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象描述分析学与学习观、教学观的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高凌飚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3期97-104,共8页
现象描述分析学立足于所谓第二层次的视角来研究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现象;通过研究人们对某一现象的描述概括出一些具有本质差别的观念,以此认识现象以及经历这一现象的人。研究表明,学习观基本上可归结表层式和深层式两类。我国教师的... 现象描述分析学立足于所谓第二层次的视角来研究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现象;通过研究人们对某一现象的描述概括出一些具有本质差别的观念,以此认识现象以及经历这一现象的人。研究表明,学习观基本上可归结表层式和深层式两类。我国教师的教学观可归纳为两类取向(注入取向、发展取向)、五种观念(传授观、应试观、能力观、态度观、育人观)。研究表明,注入式教学观对学生的学习有负面的影响,发展式的教学观对学生的学习有正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描述分析学 学习观 教学观 学习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文化实践理论与现象描述分析学——信息素养教育的新视角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朝晖 杨文秀 《现代情报》 CSSCI 2014年第6期29-31,40,共4页
通过对社会文化实践理论与现象描述分析学两种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路线理论综述,总结两种研究路线相同点为注重学习者所处环境在信息素养教学中的作用及学习者使用信息经验研究,不同点在于现象描述分析学关注于经验的变化,而社会与文化理... 通过对社会文化实践理论与现象描述分析学两种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路线理论综述,总结两种研究路线相同点为注重学习者所处环境在信息素养教学中的作用及学习者使用信息经验研究,不同点在于现象描述分析学关注于经验的变化,而社会与文化理论关注于对经验的共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素养 社会文化 现象描述分析学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现象描述分析学与教师的教学观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丽冰 高凌飚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180-181,共2页
现象描述分析学是一种用来分析人对客观现象看法的工具,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克服因人的思维过程无法直接观察所带来的困难。现象描述分析学被大量应用于了解分析教师教学观的研究中。文章利用现象描述分析学的思想和方法,对广东中学物理... 现象描述分析学是一种用来分析人对客观现象看法的工具,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克服因人的思维过程无法直接观察所带来的困难。现象描述分析学被大量应用于了解分析教师教学观的研究中。文章利用现象描述分析学的思想和方法,对广东中学物理教师和广州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观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发现了不同学科教师教学观的异同,这些研究发现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教学观 现象描述分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学生学习观调查——基于“现象描述分析学”的研究方式 被引量:3
4
作者 赵显通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37,59,共7页
基于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现象描述分析学"的研究方式,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调查了23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研究发现了六种学习观,即学习就是知识量的增加、记忆、应用、理解、解释现实和个人成长。前三种可以归为&qu... 基于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现象描述分析学"的研究方式,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调查了23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研究发现了六种学习观,即学习就是知识量的增加、记忆、应用、理解、解释现实和个人成长。前三种可以归为"重复性"学习观,而后三种统称"变革性"学习观。后者会对学生会产生深远影响,因而是应当提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描述分析学 学习观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象描述分析学与信息素养观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春燕 《现代情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09-211,共3页
本文介绍了现象描述分析学(phenomenography)这一思想,梳理了人们对信息素养以及信息素养观的研究,最后,提出了运用现象描述分析学研究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养观的重要性。
关键词 现象描述分析学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现象描述分析学视角的大学生学习观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赵显通 《重庆高教研究》 2018年第2期92-102,共11页
目前国内有关大学生学习观的实证研究大都侧重量化调查,尽管这种研究范式有其优势,但缺乏对观念本身的深入分析和观念之间联系的探讨。基于现象描述分析学这种质性研究方法和规范,以北京市某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的学习观为研... 目前国内有关大学生学习观的实证研究大都侧重量化调查,尽管这种研究范式有其优势,但缺乏对观念本身的深入分析和观念之间联系的探讨。基于现象描述分析学这种质性研究方法和规范,以北京市某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的学习观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了6种学习观,即学习就是知识获取、记忆与再现、知识应用、理解、解释现实和个人成长。借助"意义-结构"分析框架对各类观念从意义、内部视域(学习主体、学习对象、学习行为以及学习效果)和外部视域(学习观所处的外部环境)等维度加以深入剖析,结果比较清晰地显示了不同学习观之间的等级关系。这对大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即如何促进观念转变进而实现深层次的学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答案在于从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评价方式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多方联动、多管齐下、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描述分析学 学习观 大学生 质性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父母养育倦怠的真实体验:一项描述性现象学研究
7
作者 陈佳怡 王超越 +3 位作者 殷金霞 金翊思 孟令丹 张全志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7-81,共5页
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父母的养育倦怠体验及其心理社会需求,为制订干预方案和完善社会支持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现象学方法,对16名ASD儿童的父母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运用Colaizzi 7步法分... 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父母的养育倦怠体验及其心理社会需求,为制订干预方案和完善社会支持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现象学方法,对16名ASD儿童的父母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运用Colaizzi 7步法分析所得资料。结果ASD儿童父母养育倦怠的真实体验及其心理社会需求可归纳为4个主题,即ASD儿童发展、康复与养育的家庭困境,养育保护资源不足,心理求助资源匮乏,对未来的担忧与展望。结论ASD儿童父母普遍存在养育倦怠问题;建议家庭、医疗机构、政府及社会多方协同合作,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模式,完善社会支持体系,以缓解养育倦怠对家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养育倦怠 描述现象学研究 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描述到解释:现象学研究路径转向 被引量:18
8
作者 黄广芳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52-56,共5页
现象学的哲学观被应用到人文社科领域后,众多的现象学流派又融合成两种主流的作为方法的现象学流派即描述性现象学和解释性现象学,而且也逐渐呈现出从描述性路径转向解释性路径的特点。解释性现象学在描述性现象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既... 现象学的哲学观被应用到人文社科领域后,众多的现象学流派又融合成两种主流的作为方法的现象学流派即描述性现象学和解释性现象学,而且也逐渐呈现出从描述性路径转向解释性路径的特点。解释性现象学在描述性现象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两者在哲学基础、研究理念、研究方法论这三个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对这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促进其在实践中的有效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描述现象 解释性现象 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逻辑范畴被还原之后的现象学描述
9
作者 唐杰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0-74,共5页
有一种观点因颇具说服力而相当流行:自从维特根斯坦提出了私人语言之不可能性问题之后,以笛卡尔式自我反思为特征的“意识哲学”便失去了其合法性基础。这在二十世纪哲学流派中首当其冲的便是胡塞尔现象学。关于私人语言之不可能性和现... 有一种观点因颇具说服力而相当流行:自从维特根斯坦提出了私人语言之不可能性问题之后,以笛卡尔式自我反思为特征的“意识哲学”便失去了其合法性基础。这在二十世纪哲学流派中首当其冲的便是胡塞尔现象学。关于私人语言之不可能性和现象学的关系问题,在国内倪梁康先生与张庆熊先生几年前曾有过一场争论,①彼此相持不下。而随着国内近来对维特根斯坦在其思想转型期的所谓“现象学阶段”的关注和研究,以上这种观点再一次凸显出来。②本文认为,胡塞尔现象学从未试图用一种私人语言来进行现象学描述。作为一门尘世的学问,它需要能被所有人传达和理解。它从未试图创造一种专属于自己的“现象学语言”,它所使用的语言正是我们每天所言谈与理解的日常语言。然而必须承认,私人语言之不可能性以及维特根斯坦对自己所尝试的“现象学语言”的否弃,向胡塞尔现象学所提出的真正值得反思的问题在于:使用一种公共性语言进行现象学描述所必然带来的解释学前设,与现象学还原所要求的彻底性,两者之间不矛盾吗?胡塞尔是否把捉到了这一问题,他又是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的?由此现象学描述、现象学方法还有怎样一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之谜 私人语言 现象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校的纵向分布结构:政治中心群聚现象 被引量:9
10
作者 伍红军 罗英姿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16,共6页
相对高等院校的区域分布或省域分布构成的横向分布结构而言,高等院校在行政区划层级上的纵向分布结构的分析同样能反映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分布及其教育公平的实质体现。我国的高校在纵向分布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政治中心群聚现象。本科... 相对高等院校的区域分布或省域分布构成的横向分布结构而言,高等院校在行政区划层级上的纵向分布结构的分析同样能反映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分布及其教育公平的实质体现。我国的高校在纵向分布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政治中心群聚现象。本科院校、专科院校、国家重点高等院校、民办院校等在北京、省会城市以及地级市以下的城市中的数量分布,清晰地显现出我国高校在国家和地方政治中心城市的集聚,造成了政治中心城市有大量高等院校的拥堵局面。我国的高校纵向分布结构应该逐渐从政治中心群聚转向经济中心群聚,并具备多元中心分布的前瞻性发展动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纵向分布结构 政治中心群聚 现象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象学对电影批评的方法论启示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文斌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5-48,共4页
现象学的三大方法分别对应于电影欣赏和批评活动的三个阶段,对于电影批评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其中,先验还原法使我们从不纯粹的日常状态中摆脱出来,进入到审美状态,澄净地出现在电影面前;本质直观法使我们直观到电影对象的本质;现象描... 现象学的三大方法分别对应于电影欣赏和批评活动的三个阶段,对于电影批评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其中,先验还原法使我们从不纯粹的日常状态中摆脱出来,进入到审美状态,澄净地出现在电影面前;本质直观法使我们直观到电影对象的本质;现象描述法使我们将自己对电影本质的体验和理解原本、如实地呈现出来。据此,现象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欣赏、批评电影的眼光,一种更加本真地通达电影和"回到电影本身"的方式,它使一个更加澄明的电影世界展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批评 现象 先验还原法 本质直观法 现象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论证、争执、虚构与深度的现象学
12
作者 黄旺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2-50,177,共9页
米歇尔·亨利的现象学要求在原初内在性和超越性之间做出区分,指出胡塞尔把内在性当做了超越性。亨利所说的内在性和超越性之间的异质性区分,也即预先被给予的"对象性"和被规定了的、作为语言性的"对象"之间的... 米歇尔·亨利的现象学要求在原初内在性和超越性之间做出区分,指出胡塞尔把内在性当做了超越性。亨利所说的内在性和超越性之间的异质性区分,也即预先被给予的"对象性"和被规定了的、作为语言性的"对象"之间的异质性区分。正是由于胡塞尔把两者混同起来,因而他没有正确地阐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方法,误解了他自己的工作。这个错误的一个表面症候就是:胡塞尔无法透彻地说明现象学直观和描述为何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现象学描述作为先验描述,要实现从预先被给予的对象性到作为语言性的对象之间的异质性转换,而这又需要通过论证、争执和虚构等手段来达到。最终,现象学方法是以对存在的阐明为目标的研究方法,而存在本身是不透明的、多义的、具有深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描述 现象学直观 先验描述 亨利 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塞尔现象学: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被引量:1
13
作者 尚杰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58-62,共5页
现象学,作为20世纪西方一种普遍哲学运动的名称,从广义上说,是指在无任何前提的条件下,对任何所给的对象进行描述性研究.作为一场哲学运动,它现在已远离了创造人的初衷,从思辨走向现实. 当代现象学运动的奠基人是艾德蒙特·胡塞尔(E... 现象学,作为20世纪西方一种普遍哲学运动的名称,从广义上说,是指在无任何前提的条件下,对任何所给的对象进行描述性研究.作为一场哲学运动,它现在已远离了创造人的初衷,从思辨走向现实. 当代现象学运动的奠基人是艾德蒙特·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现象 思维方式 哲学运动 意向活动 现象学运动 现象描述 心理学 精神现象 黑格尔 直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德格尔:路──通过现象学到存在之思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炜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9,共7页
真正的哲学之思永远不会指向或屈从于某种既定的目标,而总是处于不断超越给定性的开放性的路途之中。海德格尔通过现象学而进到存在之思的路途正是这种思之本质的体现:它一方面表现为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把握和进入,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现... 真正的哲学之思永远不会指向或屈从于某种既定的目标,而总是处于不断超越给定性的开放性的路途之中。海德格尔通过现象学而进到存在之思的路途正是这种思之本质的体现:它一方面表现为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把握和进入,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现象学的批判与超越。而完成这一思之转变的根本点在于,海德格尔把现象学由一种追求系统性和明证性的本源科学转变为一种面向“生活世界”的“事实的解释学”,由此,他进入了《存在与时间》中关于此在在世的存在论分析,即存在之思。揭示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之路,对于深入把握他的全部思想历程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 海德格尔 胡塞尔 解释学 《存在与时间》 存在之思 基本问题 理论态度 现象描述 海德格尔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实之辨:论胡塞尔向实然状态的还原 被引量:3
15
作者 宋文良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100,197,共14页
数学、物理学以及现象学哲学的思想交融突出反映在虚实、真假的区别问题上。数学中实数与虚数,物理学中实像与虚像、可感对象与超感对象间的区分,表现出数学和物理学中的虚实之辨,但这些区分在认识论现象学层面上仍不彻底而有其局限。... 数学、物理学以及现象学哲学的思想交融突出反映在虚实、真假的区别问题上。数学中实数与虚数,物理学中实像与虚像、可感对象与超感对象间的区分,表现出数学和物理学中的虚实之辨,但这些区分在认识论现象学层面上仍不彻底而有其局限。“是否可被怀疑”可作为认识论上区分虚实真假的严格且可靠标准,胡塞尔向实然状态的还原正是需要在这一标准下、在认识论批判语境中得到恰当理解和评价。迪特·洛玛对该还原之确切意涵的界定是正确的,但他关于“这一还原既(原则上)可行且又必要”的主张却不能成立。在虚实之辨的问题域下、在认识论批判和奠基的语境中,胡塞尔最终放弃向实然状态还原而代之以超越论还原的思想动因也将清晰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然 体验材料 还原 普遍怀疑 现象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的教学观——一个重要而崭新的研究领域 被引量:23
16
作者 高凌飚 王晶 《学科教育》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6,共6页
教师的教学观是一个重要而崭新的研究领域 ,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教学观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并对后续的研究进行展望 ,以期对国内学者有所启示。
关键词 教师 教学观 现象描述分析学 研究方法 教学质量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内地教师的考评观:类型、特点与启示 被引量:2
17
作者 高凌飚 甘国臻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9-47,共9页
回顾考评观的概念和国际上有关教师考评观的研究,对中国内地六项考评观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和重构,得出中国内地教师所具有的六类共同的考评观,构建了中国内地教师考评观的模型。通过与国外同类研究的比较、考评观与教师实... 回顾考评观的概念和国际上有关教师考评观的研究,对中国内地六项考评观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和重构,得出中国内地教师所具有的六类共同的考评观,构建了中国内地教师考评观的模型。通过与国外同类研究的比较、考评观与教师实践的探讨,以及影响教师考评观的要素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内地教师考评观是复杂的、多向度的,考评观对中国内地的教学以及课程改革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 考评 教师考评观 现象描述分析 观念建构平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发展中收入变动趋势的原因及其启示
18
作者 石士钧 《江淮论坛》 CSSCI 1993年第2期30-34,共5页
近年来,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在我国已引起人们严重的关注,成为经济研究的一个热点。对理论经济学界来说,它不能满足于单纯的现象描述和一般的实证分析,而应致力于深层次的理论探究,其中包括剖析有关收入变动趋势的产生原因。
关键词 变动趋势 实证分析 收入分配不公 经济研究 现象描述 经济学界 启示 发展中国家 国民收入 经济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学生言语品质从“回答问题”开始
19
作者 蒋岳庆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32,共2页
言语学习需要环境,课堂就是言语学习的"主环境"。但教师往往忽视了一个提高学生言语品质的关键节点——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言语品质不高时,应即时指导与提升。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告诉我们:学生言语品质的提高是指学生的... 言语学习需要环境,课堂就是言语学习的"主环境"。但教师往往忽视了一个提高学生言语品质的关键节点——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言语品质不高时,应即时指导与提升。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告诉我们:学生言语品质的提高是指学生的言语具有"清晰、丰富、深刻、敏锐、独特"五大基本特征,言语品质的提高既是学生语言系统的优化,也是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1]。本文拟从上述五个特征去描述学生回答问题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描述 教学片段 夏洛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窒息浅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维贤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1989年第1期43-45,共3页
性窒息是变态性行为之一。指患者在诱发低氧状态下进行手淫,以获取性高潮的一种方式。一旦发生意外致死,谓性窒息死。在人类学研究中,很早就有关于性窒息现象描述。目前,在西方各国。
关键词 性窒息 人类学研究 淫虐症 窒息死亡 低氧状态 窒息者 脑组织缺氧 李德祥 性欲倒错 现象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