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玻璃切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1
作者 董洪伟 冯英俊 须文波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SCD 2004年第5期716-719,共4页
玻璃切割系统是玻璃行业用于切割各种玻璃的自动化的数控系统,介绍了玻璃切割系统JXGC的设计与实现,特别分析了其中采用的专门针对玻璃切割的CAD技术。
关键词 玻璃切割系统 数控系统 JXGC CAD技术 运动控制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 被引量:5
2
作者 毛新帮 游志鹏 赵菊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3-275,共3页
目的观察应用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TSV25G)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治疗效果。方法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眼底照相检查诊断为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患者13例(13眼),所有患眼经25G玻璃体切割系统在局部麻醉下行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术中... 目的观察应用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TSV25G)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治疗效果。方法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眼底照相检查诊断为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患者13例(13眼),所有患眼经25G玻璃体切割系统在局部麻醉下行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术中以25G眼内镊将黄斑前膜撕除,4例患眼行C3F8气体填充,对手术时间、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视物变形、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照相等资料进行观察,随访2~12个月,平均6个月。结果手术时间为12~18min,平均为15min;最佳矫正视力:>0.05~0.10者1眼,>0.10~0.30者3眼,>0.30~0.50者5眼,>0.50者4眼;视物变形消失者9眼,减轻者4眼;OCT检查提示术后所有患者黄斑前膜均消退,黄斑水肿消退者10眼,减轻者3眼;术后无低眼压、眼内炎、医源性白内障、医源性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TSV25G系统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明显提高视力,改善视物变形,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G 经结膜无缝合玻璃切割系统 治疗 特发性黄斑前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25G玻璃体切割系统治疗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 被引量:8
3
作者 淦强 刘琼 +1 位作者 叶波 黄银花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70-872,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25G玻璃体切割系统治疗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例(21眼)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在全身麻醉下,应用25G玻璃体切割系统在角巩膜缘做切口行前囊膜环形切除+白内障吸出+后囊膜环形切除+前段... 目的探讨应用25G玻璃体切割系统治疗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例(21眼)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在全身麻醉下,应用25G玻璃体切割系统在角巩膜缘做切口行前囊膜环形切除+白内障吸出+后囊膜环形切除+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4~20个月,平均8个月,观察患儿视力、眼压、前房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前房稳定,无明显虹膜脱出,术后视力均明显改善,表现为明显追光、追物。术后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除2眼术后第1天发生低眼压(术后第3天恢复正常),所有患儿术后角膜清亮,前房无出血、渗出。随访期间所有患儿视轴区透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25G玻璃体切割系统用于治疗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创伤小,对眼内组织刺激小,术后炎症反应轻、并发症少,手术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G玻璃切割系统 先天性白内障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nturion超声乳化玻璃体切割系统对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中房水迷流的作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建辉 林力平 林青霞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探讨Centurion超声乳化玻璃体切割系统处理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中房水迷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12眼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中出现房水迷流的患者资料,术中应用Centurion的前节玻璃体切割程序应对房水迷流,观察手术前后... 目的探讨Centurion超声乳化玻璃体切割系统处理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中房水迷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12眼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中出现房水迷流的患者资料,术中应用Centurion的前节玻璃体切割程序应对房水迷流,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眼压、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滤过泡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中出现不同程度房水迷流,进行前节玻璃体切割后前房深度恢复,均顺利完成超声乳化;术后前房均形成;术后1周,1眼出现脉络膜脱离前房浅Ⅰ度,予以激素治疗及加压包扎,1周后前房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未再有浅前房情况出现。治疗前患者眼压为(39.75±13.19)mmHg(1 kPa=7.5 mmHg),术后1个月眼压为(13.23±2.68)mmHg、术后3个月眼压为(14.19±1.79)mmHg,随访期间不需要辅助抗青光眼滴眼液治疗。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访期间未见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滤过泡无功能等并发症出现。结论Centurion超声乳化玻璃体切割系统作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中房水迷流的快速有效应对手段,可降低浅前房操作下角膜内皮损伤的风险,规避了因房水迷流引起的术中、术后浅前房并发症,节省了手术时间和治疗费用,使得该手术更加安全、经济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水迷流 Centurion超声乳化玻璃切割系统 超声乳化术 小梁切除术 白内障 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手术入路的微创玻璃体切割系统对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徐晓玮 田爱军 +1 位作者 郝微 陈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入路的微创玻璃体切割系统(25G或23G)对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就诊且应用微创玻璃体切割系统行晶状体摘出联合一期或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至少随访1 a的...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入路的微创玻璃体切割系统(25G或23G)对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就诊且应用微创玻璃体切割系统行晶状体摘出联合一期或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至少随访1 a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316例(492眼)为研究对象,患儿随机选择手术入路:经角巩膜缘切口的前部入路(简称前路)与经睫状体扁平部切口的后部入路(简称后路)。记录不同手术入路患儿术后3个月、6个月、1 a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及并发症等情况,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因素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经前路手术(242眼)和后路手术(250眼)患儿术后3个月、6个月、1 a眼轴长度均长于术前,角膜曲率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前路手术与后路手术患儿间相同时间点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前路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9%)高于后路手术(1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1岁手术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9%)高于>1岁手术者(18.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眼数、术前合并斜视均不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P=0.312、0.224),而首次手术年龄≤1岁和前路手术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08、0.042)。结论首次手术年龄≤1岁和前路手术是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不同手术入路间的并发症类型及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玻璃切割系统 手术入路 先天性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 G微创玻璃体手术联合吊顶灯照明系统治疗复杂性外伤性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18
6
作者 张来霞 郝风芹 +2 位作者 李聪伶 王清秀 范东霞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8-80,共3页
目的观察23 G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吊顶灯治疗复杂性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眼科中心住院的50例(50眼)复杂性外伤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吊顶灯辅助下23 G玻璃体切割手术,随访... 目的观察23 G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吊顶灯治疗复杂性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眼科中心住院的50例(50眼)复杂性外伤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吊顶灯辅助下23 G玻璃体切割手术,随访2~6个月,平均3.6个月,观察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点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变化情况,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分析视网膜解剖复位率等情况。结果术中无医源性裂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无脉络膜脱离、眼内炎等并发症发生。10眼(20.0%)出现术后高眼压,经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术毕拔除套管后巩膜切口渗漏需缝合者15眼(30.0%)。最终视网膜全部复位。术后1周及1个月、3个月测得的平均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23 G玻璃体切割术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等优点,联合吊顶灯治疗复杂性外伤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 G玻璃切割系统 吊顶灯 外伤性视网膜脱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双重多次染色黄斑前膜、内界膜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鹏飞 廖奇志 +3 位作者 刘淑伟 白领娣 张怀强 刘长颖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78-881,共4页
目的 研究23 G玻璃体切割联合双重多次染色黄斑前膜、内界膜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伴黄斑前膜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9例19眼。接受三通道闭合式经睫状体平坦部23 G玻璃体手术。手术在曲安奈... 目的 研究23 G玻璃体切割联合双重多次染色黄斑前膜、内界膜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伴黄斑前膜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9例19眼。接受三通道闭合式经睫状体平坦部23 G玻璃体手术。手术在曲安奈德标记、亮蓝染色辅助下23 G玻璃体切割,23 G内界膜镊分层剥离黄斑前膜及内界膜,硅油填充。3个月后取出硅油填充C3F8气体。观察手术时间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黄斑裂孔闭合和视网膜脱离复位情况,同时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6-10(6.0±0.2)个月。结果 手术时间60-90 min,平均80 min;黄斑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率为94.7%;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01-0.04者3眼,0.05-0.10者12眼,0.12-0.25者4眼;术中剥离内界膜时部分视网膜点状出血,用笛针吸除大部分出血,必要时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2眼高眼压,予以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7-13 d眼压平稳恢复正常。余未见其他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23 G玻璃体切割联合双重多次染色黄斑前膜、内界膜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取得了较好疗效,不同程度上改善了视力,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多次染色 黄斑前膜 内界膜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23G玻璃切割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G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在浅前房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8
作者 宋新志 陈彬川 +2 位作者 王永成 李佳佳 徐一帆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58-1060,1064,共4页
目的探讨23 G前段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浅前房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ndothelial cell density,ECD)白内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0例(34眼... 目的探讨23 G前段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浅前房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ndothelial cell density,ECD)白内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0例(34眼)ECD<1000 mm-2的浅前房白内障患者分为联合手术组和Phaco组。联合手术组16例(19眼),行23 G前段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Phaco组14例(15眼),行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后1 d、1周及3个月检查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水肿程度,同时记录术前及术后3个月ECD,观察角膜水肿消退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1 d,联合手术组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3个月,两组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 d及1周,联合手术组最佳矫正视力均优于Phac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 d,联合手术组以1级角膜水肿为主,Phaco组以2级角膜水肿为主,两组角膜水肿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手术组角膜水肿平均消退时间为1.0 d,小于Phaco组的4.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联合手术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7.86±0.76)%,低于Phaco组的(13.39±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3 G前段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安全性好,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小,术后角膜水肿轻,早期视力恢复快,适用于浅前房低ECD白内障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 G玻璃切割系统 前段玻璃切割 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浅前房 白内障 超声乳化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步法巩膜穿刺在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中的应用
9
作者 王东林 苏燕 +2 位作者 颜世广 韩彦辉 张春侠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两步法巩膜穿刺在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行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患者586例(586眼),手术全部应用23 G玻璃体切割系统,按其所接受的巩膜穿刺方式分为A组(一步法巩膜穿刺组)和B组... 目的探讨两步法巩膜穿刺在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行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患者586例(586眼),手术全部应用23 G玻璃体切割系统,按其所接受的巩膜穿刺方式分为A组(一步法巩膜穿刺组)和B组(两步法巩膜穿刺组)。A组即应用23 G套管穿刺刀做巩膜穿刺,其他操作同常规手术。两步法巩膜穿刺在用23 G套管穿刺刀之前,预先用0.6 mm巩膜穿刺刀做巩膜穿刺,然后用23 G套管穿刺刀从预穿口进入,其他操作同常规手术。对比两种术式的手术效果。结果 A组平均每套套管穿刺刀使用3次,B组平均每套套管穿刺刀使用95次,B组平均每套使用次数是A组的31.7倍。A组术前、术后3个月视力和B组术前、术后3个月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3个月视力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组术后1 d和1周眼压分别为(12.69±5.84)mmH g(1 kP a=7.5 mmH g)和(14.30±4.03)mmH g,B组术后1 d和1周眼压分别为(13.13±5.28)mmH g和(14.80±3.44)mmH g,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1 d和1周眼压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两步法巩膜穿刺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23 G套管穿刺刀穿刺的难度,增加了23G套管穿刺刀重复使用次数,节约了手术成本,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为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广泛开展提供了更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G玻璃切割系统 玻璃切割 两步法巩膜穿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