深达到最大,主要有孔虫和介形类属种的丰度达到全新世最高值;⑤2 810 cal a BP以来海平面持续下降,研究区由潮坪环境变为河口砂坝,随后河流作用增强,又逐渐变为河流冲积-潮上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有孔虫 介形类 晚第四纪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PRD05孔的高分辨率介形类记录与晚第四纪古环境重建 被引量:29
20
作者 刘春莲 Franz T Fursich +3 位作者 董艺辛 车晓光 陈亮 庄畅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13-322,共10页
对珠江三角洲西江河口附近PRD05孔(113°11′02″E,22°31′24″N)的岩性和介形类的高分辨率分析表明,受海平面变化和河流作用的影响,研究区晚第四纪经历了多次环境变化。26600aBP以前为河流环境,底部为河道沙砾沉积,随后水动... 对珠江三角洲西江河口附近PRD05孔(113°11′02″E,22°31′24″N)的岩性和介形类的高分辨率分析表明,受海平面变化和河流作用的影响,研究区晚第四纪经历了多次环境变化。26600aBP以前为河流环境,底部为河道沙砾沉积,随后水动力条件减弱,发育河漫滩沉积。26600—13400aBP前期发育泛滥平原相沉积,后期受末次冰期的影响,本区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泛滥平原相沉积的上部风化成杂色黏土。珠江口地区冰后期海侵应开始于约13400aBP。13400—9000aBP为海侵初期,本区形成沼泽相沉积。9000—4850aBP为全新世大海侵时期,本区为持续的河口海湾环境,发育以海相—半咸水型为主的介形类动物群,发生了3次小规模的海平面波动,导致水体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介形类动物群的组成和丰度。最大海侵发生于7500—7140aBP之间,PRD05孔主要介形类属种的丰度在这一阶段达到全新世最大值。4850aBP以来为持续海退期,河流作用增强,本区逐渐转变为上三角洲平原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介形类 高分辨率 晚第四纪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