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层一体”视角下的海洋研学活动设计——以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为例
1
作者 李智丽 马仁锋 +2 位作者 李莎 何钰莹 姜露露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1-64,共4页
在全球变暖等因素的影响下,全球珊瑚礁退化问题日益严峻。本文以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为例,运用“四层一体”方法分析陆海统筹视域下珊瑚礁保护的迫切性,挖掘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周边的海洋研学资源。本文设计了以“人海关系”为核心... 在全球变暖等因素的影响下,全球珊瑚礁退化问题日益严峻。本文以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为例,运用“四层一体”方法分析陆海统筹视域下珊瑚礁保护的迫切性,挖掘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周边的海洋研学资源。本文设计了以“人海关系”为核心的一系列海洋研学活动,引导学生走近珊瑚礁,全面了解珊瑚礁的生存困境,认识到适时退海以恢复海洋生态的窗口期的举措,旨在切实提高学生的海洋保护意识,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并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层一体 海洋研学 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 海洋地理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礁栖生物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丽荣 陈锐球 赵焕庭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6-62,共7页
综合2000、2004年的调查结果,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内有造礁石珊瑚12科42种,而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内珊瑚礁低潮带至潮下带上部的8个断面10个站的大型底栖生物有8类45科101种,其中大多数种类属于印度—太平洋热带区系。优势... 综合2000、2004年的调查结果,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内有造礁石珊瑚12科42种,而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内珊瑚礁低潮带至潮下带上部的8个断面10个站的大型底栖生物有8类45科101种,其中大多数种类属于印度—太平洋热带区系。优势类群是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底栖生物的平均生物量、栖息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分别是1043.37 g/m2、692.37个/m2和5.5228。位于保护区南部核心区的断面Ⅰ和Ⅱ有着最高的多样性(5.1389和5.0077)和均匀度(0.9470和0.9286),而其他分属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的6个断面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差异不大。总体上看,造礁石珊瑚和珊瑚礁的存在为其他底栖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丰富了本区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礁栖生物 珊瑚礁自然保护 雷州半岛 徐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可培养富脂海洋微藻的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晓红 黄永梅 +3 位作者 兰柳波 詹静婷 江黎明 罗辉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4期52-61,共10页
从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20°10′–20°27′N,109°50′–109°24′E)潮间带采集海水和泥沙样品,用f/2-medium培养液富集培养其中的海洋微藻,采用基于96孔板的"稀释分配"结合"微吸管剔除"的方法分离培养海洋微藻... 从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20°10′–20°27′N,109°50′–109°24′E)潮间带采集海水和泥沙样品,用f/2-medium培养液富集培养其中的海洋微藻,采用基于96孔板的"稀释分配"结合"微吸管剔除"的方法分离培养海洋微藻,采用微藻形态学观察、18S rDNA序列分析及其系统进化树构建的方法分析鉴定分离培养的藻株,采用尼罗红染色法检测和分析海洋微藻细胞中的脂质。目的就是要分析研究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潮间带可培养富脂海洋微藻的生物多样性,为富脂海洋微藻的研究开发奠定基础。结果分离、培养、鉴定并储藏了118株海洋微藻(Genbank登录号为KU561102-KU561219),含48个种,分布于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和定鞭金藻门(Haptophyta)3个门的6纲、22目、24个科、28个属。其中,有37株为富脂微藻,含22个种,分布于硅藻门和绿藻门2个门的4纲、11目、12个科、16个属;优势属为双眉藻属(Amphora),含22株,占分离培养藻株的18.6%;含脂量最高的种群为辐节藻属(Stauroneis),含Stauroneis anceps,Stauroneis gracilior,和2株Stauroneis kriegeri,共4株海洋微藻。这表明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潮间带可培养的富脂海洋微藻的物种丰富多样,可能是发掘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生物柴油的理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 海洋微藻 稀释分离技术 生物多样性 富脂 尼罗红染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珊瑚礁资源的多样性 被引量:10
4
作者 吴川良 李长青 +4 位作者 张文勇 耿涛年 李颖 刘亚星 田晶晶 《热带生物学报》 2019年第1期14-21,共8页
根据2012—2016年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珊瑚礁资源以及水质的监控数据,探讨5年内保护区珊瑚礁资源多样性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造礁石珊瑚种类保持在50余种,与2009年前相比,种类数有所下降;到2016年该区域石珊瑚平均覆盖率恢复到... 根据2012—2016年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珊瑚礁资源以及水质的监控数据,探讨5年内保护区珊瑚礁资源多样性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造礁石珊瑚种类保持在50余种,与2009年前相比,种类数有所下降;到2016年该区域石珊瑚平均覆盖率恢复到24%,死珊瑚平均覆盖率较低,未发现或很少有病害发生;礁石底质平均覆盖度几乎达到60%;珊瑚补充量从2015年开始有明显上升;2012—2016年,优势种有丛生盔形珊瑚、澄黄滨珊瑚、多孔鹿角珊瑚、二异角孔珊瑚、精巧扁脑珊瑚、鹿角杯形珊瑚和十字牡丹珊瑚;结合历史数据显示保护区内珊瑚群落结构存在由分枝状逐渐向团块状珊瑚转变的趋势;海水水质均在第1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范围内。总体而言,保护区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珊瑚礁资源正处于逐渐恢复的过程,在无人为条件影响的情况下,有望得以全面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 珊瑚礁 多样性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凤凰岛造礁石珊瑚迁移效果研究
5
作者 张浴阳 刘骋跃 +4 位作者 俞晓磊 罗勇 周天成 练健生 黄晖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7-186,共10页
造礁石珊瑚既是构成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功能生物,也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其数量的快速衰退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近年来我国对造礁石珊瑚以及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正在逐步加强。海岸工程易对周边的珊瑚礁造成严重影响,实施保护... 造礁石珊瑚既是构成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功能生物,也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其数量的快速衰退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近年来我国对造礁石珊瑚以及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正在逐步加强。海岸工程易对周边的珊瑚礁造成严重影响,实施保护性迁移是降低工程对造礁石珊瑚影响的重要手段。为研究海南热带海域造礁石珊瑚迁移方法以及迁移保护的效果,我们对三亚凤凰岛二期项目拆除工程影响海域内的造礁石珊瑚实施了保护性迁移及监测。迁移造礁石珊瑚个体共计16634株,包括鹿角珊瑚属、牡丹珊瑚属、滨珊瑚属等18属造礁石珊瑚种类。迁移个体分别迁移至鹿回头海域6210株与西岛海域10424株。迁移珊瑚采用了三种移植方法,分别为铆钉移植、小型移植礁体移植与直接摆放。在迁移至鹿回头和西岛两地8个月后,迁移珊瑚平均存活率均在80%以上,两地迁移珊瑚的总存活率为86.24%。调查的结果显示,铆钉移植的方法存活率最高,小型移植礁体和直接摆放的两种移植方法存活率稍低。迁移至西岛的珊瑚8个月平均生长了3.03cm,的增长率为23.31%,而鹿回头迁入的珊瑚平均生长了6.15cm,增长率为58.74%,高于迁移至西岛的珊瑚。迁移采用的三种移植方法的8个月的存活率均高于75%,并且珊瑚的生长速率较好,说明珊瑚适应迁入区环境。由以上结果来看,此次保护性迁移珊瑚数量多,涉及的珊瑚种类广,在迁移后经受过两次台风的影响,迁移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中,珊瑚迁移的效果达到了保护受拆除工程影响的造礁石珊瑚的目的,可为未来的珊瑚迁移性保护提供重要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礁石珊瑚 珊瑚礁保护 珊瑚迁移 三亚珊瑚礁 凤凰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第一批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 被引量:1
6
作者 杜春松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58-59,共2页
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保护海洋自然资源和环境,在海域、海岛、海岸带以及河口区划出一定范围,加以保护的区域。
关键词 海洋自然保护 海洋自然资源 环境 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 三亚珊瑚礁海洋自然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砗磲研究现状及在我国南海开展养殖的前景 被引量:14
7
作者 周勤 王玉芬 姜秀凤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7-93,共7页
砗磲是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砗磲科生物的统称,广泛分布于热带珊瑚礁海域。20世纪八九十年代,澳大利亚、美国以及菲律宾等太平洋岛屿国家集中开展了砗磲增养殖及与之相关的生理、生态和经济学等基础研究。砗磲通过与其共生的虫黄藻获得营养... 砗磲是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砗磲科生物的统称,广泛分布于热带珊瑚礁海域。20世纪八九十年代,澳大利亚、美国以及菲律宾等太平洋岛屿国家集中开展了砗磲增养殖及与之相关的生理、生态和经济学等基础研究。砗磲通过与其共生的虫黄藻获得营养,这一特性使得砗磲生长速度极快。砗磲的单位面积保有量可达400t·hm-2,使得它们在热带珊瑚礁海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养殖意义。不仅如此,砗磲在其生长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珊瑚礁修复价值以及碳汇渔业价值对于海洋开发和保护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我国南海拥有环境优越的广阔热带海域,可开展砗磲养殖的面积达3000km2以上。结合以上认识,作者认为砗磲养殖具有形成热带海洋贝类养殖重大产业的潜力,可以为我国南海珊瑚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砗磲 增养殖 南海 珊瑚礁保护 碳汇渔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三沙发现世界最深海洋蓝洞
8
《海洋与渔业》 2016年第8期16-16,共1页
经海南省三沙市和专家组评审,三沙航迹珊瑚礁保护研究所日前对外宣布,西沙“永乐龙洞”探明深度为300.89米,超过巴哈马长岛202米的海洋蓝洞,成为世界已知最深的海洋蓝洞。
关键词 海南省 海洋 世界 沙发 珊瑚礁保护 专家组 研究所 巴哈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沿海海洋微藻及其多糖、脂类和蛋白藻株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黄永梅 杨晓红 +3 位作者 兰柳波 詹静婷 罗辉 江黎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80-1090,共11页
从硇洲岛和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潮间带采集的海水和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培养海洋微藻,筛选其中富含多糖、脂类或蛋白质的藻株。采用形态学观察、18S r DNA序列比较及其系统发育分析法,对分离培养的海洋微藻及其富含多糖、脂类或蛋白质的... 从硇洲岛和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潮间带采集的海水和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培养海洋微藻,筛选其中富含多糖、脂类或蛋白质的藻株。采用形态学观察、18S r DNA序列比较及其系统发育分析法,对分离培养的海洋微藻及其富含多糖、脂类或蛋白质的藻株进行分类鉴定和生物多样性分析。分离、培养、鉴定并储藏了189株海洋微藻,归属于65个种,分布于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定鞭藻门(Haptophyta)和红藻门(Rhodophyta)的9纲、25目、30个科、38个属;其中多糖含量较高的46株海洋微藻,分布于25个种,20个属;脂类含量较高的46株海洋微藻,分布于32个种,15个属;蛋白含量较高的46株海洋微藻,分布于28个种,18个属。结果表明硇洲岛和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潮间带可培养的海洋微藻及其富含多糖、脂类和蛋白质藻株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在新型药物、活性天然产物、功能食品和饲料及其添加剂的发掘等方面具有良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硇洲岛 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 海洋微藻 多糖 脂类 蛋白质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