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象学美学视角下英语美育教学活动设计 被引量:8
1
作者 唐书哲 袁辉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5-29,共5页
一、引言高中英语课程应帮助学生“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鉴赏能力”(教育部,2018:2),然而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关注不够,且缺乏具体的实施路径。现象学美学从文本的各个层面阐释文本的意义和审美生成机制,能够为... 一、引言高中英语课程应帮助学生“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鉴赏能力”(教育部,2018:2),然而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关注不够,且缺乏具体的实施路径。现象学美学从文本的各个层面阐释文本的意义和审美生成机制,能够为美育导向的英语教学活动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现象学美学家Ingarden(1973:29-30)认为文本包含字音、语义、表现方式、主题四个层面,它们互相关联,指向文本的形式、内容和主题,是挖掘文本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有效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活动设计 审美能力培养 实施路径 高中英语教学 现象学美学 英语教学活动 挖掘文本 鉴赏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现象学美学到马克思主义文论——张永清教授访谈 被引量:1
2
作者 赵禹冰 张永清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12,共4页
本文就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专家张永清教授的治学经历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等展开访谈。早年的文学批评实践所积淀的文学史现场感,以及现象学美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都转化成为其后来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重要资源。中国的马克... 本文就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专家张永清教授的治学经历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等展开访谈。早年的文学批评实践所积淀的文学史现场感,以及现象学美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都转化成为其后来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重要资源。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固然有着属于自己的"中国特色",但这个特色还不是很明显,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彰显度、区分度还很不够,还需要我们不懈地去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现象学美学 马克思主义文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众审美主体意识的悸动——微博的现象学美学解读 被引量:2
3
作者 党超亿 张杰 《电影评介》 2014年第4期97-99,共3页
以科学技术之进步为契机,新媒体揉合流行性文化元素,衍化为名目繁多、种类各异的艺术形式涌入时代主潮.在新媒体艺术的阵营中,微博以其众多的用户与广泛的影响力而成为学界媒介研究者的重要观测对象.对于微博而言,其固有的传播属性学界... 以科学技术之进步为契机,新媒体揉合流行性文化元素,衍化为名目繁多、种类各异的艺术形式涌入时代主潮.在新媒体艺术的阵营中,微博以其众多的用户与广泛的影响力而成为学界媒介研究者的重要观测对象.对于微博而言,其固有的传播属性学界在之前已有述评,此处笔者将对其存在学术争议的艺术属性及其鉴赏与审美问题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美学 微博 审美主体 欣赏主体 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罗曼·英伽登的现象学美学 被引量:6
4
作者 陈登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8-11,共4页
英伽登的现象学美学是建构在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的基础上 ,主要是由艺术本体论、艺术认识论和审美价值论组成。英伽登的理论对文艺作品的分析和鉴赏可能产生有益的启示。这些启示可以为我国文艺理论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现象学美学 艺术本体论 具体化 审美价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纪实到象征——论王超电影的现象学美学内蕴
5
作者 王文斌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7-60,共4页
作为深受现象学哲学影响的新生代导演,王超在其《安阳婴儿》、《日日夜夜》、《江城夏日》、《重来》等几部现实主义电影中成功完成了对当下中国现实的日常还原,对个体人性力量的现象描述以及对生命双重内涵的本质直观。王超的现实主义... 作为深受现象学哲学影响的新生代导演,王超在其《安阳婴儿》、《日日夜夜》、《江城夏日》、《重来》等几部现实主义电影中成功完成了对当下中国现实的日常还原,对个体人性力量的现象描述以及对生命双重内涵的本质直观。王超的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超越单纯的纪实性藩篱,借由表现上升到象征的层面,从而将经验写实与超验诗意、物质呈现与精神表达完美融合,开创了一种独特的现象学现实主义美学风格,拓宽了当前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超电影 现象学美学 现实主义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现象学美学史分期的初步设想——从马里翁-亨利的还原观出发
6
作者 方向红 黄子明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1-117,共7页
现象学美学史的研究长期以来缺乏历史分期的理论依据,本文立足于现象学与美学的内在关联,参照现象学内部的范式转换并结合美学自身的特点对现象学美学进行分期。法国新现象学家马里翁和亨利从现象学还原角度概括现象学运动史,提出三种... 现象学美学史的研究长期以来缺乏历史分期的理论依据,本文立足于现象学与美学的内在关联,参照现象学内部的范式转换并结合美学自身的特点对现象学美学进行分期。法国新现象学家马里翁和亨利从现象学还原角度概括现象学运动史,提出三种还原的类型,即胡塞尔的超越论还原、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还原和“新现象学”的给予性还原,最终达到实事的自身给予。现象学美学史据此分为三个时期:(1)德国现象学美学阶段,实现了超越论还原和生存论还原;(2)法国现象学美学阶段,实现了对两大还原的综合并发展为身体现象学美学;(3)德法“新现象学”美学阶段,在对生存论还原进行还原的基础上分别实现了生态转向和神学转向。现象学的范式转换影响着现象学美学对美及其显现方式的理解模式的更新,二者的历史分期是高度重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美学 历史分期 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象学美学”简介
7
《文艺理论研究》 1985年第3期132-133,共2页
韩树站在《杜弗莱纳的现象学美学》(《光明日报》1985年3月14日)一文中指出: 现象学美学是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两个:一个是波兰籍的美学家罗曼·茵加登(代表作是“文学的艺术作品》),另一个是法国美学... 韩树站在《杜弗莱纳的现象学美学》(《光明日报》1985年3月14日)一文中指出: 现象学美学是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两个:一个是波兰籍的美学家罗曼·茵加登(代表作是“文学的艺术作品》),另一个是法国美学家米凯尔·杜弗莱纳(代表作是《审美经验现象学》)。杜弗莱纳认为,审美经验包括创作者的审美经验和欣赏者的审美经验。历来各派美学都是建立在创作心理学的基础上的,这些美学有陷入心理主义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美学 西方美学 法国美学 美学 心理学方法 审美知觉 审美经验 审美对象 艺术作品 代表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态度的现象学考察
8
作者 陈涵平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4-27,共4页
运用现象学美学理论重新考察审美态度,不仅能再次确证审美态度的存在与价值,还可以看出,审美态度不仅是一种超功利的静观方式,一种主体的表现和创造趋势,而且还是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意义的“趋同性担保”。
关键词 审美态度 现象学美学 静观 表现 担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茅原《现象学的理性批判并音乐作品及其存在方式》导读 被引量:3
9
作者 韩锺恩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08年第4期12-13,共2页
本文认为:在认同现象学哲学美学理论的前提下,进一步确定音乐存在方式,理解音乐作品的存在,主要涉及问题包括:1.纯意向性对象概念,2.音乐作品存在方式的不同类别,3.先验问题,4.直觉问题。
关键词 现象学哲学美学 音乐作品存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夫海纳现象学批评理论二题
10
作者 戴茂堂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6期93-98,共6页
杜夫海纳现象学批评理论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重大成果.文章主要考察和研究了杜夫海纳关于文学批评的模式和文学批评的功能的思想,指出杜夫海纳一方面反拨传记批评和心理批评,另一方面又反拨新批评和结构主义批评,最终在存在论哲学... 杜夫海纳现象学批评理论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重大成果.文章主要考察和研究了杜夫海纳关于文学批评的模式和文学批评的功能的思想,指出杜夫海纳一方面反拨传记批评和心理批评,另一方面又反拨新批评和结构主义批评,最终在存在论哲学洗礼过的现象学基础上创建了一种自成体系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新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夫海纳 文学作品 现象学批评 文学批评理论 现象学美学 传记批评 批评家 心理批评 新批评 英伽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对话中重建中国美学 被引量:7
11
作者 潘知常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55-61,共7页
关键词 中国美学 西方美学 传统美学 现象学美学 海德格尔 中西比较美学 比较文学 中西美学 德里达 现代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学”视界的建构与文学研究路径的探索
12
作者 周启超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2-133,159,160,共14页
文学研究,作为人文科学中的一种知识生产形式,在20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展现出专业化、学科化和科学化的重要特征。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文论家们不约而同地致力于探索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专业特质,积极培养文学研究共同体的学科自觉,并... 文学研究,作为人文科学中的一种知识生产形式,在20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展现出专业化、学科化和科学化的重要特征。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文论家们不约而同地致力于探索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专业特质,积极培养文学研究共同体的学科自觉,并切实推动文学研究的学科化进程。通过重新审视雅各布森、英伽登、洛特曼、施泰格尔、凯塞尔等人在文学研究的对象与使命上的根本理念,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文论家的共同旨趣在于构建“文学学”。构建“文学学”的视界在引领文学研究具体路径的探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路径包括语言学诗学路径、现象学美学路径和结构符号学路径等,正是这些不同路径的探索推动了百年来文学研究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学 文学研究路径 语言学诗学 现象学美学 结构-符号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夫海纳的审美形而上学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晓林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77,共7页
作为现象学美学发展的顶峰,杜夫海纳的美学经历了从现象学到存在论的转向。这一转向体现在艺术的审美经验分析,即重建艺术与真理的关联;体现在自然的审美经验分析,即认为自然与人的统一并非源于审美的虚幻性,而是有其存在论的深层依据... 作为现象学美学发展的顶峰,杜夫海纳的美学经历了从现象学到存在论的转向。这一转向体现在艺术的审美经验分析,即重建艺术与真理的关联;体现在自然的审美经验分析,即认为自然与人的统一并非源于审美的虚幻性,而是有其存在论的深层依据。杜夫海纳上述思想不仅有重要的美学意义,而且对于哲学甚至伦理学都有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夫海纳 审美形而上学 情感先验 现象学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瑟尔与德里达文本观之哲学溯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旭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34-36,共3页
关键词 哲学资源 文本观 伊瑟尔 德里达 现象学还原 艺术本体论 现象学美学 艺术作品 胡塞尔 意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夫海纳论审美对象 被引量:1
15
作者 戴茂堂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83-88,共6页
1 什么是审美对象?这是美学家们孜孜以求的难题。当代美学家帕克就说过:“美学科学原是要对美的对象和我们关于美的对象的判断以及我们创造这些对象的行动动机等,求得一个明确的一般观念。”美的本质是西方古典美学研究的重心,为了探讨... 1 什么是审美对象?这是美学家们孜孜以求的难题。当代美学家帕克就说过:“美学科学原是要对美的对象和我们关于美的对象的判断以及我们创造这些对象的行动动机等,求得一个明确的一般观念。”美的本质是西方古典美学研究的重心,为了探讨美的本质,美学不能不首先回答什么是审美对象。因为审美对象是探讨美的本质时所指涉的具体对象,美的本质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审美对象构成成分的争论。波兰美学家w·坦塔基维兹指出:“客观论和主观论的争论……可以用下列的话来加以简单概括:当我们称某物是‘美的’或‘审美的’时候,我们是把它归之于客观对象所具有的一种特质。或是把客观对象看成为并不具有这种特质,而只是由我们赋予它的。……当柏拉图说‘美的东西是依赖于美的特质而成为美的’之时,他的美学观是客观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对象 杜夫海纳 审美要素 艺术作品 审美经验 技术对象 审美知觉 现象学美学 美的本质 表现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