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从“自我”到“他者”的伦理现象学转向
被引量:
7
1
作者
欧阳谦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4-80,共7页
在当代现象学运动中,法国的新现象学尤为引人注目。这种新现象学的“新”在于它展开了一种伦理现象学转向。列维纳斯的他者现象学堪称这种转向的重要代表。他以追问人类暴力的发生为动机,力图从西方传统哲学的自我学中去寻找暴力发生的...
在当代现象学运动中,法国的新现象学尤为引人注目。这种新现象学的“新”在于它展开了一种伦理现象学转向。列维纳斯的他者现象学堪称这种转向的重要代表。他以追问人类暴力的发生为动机,力图从西方传统哲学的自我学中去寻找暴力发生的思想原理,在对自我学的现象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开出了一条面向“他者”并由此而达成消除暴力的伦理正义之路。围绕着“他者”“面容”“无限”,列维纳斯旨在突破观念论及其表象论的自我主义逻辑,以开放和应答的姿态去实现“面对面的伦理关系”,从而迎来善良的正义。在一定意义上说,列维纳斯从“自我”走向“他者”的现象学转向,无疑是在建构一种关于善良的现象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维纳斯
现象学转向
自我
“他者”
面容
伦理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转向”
被引量:
1
2
作者
李云飞
谢传仓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2-39,共8页
胡塞尔后期转向发生分析的引发动机的问题和发生现象学与前期静态现象学的关系问题,是系统把握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运思路向及其完整形态的理论关节点。然而正是在这个关节问题上,国际现象学界却存在着重大分歧,可谓观点纷呈,立场各异,...
胡塞尔后期转向发生分析的引发动机的问题和发生现象学与前期静态现象学的关系问题,是系统把握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运思路向及其完整形态的理论关节点。然而正是在这个关节问题上,国际现象学界却存在着重大分歧,可谓观点纷呈,立场各异,并且多停留于个别零星的考察而缺乏系统的梳理和论证。有鉴于此,本文就发生概念的本质内涵、"发生现象学转向"的引发动机和静态现象学与发生现象学的关系等三个最基本的方面进行探讨,以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开辟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发生
静态
现象学
发生
现象学
发生
现象学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自我研究的现象学与认识论转向:斯特劳森的“珍珠串理论”
3
作者
高新民
马明秀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14,共8页
在自我研究的方法论和程序问题上,斯特劳森发起了革命性转向,强调应优先探讨关于自我感的现象学问题、认识论问题,而不能一开始就回答形而上学或本体论问题。但对自我的形而上学探讨又有必要性和必然性,这应放在现象学探讨之后进行。人...
在自我研究的方法论和程序问题上,斯特劳森发起了革命性转向,强调应优先探讨关于自我感的现象学问题、认识论问题,而不能一开始就回答形而上学或本体论问题。但对自我的形而上学探讨又有必要性和必然性,这应放在现象学探讨之后进行。人身上的作为具体客体的自我是多,且没有统一性,即不存在由多个自我构成的统一我,也没有最高的、统领一切的自我。这一理论提出的新问题对自我研究以及认识的未来发展的意义绝不亚于他所阐发的观点本身。他的问题和思想不仅诱发了新的争论,而且还成为了人们创新的出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
认识论
转向
现象学转向
珍珠串
自我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天道、心性与现象学之道学转向——评张祥龙《儒家哲学史讲演录》中的心学论述
被引量:
5
4
作者
丁耘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6-93,共18页
本文关注的是现象学运动在面对中国哲学传统时所发生的"道学转向"。张祥龙教授在新著《儒家哲学史讲演录》中,将这一转向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本文试图在阐述张祥龙思想转变、新著贡献的基础上,讨论此书为当前中国哲学的创发带...
本文关注的是现象学运动在面对中国哲学传统时所发生的"道学转向"。张祥龙教授在新著《儒家哲学史讲演录》中,将这一转向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本文试图在阐述张祥龙思想转变、新著贡献的基础上,讨论此书为当前中国哲学的创发带来的新契机。首先,祥龙教授思想的突转尤其体现在不再以海德格尔哲学为支配性的思想基源,而是将重心转向儒家传统,呈显为糅合唯识学的后现象学哲学,进而将现象学的道学转向带到心性、伦理阶段。其次,这一"心性-天道之路"结晶在《儒家哲学史讲演录》中的心学论述中。张祥龙在"时机化"学说的照应下,既会通儒佛,又指点出儒佛分际。其心学有三大贡献:道术上对"儒瑜伽"的总结;道学上对"赤子之心""孝悌慈"的阐发;道统上对罗近溪正统地位的发现与肯定。然而,在张祥龙道路所抵达的地方,仍可进一步追问比伦理转向更本源的道学转向的可能。伦理转向的真正完成需首先解悟"道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之道学
转向
心性
天道
儒瑜伽
赤子之心
道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自我”到“他者”的伦理现象学转向
被引量:
7
1
作者
欧阳谦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4-80,共7页
基金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ZXA001)。
文摘
在当代现象学运动中,法国的新现象学尤为引人注目。这种新现象学的“新”在于它展开了一种伦理现象学转向。列维纳斯的他者现象学堪称这种转向的重要代表。他以追问人类暴力的发生为动机,力图从西方传统哲学的自我学中去寻找暴力发生的思想原理,在对自我学的现象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开出了一条面向“他者”并由此而达成消除暴力的伦理正义之路。围绕着“他者”“面容”“无限”,列维纳斯旨在突破观念论及其表象论的自我主义逻辑,以开放和应答的姿态去实现“面对面的伦理关系”,从而迎来善良的正义。在一定意义上说,列维纳斯从“自我”走向“他者”的现象学转向,无疑是在建构一种关于善良的现象学。
关键词
列维纳斯
现象学转向
自我
“他者”
面容
伦理正义
分类号
B565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转向”
被引量:
1
2
作者
李云飞
谢传仓
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出处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2-39,共8页
基金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论胡塞尔的‘被动综合’问题与先验现象学的可能性"阶段性成果
文摘
胡塞尔后期转向发生分析的引发动机的问题和发生现象学与前期静态现象学的关系问题,是系统把握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运思路向及其完整形态的理论关节点。然而正是在这个关节问题上,国际现象学界却存在着重大分歧,可谓观点纷呈,立场各异,并且多停留于个别零星的考察而缺乏系统的梳理和论证。有鉴于此,本文就发生概念的本质内涵、"发生现象学转向"的引发动机和静态现象学与发生现象学的关系等三个最基本的方面进行探讨,以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开辟道路。
关键词
胡塞尔
发生
静态
现象学
发生
现象学
发生
现象学转向
Keywords
Hussel
genesis
static phenomenology
genetic phenomenology
genetic turn of phenomenology
分类号
B516.52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自我研究的现象学与认识论转向:斯特劳森的“珍珠串理论”
3
作者
高新民
马明秀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心灵与认知中心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14,共8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西方心灵哲学及其比较研究"(12&ZD120)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在自我研究的方法论和程序问题上,斯特劳森发起了革命性转向,强调应优先探讨关于自我感的现象学问题、认识论问题,而不能一开始就回答形而上学或本体论问题。但对自我的形而上学探讨又有必要性和必然性,这应放在现象学探讨之后进行。人身上的作为具体客体的自我是多,且没有统一性,即不存在由多个自我构成的统一我,也没有最高的、统领一切的自我。这一理论提出的新问题对自我研究以及认识的未来发展的意义绝不亚于他所阐发的观点本身。他的问题和思想不仅诱发了新的争论,而且还成为了人们创新的出发点。
关键词
自我
认识论
转向
现象学转向
珍珠串
自我感
分类号
B089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天道、心性与现象学之道学转向——评张祥龙《儒家哲学史讲演录》中的心学论述
被引量:
5
4
作者
丁耘
机构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6-93,共18页
基金
上海市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基地“中国的哲学话语体系建构”项目。
文摘
本文关注的是现象学运动在面对中国哲学传统时所发生的"道学转向"。张祥龙教授在新著《儒家哲学史讲演录》中,将这一转向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本文试图在阐述张祥龙思想转变、新著贡献的基础上,讨论此书为当前中国哲学的创发带来的新契机。首先,祥龙教授思想的突转尤其体现在不再以海德格尔哲学为支配性的思想基源,而是将重心转向儒家传统,呈显为糅合唯识学的后现象学哲学,进而将现象学的道学转向带到心性、伦理阶段。其次,这一"心性-天道之路"结晶在《儒家哲学史讲演录》中的心学论述中。张祥龙在"时机化"学说的照应下,既会通儒佛,又指点出儒佛分际。其心学有三大贡献:道术上对"儒瑜伽"的总结;道学上对"赤子之心""孝悌慈"的阐发;道统上对罗近溪正统地位的发现与肯定。然而,在张祥龙道路所抵达的地方,仍可进一步追问比伦理转向更本源的道学转向的可能。伦理转向的真正完成需首先解悟"道体"。
关键词
现象学
之道学
转向
心性
天道
儒瑜伽
赤子之心
道体
分类号
B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从“自我”到“他者”的伦理现象学转向
欧阳谦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转向”
李云飞
谢传仓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自我研究的现象学与认识论转向:斯特劳森的“珍珠串理论”
高新民
马明秀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天道、心性与现象学之道学转向——评张祥龙《儒家哲学史讲演录》中的心学论述
丁耘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