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8篇文章
< 1 2 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分散剂对剑麻纤维/长玻纤/聚丙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罗崇禧 陆绍荣 +1 位作者 郭栋 刘括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0-83,88,共5页
以自制超支化分散剂(HBD)为改性剂,制备剑麻纤维(SF)/长玻纤(LGF)/聚丙烯(PP)复合材料,探讨超分散剂对SF/LGF/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结晶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SF/LGF/PP复合材料的冲击断面形貌,分析纤维与聚丙烯... 以自制超支化分散剂(HBD)为改性剂,制备剑麻纤维(SF)/长玻纤(LGF)/聚丙烯(PP)复合材料,探讨超分散剂对SF/LGF/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结晶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SF/LGF/PP复合材料的冲击断面形貌,分析纤维与聚丙烯树脂的界面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经HBD改性后的SF/LGF/PP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弯曲强度分别比未经分散剂改性的复合材料提高了35.2%和6%,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聚丙烯相的结晶速率和结晶度有所提高,HBD的加入使得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提高,损耗系数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超支化分散剂 剑麻纤维 玻璃纤维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心玻璃微珠/石墨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2
作者 于淼 沈剑 +2 位作者 王秀娟 杨乐庭 凤仪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27,共7页
以表面改性后的石墨和空心玻璃微珠(HGB)为填料,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空心玻璃微珠/石墨/聚丙烯(PP)复合材料,研究不同石墨含量对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探究2种填料的协同效应以及在不同负载下复合材料的摩擦学响应,并探讨相关机制... 以表面改性后的石墨和空心玻璃微珠(HGB)为填料,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空心玻璃微珠/石墨/聚丙烯(PP)复合材料,研究不同石墨含量对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探究2种填料的协同效应以及在不同负载下复合材料的摩擦学响应,并探讨相关机制。结果表明:添加HGB和石墨可以促进PP的结晶过程,也均能有效提高PP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HGB和石墨的协同效应可以改善PP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当HGB含量一定时,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和磨损量随石墨含量的增加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当石墨质量分数为4%时,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最低,磨损质量损失最少;其他工况条件一定时,复合材料在200 N负载下的耐磨损效果较好;添加HGB和石墨后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由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为主转变为以磨粒磨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复合材料 空心玻璃微珠 石墨 摩擦磨损性能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聚烯烃弹性体复合材料空间电荷和电导特性
3
作者 曹丹 梁启璐 +6 位作者 展云鹏 侯帅 廖雁群 曹安瑛 何伟 吴锴 吕泽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69,共10页
针对聚丙烯(PP)经弹性体增韧后力学和电学性能发生变化,引入弹性体导致材料电学性能下降的问题,采用共混法在PP基体中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聚烯烃弹性体(POE)。结合复合材料力学及绝缘性能研究,提出力-电综合性能最优的POE配比,又进一步... 针对聚丙烯(PP)经弹性体增韧后力学和电学性能发生变化,引入弹性体导致材料电学性能下降的问题,采用共混法在PP基体中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聚烯烃弹性体(POE)。结合复合材料力学及绝缘性能研究,提出力-电综合性能最优的POE配比,又进一步结合复合材料微观形貌、热转变特征及绝缘性能,分析高温下PP/POE复合材料的空间电荷积聚和电荷输运特性。研究发现,随着POE含量的增加,PP/POE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降低,直流击穿场强随POE含量的增加下降,高电场下w_(POE)为40%复合材料的电导率是所有复合材料中最低的,约为PP电导率的3倍,其他复合材料电导率比PP大一个数量级,20℃下,w_(POE)分别为50%、60%复合材料的异极性电荷积累量较大。高温下,PP和w_(POE)为40%复合材料直流击穿场强随温度升高下降,PP空间电荷性能较稳定,w_(POE)为40%复合材料空间电荷积聚量随温度升高增加,尤其在60℃以上,内部空间电荷量剧增。研究揭示了PP/POE复合材料在高温下的空间电荷积聚和电导剧增,这是限制其绝缘性能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聚烯烃弹性体复合材料 空间电荷 电导 击穿场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氧化铝/石墨烯导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4
作者 王锴 曾伟强 +3 位作者 吴方娟 黄海涛 范新凤 方辉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2,共5页
电子设备的快速散热为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丙烯(PP)/氧化铝(Al_(2)O_(3))/石墨烯(GNP)三元复合材料,研究了改性氧化铝(m-Al_(2)O_(3))和GNP含量对其导热性能和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_(... 电子设备的快速散热为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丙烯(PP)/氧化铝(Al_(2)O_(3))/石墨烯(GNP)三元复合材料,研究了改性氧化铝(m-Al_(2)O_(3))和GNP含量对其导热性能和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_(2)O_(3)改性后,能改善填料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及GNP的团聚现象,在PP/m-Al_(2)O_(3)复合材料中加入少量GNP,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和拉伸性能均得到明显提升。当加入GNP的含量为7%时,PP/m-Al_(2)O_(3)/GNP复合材料的热导率达到最大,其值为2.65 W/(m·K),与纯PP和PP/Al_(2)O_(3)复合材料相比,分别提升了1225%、244%。采用红外热成像仪对样品的导热性能进行分析发现,在相同加热条件下,热导率较高的样品表面迅速升温。同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达到25.2 MPa和9.5 G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聚丙烯 热导率 氧化铝 石墨烯 熔融共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纤布增强空心SiO_(2)球填充聚烯烃复合材料研究
5
作者 张伟 冯春明 +2 位作者 张立欣 李强 靳绍贤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1,48,共4页
采用沉淀聚合、溶胶-凝胶反应、高温灼烧、硅烷偶联剂改性制备了表面键联有碳碳双键的空心SiO_(2)微球;然后将其加入聚烯烃胶液中,搅拌分散均匀;将玻纤布浸入复合胶液,经烘干叠层热压后,制备了玻纤布增强空心SiO_(2)微球填充聚烯烃复合... 采用沉淀聚合、溶胶-凝胶反应、高温灼烧、硅烷偶联剂改性制备了表面键联有碳碳双键的空心SiO_(2)微球;然后将其加入聚烯烃胶液中,搅拌分散均匀;将玻纤布浸入复合胶液,经烘干叠层热压后,制备了玻纤布增强空心SiO_(2)微球填充聚烯烃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空心微球含量的增加,聚烯烃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吸水率逐渐升高,抗剥离强度逐渐降低。当空心微球与聚烯烃的质量比为3:1时,聚烯烃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最小,分别为2.75和2.62×10^(-3),吸水率为0.066%,抗剥离强度为0.86 N/mm,可满足微波基板材料的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纤 空心SiO_(2) 微球 聚烯烃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陶永亮 曾成均 《世界竹藤通讯》 2024年第5期111-116,共6页
竹材是绿色、低碳、可降解生物质材料,是塑料的最佳替代品。竹纤维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密度小、绿色环保、比强度高等特点,与聚丙烯复合形成的竹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兼有竹材和塑料的优点,是一种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材料,是“... 竹材是绿色、低碳、可降解生物质材料,是塑料的最佳替代品。竹纤维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密度小、绿色环保、比强度高等特点,与聚丙烯复合形成的竹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兼有竹材和塑料的优点,是一种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材料,是“以竹代塑”产品开发的低碳材料来源。文中综述了竹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在材料特性、制备方法、性能测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的应用现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及应用潜力,以期为“以竹代塑”创新产品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纤维 聚丙烯 复合材料 以竹代塑 汽车内饰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纤/聚丙烯直接注射成型及工艺参数影响研究
7
作者 武明生 侯震 +2 位作者 郑硕鵾 金志明 张亚军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7-272,共6页
采用纤维直接喂入注射成型(DFFIM)“一步法”工艺制备了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GF/PP),研究了注射速度和塑化温度对DFFIM制备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与“两步法”技术进行实验对比探究DFFIM技术的优势。结果表明:当注射速度从5 ... 采用纤维直接喂入注射成型(DFFIM)“一步法”工艺制备了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GF/PP),研究了注射速度和塑化温度对DFFIM制备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与“两步法”技术进行实验对比探究DFFIM技术的优势。结果表明:当注射速度从5 mm/s增加到45 mm/s时,GF/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注射速度为15 mm/s时拉伸、弯曲和无缺口冲击强度分别取得最大值95.0 MPa、133.9 MPa和61.7 kJ/m^(2);塑化温度从205℃增加到250℃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逐渐提高,当塑化温度继续增加到265℃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和冲击强度增强趋势大幅降低,而弯曲强度由250℃时的133.9 MPa降低到132.9 MPa。与“两步法”成型技术相比,DFFIM制备的GF/PP复合材料有明显的纤维长度优势,但玻纤含量超过30%以后,其力学性能低于长玻纤增强聚丙烯(L-GFPP)粒料通过“两步法”制备的复合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直接喂入注射成型 两步法 玻纤/聚丙烯复合材料 工艺参数 纤维长度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偶联剂改性聚丙烯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孙嘉琦 刘曦 +3 位作者 王传林 苏芝棋 鲁鑫 麦靖敏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55-2362,2371,共9页
本文使用不同类型(KH550和KH560)和不同浓度(0.5%、1.0%、1.5%和2.0%,质量分数)的SCA对聚丙烯纤维(PPF)进行表面改性,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抗折试验,研究了SCA改性聚丙烯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承压能力,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改性... 本文使用不同类型(KH550和KH560)和不同浓度(0.5%、1.0%、1.5%和2.0%,质量分数)的SCA对聚丙烯纤维(PPF)进行表面改性,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抗折试验,研究了SCA改性聚丙烯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承压能力,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改性后的聚丙烯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进行了微观表征。结果表明:KH560改性聚丙烯纤维对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流动度影响较大,KH550次之;整体上,SCA浓度越接近1.5%,对聚丙烯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流动度的影响越大;随着KH550浓度增大,水泥基复合材料孔隙率总体呈降低趋势,随着KH560浓度增大,水泥基复合材料孔隙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并且浓度为1.5%时孔隙率最小;两种SCA均提高了PPF表面的粗糙度,并能在PPF-SCA-基体界面实现化学键连接;两种SCA对聚丙烯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折强度的影响较小,但能有效提高抗压强度。总体而言,KH550改性效果优于KH5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烷偶联剂 聚丙烯纤维 水泥基复合材料 表面改性 力学性能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单轴拉伸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贾毅 赵强 +3 位作者 韦朝宽 宋浩博 李唐伟 沈先桃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061-4071,共11页
聚丙烯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PP-ECC)是具有良好性能且成本低、应用前景广的延性材料。本文通过单轴拉伸试验,讨论不同纤维掺量对PP-ECC受拉力学性能(初裂应力应变、峰值应力应变、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和弹性模量)的影响。根据单轴拉伸... 聚丙烯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PP-ECC)是具有良好性能且成本低、应用前景广的延性材料。本文通过单轴拉伸试验,讨论不同纤维掺量对PP-ECC受拉力学性能(初裂应力应变、峰值应力应变、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和弹性模量)的影响。根据单轴拉伸的试验结果,参考现有的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CC)损伤本构模型和损伤理论,定义损伤因子,构建PP-ECC抗拉特征的损伤本构模型,并对损伤因子拟合函数进行改进,损伤因子的拟合函数选用了一元六次函数,利用Origin和Matlab程序辅助计算和识别损伤因子函数中的相关参数。经过优化的本构模型与试验结果的一致性更高,模型的精确度有了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 聚丙烯纤维 单轴拉伸 损伤因子 本构模型 应力-应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P对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周武雷 潘惠平 +1 位作者 张道海 秦舒浩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5-47,102,共4页
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采用熔体浸渍工艺制备,研究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对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DCP用量的增加,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缺口冲击强度、弯曲模量均先增加后降低,... 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采用熔体浸渍工艺制备,研究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对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DCP用量的增加,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缺口冲击强度、弯曲模量均先增加后降低,通过动态力学性能和形态分析得出,当DCP添加量为0.4%时,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缺口冲击强度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过氧化二异丙苯 玻纤 复合材料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注塑成型工艺优化 被引量:14
11
作者 蒋爱云 张保丰 +2 位作者 贾智慧 周雪松 匡培东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5-89,共5页
通过熔融浸渍包覆工艺,制备玻纤含量为40%的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LGFRPP)粒料,选择注塑温度、注射压力以及注射速率作为试验的3个因子,将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及冲击强度作为评价指标,利用正交实验设计的方法对LGFRPP的注塑成型工艺... 通过熔融浸渍包覆工艺,制备玻纤含量为40%的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LGFRPP)粒料,选择注塑温度、注射压力以及注射速率作为试验的3个因子,将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及冲击强度作为评价指标,利用正交实验设计的方法对LGFRPP的注塑成型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了各注塑工艺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到最佳注塑成型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对拉伸性能影响最显著的是注射速率,对弯曲性能影响最显著的是注塑温度,对冲击强度影响最显著的是注射压力;采用综合平衡原则,结合拉伸、弯曲和冲击性能,得到含量为40%的LGFRPP复合材料的最佳注塑成型条件为注塑温度250℃,注射压力40 MPa,注射速度6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材料的拉伸强度为132. 02 MPa,弯曲强度为200. 38 MPa,冲击强度为59. 34 k J/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 注塑成型工艺 优化 正交实验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53
12
作者 张宁 李忠恒 +2 位作者 陶宇 赖铭 陶国良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9-32,共4页
研究了长玻璃纤维/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纤维在基体中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长玻纤在基体中呈现三维空间交叉分布,这种结构大幅度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硬度及软化点温度;玻纤的长度和用量对三维交叉结构的形成有很... 研究了长玻璃纤维/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纤维在基体中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长玻纤在基体中呈现三维空间交叉分布,这种结构大幅度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硬度及软化点温度;玻纤的长度和用量对三维交叉结构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偶联剂KH-550处理玻纤表面后,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 长玻璃纤维 聚丙烯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比较 被引量:16
13
作者 庄辉 刘学习 +2 位作者 任璞 李宾 戴干策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4-26,共3页
采用自主开发的在线混合设备制备了LFT-PP。研究了LFT-PP中纤维用量对纤维长度的影响,并与短纤维、纤维毡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LFT-PP中,纤维长度在7~10mm之间。低纤维用量时,纤维长度基本相同;高纤维用... 采用自主开发的在线混合设备制备了LFT-PP。研究了LFT-PP中纤维用量对纤维长度的影响,并与短纤维、纤维毡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LFT-PP中,纤维长度在7~10mm之间。低纤维用量时,纤维长度基本相同;高纤维用量时,由于纤维/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纤维长度降低。与SGF-PP和GMT-PP比较,除了拉伸强度略低于GMT-PP,冲击强度接近于GMT-PP,LFT-PP的其他力学性能如弯曲强度、模量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纤维 聚丙烯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收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 被引量:4
14
作者 游一兰 贺国文 +3 位作者 孟洪量 马德崇 肖春光 张园园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8-143,共6页
采用硅烷偶联剂和硬脂酸对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进行了复合改性,再通过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制备了回收聚丙烯(RPP)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表明,改性nano-SiO2有良好的疏水亲油性能和良好的分散效果。随着改性nano-SiO2质量分数的增加,RP... 采用硅烷偶联剂和硬脂酸对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进行了复合改性,再通过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制备了回收聚丙烯(RPP)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表明,改性nano-SiO2有良好的疏水亲油性能和良好的分散效果。随着改性nano-SiO2质量分数的增加,RPP纳米复合材料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当改性nano-SiO2的质量分数为1%时,复合材料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达到最大值。当改性nano-SiO2的质量分数仅为0.5%时,RPP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22.23 kJ/m^(2),比0.5%未改性nano-SiO2/RPP的缺口冲击强度提高了134.99%。随着改性nano-SiO2质量分数的不断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呈先增大后下降的趋势,3%改性nano-SiO2/RPP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20.6 MPa。当红磷(RP)的质量分数为20%,改性nanoSiO2的质量分数为2%和3%时,RPP复合材料的阻燃级别达到UL94 V-0级。通过研究改性nano-SiO2对RPP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为回收聚烯烃材料的高质化再生利用提供了价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收聚丙烯 纳米二氧化硅 红磷 力学性能 阻燃性能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魔芋葡甘聚糖协同碳酸钙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15
作者 李美宁 苏澈 +4 位作者 王芹 潘少雄 孙意岚 庞杰 翁柏鸿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15,共6页
目的拟在利用天然可降解高分子替代部分聚丙烯(PP)制备一种新型复合材料。方法采用聚丙烯作为复合材料的基质,向基质中加入魔芋葡甘聚糖(KGM)、碳酸钙(CaCO_(3)),并按照一定比例通过桌面挤出机混溶挤出制粒,再将半成品颗粒利用注塑机注... 目的拟在利用天然可降解高分子替代部分聚丙烯(PP)制备一种新型复合材料。方法采用聚丙烯作为复合材料的基质,向基质中加入魔芋葡甘聚糖(KGM)、碳酸钙(CaCO_(3)),并按照一定比例通过桌面挤出机混溶挤出制粒,再将半成品颗粒利用注塑机注塑成型制备成PP/KGM/CaCO_(3)复合材料,同时探究KGM、CaCO_(3)对PP/KGM/CaCO_(3)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和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通过单因素实验可知,当KGM体积分数为10%、CaCO_(3)体积分数为5%时,PP/KGM/CaCO_(3)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优。结论该复合材料相互融合程度较好,抗冲击和伸强度较高,安全系数较好,可应用于食品包装和生活用品行业领域。本研究可为KGM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芋葡甘聚糖 聚丙烯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上浆处理的碳纤维/聚丙烯纤维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毛敬侨 胡怡玲 +1 位作者 庞优 阳玉球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2-38,共7页
碳纤维/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因其综合性能好、耐变形、可循环利用等优异性能在复合材料领域拥有良好前景,界面作为两相的过渡区域,起到应力传递作用,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通常采用上浆剂使碳纤维表面改性,从而提高界面结... 碳纤维/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因其综合性能好、耐变形、可循环利用等优异性能在复合材料领域拥有良好前景,界面作为两相的过渡区域,起到应力传递作用,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通常采用上浆剂使碳纤维表面改性,从而提高界面结合能力。本文针对一种碳纤维/聚丙烯混合毡进行上浆,采用模压成型制备复合材料。通过透气性、透光性测试分析了上浆均匀性和对混合毡结构的效果,通过拉伸、弯曲及冲击试验研究了上浆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效果,并分析了上浆剂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上浆后,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了22.52%,弯曲强度提高了7.57%,冲击强度提高了39.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聚丙烯 上浆剂 界面改性 力学性能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氧化锆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介电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国江 许梦伊 +5 位作者 李辉 黄想 林浩 姜胜宝 陈尚 陈程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48,共5页
通过乳液包覆法对氧化锆(ZrO_(2))粉末进行表面改性,以提高其在聚丙烯(PP)基体中的分散性,继而探究改性聚丙烯/氧化锆复合材料(PP/g-ZrO_(2))的介电性能、热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1 kHz测试频率下时,当g-ZrO_(2)添加含量为50%时,P... 通过乳液包覆法对氧化锆(ZrO_(2))粉末进行表面改性,以提高其在聚丙烯(PP)基体中的分散性,继而探究改性聚丙烯/氧化锆复合材料(PP/g-ZrO_(2))的介电性能、热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1 kHz测试频率下时,当g-ZrO_(2)添加含量为50%时,PP/g-ZrO_(2)的介电常数提高至4.28,介电损耗缓慢提升;此外,改性后复合材料在400℃时的热稳定性明显提高,当g-ZrO_(2)添加量为20%时,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可达38.33 MPa,结合改性前后ZrO_(2)在PP基体中的团聚状态分析,当ZrO_(2)填料添加量为30%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锆 聚丙烯 介电性能 热稳定性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刘琳 黄诚珑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2-46,共5页
使用熔融浸渍法制备了长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LFTPP–G),研究了不同纤维含量、不同牵引速度及不同相容剂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添加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玻璃纤维在复合材料体系中起增强增韧作用,复合... 使用熔融浸渍法制备了长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LFTPP–G),研究了不同纤维含量、不同牵引速度及不同相容剂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添加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玻璃纤维在复合材料体系中起增强增韧作用,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随纤维含量增加而升高;提高牵引速度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纤维分散性能随之降低;相容剂PP-g-MAH的加入改善了玻璃纤维与树脂的界面结合。当使用自制的浸渍装置且玻璃纤维质量分数为50%、牵引速度为30 m/min、相容剂PP-g-MAH质量分数2%时,制得LFTPP–G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其缺口冲击强度相较于纯聚丙烯树脂提高了13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纤维分散 界面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玻纤增强聚丙烯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备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风能叶片的模具设计和注射成型 被引量:7
19
作者 方鲲 吴丝竹 +3 位作者 黄永强 张顺来 皮开红 俞红鹰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0-116,共7页
对长玻纤增强聚丙烯(LFT-PP)和短玻纤增强聚酰胺(SFT-PA6)的性能进行了测试与比较。常温时(23℃),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前者比后者提高3.44%,吸水率后者比前者高100%,模收缩率前者比后者低10%;低温时(-30℃),前者的冲击强度提高了16%~24... 对长玻纤增强聚丙烯(LFT-PP)和短玻纤增强聚酰胺(SFT-PA6)的性能进行了测试与比较。常温时(23℃),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前者比后者提高3.44%,吸水率后者比前者高100%,模收缩率前者比后者低10%;低温时(-30℃),前者的冲击强度提高了16%~24%。通过优化的模具设计、模流数值计算分析和注塑工艺条件实验,选择最佳注塑工艺参数制备LFT-PP叶片,可使叶片疲劳断裂强度的最大静载荷测试值达到150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玻璃纤维 热塑性复合材料 注射成型 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及本构表征
20
作者 葛宇静 白春玉 +2 位作者 惠旭龙 曹乐 郭亚周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9701-9709,共9页
为研究聚丙烯(polypropylene,PP)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PP-TD20、PP+EPDM-TD20和PP-LGF203种材料在准静态和中应变率下的拉伸力学性能测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TD20和LGF20的加入分别将PP基体的强度极限提升约1倍和3.2倍,三元乙... 为研究聚丙烯(polypropylene,PP)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PP-TD20、PP+EPDM-TD20和PP-LGF203种材料在准静态和中应变率下的拉伸力学性能测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TD20和LGF20的加入分别将PP基体的强度极限提升约1倍和3.2倍,三元乙丙橡胶(ethylene propylene diene monomer,EPDM)在韧性方面起到显著增强作用,PP-TD20和PP+EPDM-TD20仍表现为韧性,而PP-LGF20改变为脆性材料。3种材料在弹性和塑性阶段均表现出较强的应变率敏感性,刚度、流动应力、屈服强度和强度极限随着应变率的增加而增大。采用修正的ZWT(Zhu-Wang-Tang)模型和修正的J-C(Johnson-Cook)模型构建几种材料的动态本构关系,识别模型参数,拟合的曲线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这两种模型能够准确反映材料的动态力学行为。由修正的ZWT模型推广获得三维应力状态下的本构方程,编写VUMAT子程序,数值模拟得到的载荷-位移曲线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进一步表明了本构关系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复合材料 中应变率 动态力学性能 本构模型 VUMAT子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