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及与视觉相关生存质量的评估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彦 郑斌 +2 位作者 沈丽君 宥永胜 戚雪敏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55-958,共4页
目的评估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对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并比较术前、术后与视觉相关生存质量的变化。方法研究设计为非对照病例观察研究。采用闭合式经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19... 目的评估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对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并比较术前、术后与视觉相关生存质量的变化。方法研究设计为非对照病例观察研究。采用闭合式经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19例20眼。术前及术后6个月对黄斑区视网膜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记录黄斑中心凹最小厚度和黄斑区90°方位视网膜劈裂处的最大厚度。术后6个月检查双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与术前进行比较;应用视力相关生存质量量表-25(VFQ-25)对与视觉相关生存质量进行评价,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超过6个月,手术眼黄斑中心凹厚度和黄斑区视网膜平均最大厚度分别从术前的(360.7±183.7)μm、(483.0±138.3)μm减小到术后的(180.2±75.2)μm、(328.1±82.2)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3.211,P=0.001;u=-3.472,P=0.001)。术后BCVA提高2行以上者14眼(70%)。术后LogMAR视力平均值为0.59±0.46,明显好于术前的0.87±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223,P=0.026)。患者VFQ-25评估统计表明,术后患者的总体视力、近距离活动、远距离活动、社会功能、精神健康、依赖程度、周边视力(视野)这7项维评分以及VFQ-25总分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整体健康、眼痛、社会角色限制、驾车、色觉这5项维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例(42.1%)患者视力较好眼为手术眼。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安全、有效,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与视觉相关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黄斑劈裂 玻璃体切割 内界剥除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觉相关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 被引量:12
2
作者 陈莉 陈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1-264,共4页
目的观察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患者24例24眼,同期收集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43例43眼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标准三通... 目的观察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患者24例24眼,同期收集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43例43眼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标准三通道经睫状体平坦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黄斑裂孔封闭情况。结果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组与特发性黄斑裂孔组的解剖闭合率(79.2%和88.4%)及术后BCVA(Log MAR)(0.56±0.42和0.63±1.3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BCVA(Log MAR)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86、6.735,均为P<0.001)。两组术中均未见医源性裂孔形成,术后无眼内出血或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是修复高度近视眼解剖和功能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 玻璃体视网手术 内界剥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后未闭合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静 朱娟 +2 位作者 朱忠桥 白淑玮 周卓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54-757,共4页
目的评价自体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后未闭合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14例(14眼)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后未闭合黄斑裂孔患者,行自体游离单层内... 目的评价自体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后未闭合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14例(14眼)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后未闭合黄斑裂孔患者,行自体游离单层内界膜移植术,将黄斑区外残留的内界膜剥除一片略大于黄斑裂孔直径的游离植片,放置于黄斑裂孔中,并将植片边缘置于裂孔边缘下,起到固定作用,然后行气液交换,术后严格俯卧位3~5 d。术前,术后1 d、2周、1个月、3个月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观察黄斑裂孔直径及是否闭合,记录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眼压。结果术后3个月,13眼黄斑裂孔完全闭合,裂孔闭合率为92.9%;1眼黄斑裂孔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裂孔周围视网膜贴附良好,但黄斑中心凹可见裸露的RPE层,未见神经上皮层组织。术后各时间BCVA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中11眼较术前提高,3眼无变化,但所有患者自诉视物变形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术后2周,仅有1眼眼压高,为33.4 mmHg(1 kPa=7.5 mmHg),给予降眼压滴眼液后恢复正常。术后2周所有患者气体均完全吸收。14眼均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自体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后未闭合黄斑裂孔,术后裂孔闭合率高,患者视功能改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内界移植术 玻璃体切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闫忠阳 冬敏 +3 位作者 杨娜 李雅琳 李成泉 王莉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43-345,349,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诊断为高度近视黄斑劈裂者23例(30眼),所有患者均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吲哚菁绿染色后剥除黄斑区内界膜2~3 PD。术后随访6个月,...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诊断为高度近视黄斑劈裂者23例(30眼),所有患者均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吲哚菁绿染色后剥除黄斑区内界膜2~3 PD。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术前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黄斑区视网膜劈裂的最高值(MxFT)、b波振幅及黄斑区最小及最大视网膜厚度,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23例(30眼)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6个月,30眼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术后6个月患眼眼轴长度明显短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与术前MxFT相比,术后6个月MxFT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6眼(20.0%)基本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患眼b波振幅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0),其中24眼(80.0%)较术前显著提高,三维地形图中央峰逐步恢复,位于旁中心凹区域的不规则低反应区变少或消失。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黄斑中心区最小、最大视网膜厚度均明显减小(均为P<0.05)。末次随访时,VFQ-25评分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可显著提高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视力及改善视物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黄斑劈裂 玻璃体切割 内界剥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LM)剥除术与玻璃体切割联合ILM瓣覆盖术治疗不同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和安全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杜磊 陈佳 +2 位作者 龙婷 陈震 邢怡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0-142,146,共4页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nner limiting membrane,ILM)剥除术和玻璃体切割联合ILM瓣覆盖术治疗不同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ILM剥除或ILM覆盖的方法治疗IMH共127...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nner limiting membrane,ILM)剥除术和玻璃体切割联合ILM瓣覆盖术治疗不同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ILM剥除或ILM覆盖的方法治疗IMH共127例127眼,根据IMH的最小直径分为小裂孔(63眼,直径≤500μm)和大裂孔(64眼,直径>500μm);依据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分组:剥除1组(小裂孔32眼)和剥除2组(大裂孔33眼)采取玻璃体切割联合ILM剥除术;覆盖1组(小裂孔31眼)和覆盖2组(大裂孔31眼)采取玻璃体切割联合ILM瓣覆盖术。对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裂孔愈合情况进行检查随访。结果术后12个月时各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剥除1组和覆盖1组(t=0.112 2,P>0.05),剥除2组和覆盖2组(t=0.750 8,P>0.05)相比,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剥除1组和覆盖1组在术后6个月时闭合率均为100.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剥除2组和覆盖2组在术后6个月闭合率分别为84.85%和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剥除2组和覆盖2组内外节交界面连接带缺损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剥除2组和覆盖2组术后1个月时,内外节交界面连接带缺损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覆盖2组的内外节交界面连接带缺损直径比剥除2组小。各时间点剥除1组和覆盖1组内外节交界面连接带缺损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的ILM剥除,ILM瓣覆盖术有助于直径大于500μm裂孔愈合,对于小裂孔愈合两种术式疗效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界 内界剥除 特发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术(PPV)、PPV联合内界膜剥除以及PPV联合环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柴宛璇 游志鹏 +2 位作者 胡寒英 吴泠瑶 谈赟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53-557,共5页
目的 对比分析玻璃体切割术(PPV)、PPV联合内界膜剥除(CMIP)以及PPV联合环中心凹内界膜剥除(FSIP)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PM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8月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确诊并行PPV的PMF患者28例33... 目的 对比分析玻璃体切割术(PPV)、PPV联合内界膜剥除(CMIP)以及PPV联合环中心凹内界膜剥除(FSIP)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PM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8月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确诊并行PPV的PMF患者28例33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中对内界膜的处理,回顾性的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PPV组9例10眼(行PPV);CMIP组10例11眼(行PPV联合CMIP);FSIP组9例12眼(行PPV联合FSIP)。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患者BCVA、眼压、黄斑中心凹劈裂腔厚度(CFT)、视网膜复位情况,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3组患者BCV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均为P<0.001)。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3组患者间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比较3组患者间各时间点平均BCVA(logMAR)与术前BCVA(logMAR)的差值(ΔBCVA),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PPV组患者BCVA随时间变化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1)。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3组患者CFT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均为P<0.001)。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3组患者间CF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组内不同时间点CFT两两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末次随访时,PPV组患者视网膜完全复位率为60%(6眼),部分复位率40%(4眼),未复位率0%(0眼);CMIP组患者视网膜完全复位率为72.7%(8眼),部分复位率18.2%(2眼),未复位率9.1%(1眼);FSIP组患者视网膜完全复位率为66.7%(8眼),部分复位率25%(3眼),未复位率8.3%(1眼);3组患者视网膜复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CMIP组及FSIP组术后各出现1眼全层黄斑裂孔。3组患者术中术后未出现眼内炎、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PPV能有效改善PMF患者视力,不剥除内界膜的术式与两种剥除内界膜的手术方式对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劈裂 近视 内界 玻璃体切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光凝或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刚 马英慧 贾万程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51-653,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光凝或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64例(64眼)的临床资料,其中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光凝患者32... 目的对比分析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光凝或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64例(64眼)的临床资料,其中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光凝患者32例(联合光凝组),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患者32例(联合剥除组),术后随访6~24个月,观察两组患者随访末期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联合光凝组术后视网膜裂孔封闭、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59.4%,联合剥除组复位率为81.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2组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但联合剥除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明显好于联合光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光凝组并发症主要有视网膜轻度出血、继发性青光眼等,联合剥除组为术中轻度视网膜损伤、术后一过性高眼压等。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好于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光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视网脱离 玻璃体切割 视网光凝 内界剥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双重多次染色黄斑前膜、内界膜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鹏飞 廖奇志 +3 位作者 刘淑伟 白领娣 张怀强 刘长颖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78-881,共4页
目的 研究23 G玻璃体切割联合双重多次染色黄斑前膜、内界膜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伴黄斑前膜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9例19眼。接受三通道闭合式经睫状体平坦部23 G玻璃体手术。手术在曲安奈... 目的 研究23 G玻璃体切割联合双重多次染色黄斑前膜、内界膜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伴黄斑前膜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9例19眼。接受三通道闭合式经睫状体平坦部23 G玻璃体手术。手术在曲安奈德标记、亮蓝染色辅助下23 G玻璃体切割,23 G内界膜镊分层剥离黄斑前膜及内界膜,硅油填充。3个月后取出硅油填充C3F8气体。观察手术时间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黄斑裂孔闭合和视网膜脱离复位情况,同时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6-10(6.0±0.2)个月。结果 手术时间60-90 min,平均80 min;黄斑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率为94.7%;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01-0.04者3眼,0.05-0.10者12眼,0.12-0.25者4眼;术中剥离内界膜时部分视网膜点状出血,用笛针吸除大部分出血,必要时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2眼高眼压,予以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7-13 d眼压平稳恢复正常。余未见其他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23 G玻璃体切割联合双重多次染色黄斑前膜、内界膜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取得了较好疗效,不同程度上改善了视力,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多次染色 黄斑前 内界 黄斑裂孔性视网脱离 23G玻璃体切割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外伤性黄斑裂孔 被引量:7
9
作者 万文萃 张向东 +2 位作者 李晓丹 张楠楠 金学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49-951,共3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外伤性黄斑裂孔的手术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经手术治疗的外伤性全层黄斑裂孔患者24例(24眼),所有患者均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术中采用C/3F/8气体填充玻...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外伤性黄斑裂孔的手术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经手术治疗的外伤性全层黄斑裂孔患者24例(24眼),所有患者均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术中采用C/3F/8气体填充玻璃体,嘱患者俯卧位7~14d,术后随访6~14个月,OCT观察黄斑裂孔情况,并记录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眼手术均顺利完成,未见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至随访期末,24眼中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17眼(70.83%)。术后1个月内22眼(91.67%)黄斑裂孔经0CT证实完全闭合,且随访期内未见复发;另2眼黄斑裂孔术后6个月始终未闭合,其中1眼为术前合并有玻璃体积血及黄斑裂孔周围脉络膜挫伤者,1眼为爆炸伤后2a才要求手术者。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能够有效治疗外伤性黄斑裂孔并提高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割 内界剥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继发性黄斑前膜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丽英 李洁 +1 位作者 温晓英 张月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63-765,共3页
目的观察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继发性黄斑前膜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因继发性黄斑前膜需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者42例42眼,所有患者均行标准的23 G经睫状体平坦部的三通道玻璃体切割+黄斑前膜... 目的观察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继发性黄斑前膜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因继发性黄斑前膜需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者42例42眼,所有患者均行标准的23 G经睫状体平坦部的三通道玻璃体切割+黄斑前膜剥除+视网膜内界膜剥除+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术,术后随访3.0~18.0(8.3±2.4)个月,对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形态及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观察。结果随访期末,最佳矫正视力提高者30眼,不变者8眼,下降者4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5,P=0.000)。黄斑中心神经上皮层厚度术前为(315.62±132.12)μm,术后为(233.42±146.32)μm,手术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2,P=0.000)。术后视网膜少许出血6眼,玻璃体积血1眼,一过性高眼压6眼;3眼周边牵引性小裂孔,激光治疗后,行玻璃体内C_3F_8填充,视网膜在位。结论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可以加速黄斑水肿消退,降低黄斑前膜复发,促进视功能恢复。视网膜内界膜剥除在继发性黄斑前膜手术中可以松解黄斑区视网膜皱褶,解除对黄斑中心凹的牵引,改善黄斑区局部的代谢,有利于黄斑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内注射 曲安奈德 继发性黄斑前 内界剥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6
11
作者 郝玉华 席瑞洁 +3 位作者 韩悠 田笑雨 戴丽 史俊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14-1018,共5页
摘要背景 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严重损害患眼视力,手术难度较大,如何选择和优化手术方法仍是研究热点。 目的 探讨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大直径IM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于2013年1月至... 摘要背景 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严重损害患眼视力,手术难度较大,如何选择和优化手术方法仍是研究热点。 目的 探讨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大直径IM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纳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大直径IMH患者[平均直径为(814.31±112.95)μm]42例42眼。所有患眼均施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游离内界膜移植+体积分数12% C3F8填充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和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并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仪检查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变化,评估裂孔闭合率,评估和比较手术前后患眼BCVA、光感受器内段/外段(IS/OS)缺损范围、外界膜缺损范围和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 结果 术后12个月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7.6%(41/44)。术后1、3、6和12个月患者BCVA较术前均明显改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32,P〈0.001);术眼术前及术后1、3、6和12个月IS/OS缺损范围分别为(1 112.00±45.44)、(859.00±84.55)、(649.00±52.47)、(486.00±46.88)和(320.00±45.13)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761,P〈0.001),其中术后1、3、6和12个月术眼IS/OS缺损范围较术前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眼术前和术后1、3、6和12个月外界膜平均缺损范围分别为(1 038.00±39.63)、(748.00±64.12)、(585.00±48.88)、(438.00±42.84)和(265.00±28.97)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459,P〈0.001),术后1、3、6和12个月外界膜缺损范围较术前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值大于术后3、6、12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OCT显示黄斑裂孔底部高反射信号物质消失,即移植的游离内界膜分解代谢。 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大直径IMH是安全、有效的,移植的游离内界膜仅作为临时性胶质细胞增生支架,不会形成永久性瘢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裂孔/手术 黄斑 玻璃体切割 基底/手术 疗效 内界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20
12
作者 徐武平 徐学东 孙驰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57-860,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对2015年5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8例18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对2015年5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8例18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的手术方式,术中根据患者晶状体混浊情况,必要时联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眼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孔闭合、视网膜复位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7眼(94.44%)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1眼经再次手术后仍存在局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未进行再次手术治疗。OCT随访显示,黄斑裂孔Ⅰ类U形愈合3眼(16.67%),Ⅰ类V形愈合9眼(50.00%),Ⅱ类W形愈合5眼(27.78%),未愈合1眼(5.56%)。所有患者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眼发生一过性眼压升高,1眼术后出现前房房水闪辉,1眼因患者术后俯卧位置不当出现人工晶状体瞳孔区夹持,经治疗后均恢复正常;2眼术后出现晶状体后囊羽毛状混浊。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能够有效促进黄斑裂孔的愈合以及视网膜的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 内界填塞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 视网脱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被引量:5
13
作者 梅立新 郎平 +1 位作者 刘银萍 吴昌凡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11期841-842,844,共3页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17例17眼,对患者术前术后视功能、术后黄斑裂孔闭合及手术主要并发症等进行检查和随访。结果本组17眼均成功...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17例17眼,对患者术前术后视功能、术后黄斑裂孔闭合及手术主要并发症等进行检查和随访。结果本组17眼均成功剥离内界膜。随访5~24个月,其中13眼黄斑裂孔完全闭合,4眼裂孔直径缩小,裂孔封闭成功率为76.47%;17眼中14眼视力提高,视力提高率为82.35%;视物变形等症状也有明显改善。并发症主要有术中毛细血管性出血、术后一过性高眼压及晶状体后囊下混浊。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可有效封闭特发性黄斑裂孔,提高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内界剥离 玻璃体切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改良倒置内界膜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柯然 周云帆 +2 位作者 刘莺莺 蒋沁 徐向忠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53-557,共5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改良倒置内界膜(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M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确诊并行PPV联合改良倒置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改良倒置内界膜(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M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确诊并行PPV联合改良倒置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治疗的难治性MH患者14例14眼纳入研究。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经睫状体扁平部三通道23G PPV联合改良倒置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观察MH闭合情况,计算裂孔闭合率,对比分析最佳矫正视力(BCVA)、微视野检查结果(黄斑10°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固视稳定性)等,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14例14眼难治性MH患者中,术前最小裂孔直径为264~785μm,基底径为451~1630μm。术后MH闭合率为100.0%,且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患者术前BCVA为(1.25±0.30)logMAR,术后6个月随访时BCVA为(0.86±0.35)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术后BCVA提高12眼,2眼无提高,无视力下降者。患者黄斑10°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术前、术后6个月分别为(17.64±4.40)dB和(21.87±5.86)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术前固视不稳定14眼,术后6个月固视稳定11眼(78.6%),相对稳定2眼(14.3%),不稳定1眼(7.1%)。术中及随访期间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PV联合改良倒置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治疗难治性MH安全有效,可提高难治性MH的手术成功率及裂孔闭合率,促进视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割 改良倒置内界瓣覆盖 自体血封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内界膜剥除与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的玻璃体切割术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秀菊 罗向东 +2 位作者 孙摇遥 黎晓新 张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0-54,共5页
目的评估非内界膜剥除及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的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黄斑劈裂(MF)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16年3月至2018月6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屈光度≥-8.0 DS或眼轴长度≥26.5 mm,M... 目的评估非内界膜剥除及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的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黄斑劈裂(MF)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16年3月至2018月6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屈光度≥-8.0 DS或眼轴长度≥26.5 mm,MF伴或不伴有中心凹视网膜脱离(FD)、黄斑前膜(ERM)及板层裂孔(LMH)患者23例25眼的病历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非内界膜剥除组11例11眼和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12例14眼。2个组年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轴长度、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均在曲安奈德(TA)染色辅助下剥除玻璃体后皮质。分别比较2个组患者术前和术后BCVA、MF缓解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无内界膜剥离组与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患者术眼术后BCVA(LogMAR)分别为0.47±0.30和0.40±0.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P=0.52)。22眼MF缓解和视网膜复位。无内界膜剥离组10例10眼达到解剖复位的时长为2.5(1.8,9.3)个月,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中12例12眼为1.0(1.0,3.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35.00,P=0.09)。非内界膜剥除组术后出现黄斑裂孔1眼,占9%;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术后出现黄斑裂孔1眼,占7%;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1眼,占7%。结论MF在玻璃体切割术后均能缓解,术中联合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术MF缓解速度优于无内界膜剥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手术 黄斑劈裂 玻璃体切割 内界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及消毒空气注入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斌 孔宁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80-683,共4页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及消毒空气注入术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术黄斑裂孔闭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特发性黄斑裂孔并行25 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及消毒空气注入术...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及消毒空气注入术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术黄斑裂孔闭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特发性黄斑裂孔并行25 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及消毒空气注入术的43例43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隙灯显微镜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术前测量黄斑裂孔最小直径、裂孔最大基底直径、裂孔高度,并计算裂孔牵拉指数(tractional hole index,THI)及黄斑裂孔指数(macular hole index,MHI)等参数。术后随访3~36个月,观察患眼术后BCVA、黄斑裂孔闭合情况,分析该术式下影响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的相关因素。结果 43例43眼中黄斑裂孔闭合者37眼(86.05%),其中完全闭合29眼,暴露性闭合8眼,未闭合6眼。手术前患眼BCVA为(1.15±0.35)logMAR,术后为(1.04±0.40)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7,P=0.003)。术前黄斑裂孔最小直径、最大基底直径与术后BCVA(logMAR)呈正相关,THI及MHI与术后BCVA(logMAR)呈负相关(均为P<0.05)。术后BCVA与术前黄斑裂孔高度无相关性(P=0.339)。当THI>1.0或MHI>0.5时,黄斑裂孔闭合率(包括完全闭合和暴露性闭合)为100%,当THI>0.5或MHI>0.3时,黄斑裂孔闭合率(包括完全闭合和暴露性闭合)分别为94.74%和97.14%。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及消毒空气注入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临床疗效较好,THI、MHI是影响黄斑裂孔闭合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割 内界剥离 消毒空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13
17
作者 刘桂阳 田蕊 +1 位作者 张璐 田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55-659,共5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180例(180眼)高度近视MHR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180例(180眼)高度近视MHR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92例)及对照组(88例),两组患者均常规行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术,观察组患者联合行内界膜剥离术,对照组患者不行内界膜剥离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进行视力及视功能检查明确视力改变,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裂孔闭合率分别为71.43%、6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95.65%、90.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术后视力分别为(39.26±3.45)个字母、(38.17±2.96)个字母,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均为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黄斑区平均光敏感度显著升高,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固视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一阶函数1环观察组(110.12±20.63)nV·deg^(-2)、对照组(134.15±25.96)nV·deg^(-2)及2环P1波反应密度观察组(70.14±11.96)nV·deg^(-2)、对照组(66.96±12.71)nV·deg^(-2)较术前1环P1波反应密度观察组(55.74±11.41)nV·deg^(-2)、对照组(56.01±10.28)nV·deg^(-2);2环P1波反应密度观察组(47.14±10.27)nV·deg^(-2)、对照组(49.22±9.63)nV·deg^(-2)均明显增加(均为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环P1波反应密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相比,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可促进高度近视MHRD患者术后黄斑裂孔的愈合,但也可对微视野及视网膜功能造成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性视网脱离 玻璃体切割 内界剥离术 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或内界膜翻转对特发性大黄斑裂孔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黄志坚 陈晓 +1 位作者 洪玲 曾苗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或内界膜翻转在特发性大黄斑裂孔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非随机临床研究。24例24眼特发性大黄斑裂孔患者均行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5G玻璃体切割术,术中使用内界膜反折填塞于黄斑裂孔中者12例12眼...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或内界膜翻转在特发性大黄斑裂孔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非随机临床研究。24例24眼特发性大黄斑裂孔患者均行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5G玻璃体切割术,术中使用内界膜反折填塞于黄斑裂孔中者12例12眼为内界膜填塞组,使用内界膜反折覆盖于黄斑裂孔中者12例12眼为内界膜翻转组。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孔闭合率、OCT检查结果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内界膜填塞组12眼黄斑裂孔全部闭合,黄斑裂孔闭合率为100%;内界膜翻转组12眼中11眼黄斑裂孔闭合,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1.67%,两组黄斑裂孔闭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0,P=0.32)。术后6个月,内界膜填塞组BCVA为(1.13±0.40)logMAR,内界膜翻转组为(1.03±0.36)logMAR,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术后6个月内界膜翻转组BCVA优于内界膜填塞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P=0.56)。OCT检查示,内界膜翻转组有3眼(25.00%)视网膜外层结构部分恢复,内界膜填塞组均未见视网膜外层结构恢复患者。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或内界膜翻转治疗特发性大黄斑裂孔,均能提高黄斑裂孔的闭合率,稳定及改善BCV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大黄斑裂孔 内界填塞 内界翻转 玻璃体切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斑前膜合并白内障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前后屈光状态改变 被引量:15
19
作者 余盈盈 黎晓新 鲍永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25-1029,共5页
背景 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是老年人常见的眼部疾病,其主要治疗方法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玻璃体切割术,而确定术前计算IOL屈光度时所用的IOL 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的眼轴长度是... 背景 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是老年人常见的眼部疾病,其主要治疗方法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玻璃体切割术,而确定术前计算IOL屈光度时所用的IOL 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的眼轴长度是否受黄斑前膜的影响对术眼术后获得准确的屈光度至关重要.目的 了解IMEM患者行白内障联合玻璃体手术后屈光变化的特征.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确诊为IMEM合并ARC的患者42例42眼为IMEM合并ARC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术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同期纳入单纯ARC患者47例47眼为单纯ARC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术.术前应用IOL 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术眼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应用SRK-T公式计算出IOL植入后的预期屈光度.术后1个月、3个月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和医学验光,计算其等效球镜度数作为术后实际屈光度,并对术后实际屈光度与预期屈光度进行对比分析.对两个组间术眼手术前后屈光度的误差进行比较,对IMEM合并ARC患者术后屈光度误差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两个组间患者年龄、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63、0.704、0.770).IMEM合并ARC组和单纯ARC组患者术后3个月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IMEM合并ARC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实际屈光度绝对值均明显高于术前预期屈光度绝对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纯ARC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个月实际屈光度绝对值明显高于术前预期屈光度绝对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O01);但IMEM合并ARC组与单纯ARC组间手术前后的屈光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417,P=0.520).IMEM合并ARC组术眼术后1个月、3个月的屈光度误差分别为(-0.727±0.666)D和(-0.628±0.627)D,单纯ARC组分别为(-0.664±0.644)D和(-0.642±0.550)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036,P=0.849;F时间=1.523,P=0.221);IMEM合并ARC组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为(474.89±135.76) μm,术后1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值为(-83.84±91.12)μm,术后3个月为(-158.53±113.03)μm.IMEM合并ARC组术眼术后1个月和3个月屈光度误差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间均无明显相关性(r=0.200,P=0.229;r=0.065,P=O.698).结论 IMEM合并ARC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联合玻璃体手术后呈现的近视漂移现象和程度与单纯ARC患者术后相似,证实IOL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的眼轴长度不受黄斑前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手术 白内障/手术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玻璃体切割 屈光度 眼轴 近视漂移 生物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界膜剥除治疗顽固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以及对视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苏锐锋 李晓红 +1 位作者 李新秀 谭小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811-1814,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或不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顽固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疗效及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确诊为顽固性DME并接受PPV联合或不联合内界膜剥除的患者40例,其中PPV联合内界膜剥除...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或不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顽固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疗效及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确诊为顽固性DME并接受PPV联合或不联合内界膜剥除的患者40例,其中PPV联合内界膜剥除的患者20例作为联合组,不联合内界膜剥除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黄斑视网膜敏感度(RMS)、固视稳定性及并发症。结果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BCVA较术前提高(均P<0.05),联合组BCVA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CMT较同组治疗前均下降(均P<0.05);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联合组CMT较对照组薄(均P<0.05)。联合组患者患眼术后RMS增加(P<0.05);术后6个月,联合组的对侧眼RMS优于术眼(P<0.05)。治疗后联合组术眼固视稳定性提高,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顽固性DME时采用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术,能更有效提高患者BCVA及降低CMT,一定程度上提高固视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界剥除 玻璃体切割 顽固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微视野 黄斑中心视网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