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单桩性状简化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费康 刘汉龙 +1 位作者 周云东 高玉峰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9-62,共4页
考虑了土塞与桩的相互作用,提出一种针对振动沉模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简称PCC桩)荷载~沉降关系分析的简化方法.与现场试验和有限元模拟结果的对比表明,该简化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更方便地应用于工程实际.
关键词 薄壁管桩 混凝土 土塞 振动沉模 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汉龙 张波 《岩土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077-2080,2086,共5页
桩土应力比是复合地基设计计算中一个重要参数。基于盐―通高速公路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通过有限元模拟,研究了褥垫层模量和厚度、桩体模量、桩长、基础刚度等影响因素对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建立... 桩土应力比是复合地基设计计算中一个重要参数。基于盐―通高速公路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通过有限元模拟,研究了褥垫层模量和厚度、桩体模量、桩长、基础刚度等影响因素对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是合理的。褥垫层模量增大或厚度减小导致桩土应力比增大,桩体模量、桩长和基础刚度的增加可使桩土应力比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薄壁管桩(pcc) 复合地基 数值模拟 桩土应力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施工工艺 被引量:5
3
作者 顾长存 刘汉龙 +1 位作者 杨寿松 周云东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253-1257,共5页
介绍了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PCC桩)成桩工艺。结合PCC桩在盐通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在现场对PCC桩施工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混凝土坍落度、拔管速度、施打顺序对PCC桩质量的影响,并对其充盈系数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还对PCC桩... 介绍了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PCC桩)成桩工艺。结合PCC桩在盐通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在现场对PCC桩施工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混凝土坍落度、拔管速度、施打顺序对PCC桩质量的影响,并对其充盈系数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还对PCC桩质量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做了初步探讨,可供相关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薄壁管桩 施工工艺 质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动力反应特性分析
4
作者 周云东 朱小春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719-723,729,共6页
针对目前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动力特性分析中二维计算模型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等效刚度原理的简化模型。基于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开发的二维动力有限元计算程序,并通过工程实例,分析了这种新型复合地基的动力特性。研究结... 针对目前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动力特性分析中二维计算模型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等效刚度原理的简化模型。基于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开发的二维动力有限元计算程序,并通过工程实例,分析了这种新型复合地基的动力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在地震作用下,与原天然地基相比,地表水平向绝对加速度增大,竖直向绝对加速度显著减小;地基内部水平向受力的整体性较好,而竖直向较差。从地基的动剪应力计算结果可知,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对抗震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薄壁管桩复合地基 简化模型 地震作用 动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沉模大直径现浇薄壁管桩技术及其应用(Ⅱ):工程应用与试验 被引量:117
5
作者 刘汉龙 郝小员 +1 位作者 费康 陈永辉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72-375,共4页
介绍了振动沉模现浇混凝土管桩(简称PCC桩)技术在南京大厂区高填土市政道路软基加固中的应用。对该新型桩基开展了一系列现场试验和检测,以其结果验证了该桩型的适用性,桩基承载力和复合地基变形满足了设计要求;通过低应变测试分析可知... 介绍了振动沉模现浇混凝土管桩(简称PCC桩)技术在南京大厂区高填土市政道路软基加固中的应用。对该新型桩基开展了一系列现场试验和检测,以其结果验证了该桩型的适用性,桩基承载力和复合地基变形满足了设计要求;通过低应变测试分析可知,所检测桩桩身质量是完整的。研究结果表明:振动沉模现浇混凝土管桩技术是高等级公路软基加固中的高效、经济的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壁管桩 工程实例 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直径现浇混凝土薄壁筒桩在围海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郭平 胡明华 +1 位作者 周建 王哲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9-31,共3页
介绍了大直径现浇混凝土薄壁筒桩的特点及其单桩承载力的计算、筒桩结构海堤的设计计算及海堤的施工流程.该桩型质量可靠、造价低、承载力高,能有效地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小地基沉降,非常适合于在围海工程中应用.
关键词 大直径混凝土薄壁筒桩 海堤 单桩承载力 施工流程 围海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复合地基设计与施工
7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02-1702,共1页
建筑科学类,刘汉龙,丁选明著,大32开,140页,平装,定价:25元,2014年1月出版。
关键词 复合地基设计 大直径管桩 混凝土 施工 建筑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孔径现浇混凝土空心板梁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郭风琪 余志武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3-27,共5页
对等截面连续箱梁和变截面连续实心板梁、高强复合薄壁管空心板梁三种结构形式的设计施工、受力性能及造价进行了研究、分析和讨论 ,指出大孔径现浇空心板梁是一种新颖实用的桥梁上部结构形式 ,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关键词 大孔径混凝土空心板梁 高强复合薄壁 交通交交桥 结构形式 受力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DF管现浇空心楼盖技术常见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建平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7-128,共2页
介绍了BDF高强复合薄壁管的性能特点和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楼板的设计原理、结构特点,针对当前BDF管施工中常出现的质量问题,从储运、安装、防浮设计、混凝土浇筑、预埋楼板管线等方面入手,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供同类工程借鉴。
关键词 BDF高强复合薄壁 钢筋混凝土空心楼板 质量控制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温度场作用下PCC能量桩热力学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45
10
作者 黄旭 孔纲强 +1 位作者 刘汉龙 吴宏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67-673,共7页
PCC能量桩是河海大学岩土所开发的一种新型能量桩技术。在常规桩基静载荷模型试验基础上,将PCC能量桩放置在南京典型砂土中,并通过导热管内水体的循环对模型桩体施加温度场,以模拟PCC能量桩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承载力特性与受力机制,PCC... PCC能量桩是河海大学岩土所开发的一种新型能量桩技术。在常规桩基静载荷模型试验基础上,将PCC能量桩放置在南京典型砂土中,并通过导热管内水体的循环对模型桩体施加温度场,以模拟PCC能量桩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承载力特性与受力机制,PCC能量桩先加载至工作荷载(极限荷载的一半),再施加热-冷循环一次,最后加载至极限荷载,测得不同温度下PCC能量桩的荷载-位移关系曲线、桩身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等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能量桩换热过程中,热量更容易从桩体传向土体(即夏季模式的热循环);热循环及制冷循环都明显改变了桩顶位移值,且往复循环作用下产生的塑性变形不能完全恢复,其积累变形可能危害上部结构安全;桩身受温度场作用产生的热应力相对较大,且不同约束条件下其变化值有所差异;在制冷循环下,桩底部甚至可能产生较大拉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桩 混凝土大直径管桩(pcc桩) 循环温度场 热-力耦合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沉降法”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玲 梁怿如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40-142,共3页
研究目的:针对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路基沉降控制工程面临的新问题,探讨"预沉降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该工法可减少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满足无砟轨道铁路路基沉降变形控制的要求,且可达到过渡段路基工后"零沉降"的... 研究目的:针对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路基沉降控制工程面临的新问题,探讨"预沉降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该工法可减少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满足无砟轨道铁路路基沉降变形控制的要求,且可达到过渡段路基工后"零沉降"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砟轨道 路基 零沉降 预沉降法 大直径混凝土薄壁筒桩 高频液压振动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度河海大学获3项国家科技奖
12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6-56,共1页
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于2012年2月14日在北京召开,河海大学获得3项国家科技奖,且均为学校主持完成,获奖数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其中,刘汉龙教授主持完成的"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及复合地基技术与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张长... 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于2012年2月14日在北京召开,河海大学获得3项国家科技奖,且均为学校主持完成,获奖数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其中,刘汉龙教授主持完成的"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及复合地基技术与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张长宽教授主持完成的"河口海岸水灾害预警预报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及应用"、顾冲时教授主持完成的"重大水工程服役风险评定与馈控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奖励 河海大学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技术发明 复合地基技术 大直径管桩 混凝土 预警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