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的栖息地生境特征及增殖放流点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赵亮 赵文贵 +3 位作者 成江 胡胜利 赵志超 刘国旺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75,共8页
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库建设、河道改道、堤防修建和水文调节等人类活动对鱼类栖息地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栖息环境恶化和大量栖息地的丧失。为了深入了解这种情况,选取长江上游保护区中段典型代表性朱沱站中4个典型河流断面近3 a的生境数据... 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库建设、河道改道、堤防修建和水文调节等人类活动对鱼类栖息地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栖息环境恶化和大量栖息地的丧失。为了深入了解这种情况,选取长江上游保护区中段典型代表性朱沱站中4个典型河流断面近3 a的生境数据,分析典型断面的水文特征、水文情势、水环境质量、流速、水深以及珍稀特有鱼类空间分布特征,获取全面的鱼类生境特征数据。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建设完善的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措施。研究发现,99%的珍稀特有鱼类信号采集于低流速区(0.0~1.4 m/s),其中80%左右的鱼类聚集在流速低于0.8 m/s的缓流区;在冬季越冬期间,鱼群位置点的水深平均值为44.28 m,最小值为15 m,最大值为57.47 m。长江上游的绝对水深在23~56 m之间时,不足以提供鱼类栖息。但在蓄水期,水位抬高进而在同时满足流速、水深和干扰少等条件下,能够改善珍稀特有鱼类的生存环境。通过研究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的生境特征,可以更好地了解鱼类的分布和迁徙规律,辅助合理规划和管理渔业资源。同时,研究增殖措施可以指导人工放流等管理行为,有助于恢复和增强鱼类种群,维持渔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珍稀特有鱼类 生境特征 鱼类栖息地 增殖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流段鱼类群落的结构特征研究
2
作者 徐杰 《江西农业》 2024年第23期188-190,共3页
该研究目的在于探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流段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生态保护策略。运用生物多样性指数与生态保护指标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保护区50种鱼的多样性、空间分布、年龄结构及生长率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发现虽然... 该研究目的在于探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流段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生态保护策略。运用生物多样性指数与生态保护指标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保护区50种鱼的多样性、空间分布、年龄结构及生长率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发现虽然该区鱼类群落多样性很高,但是栖息地丧失、水质污染以及外来物种入侵严重威胁着鱼类的生存。研究提出的栖息地恢复、水质管理及外来物种防控策略对增加鱼类群落多样性及恢复生态平衡有积极影响。同时指出栖息地恢复与水质管理对增加鱼类群落多样性至关重要,而外来物种的控制与本地物种的修复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该研究存在的局限性是缺少长期数据支持,今后研究可从长期监测与保护效果评估两方面作进一步探讨与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珍稀特有鱼类 鱼类群落结构 生态保护策略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南海水利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预测 被引量:14
3
作者 秦卫华 刘鲁君 +2 位作者 徐网谷 王智 蒋明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3-26,36,共5页
对拟建小南海水利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的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72.5km江段的水文情势发生改变,部分江段的结构和功能将遭受严重破坏,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 对拟建小南海水利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的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72.5km江段的水文情势发生改变,部分江段的结构和功能将遭受严重破坏,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等珍稀特有鱼类的产卵场和主要栖息地将直接减少。为最大限度减缓工程建设对保护区的影响,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南海水利工程 珍稀特有鱼类 自然保护区 生态影响 就地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处理建模的珍稀特有植物空间分布识别方法 被引量:8
4
作者 阚瑷珂 王绪本 +2 位作者 高志勇 汪刘艳 龚建辉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0-33,38,共5页
基于ArcGIS地理处理建模与模型集成技术,提出一种在生态环境GIS中整合植物生境建模的实现方法。依据提取经验知识中的生境因子建立模型,提供交互工具在电子地图上勾画调查范围,再由系统驱动生境模型完成植物空间分布识别。最后,对珠峰... 基于ArcGIS地理处理建模与模型集成技术,提出一种在生态环境GIS中整合植物生境建模的实现方法。依据提取经验知识中的生境因子建立模型,提供交互工具在电子地图上勾画调查范围,再由系统驱动生境模型完成植物空间分布识别。最后,对珠峰自然保护区3种珍稀特有树种分布进行了模型识别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地理处理的生境建模在大量基础资料匮乏的情况下,可对物种保护规划、资源量调查和估算、巡护路线制定等提供辅助和参考。同时,结合GIS实现建模工具集成,在模型运行效率、模型的交互性与可扩展性、模型集成的灵活度等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在实地调研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处理 模型集成 空间分布识别 珍稀特有树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电开发背景下长江上游保护区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实践 被引量:21
5
作者 孙志禹 张敏 陈永柏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8,共6页
鉴于金沙江下游水电工程可能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产生的生态影响,规划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投资3.82亿元用于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截至2013年底,各项工作均已按计划落实并取得显著成果。科学研究方面,已... 鉴于金沙江下游水电工程可能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产生的生态影响,规划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投资3.82亿元用于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截至2013年底,各项工作均已按计划落实并取得显著成果。科学研究方面,已从"珍稀特有鱼类生活史和人工繁殖技术"、"保护区环境因子变动特征及其对鱼类的影响"、"鱼类保护生物学与保护效果评估研究"、"水利工程建设与鱼类保护协调发展对策研究"四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并在几种特有鱼类人工繁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增殖放流方面,完成3个鱼类增殖放流站的建设,仅向家坝放流站就已累计放流珍稀特有鱼类72万尾。水生态监测方面,自2006年起每年开展保护区水生态系统尤其是鱼类资源的监测工作,8年间共监测到达氏鲟和胭脂鱼2种珍稀鱼类及46种特有鱼类。金沙江下游二期水电工程阶段,三峡集团计划进一步加强投入,在开展长期监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和推行符合该保护区特点的适应性管理对策,促进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珍稀特有鱼类 物种保护 增殖放流 保护区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家坝蓄水前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理完整性评价 被引量:8
6
作者 赵伟华 曹慧群 +1 位作者 黄茁 王振华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6-80,共5页
采用流量过程变异程度、高流量频率、高流量历时偏差、岸坡稳定性、栖息地类型多样性、底质类型多样性、河岸植被覆盖度、垂向透水性等8项指标对向家坝蓄水前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关键河段的物理完整性进行了评... 采用流量过程变异程度、高流量频率、高流量历时偏差、岸坡稳定性、栖息地类型多样性、底质类型多样性、河岸植被覆盖度、垂向透水性等8项指标对向家坝蓄水前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关键河段的物理完整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赤水河的物理完整性远高于长江干流,长江干流的3个河段中江津段的物理完整性较高,其次是宜宾和合江;向家坝蓄水前后,高流量频率、高流量历时偏差、栖息地类型多样性、垂向透水性等4项指标差异较大;向家坝蓄水对保护区关键河段水文过程,特别是脉冲流量及其持续时间、底质中值粒径和水深、流速的分布等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上游干支流物理完整性评价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家坝 蓄水 长江上游保护区 珍稀特有鱼类 物理完整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溪落渡水利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影响探讨 被引量:25
7
作者 张志英 袁野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62-63,共2页
关键词 水电站 长江上游 珍稀特有鱼类 鱼类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水文情势时空变化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尹正杰 许继军 +1 位作者 田辉伍 杨春花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7-43,共7页
为科学评价预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水文情势变化特征,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内的屏山、朱沱和寸滩3个水文站的实测逐日流量序列为基础,采用基于32个IHA指标的RVA方法,分析保护区水文情势的自然特征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 为科学评价预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水文情势变化特征,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内的屏山、朱沱和寸滩3个水文站的实测逐日流量序列为基础,采用基于32个IHA指标的RVA方法,分析保护区水文情势的自然特征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情况。并通过梯级水库联合调度运行模拟,研究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运行后保护区未来的水文情势变化。研究表明:上世纪80年代之前保护区的水文变化比较稳定;1990年后保护区水文情势变化有所增加;金沙江梯级水库运行后保护区屏山站的水文变化加剧,但朱沱和寸滩站的水文变化不大,显示保护区支流水量汇入显著减缓了水库调度对保护区中下游河段水文情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情势 水文变化 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特有植物掌叶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9
作者 曹丽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43-1045,共3页
掌叶木为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主要对掌叶木的分类学、形态学、生态学、分子系统学和保护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且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认为孢粉学、植物化学、种质保存、人工更新是今后的研究任务。
关键词 掌叶木 珍稀特有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DNA技术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鱼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0
10
作者 王梦 杨鑫 +5 位作者 王维 段聪 刘智皓 陈启亮 李英文 沈彦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6,共15页
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environmental DNA metabarcoding;eDNA metabarcoding)检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鱼类多样性,探索适用于长江鱼类多样性监测和保护的新方法,为后期长江“十年禁渔”效果评估提供一定的基础... 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environmental DNA metabarcoding;eDNA metabarcoding)检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鱼类多样性,探索适用于长江鱼类多样性监测和保护的新方法,为后期长江“十年禁渔”效果评估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研究于2021年3月在保护区重庆段共设置6个采样点,通过水样采集、eDNA捕获及提取、PCR扩增及测序和数据库对比分析等环境DNA宏条形码标准化分析流程来检测鱼类的多样性组成。结果表明保护区重庆段6个采样点中共检测出74种鱼类(不包括未鉴定到种水平的3属),隶属于6目16科52属,其中国家级保护鱼类2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0种,重庆市重点保护鱼类1种,外来物种8种。鲤属(Cyprinus)、鲫属(Carassius)、草鱼属(Ctenopharyngodon)和黄颡鱼属(Tachysurus)在各采样点均被检测到且为优势种。各样点鱼类组成的Alpha和Beta多样性的各项指数差异不大,表明保护区鱼类的生态结构较为均衡和稳定。总体上,在现阶段的长江流域鱼类资源监测中,可根据监测任务的需要,将环境DNA技术与传统的监测方法结合使用,用于快速调查长江流域鱼类的多样性组成及分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鱼类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 长江上游 珍稀特有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珍稀特有植物喜雨草的重新发现及补充描述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建军 黎明 +3 位作者 周大松 周辉 喻勋林 陆奇勇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470-1473,共4页
喜雨草,湖南珍稀特有植物,属唇形科单型属喜雨草属,自1918年8月韩马迪在湖南西南部武冈云山采到模式标本,并于1936年作为一个新属、新种发表后,其踪迹消失全无。该次报道为喜雨草被发现近100年后,在湖南宁远、通道、道县、新宁被重新发... 喜雨草,湖南珍稀特有植物,属唇形科单型属喜雨草属,自1918年8月韩马迪在湖南西南部武冈云山采到模式标本,并于1936年作为一个新属、新种发表后,其踪迹消失全无。该次报道为喜雨草被发现近100年后,在湖南宁远、通道、道县、新宁被重新发现。根据采集的标本和拍摄的照片,更正修改和补充了原形态描述,重新确定了该种花萼为3/2式,花冠颜色为白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雨草 湖南 再发现 珍稀特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电开发条件下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实践创新——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孙志禹 王殿常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7,共7页
为协调金沙江下游的水电开发与鱼类生态保护,国家设立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系统介绍了自2005年以来,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相关科研设计机构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在金沙江下游共同开展的保护区管理工作,工作内... 为协调金沙江下游的水电开发与鱼类生态保护,国家设立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系统介绍了自2005年以来,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相关科研设计机构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在金沙江下游共同开展的保护区管理工作,工作内容包括保护区机构与基础设施建设、渔民安置、鱼类增殖放流、水生态监测与生态保护相关科研等多个方面。在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中,参与各方首次构建了规划策划-实施运行-监测评估-管理改进(Plan-Do-Check-Act,PDCA)的适应性管理机制,开创了“企-政-地-研”多方共同参与的保护区工作格局。该管理机制的实践创新有效协调了水电开发与鱼类生态保护,秉持“生态优先”原则,贯彻“自然恢复”理念,为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各方良好协作、高效实时调整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珍稀特有鱼类 自然保护区 适应性管理 PD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圆口铜鱼人工驯养繁殖成功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晓东 危兆盖 +1 位作者 黄照 杨宝琴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68-269,共2页
日前从宜宾中华鲟研究所获悉,在该所向家坝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基地进行的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圆口铜鱼人工驯养繁殖取得成功。据该所科研人员鲁雪报介绍,从今年5月至今,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驯养的圆口铜鱼两次催产成功,两批获受精卵550... 日前从宜宾中华鲟研究所获悉,在该所向家坝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基地进行的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圆口铜鱼人工驯养繁殖取得成功。据该所科研人员鲁雪报介绍,从今年5月至今,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驯养的圆口铜鱼两次催产成功,两批获受精卵5500粒,出苗4000余尾,目前鱼苗已成功开口摄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特有鱼类 驯养繁殖 圆口铜鱼 人工 长江 科研人员 增殖放流 研究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溪落渡水利工程对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及珍稀特有鱼类的影响和对策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志英 袁野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0-21,共2页
关键词 溪落渡水利工程 长江上游 生态环境 珍稀特有鱼类 人工驯养繁殖场 人工繁殖放流站 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明山珍稀特有植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利用初探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卫阳 蒋建军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4639-4643,共5页
阳明山位于湖南省南部,地处南岭山脉北麓群山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其成为湖南省植物种类丰富、珍稀濒危植物分布较集中的地区。据调查统计,阳明山有维管植物219科、851属、1 921种,其中珍稀特有植物有86种,属国家一... 阳明山位于湖南省南部,地处南岭山脉北麓群山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其成为湖南省植物种类丰富、珍稀濒危植物分布较集中的地区。据调查统计,阳明山有维管植物219科、851属、1 921种,其中珍稀特有植物有86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植物有9种、二级保护的69种,列为稀有或渐危的植物23种,特有植物5种。还有中国特有植物属22属,占全国总数的1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特有植物 多样性 保护 阳明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繁殖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启动会在渝召开
16
作者 长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83-83,共1页
2012年7月1日,由中国三峡集团组织,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承担,长江水文上游局、长江科学院、清华大学协作开展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繁殖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启动会在渝召开。金沙江下游4个梯级电站的建设运行将改变长江上游... 2012年7月1日,由中国三峡集团组织,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承担,长江水文上游局、长江科学院、清华大学协作开展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繁殖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启动会在渝召开。金沙江下游4个梯级电站的建设运行将改变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河段的河流生态特性,进而对鱼类自然繁殖生长产生明显影响。因此,开展保护区珍稀特有鱼类繁殖生长的关键栖息地和关键环境因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鱼类繁殖 环境因子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生长 珍稀特有鱼类 长江科学院 金沙江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圆口铜鱼”人工驯养繁殖成功
17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16-217,共2页
6月10日,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在四川宜宾向家坝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长江特有鱼类圆口铜鱼人工驯养繁殖成功。据介绍,自今年5月开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驯养的圆口铜鱼两次催产成功,两批共获受精卵5... 6月10日,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在四川宜宾向家坝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长江特有鱼类圆口铜鱼人工驯养繁殖成功。据介绍,自今年5月开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驯养的圆口铜鱼两次催产成功,两批共获受精卵5500粒,出苗4000余尾,目前鱼苗已成功开口摄食。产后的亲鱼经过康复处理全部成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特有鱼类 驯养繁殖 圆口铜鱼 人工 长江 新闻发布会 增殖放流 集团公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渔业资源及渔业环境监测工作完成
18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7-67,共1页
根据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及保护区措施补偿项目工作安排,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于2008年-2010年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开展了珍稀特有鱼类、重要经济鱼类、鱼类早期资源及渔业环境监测。在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全力... 根据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及保护区措施补偿项目工作安排,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于2008年-2010年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开展了珍稀特有鱼类、重要经济鱼类、鱼类早期资源及渔业环境监测。在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全力配合下,共计投入人力334人次,圆满地完成了野外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特有鱼类 环境监测工作 渔业资源 长江上游 保护区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水产研究所 经济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行动规划调研组到贵州调研
19
作者 徐吟梅 《现代渔业信息》 2011年第7期31-31,共1页
6月上旬,由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牵头,以西南大学姚维志、苏胜齐、郑永华等教授及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官方代表杨波博士组成的调研组,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江段(以下简称“保护区“)的运行及管理情况... 6月上旬,由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牵头,以西南大学姚维志、苏胜齐、郑永华等教授及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官方代表杨波博士组成的调研组,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江段(以下简称“保护区“)的运行及管理情况进行全面调研,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保护区保护对象现状,研究编制《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行动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珍稀特有鱼类 长江上游 行动规划 调研 贵州 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 管理委员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圆口铜鱼人工驯养繁殖成功
20
《生物学教学》 2014年第11期74-74,共1页
据科学网2014年6月12日援引报道,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在四川宜宾向家坝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长江特有鱼类圆口铜鱼人工驯养繁殖成功。2014年5月开始。科研人员对驯养的圆口铜鱼两次催产成功,两批共获... 据科学网2014年6月12日援引报道,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在四川宜宾向家坝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长江特有鱼类圆口铜鱼人工驯养繁殖成功。2014年5月开始。科研人员对驯养的圆口铜鱼两次催产成功,两批共获受精卵5500粒,出苗4000余尾,目前鱼苗已成功开口摄食。产后亲鱼经过康复处理,全部成活。连续两次成功实现圆口铜鱼的人工繁殖,标志着该所已经成功掌握了圆口铜鱼人工驯养、繁殖的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特有鱼类 圆口铜鱼 驯养繁殖 人工繁殖 长江 新闻发布会 增殖放流 集团公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