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功能化设计与血管化皮肤再生
1
作者 艾敏慧 雷波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21-932,共12页
生物活性玻璃(BG)材料是一类重要的非晶态无机医用材料,在硬组织修复领域临床应用多年,表现出独特的组织修复活性。近年研究发现,BG在促进软组织修复方面也表现出有效的修复活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与传统BG相比,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M... 生物活性玻璃(BG)材料是一类重要的非晶态无机医用材料,在硬组织修复领域临床应用多年,表现出独特的组织修复活性。近年研究发现,BG在促进软组织修复方面也表现出有效的修复活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与传统BG相比,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MNBG)具有独特的微纳米结构,不仅保留了传统BG优良的化学组成,而且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高的反应活性,在促进血管化皮肤修复再生方面表现出重要的应用潜力。本文重点讨论了MNBG在调控血管化及皮肤再生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MNBG促进血管化的能力,调控免疫细胞的功能,以及抗氧化、抗炎和抗菌性能,这些特性使得MNBG能够有效刺激血管形成,同时降低炎症反应,抑制细菌感染,从而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进一步总结了MNBG在皮肤创面血管化和修复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并对MNBG目前皮肤创面修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推动MNBG在皮肤修复领域中的应用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生物活性玻璃 血管化 皮肤再生 生物活性材料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微、纳米管及其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苏彬 袁艺 +3 位作者 孙鹏 张志全 叶金友 邵元华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20-525,共6页
本文简单介绍了玻璃微、纳米管的发展历史及其制备进展。对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进展 ,特别对其在液 /液界面电化学和电分析化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较详尽地评述和展望。引用参考文献 5
关键词 电分析化学 液/液界面化学 离子选择性电极 玻璃微米管 玻璃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稀土元素的矿渣纳米晶玻璃陶瓷的光谱学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欧阳顺利 李保卫 +3 位作者 张雪峰 贾晓林 赵鸣 邓磊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316-2319,共4页
利用白云鄂博矿资源废弃物中有价元素以共伴生形成存在的特点制备了高性能的矿渣纳米晶玻璃陶瓷。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方法对样品的成分和结构... 利用白云鄂博矿资源废弃物中有价元素以共伴生形成存在的特点制备了高性能的矿渣纳米晶玻璃陶瓷。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方法对样品的成分和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ICP和XRD、SEM实验结果表明,我们制备的玻璃陶瓷是主晶相为透辉石,晶粒尺寸在45~100nm范围含稀土元素的纳米晶玻璃陶瓷,SEM面扫所显示的元素与ICP成分分析结果较为一致。Raman分析表明,其非晶相主要由具有不同非桥氧键的硅氧四面体结构单元构成的三维网络结构,进一步分析发现稀土微量元素对网络结构有十分明显的影响。我们把矿渣纳米晶玻璃陶瓷与相似成分的玻璃陶瓷的拉曼光谱对比,发现矿渣纳米晶玻璃陶瓷的拉曼谱带普遍比玻璃陶瓷对应的拉曼谱带波数低。相似成分的玻璃陶瓷与矿渣纳米晶玻璃陶瓷的成分差别主要是稀土元素等微量元素。本文的研究方法为研究玻璃陶瓷的成分与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玻璃陶瓷 拉曼光谱 微观结构 稀土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基纳米微晶玻璃包裹丝的软磁性能及巨磁阻抗效应 被引量:7
4
作者 刘龙平 赵振杰 +3 位作者 阮建中 陈婷 王蕊丽 杨燮龙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38-639,共2页
 采用高频感应加热熔融拉引法制备Fe73.0Cu1.0Nb1.5V2.0Si13.5B9.0玻璃包裹合金非晶细丝,经不同温度下退火处理得到玻璃包裹纳米微晶丝,并对其软磁性能及其巨磁阻抗效应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品在退火温度为540~570℃时具有...  采用高频感应加热熔融拉引法制备Fe73.0Cu1.0Nb1.5V2.0Si13.5B9.0玻璃包裹合金非晶细丝,经不同温度下退火处理得到玻璃包裹纳米微晶丝,并对其软磁性能及其巨磁阻抗效应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品在退火温度为540~570℃时具有最佳软磁性能,并在570℃得到最大磁阻抗变化为253%,是目前国际同类材料的玻璃包裹丝中观察到的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纳米微晶玻璃包裹丝 软磁性能 巨磁阻抗效应 退火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诱导玻璃纳米须生长的原位电镜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周固 张通和 张旭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81-485,共5页
在高能电子束辐照下 ,玻璃表面首先形成突起 ,在以后的辐照下以扩散限制凝聚的形式在无序态突起上生长出长度在十几到几百nm的树枝状玻璃纳米须 ,并沿玻璃法线方向生长 .这一电子束诱导现象主要是由于照射部位的温升造成的 ,玻璃纳米须... 在高能电子束辐照下 ,玻璃表面首先形成突起 ,在以后的辐照下以扩散限制凝聚的形式在无序态突起上生长出长度在十几到几百nm的树枝状玻璃纳米须 ,并沿玻璃法线方向生长 .这一电子束诱导现象主要是由于照射部位的温升造成的 ,玻璃纳米须的长度和生长速度与辐照时间密切相关 .辐照时间增加生长速度加快 ,在辐照 2 3min左右时生长速度最快 .整体形貌也随辐照时间而改变 ,玻璃纳米须从高低不平到高度整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电子束辐照 玻璃纳米 分形生长 透射电镜原位观察 生长机制 生长速度 辐照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驱动纳米微晶玻璃包裹丝的巨磁阻抗效应 被引量:6
6
作者 刘龙平 赵振杰 +3 位作者 阮建中 陈婷 王蕊丽 杨燮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5-48,共4页
采用高频感应加热熔融拉引法制备Fe73.0Cu3.0Nb1.5V2.0Si13.5 B9.0非晶玻璃包裹细丝,经适当温度退火处理得到纳米微晶丝。首次研究了样品在纵向驱动方式下的巨磁阻抗效应,发现T8=570℃下退火得到的样品,在驱动电流频率f=300kHz时其最大... 采用高频感应加热熔融拉引法制备Fe73.0Cu3.0Nb1.5V2.0Si13.5 B9.0非晶玻璃包裹细丝,经适当温度退火处理得到纳米微晶丝。首次研究了样品在纵向驱动方式下的巨磁阻抗效应,发现T8=570℃下退火得到的样品,在驱动电流频率f=300kHz时其最大磁阻抗变化可达1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纳米微晶玻璃包裹丝 巨磁阻抗效应 纵向驱动 加热熔融拉引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化学法制备的KTiOPO_4@SiO_2玻璃陶瓷纳米结构和透明性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东林 田苗 +5 位作者 李倩 马守龙 谢荣 苟蕾 樊小勇 赵鹏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903-1908,共6页
用湿化学法合成了25KTiOPO4-75SiO2透明纳米玻璃陶瓷。采用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二次谐波发生对玻璃陶瓷物相及纳米结构进行了分析。透明凝胶块经过热处理后,从SiO2基玻璃中析出了粒径为一30nm的KTiOPO4纳米晶体,形成了... 用湿化学法合成了25KTiOPO4-75SiO2透明纳米玻璃陶瓷。采用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二次谐波发生对玻璃陶瓷物相及纳米结构进行了分析。透明凝胶块经过热处理后,从SiO2基玻璃中析出了粒径为一30nm的KTiOPO4纳米晶体,形成了透明KTiOPO4@SiO2纳米玻璃陶瓷;凝胶粒子的烧结致密化消除了大量不规则介孔,但形成了少量30nm的球状孔;这种相对致密的玻璃陶瓷在可见光波段的光学透射率为64%左右。根据纳米结构数据,利用瑞利散射模型分析了纳米结构对玻璃陶瓷透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KTiOPO4晶体与SiO2玻璃相折射率之差是降低致密纳米玻璃陶瓷透明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钛氧钾 二氧化硅 溶胶 凝胶 纳米玻璃陶瓷 透明性 二次谐波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玻璃微米/纳米管和循环伏安法研究邻菲咯啉加速质子在水/1,2-二氯乙烷界面的转移过程 被引量:9
8
作者 袁艺 苏彬 邵元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819-1823,共5页
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玻璃微米 /纳米管支持的水 / 1 ,2 -二氯乙烷 ( DCE)界面上邻菲咯啉加速质子的转移过程 .将装有水溶液的微米 /纳米管插入到 DCE溶液中 ,可以形成微米 /纳米级 -液 /液界面 ,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 ,其作用类似于微米 ... 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玻璃微米 /纳米管支持的水 / 1 ,2 -二氯乙烷 ( DCE)界面上邻菲咯啉加速质子的转移过程 .将装有水溶液的微米 /纳米管插入到 DCE溶液中 ,可以形成微米 /纳米级 -液 /液界面 ,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 ,其作用类似于微米 /纳米电极 .用微米管考察了此加速转移过程的半波电位与 p H值 ( 1 .1~7.5 )的关系 ,利用 Matsuda等提出的理论公式计算了邻菲咯啉与质子在有机相和水相中的络合常数比 .并用纳米管计算得到邻菲咯啉加速质子在水 / DCE界面转移过程中的标准速率常数 ( k0 )和转移系数 (α)分别为( 0 .1 83± 0 .0 5 4 ) cm/ s和 0 .70±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微米/纳米管 液/液界面 邻菲咯啉 质子转移 1 2-二氯乙烷 反应动力学 循环伏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玻璃和晶体的光谱特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楼祺洪 郑隽 +2 位作者 董景星 魏运荣 丁爱臻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10-111,共2页
关键词 纳米玻璃 晶体 光谱 激光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接枝改性纳米生物玻璃/PLGA复合材料的制备、表面性质及生物活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董树君 于婷 +4 位作者 魏俊超 景遐斌 周延民 章培标 陈学思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18-1023,共6页
以丙交酯开环聚合原位接枝改性的纳米生物玻璃(PLLA-g-BG)与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TGA,ESEM和EDX分析其接枝率,粒子分散性和表面元素分布,通过将兔成骨细胞种植于材料膜表面进行体外培养,采用荧光染色法、NIH Im... 以丙交酯开环聚合原位接枝改性的纳米生物玻璃(PLLA-g-BG)与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TGA,ESEM和EDX分析其接枝率,粒子分散性和表面元素分布,通过将兔成骨细胞种植于材料膜表面进行体外培养,采用荧光染色法、NIH Image J图像分析软件、MTT法和流式细胞术等手段检测细胞在材料表面的平均黏附数量、扩展面积比、增殖能力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综合评价新型改性纳米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聚乳酸表面接枝改性可明显改善纳米生物玻璃粒子的团聚;PLGA中掺入一定比例的改性PLLA-g-BG可明显促进兔成骨细胞的黏附、扩展与增殖;改性纳米生物玻璃的应用可提高生物可降解聚酯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生物玻璃 表面改性 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 复合材料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丝素蛋白-纳米生物活性玻璃复合膜的制备和表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娜 冯新星 +3 位作者 朱海霖 吴章伟 孙斌 陈建勇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3-229,共7页
将再生丝素蛋白(SF)与纳米生物活性玻璃(NBG)粉体复合成膜,制备出一种新型生物材料。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等方法对复合膜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NBG均匀分散在丝素膜中,随着NBG含量的增加,复合... 将再生丝素蛋白(SF)与纳米生物活性玻璃(NBG)粉体复合成膜,制备出一种新型生物材料。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等方法对复合膜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NBG均匀分散在丝素膜中,随着NBG含量的增加,复合膜中丝素的构象部分由无规线团或SilkⅠ向SilkⅡ转变,同时力学性能变差。体外生物活性研究表明:复合膜表面沉积出较多的类骨羟基磷灰石(HA),说明其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及优良的诱导类骨HA沉积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丝素蛋白 纳米生物活性玻璃 结构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生物玻璃的体外成骨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玉莉 陈晓峰 +3 位作者 韩雪 苗国厚 胡庆 雷波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2年第6期7-11,55,共6页
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因其具有特殊的形态结构和理化性能目前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但是目前对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的结构及形态对细胞性能的影响研究的较少。本文通过溶胶-凝胶法结合模板仿生技术合成了具有特殊结构和形态的微纳米生物活... 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因其具有特殊的形态结构和理化性能目前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但是目前对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的结构及形态对细胞性能的影响研究的较少。本文通过溶胶-凝胶法结合模板仿生技术合成了具有特殊结构和形态的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了这种微纳米结构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性能(ALP,Runx2,Col1a1和OPN)的影响,结果证明具有规则形态的生物活性玻璃(SBG)相比不规则形态的生物活性玻璃(IBG)更能促进细胞的体外成骨性能,为将来设计具有特定结构的生物活性玻璃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生物玻璃 溶胶-凝胶技术 碱性磷酸酶 成骨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有序纳米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对成骨细胞IGF-Ⅱ基因调控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权 谢寒 +1 位作者 余承忠 易静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3-316,327,共5页
目的研究新型有序纳米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的体外生物活性及其对鼠成骨细胞的IGF-Ⅱ基因表达效果,探讨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定量选取新型的生物活性玻璃MBG(80S15C),浸泡于MEM培养液中,取离子浸出液培养大鼠成骨细胞,使用MTT法和PNPP法... 目的研究新型有序纳米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的体外生物活性及其对鼠成骨细胞的IGF-Ⅱ基因表达效果,探讨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定量选取新型的生物活性玻璃MBG(80S15C),浸泡于MEM培养液中,取离子浸出液培养大鼠成骨细胞,使用MTT法和PNPP法测定成骨细胞增殖和ALP的活性,RT-PCR法测定IGF-Ⅱ的mRNA表达,ELISA法测定IGF-Ⅱ蛋白和IGFBP的浓度。结果实验组成骨细胞的ALP活性为对照组的126%,IGF-Ⅱ基因表达为对照组的126%,IGF-Ⅱ蛋白和IGFBP的浓度分别是对照组175%和237%,细胞增殖为对照组的92%。结论MBG的离子浸出液能够明显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激活IGF-Ⅱ基因的表达,增加IGF-Ⅱ蛋白,IGFBP的合成和分泌,进而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序纳米介孔生物活性玻璃 IGF-Ⅱ 基因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CdSe_xS_(1-x)微晶玻璃的光吸收性能 被引量:5
14
作者 许仲梓 陆春华 张其土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1期21-25,共5页
半导体纳米微晶掺杂滤光玻璃由于具有优异光学性质 ,近年来已成为光电子材料科学与技术关注的焦点之一。以硼硅酸盐玻璃为基质 ,通过对掺杂微晶组成、结构的设计以及颗粒尺寸的控制 ,系统的研究了纳米微晶的组成、结构以及纳米颗粒尺寸... 半导体纳米微晶掺杂滤光玻璃由于具有优异光学性质 ,近年来已成为光电子材料科学与技术关注的焦点之一。以硼硅酸盐玻璃为基质 ,通过对掺杂微晶组成、结构的设计以及颗粒尺寸的控制 ,系统的研究了纳米微晶的组成、结构以及纳米颗粒尺寸效应等因素对玻璃光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玻璃吸收曲线的截止波长位置以及截止吸收系数主要取决于半导体纳米CdSexS1-x微晶的组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SexS1-x 纳米微晶玻璃 光电子材料 光吸收性能 镉硒硫化合物 组成设计 结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自洁净玻璃近红外光谱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崔继承 赵振武 +1 位作者 丁东 唐玉国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3期114-115,121,共3页
介绍了纳米自洁净玻璃的特点 ,基于近红外光谱对纳米自洁净玻璃和普通玻璃进行比较 ,从二者的透射谱图得到一些有实用价值的结论 ,从而得到纳米自洁净玻璃比普通玻璃的优越性 ,对纳米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对... 介绍了纳米自洁净玻璃的特点 ,基于近红外光谱对纳米自洁净玻璃和普通玻璃进行比较 ,从二者的透射谱图得到一些有实用价值的结论 ,从而得到纳米自洁净玻璃比普通玻璃的优越性 ,对纳米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对扩大纳米技术的应用范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自洁净玻璃 近红外光谱 透射谱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SiO_2纳米晶玻璃的制备及其荧光性质 被引量:1
16
作者 顾晓天 冯玉英 +1 位作者 金同顺 余忠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161-1163,共3页
以正锗酸乙酯和正硅酸乙酯为原料 ,合成了Ge/SiO2 纳米晶玻璃。探索了用溶胶凝胶法合成GeO2 /SiO2 玻璃 ,进而在高温 70 0℃下用氢气将其还原成Ge/SiO2 纳米晶玻璃的全过程。研究了Ge/SiO2 纳米晶玻璃的紫外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谱及荧... 以正锗酸乙酯和正硅酸乙酯为原料 ,合成了Ge/SiO2 纳米晶玻璃。探索了用溶胶凝胶法合成GeO2 /SiO2 玻璃 ,进而在高温 70 0℃下用氢气将其还原成Ge/SiO2 纳米晶玻璃的全过程。研究了Ge/SiO2 纳米晶玻璃的紫外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谱及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显示由GeO2 /SiO2 玻璃向Ge/SiO2 纳米晶玻璃转变中有组成和结构的改变。X射线衍射谱明显显示有立方相Ge晶体颗粒在玻璃中析出。荧光光谱显示其具有荧光发射效应。根据其荧光发射峰值计算出Ge晶体颗粒平均大小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锗/二氧化硅纳米玻璃 制备 荧光性质 溶胶凝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相氟氧化物玻璃陶瓷Tm(0.35)Yb(5)∶FOV的上转换发光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晓波 王亚非 +7 位作者 Naruhito Sawanobori 杨国建 崔建生 何琛娟 陈志坚 刘大禾 彭芳麟 宋增福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730-1733,共4页
研究了纳米相氟氧化物玻璃陶瓷Tm(0.35)Yb(5)∶FOV在975nm半导体激光激发下的上转换发光。发现了位于363.6,(462.6,477.0),648.7,(699.7,680.7)和(777.6,800.7nm)的几条上转换发光线,它们是Tm3+离子的1D2→3H6,1G4→3H6,1G4→3F4,3F3→... 研究了纳米相氟氧化物玻璃陶瓷Tm(0.35)Yb(5)∶FOV在975nm半导体激光激发下的上转换发光。发现了位于363.6,(462.6,477.0),648.7,(699.7,680.7)和(777.6,800.7nm)的几条上转换发光线,它们是Tm3+离子的1D2→3H6,1G4→3H6,1G4→3F4,3F3→3H6和3H4→3H6的荧光跃迁。为了确认它们的上转换机理,还测量了上转换发光强度F随975nm泵浦激光功率P改变的双对数曲线,结果证实了1D2能级的上转换发光部分是五光子上转换发光,而1G4能级和3H4能级的上转换发光则是三光子和双光子上转换发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发光 Tm^3+离子 纳米相氟氧化物玻璃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氧化物纳米相玻璃陶瓷Tb(0.7)Yb(5):FOV的合作下转换发光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晓波 杨国建 +4 位作者 丁卉芬 于春雷 胡丽丽 王水锋 李崧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914-2918,共5页
报道了氟氧化物纳米相玻璃陶瓷Tb(0.7)Yb(5)∶FOV的红外量子剪裁研究,测量了从可见到红外的荧光发光光谱、激发谱、和荧光寿命,分析了{1([5 D4→7 F6](Tb3+),2([2 F7/2→2 F5/2](Yb3+)}的红外量子剪裁现象,发现了487.0nm光激发5 D4能级... 报道了氟氧化物纳米相玻璃陶瓷Tb(0.7)Yb(5)∶FOV的红外量子剪裁研究,测量了从可见到红外的荧光发光光谱、激发谱、和荧光寿命,分析了{1([5 D4→7 F6](Tb3+),2([2 F7/2→2 F5/2](Yb3+)}的红外量子剪裁现象,发现了487.0nm光激发5 D4能级和378.0nm光激发(5 D3,5 G6)能级的理论量子剪裁效率ηx%Yb依次分别为121.35%和136.27%。首次发现了一种新颖的合作(共协)下转换发光现象{2([(5 D3,5 G6)→5 D4](Tb3+),1([2 F7/2→2 F5/2](Yb3+)},即首次发现施主Tb3+离子释放两个小能量光子[(5 D3,5 G6)→5 D4]的能量,导致出现一个受主Yb3+的[2 F5/2→2 F7/2]的中等能量的光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量子剪裁 太阳能电池 氟氧化物纳米玻璃陶瓷Tb(0.7)Yb(5)∶FO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多巴胺/多壁碳纳米管/玻璃碳电极上多巴胺的电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云龙 苏招红 +2 位作者 陈超 孟越 谢青季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46-1051,共6页
基于多巴胺(DA)在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修饰玻璃碳(GC)电极上的电聚合,制得聚多巴胺(PDA)/MWCNTs/GC电极,并对该修饰电极进行了电化学阻抗谱(EIS)和循环伏安法(CV)表征。在该修饰电极上,DA呈现良好的电化学行为。在pH=7.4磷酸缓冲溶液... 基于多巴胺(DA)在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修饰玻璃碳(GC)电极上的电聚合,制得聚多巴胺(PDA)/MWCNTs/GC电极,并对该修饰电极进行了电化学阻抗谱(EIS)和循环伏安法(CV)表征。在该修饰电极上,DA呈现良好的电化学行为。在pH=7.4磷酸缓冲溶液中其氧化电流显著高于在裸电极上的响应,且能有效地抑制2.0 mmol/L抗坏血酸(AA)或K4Fe(CN)6的直接电化学响应,表明MWCNTs可增敏信号,且阳离子选择透过性PDA膜可抑制阴离子的电化学干扰。采用CV实验检测DA,DA氧化的半微分伏安峰高(ipa-sd)与多巴胺浓度在0.08~1.76μ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在无抗坏血酸和有0.5 mmol/L抗坏血酸共存时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ipa-sd(μA/s1/2)=0.107+0.405c(μmol/L)(r2=0.986)和ipa-sd(μA/s1/2)=0.628+0.649c(μmol/L)(r2=0.992),检测限均为8.0×10-8 mol/L(S/N=3)。该法用于盐酸多巴胺注射液中多巴胺的快速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多巴胺/多壁碳纳米管/玻璃碳电极 纳米增敏 抗坏血酸干扰的抑制 多巴胺电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包裹Fe基纳米晶丝的高频巨磁阻抗效应
20
作者 刘龙平 赵振杰 +2 位作者 王蕊丽 阮建中 杨燮龙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552-555,共4页
采用高频感应加热熔融拉引法制备玻璃包裹Fe73.0Cu1.0Nb1.5V2.0Si13.5B9.0纳米晶丝,细丝直径D约为3~20μm,玻璃层厚度d在1~2μm之间,其中玻璃层厚度占细丝总直径较小.研究结果发现,玻璃包裹Fe73.0Cu1.0Nb1.5V2.0Si13.5B9.0纳米晶细丝... 采用高频感应加热熔融拉引法制备玻璃包裹Fe73.0Cu1.0Nb1.5V2.0Si13.5B9.0纳米晶丝,细丝直径D约为3~20μm,玻璃层厚度d在1~2μm之间,其中玻璃层厚度占细丝总直径较小.研究结果发现,玻璃包裹Fe73.0Cu1.0Nb1.5V2.0Si13.5B9.0纳米晶细丝具有良好的高频巨磁阻抗效应,细丝磁阻抗的变化主要由电阻部分的变化决定,同时出现最大磁阻抗变化时对应的外磁场值Hm随频率的增加向高场方向移动.系统研究了不同条件细丝在趋肤效应开始明显时的起始频率f0变化情况,讨论了影响f0的各种可能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包裹Fe基纳米晶丝 巨磁阻抗效应 趋肤效应 起始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