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社会生活本质、现象及其表现浅议
1
作者
蒋国田
《人文杂志》
1981年第6期110-114,共5页
文学艺术的任务,是通过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描写,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使人们受到启发和教育。但是,对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单一的,还是多样的,社会生活本质和社会生活现象是什么关系,怎样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等问题,一些同志的...
文学艺术的任务,是通过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描写,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使人们受到启发和教育。但是,对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单一的,还是多样的,社会生活本质和社会生活现象是什么关系,怎样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等问题,一些同志的认识就不尽相同了。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澄清一些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关系到文艺怎样更好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等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本文就此谈一点浅见,就教于大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社会生活
文艺作品
生活
现
象
生活
本质
丰富性
社会
主义文艺
文艺创作
列宁
人本质
社会
现
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深入生活 表现新的时代——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札记
2
作者
郭志今
《浙江学刊》
1982年第2期40-45,53,共7页
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不仅回答了当时革命文艺运动中提出的现实问题,而且科学地揭示了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四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毛...
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不仅回答了当时革命文艺运动中提出的现实问题,而且科学地揭示了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四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毛泽东同志的论断是正确的,是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它的基本原则,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仍然有着指导意义。(一) 文艺的源泉是什么?这是文艺思想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唯心主义者认为,文艺是精神的产物。例如,黑格尔就把文艺视为思维发展的结果;泰纳把文艺说成是心理话动的产物;斯宾塞和格罗塞则主张文艺产生于游戏;还有的甚至把文艺的产生同巫术、宗教联系起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他们的说法不同,但都否定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此作了正确的回答。他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社会生活
深入
生活
延安文艺座谈会
文艺与
生活
社会
主义文艺事业
文艺工作者
实践证明
美学思想
四十年
革命文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子夜》的人物描写琐谈
3
作者
赵开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62-69,共8页
文学创作是作家认识生活、反映生活、评价生活的一种手段。在人类社会里,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因此,文学创作,特别是叙事性的文学作品,要再现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对社会生活作...
文学创作是作家认识生活、反映生活、评价生活的一种手段。在人类社会里,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因此,文学创作,特别是叙事性的文学作品,要再现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对社会生活作出一定的评价,就不能不以表现人的活动为其中心任务。茅盾是一位“为人生、为社会、为大众”而创作的伟大作家,他不仅一直把“人”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写小说的第一个目标”(《谈我的研究》),而且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些具有独特个性和富有永久魅力的人物形象,对丰富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了学习和继承茅盾绘制人物图象的艺术经验,本文拟就其长篇小说《子夜》中的人物描写,谈一点体会和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暴动
思想性格
人物描写
吴荪甫
人物形象
文学创作
知识分子
现社会生活
中心任务
独特个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纪实文学二题
4
作者
程灿
《中国文学研究》
1989年第4期103-108,共6页
如果对当今文学发展流向作一整体鸟瞰,不难发现一个引人注目的声势浩大的竞技场面。新时期文学强大阵营的各路人马,正四面出击,竭力向各自的极点发起激烈的扩张,总体上呈现为“单向极化”的态势。有“寻根”的,也有“现代派”的;有“向...
如果对当今文学发展流向作一整体鸟瞰,不难发现一个引人注目的声势浩大的竞技场面。新时期文学强大阵营的各路人马,正四面出击,竭力向各自的极点发起激烈的扩张,总体上呈现为“单向极化”的态势。有“寻根”的,也有“现代派”的;有“向内转”的,也有“纪实”的;还有“纯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实小说
纪实文学
报告文学
文学样式
作家
新时期文学
小说家
小说文体
大读者
现社会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聊斋志异》刻划人物性格的几点特色
5
作者
李厚基
《文史哲》
1980年第6期16-22,共7页
文学要写人,通过写人,展现社会生活的面貌,表现作者的思想。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不例外。他在二百余篇成功的作品中,每篇总会有一至二个以上的人物,活跃在我们的眼前。他们生动、鲜明的性格、面貌,留给我们极其难忘的印象,同时也赢...
文学要写人,通过写人,展现社会生活的面貌,表现作者的思想。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不例外。他在二百余篇成功的作品中,每篇总会有一至二个以上的人物,活跃在我们的眼前。他们生动、鲜明的性格、面貌,留给我们极其难忘的印象,同时也赢得我们啧啧的赞许。现在让我们来粗略地谈一谈《聊斋》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人物性格
性格特征
蒲松龄
艺术特色
思想性格
作品
现社会生活
写人
塑造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还魂草》及其评论宣扬了什么思想
6
作者
黎洪
《江淮论坛》
1964年第5期66-76,共11页
《安徽文学》发表了江流同志的中篇小说《还魂草》以后,在文艺界引起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论,一种评论是反对和批判的,一种评论是肯定和赞扬的。批判的同志们认为:《还魂草》掩盖了社会的阶级矛盾,模糊了社会的面貌;《还魂草》所描写的主...
《安徽文学》发表了江流同志的中篇小说《还魂草》以后,在文艺界引起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论,一种评论是反对和批判的,一种评论是肯定和赞扬的。批判的同志们认为:《还魂草》掩盖了社会的阶级矛盾,模糊了社会的面貌;《还魂草》所描写的主要人物——杨丽鹃的生活理想是卑傲的,不值得礼赞和歌颂的;《还魂草》有着人性论的错误倾向。赞扬《还魂草》的同志们却认为:《还魂草》的主题“富有积极意义”,它“揭示了新旧社会的本质不同”,“塑造了一系列的形象和鲜明的性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社会生活
作品
历史时期
人性
评论
文学
劳动人民
生活
理想
积极意义
主要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社会生活本质、现象及其表现浅议
1
作者
蒋国田
出处
《人文杂志》
1981年第6期110-114,共5页
文摘
文学艺术的任务,是通过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描写,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使人们受到启发和教育。但是,对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单一的,还是多样的,社会生活本质和社会生活现象是什么关系,怎样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等问题,一些同志的认识就不尽相同了。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澄清一些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关系到文艺怎样更好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等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本文就此谈一点浅见,就教于大家。
关键词
现社会生活
文艺作品
生活
现
象
生活
本质
丰富性
社会
主义文艺
文艺创作
列宁
人本质
社会
现
象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深入生活 表现新的时代——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札记
2
作者
郭志今
出处
《浙江学刊》
1982年第2期40-45,53,共7页
文摘
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不仅回答了当时革命文艺运动中提出的现实问题,而且科学地揭示了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四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毛泽东同志的论断是正确的,是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它的基本原则,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仍然有着指导意义。(一) 文艺的源泉是什么?这是文艺思想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唯心主义者认为,文艺是精神的产物。例如,黑格尔就把文艺视为思维发展的结果;泰纳把文艺说成是心理话动的产物;斯宾塞和格罗塞则主张文艺产生于游戏;还有的甚至把文艺的产生同巫术、宗教联系起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他们的说法不同,但都否定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此作了正确的回答。他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
关键词
现社会生活
深入
生活
延安文艺座谈会
文艺与
生活
社会
主义文艺事业
文艺工作者
实践证明
美学思想
四十年
革命文艺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子夜》的人物描写琐谈
3
作者
赵开泉
出处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62-69,共8页
文摘
文学创作是作家认识生活、反映生活、评价生活的一种手段。在人类社会里,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因此,文学创作,特别是叙事性的文学作品,要再现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对社会生活作出一定的评价,就不能不以表现人的活动为其中心任务。茅盾是一位“为人生、为社会、为大众”而创作的伟大作家,他不仅一直把“人”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写小说的第一个目标”(《谈我的研究》),而且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些具有独特个性和富有永久魅力的人物形象,对丰富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了学习和继承茅盾绘制人物图象的艺术经验,本文拟就其长篇小说《子夜》中的人物描写,谈一点体会和看法。
关键词
农民暴动
思想性格
人物描写
吴荪甫
人物形象
文学创作
知识分子
现社会生活
中心任务
独特个性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纪实文学二题
4
作者
程灿
出处
《中国文学研究》
1989年第4期103-108,共6页
文摘
如果对当今文学发展流向作一整体鸟瞰,不难发现一个引人注目的声势浩大的竞技场面。新时期文学强大阵营的各路人马,正四面出击,竭力向各自的极点发起激烈的扩张,总体上呈现为“单向极化”的态势。有“寻根”的,也有“现代派”的;有“向内转”的,也有“纪实”的;还有“纯化”的,
关键词
纪实小说
纪实文学
报告文学
文学样式
作家
新时期文学
小说家
小说文体
大读者
现社会生活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聊斋志异》刻划人物性格的几点特色
5
作者
李厚基
出处
《文史哲》
1980年第6期16-22,共7页
文摘
文学要写人,通过写人,展现社会生活的面貌,表现作者的思想。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不例外。他在二百余篇成功的作品中,每篇总会有一至二个以上的人物,活跃在我们的眼前。他们生动、鲜明的性格、面貌,留给我们极其难忘的印象,同时也赢得我们啧啧的赞许。现在让我们来粗略地谈一谈《聊斋》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
聊斋志异
人物性格
性格特征
蒲松龄
艺术特色
思想性格
作品
现社会生活
写人
塑造人物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还魂草》及其评论宣扬了什么思想
6
作者
黎洪
出处
《江淮论坛》
1964年第5期66-76,共11页
文摘
《安徽文学》发表了江流同志的中篇小说《还魂草》以后,在文艺界引起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论,一种评论是反对和批判的,一种评论是肯定和赞扬的。批判的同志们认为:《还魂草》掩盖了社会的阶级矛盾,模糊了社会的面貌;《还魂草》所描写的主要人物——杨丽鹃的生活理想是卑傲的,不值得礼赞和歌颂的;《还魂草》有着人性论的错误倾向。赞扬《还魂草》的同志们却认为:《还魂草》的主题“富有积极意义”,它“揭示了新旧社会的本质不同”,“塑造了一系列的形象和鲜明的性格”
关键词
现社会生活
作品
历史时期
人性
评论
文学
劳动人民
生活
理想
积极意义
主要人物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社会生活本质、现象及其表现浅议
蒋国田
《人文杂志》
198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深入生活 表现新的时代——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札记
郭志今
《浙江学刊》
198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子夜》的人物描写琐谈
赵开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关于纪实文学二题
程灿
《中国文学研究》
198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聊斋志异》刻划人物性格的几点特色
李厚基
《文史哲》
198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还魂草》及其评论宣扬了什么思想
黎洪
《江淮论坛》
196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