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玻璃体视网膜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意义探讨
1
作者 罗陈川 王朱颖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19-621,共3页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 (OCT)在玻璃体视网膜术后黄斑形态检测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zeiss HumphreyOCT检查仪对 48例 (48眼 ) ,经玻璃体视网膜术后临床检查为复位成功的患者黄斑区进行经中心凹水平和垂直扫描 ,观察黄斑形态 ,...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 (OCT)在玻璃体视网膜术后黄斑形态检测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zeiss HumphreyOCT检查仪对 48例 (48眼 ) ,经玻璃体视网膜术后临床检查为复位成功的患者黄斑区进行经中心凹水平和垂直扫描 ,观察黄斑形态 ,并测量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结果  48眼接受检查 ,黄斑结构正常 10眼 ;黄斑水肿 12眼 ;黄斑变薄 6眼 ;神经上皮下积液 8眼 ;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 3眼 ;黄斑前膜 7眼 ;黄斑裂孔 2眼。术后黄斑的形态及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与术后视力存在一定关系。结论 OCT能精确探查玻璃体视网膜术后黄斑结构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玻璃体视网膜术 黄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价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疗效 被引量:3
2
作者 董尼娜 王文战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51-453,共3页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评价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94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资料。根据术前OCT检查黄斑区视网膜是否脱离分为两组:A组(黄斑区神经上皮脱...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评价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94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资料。根据术前OCT检查黄斑区视网膜是否脱离分为两组:A组(黄斑区神经上皮脱离)和B组(黄斑区神经上皮未脱离),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光凝及硅油填充术,记录术前及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置镜及OCT眼底检查结果。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提高程度高于A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眼压及术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黄斑形态异常(黄斑神经上皮下积液、黄斑水肿、黄斑前膜)的发生率A组(55.6%)高于B组(22.5%)(P<0.05);其中,黄斑水肿者的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值与BCVA具有相关关系(P<0.05),黄斑神经上皮下积液者的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值与BCVA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OCT可作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疗效评价的重要工具,尤其对于脱离范围波及黄斑区的患者,OCT随诊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黄斑 玻璃体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成像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在体脉络膜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辛晨 汪军 +1 位作者 刘广峰 孟忻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92-596,共5页
增强成像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较新的眼科检查手段,它是在传统OCT的基础上,增加光源的聚焦深度,实现在体的脉络膜成像,对在体脉络膜进行定量测量。这一技术有助于临床医师认识、诊断和治疗脉... 增强成像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较新的眼科检查手段,它是在传统OCT的基础上,增加光源的聚焦深度,实现在体的脉络膜成像,对在体脉络膜进行定量测量。这一技术有助于临床医师认识、诊断和治疗脉络膜视网膜疾病。本文就近年来增强成像技术OCT在眼科研究中的应用加以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成像技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脉络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NN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多尺度特征融合方法
4
作者 吕牡丹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9-154,共6页
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处理过程中,主要采用递归神经网络实现特征融合,运算过程中存在着梯度消失情况,使得多尺度特征融合结果的MAP(平均精度)较低。因此,提出基于CNN(卷积神经网络)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多尺度特征融合方法... 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处理过程中,主要采用递归神经网络实现特征融合,运算过程中存在着梯度消失情况,使得多尺度特征融合结果的MAP(平均精度)较低。因此,提出基于CNN(卷积神经网络)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多尺度特征融合方法。以生成对抗网络为核心建立扫描图像去噪所需的网络架构,通过原始图像域生成不包含噪声信息的高质量扫描图像。运用离散小波变换原理,将去噪后处理后的图像分解为多个子图像,通过构造灰度梯度共生矩阵,提取多尺度图像特征向量。从图像局部对比度和全局对比度入手,计算出图像自适应调节系数,以此来实现图像细节特征增强处理。最后,依托于卷积神经网络构建特征融合模型,通过对增强特征的匹配分析和衔接处理,得到多尺度特征融合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新研究方法应用后,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多尺度特征融合结果的MAP值高于0.8,证明了其可以实现不同尺度特征的有效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N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特征提取 小波变换 自适应增强 特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评估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术后视力改善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0
5
作者 郭丽莉 于文贞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6-69,共4页
背景 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眼的视功能,玻璃体切割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方法,但关于其术后视力预测的研究较少. 目的 对IMEM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膜剥除手术患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IMEM患者手术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 背景 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眼的视功能,玻璃体切割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方法,但关于其术后视力预测的研究较少. 目的 对IMEM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膜剥除手术患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IMEM患者手术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的黄斑中心凹厚度(CFT)变化与术后视力改善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3年5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为IMEM且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并完成随访的病例48例49眼的临床资料.患者依据术前OCT图像中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视网膜光感受器内节/外节(IS/OS)及外界膜(ELM)层反光条带是否完整分为完整组(17例18眼)及不完整组(31例31眼),记录患眼手术前OCT测量的CFT值和LogMAR视力,并与术后12周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术眼手术前后CFT值变化与视力改善程度的关系,评价术前OCT测量的CFT值在预测术眼术后视力改善程度方面的应用价值. 结果 术后12周,完整组18眼的OCT图像显示RPE层、IS/OS层及ELM层均仍完整,而不完整组OCT图像RPE层反光条带不连续者由术前的6眼减少到1眼,IS/OS层反光条带不连续者由术前的29眼减少到19眼,ELM层反光条带不连续者由术前的27眼减少到15眼(各层的不连续眼数有重复).术眼视力的增加值随着CFT值的减少而增加,二者间呈显著负相关(R2 =0.298,B=0.001,P=0.000),CFT每减少100 μm,术后LogMAR视力提高1行.完整组患眼术前平均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0.4±0.19,术后为0.36±0.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6,P=0.393).不完整组术前平均logMAR BCVA为0.82±0.41,术后为0.46±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6,P=0.000).不完整组患眼术后视力的改善程度为0.3,优于完整组的0.0. 结论 IMEM术眼手术前后OCT测量视网膜外层结构的连续性及CFT的变化均与患眼视力改善的程度明显相关,术前视网膜外层结构连续者术后预后较好,而术前视网膜外节结构不连续者术后多数可以得到明显改善,包括结构和视力.术前OCT检查在评价IMEM患者术后视力预后方面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成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力 预后 特发性黄斑前膜 玻璃体切割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油填充眼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田芳 秦莹 +1 位作者 张红 李筱荣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眼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特点。方法对37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者分别于术后2周,1、2、3个月行OCT检查,分析其图像特点及其与视力的相关性。结果黄斑中心凹厚度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负对数之间为...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眼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特点。方法对37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者分别于术后2周,1、2、3个月行OCT检查,分析其图像特点及其与视力的相关性。结果黄斑中心凹厚度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负对数之间为正相关(r1=0.628,P1=0.000;r2=0.583,P2=0.000;r3=0.591,P3=0.000)。随访的37例中OCT显示黄斑中心凹厚度正常5眼(13.51%);黄斑视网膜变薄1眼(2.70%);黄斑水肿31眼(83.78%)。结论OCT的穿透深度不受玻璃体腔硅油的限制,是评价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眼视网膜形态功能的必不可少的辅助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 硅油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纪惠谦 梁敏 +3 位作者 刘新敏 李宇航 李玲丽 秦建民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64-968,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3D-OCT)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3D-OCT观察12例12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裂孔的愈合状况。手术采用玻璃体切割、气液交换、硅油填充复位视网膜,术中黄... 目的探讨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3D-OCT)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3D-OCT观察12例12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裂孔的愈合状况。手术采用玻璃体切割、气液交换、硅油填充复位视网膜,术中黄斑裂孔均不行激光封闭。9例均行晶状体切除,保留晶状体前囊膜。术后1周,1、2、3、4、5、6个月应用3D-OCT观察黄斑裂孔愈合情况。黄斑裂孔未完全愈合者,在3D-OCT定位模式引导下确认裂孔位置,给予激光封闭。结果随访6~24个月,6例术后1~4个月黄斑裂孔愈合,其中2例术后1.5~2个月出现黄斑前膜;6例术后黄斑裂孔未完全愈合,其中4例黄斑裂孔边缘翘起,在3D-OCT定位模式引导下激光封闭未愈合黄斑裂孔边缘。所有患者在确认黄斑裂孔愈合后2~5个月行硅油取出术,硅油取出眼已随访3~20个月,视网膜在位。结论 3D-OCT可清晰观察黄斑裂孔全周的愈合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高度近视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术 黄斑裂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观察古玉的表层形态
8
作者 熊樱菲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5年第2期35-35,共1页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古玉 表层形态 文物保护 检测仪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凤华 李彬 +2 位作者 李宁东 王光璐 熊颖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6-289,共4页
目的 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在特发性黄斑前膜 (IMEM)手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 6只患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剥膜、气液交换手术。手术前后行裂隙灯显微镜、眼底照相及OCT检查。术后随访平均 8 5 ( 3~ 14 )个月。... 目的 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在特发性黄斑前膜 (IMEM)手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 6只患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剥膜、气液交换手术。手术前后行裂隙灯显微镜、眼底照相及OCT检查。术后随访平均 8 5 ( 3~ 14 )个月。结果 术前 15眼 ( 4 2 % )OCT图像表现为与视网膜内层局灶黏附的条带状强反光 ,其大部与视网膜内层分离 ;另 2 1眼 ( 5 8% )表现为与视网膜内表面完全紧密粘连的增强增宽的反光带或局部反光团。IMEM可伴黄斑全层裂孔、板层裂孔、假性裂孔、黄斑囊样水肿或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浅脱离。术者根据OCT所示指导剥膜过程。术后视网膜表面异常反光条带或反光团均消失 ,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由术前 419μm± 10 5 μm( 2 65 5~ 689μm)降低为 3 0 0 μm± 65 μm( 185~ 5 11μm)。 12眼 ( 3 2 % )黄斑中心凹曲线术后达到或接近正常形态 ,2 4眼 ( 67% )黄斑中心凹曲线仍不存在 ,呈浅平或略前凸。结论 OCT在IMEM术前定量评估手术指征、监测病情变化以及术后评价手术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引导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硅油取出术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旭 沈丽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7-71,共5页
背景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硅油取出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率高,如何降低术后复发率是研究的热点。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可确认适宜的取油时机,是否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目的OCT观察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 背景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硅油取出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率高,如何降低术后复发率是研究的热点。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可确认适宜的取油时机,是否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目的OCT观察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硅油取出术前黄斑区视网膜的解剖形态,分析影响硅油成功取出的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49例55眼的临床资料,其中联合硅油填充术者40例45眼,术后3~6个月,OCT检查黄斑区形态,行硅油取出术,随访时间均为硅油取出术后1年以上。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前、硅油取出术前和硅油取出术后1年患眼黄斑区的OCT表现以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检查黄斑裂孔愈合标准分为一类愈合及二类愈合。结果硅油取出前OCT示40眼视网膜成功复位,占88.89%,其中2眼裂孔愈合,裂孔边缘消失,属于一类愈合;38眼裂孔边缘平贴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但中心凹处神经纤维层存在缺损及RPE层暴露,属于二类愈合。硅油取出术后,二类愈合眼中1眼于术后2年发现视网膜脱离复发;联合硅油填充术者40例45眼术前BCVA为1.93±0.06,硅油取出后1年BCVA为1.16±0.07,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OCT检查可以作为硅油取出的术前评估。OCT证实黄斑裂孔闭合或黄斑裂孔的贴附眼可行硅油取出术;OCT检查示黄斑裂孔未闭合的贴附眼行硅油取出后预后较差,是视网膜再脱离的危险因素之一,需长期进行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硅油填充 高度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OCT/SS-OCTA探究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改变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卢佩瑶 陈若瑜 +1 位作者 曹丹 张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6-834,共9页
【目的】基于超广角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UWF SS-OCT)及超广角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技术(UWF SS-OCTA)探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改变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143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258只眼睛的SS-OCT... 【目的】基于超广角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UWF SS-OCT)及超广角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技术(UWF SS-OCTA)探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改变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143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258只眼睛的SS-OCT图像以及69个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SS-OCTA图像进行分析,运用Goodman-Kruskal’s Gamma方法评估玻璃体后脱离(PVD)与DR严重程度的关系,并统计不同PVD程度下PDR患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结果】随着DR严重程度进展,PVD的程度与DR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Gamma=-0.294,P<0.001),即玻璃体与视网膜粘连程度增加,DR程度更加严重。其中,糖尿病病程10年以上的患眼PVD程度与DR严重程度的负相关更加显著(Gamma=-0.620,P<0.001),且视网膜新生血管更倾向于在视网膜玻璃体粘连区域生长。【结论】玻璃体视网膜粘连程度与DR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在DR患者管理中运用SS-OCT评估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后脱离 玻璃体视网膜粘连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激光消融治疗对黄斑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
12
作者 谭娅 赵敏 匡毅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2-235,共4页
研究目的:研究YAG激光消融治疗对生理性玻璃体混浊黄斑微循环的影响。方法:筛选我院32例生理性玻璃体混浊患者,均行YAG激光消融治疗,术前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非接触眼压、眼部B超、间接眼底镜、OCTA测量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 研究目的:研究YAG激光消融治疗对生理性玻璃体混浊黄斑微循环的影响。方法:筛选我院32例生理性玻璃体混浊患者,均行YAG激光消融治疗,术前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非接触眼压、眼部B超、间接眼底镜、OCTA测量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和黄斑区血流密度(macular vascular density,MVD),观察对比术后30 min、1周、1月、3月、6月以上检查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患者的BCVA与非接触眼压无明显差异(P>0.05),玻璃体腔内的混浊物经治疗后明显变小,未发现明显的黄斑拱环形态改变及微血管异常改变。视网膜浅层黄斑区中心、内层、完整区域血管长度密度、血管灌注密度差异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YAG激光消融治疗能够安全有效改善玻璃体混浊症状,且对患眼视力、眼压和黄斑区微循环无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G激光消融术 生理性玻璃体混浊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 黄斑区血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分类与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特征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晓寒 肖美春 +5 位作者 王若诗 杨仕琪 李彤 周彦萍 汪枫桦 孙晓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517-1522,共6页
目的·采用增强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观察高度近视患者的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形态特征,并研究其与高度近视分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集2015—2016年门诊高度近视患者的病史资料和眼科检查信息,对入组患眼的眼底照相及OC... 目的·采用增强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观察高度近视患者的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形态特征,并研究其与高度近视分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集2015—2016年门诊高度近视患者的病史资料和眼科检查信息,对入组患眼的眼底照相及OCT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图像进行评价。结果·纳入130例高度近视患者(195眼),据眼底病变分为病理性近视与单纯性高度近视2组。玻璃体的增强OCT图像特征观察到4种类型:1型——后极部皮质前玻璃体腔型;2型——皮质粘连型;3型——视网膜前膜型;4型——无牵引型。病理性近视多发生在2、3、4型患眼中。结论·增强高分辨率OCT可敏感检出高度近视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特征表现,玻璃体皮质黏附及视网膜前膜可能与病理性近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玻璃体增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全视网膜光凝术后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变化 被引量:5
14
作者 符敏 吴伟 +1 位作者 唐罗生 陆晓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38-1041,共4页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时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全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前后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状态的变化。方法将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132例217眼随机分为四组:单纯糖尿病组、轻中度非...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时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全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前后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状态的变化。方法将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132例217眼随机分为四组:单纯糖尿病组、轻中度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组、重度NPDR组和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组,另选取正常对照组26例52眼。采用裂隙灯显微镜加前置镜、B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各组患者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状态,比较各组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氉detachment,PVD)的发生率,观察NPDR组、PDR组患者行PRP前后PVD的变化。结果重度NPDR组(48.3%)和PDR组(51.7%)PVD发生率高于正常对照组(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NPDR组(38.3%)和PDR组(32.8%)PRP术后完全性PVD发生率(38.3%、32.8%)高于治疗前(16.7%、1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DR常合并异常玻璃体视网膜界面,PRP可以促进增生期DR患者形成完全性PVD,有利于延缓或者阻止DR病变进展,防止视网膜脱离,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玻璃体后脱离 全视网膜光凝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G、25G联合经结膜免缝合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黄斑前膜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震 荣翱 莫利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3-256,共4页
目的探讨23G、25G联合经结膜免缝合微创玻璃体切割术(transconjunctival sutureless vitrectomy,TSV)治疗黄斑前膜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2眼应用23G、25G联合TSV治疗黄斑前膜的手术资料。对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 目的探讨23G、25G联合经结膜免缝合微创玻璃体切割术(transconjunctival sutureless vitrectomy,TSV)治疗黄斑前膜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2眼应用23G、25G联合TSV治疗黄斑前膜的手术资料。对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黄斑前膜进行对比分析。术后随访2~9个月,观察对比手术前后视力和OCT检查的黄斑中心凹厚度。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好于术前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视力提高0.15~0.2者6眼,提高0.1者12眼,提高0.05~0.1者4眼。末次随访时OCT显示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3G、25G联合TSV治疗黄斑前膜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G、25G经结膜免缝合微创玻璃体切割术 黄斑前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及与视觉相关生存质量的评估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彦 郑斌 +2 位作者 沈丽君 宥永胜 戚雪敏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55-958,共4页
目的评估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对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并比较术前、术后与视觉相关生存质量的变化。方法研究设计为非对照病例观察研究。采用闭合式经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19... 目的评估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对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并比较术前、术后与视觉相关生存质量的变化。方法研究设计为非对照病例观察研究。采用闭合式经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19例20眼。术前及术后6个月对黄斑区视网膜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记录黄斑中心凹最小厚度和黄斑区90°方位视网膜劈裂处的最大厚度。术后6个月检查双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与术前进行比较;应用视力相关生存质量量表-25(VFQ-25)对与视觉相关生存质量进行评价,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超过6个月,手术眼黄斑中心凹厚度和黄斑区视网膜平均最大厚度分别从术前的(360.7±183.7)μm、(483.0±138.3)μm减小到术后的(180.2±75.2)μm、(328.1±82.2)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3.211,P=0.001;u=-3.472,P=0.001)。术后BCVA提高2行以上者14眼(70%)。术后LogMAR视力平均值为0.59±0.46,明显好于术前的0.87±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223,P=0.026)。患者VFQ-25评估统计表明,术后患者的总体视力、近距离活动、远距离活动、社会功能、精神健康、依赖程度、周边视力(视野)这7项维评分以及VFQ-25总分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整体健康、眼痛、社会角色限制、驾车、色觉这5项维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例(42.1%)患者视力较好眼为手术眼。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安全、有效,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与视觉相关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黄斑劈裂 玻璃体切割术 内界膜剥除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觉相关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手术疗效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枝桥 董方田 +1 位作者 叶俊杰 陈有信 《协和医学杂志》 2014年第1期100-103,共4页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检查确诊并接受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22例(22只眼)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1—5...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检查确诊并接受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22例(22只眼)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1—51个月),观察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22只眼中有12只眼(54.5%)为视力明显改善,6只眼(27.3%)为视力轻微改善;3只眼(13.6%)为视力不变;1只眼(4.5%)为视力下降。其中视力达到0.3及以上者所占比例由术前的13.6%增加至术后的59.1%。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为(545±175)μm,术后平均厚度为(220±105)μm,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结论玻璃体切除手术是治疗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除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或硅油填充术对黄斑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黄斑区微血管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鸽 杨洁 +3 位作者 鹿晓燕 董淑倩 胡芷柔 李秋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79-383,共5页
目的探讨黄斑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经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或硅油填充术后黄斑区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及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测量参数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目的探讨黄斑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经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或硅油填充术后黄斑区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及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测量参数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二科于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黄斑脱离型RRD患者77例(77眼),根据玻璃体切割术中眼内填充物的不同,分为空气组(37眼)和硅油组(40眼)。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2个月通过SS⁃OCTA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眼BCVA和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空气组和硅油组患者的BCVA术后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两组间对比,术后1周、1个月、2个月空气组较硅油组患眼BC⁃VA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2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空气组患眼视网膜浅层血管复合体(SVC)和视网膜深层血管复合体(DVC)的整体血流密度(VD)、黄斑区中心凹血流密度(FVD)、黄斑区旁中心凹血流密度(PFVD)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硅油组患眼SVC的整体VD、PFVD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SVC的FVD及DVC的整体VD、FVD、PFV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空气组相比,硅油组患眼术后2个月SVC和DVC的整体VD、FVD、PFVD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个月,FAZ 300μm内VD(FD⁃300)、SVC的FVD及DVC整体VD、FVD、PFVD均与BCVA(log⁃MAR)呈负相关(均为P<0.05);FD⁃300的变化与BCVA(logMAR)的变化呈负相关(r=-0.274,P=0.017)。结论黄斑脱离型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填充较硅油填充患眼术后黄斑区微血管结构更佳,BCVA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空气 硅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术对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影响
19
作者 蒋乐文 曹燕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72-675,共4页
目的观察和分析玻璃体切割术对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54眼)PDRⅤ期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0例(54眼)正常志愿者作为... 目的观察和分析玻璃体切割术对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54眼)PDRⅤ期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0例(54眼)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均应用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两组均行裂隙灯、验光、眼压、眼底等常规眼部检查,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同时利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检查P1波、N1波5环、4个象限(鼻上象限、鼻下象限、颞下象限、颞上象限)的振幅密度及潜伏期等。结果观察组患眼术前、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52.9±127.6)μm和(263.8±27.3)μm,对照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137.6±18.5)μm,观察组患眼术后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患眼的1环、2环、鼻上象限、鼻下象限的术后P1波振幅密度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3环、4环、5环、颞下象限、颞上象限的术后P1波振幅密度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患眼术前和术后5环和颞上象限的P1波振幅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术前1环的P1波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环、4环、5环的P1波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术后鼻下象限、颞下象限P1波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术后1环的N1波振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此之外,观察组术前和术后的N1波振幅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术前和术后的N1波潜伏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治疗PDR患者可显著改善视网膜的感光和传导功能,降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从而达到部分改善视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切割术 多焦视网膜电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剥离联合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治疗黄斑前膜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志强 张国明 +3 位作者 苏康进 宋湘梅 田汝银 古洵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07-1209,共3页
目的探讨膜剥离联合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治疗黄斑前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2012年1月~2013年6月选取进行玻璃体手术膜剥离治疗黄斑前膜患者33例(33只眼),随机分为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组(IVB组)和非玻璃体腔注射贝伐... 目的探讨膜剥离联合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治疗黄斑前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2012年1月~2013年6月选取进行玻璃体手术膜剥离治疗黄斑前膜患者33例(33只眼),随机分为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组(IVB组)和非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组(非IVB组)。所有患者均行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除,剥除黄斑前膜,IVB组手术结束时玻璃体腔注入贝伐单抗1.5 mg。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光相干断层成像术检查(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术后随访3~14个月(平均6.5个月)。收集两组数据,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黄斑前膜均经手术成功剥除,未见眼内感染、出血等并发症。15只眼进行了玻璃体手术膜剥离联合玻璃体腔贝伐单注射术,18只眼进行了玻璃体手术膜剥离。随访毕,最佳矫正视力变化IVB组视力提高者11只眼,约占73.3%,非IVB组视力提高者13只眼,约占7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7);中心凹处黄斑厚度变化,IVB组平均降低143±62μm,非IVB组平均降低96±28μ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64,P〈0.01)。结论玻璃体手术膜剥离联合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有助于黄斑形态结构恢复,但对视功能改善效果不明显,其在临床推广运用有待于长期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病变 玻璃体手术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