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现象学视域下现代人格培育的路向探析
- 1
-
-
作者
赵亚婷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
出处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24,共6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新时代儿童格局培育的时空路径研究”(BEA210111)的研究成果。
-
文摘
育人的根本在于育人格,育人格需要回答“育什么人格”“如何育人格”的问题。审视当前人格培育的现状发现,心理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德育倾向遮蔽了人格的精神与情感向度,德育实践也存在将人格实体化的困境。透过现象学视域,借助舍勒的人格理论,还原出人格作为承载质料价值的精神行为统一体的本质,敞开个体人格与总体人格合一的整全人格面貌,以及理欲、人格之爱与时间性在人格生成中的作用机制。基于这一人格思想对于现代人格建构的启示,提出道德教育应以个体人格与总体人格合一的整全人格为价值方向,对人格价值进行明察,关注时间性中的人格积淀,在理欲合一和人格之爱中生成人格。
-
关键词
现代人格
现象学视域
个体人格
总体人格
人格共同体
-
分类号
G41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现象学视域中的教育之本
被引量:2
- 2
-
-
作者
蒋开君
-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10,共4页
-
文摘
现象学之思试图打破传统的自然思维(包括自然科学思维)而走向一种哲学思维,在人文本体论的意义上发现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尊严。无论是胡塞尔的"纯粹意识"还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都是要打开生命原初的体验,重新开始,在去存在(tobe)的道路上阐释并守护世界的意义。在定义人的困境中,西方的历史引发了现象学运动并开启了教育的本源之思。教育的真谛不是停留在"为学者日益"(知识积累)而是"为道者日损"(原初开悟体验)。本真的教育始终是"引出"、"站出自己",保持超越姿态的理想性追求,现实与理想的张力维持着以自身为目的的自由实践。近现代的制度化教育已退化成一种职业训练,偏离了教育之本——"教化"的深远意义("意识品质的养成")长久以来蔽而不彰。
-
关键词
现象学视域
教育之本
原初体验
超越
教化
意识品质
-
Keywords
phenomenological horizon
essence of education
original experience
transcend
bildung
quality of consciousness
-
分类号
G40-02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