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目的: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 被引量:9
1
作者 但武刚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2-75,81,共5页
我们在研究教育目的时要注意思维方式的变换。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学校开展的各种现实活动,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现实活动具体指学校组织的各种实践及交往。现实活动中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权利的人。
关键词 教育目的 现实活动 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的三个现实域:现实的个人、现实的生产活动和现实的感性世界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天慧 陈永盛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6-154,共9页
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再次引起学界的重视,并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但无论是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维度来研究历史唯物主义,还是从资本主义特殊运行规律的维度来研究历史唯物主义,首先都应明确历史唯物主义是以"现... 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再次引起学界的重视,并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但无论是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维度来研究历史唯物主义,还是从资本主义特殊运行规律的维度来研究历史唯物主义,首先都应明确历史唯物主义是以"现实"为前提的,是对"现实"的探究。历史唯物主义对"现实"的探究就是对"现实的个人""现实的生产活动"和"现实的感性世界"这三个现实域的探究。对这三个现实域本身进行廓清和澄明,解读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个"现实"前提,以期为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提供一个明晰的现实域作为前提性规定,断续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 现实的个人 现实的生产活动 现实的感性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该从现实生产活动出发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3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46-246,共1页
马文保撰文《现状与问题:马克思“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思想研究》指出,学术界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两种解释模式,即“机械论”解释模式和“实践论”解释模式。它们都存在离开现实的生产活动来谈生产力与... 马文保撰文《现状与问题:马克思“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思想研究》指出,学术界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两种解释模式,即“机械论”解释模式和“实践论”解释模式。它们都存在离开现实的生产活动来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都无法真正内在地揭示二者的关系,往往只能作出比较笼统的、模糊的、缺乏实际内容的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生产活动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发展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学的实践观——关于心理与活动理论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5
4
作者 李铮 《心理学报》 1981年第3期249-256,共8页
作者认为,人的现实活动体现着主体、客体和实践三者的联系和关系,它构成人们活动的特殊矛盾:即在人的现实活动中,心理、意识作为最活跃的方面同其活动本身构成的矛盾统一。心理学的实践观,要求从人的现实活动规律方面来探讨整个心理与... 作者认为,人的现实活动体现着主体、客体和实践三者的联系和关系,它构成人们活动的特殊矛盾:即在人的现实活动中,心理、意识作为最活跃的方面同其活动本身构成的矛盾统一。心理学的实践观,要求从人的现实活动规律方面来探讨整个心理与活动的关系问题。本文还就活动的性质、结构、机制等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观 活动理论 心理学 问题的探讨 人的现实 活动规律 矛盾统一 现实活动 特殊矛盾 关系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点与基本内涵新论 被引量:1
5
作者 贺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08-210,共3页
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抽象的逻辑表达,而是现实的生命活动过程。就时间维度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内涵日益丰富的过程;就空间维度而言,人的生命存在状态与实现方式都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全面发... 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抽象的逻辑表达,而是现实的生命活动过程。就时间维度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内涵日益丰富的过程;就空间维度而言,人的生命存在状态与实现方式都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直接表现为人的自觉的主体性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 现实生命活动 自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目的实现活动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
6
作者 周国琴 《金融经济学研究》 1997年第2期94-97,90,共5页
在哲学上对目的实现活动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其前提、出发点和结果诸因素上,而应该把这些因素上升到规律的高度进行系统研究。故作者认为,目的的实现活动过程,是由目的的观念实现活动和目的的现实实现活动所构成的统一体。这一活动过程... 在哲学上对目的实现活动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其前提、出发点和结果诸因素上,而应该把这些因素上升到规律的高度进行系统研究。故作者认为,目的的实现活动过程,是由目的的观念实现活动和目的的现实实现活动所构成的统一体。这一活动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实现活动 观念实现活动 现实实现活动 否定之否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无明”到“明”──论审美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潘知常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97-102,共6页
关键词 审美活动 现实关怀 终极关怀 审美评价 现实活动 审美体验 功利化 现实世界 理性思维 有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知与理性——传统社会的整体性崩溃与西方势力的介入之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曾亦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66-69,共4页
良知与理性——传统社会的整体性崩溃与西方势力的介入之关系曾亦一美国著名汉学家艾尔曼在其《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赵刚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9第一版)一书中把清朝衰亡与中国传统社会的... 良知与理性——传统社会的整体性崩溃与西方势力的介入之关系曾亦一美国著名汉学家艾尔曼在其《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赵刚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9第一版)一书中把清朝衰亡与中国传统社会的整体性崩溃区别开来,从而引出这样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社会 文化精神 现代化进程 知性与理性 艾尔曼 文化因素 构成性 理性精神 历史观 现实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意蕴的哲学觉解——《谷雨沉思》读后
9
作者 孙德忠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5期797-798,共2页
关键词 文化意蕴 人类活动 沉思 觉解 哲学 人的生存 现实活动 实践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主体和工具的关系
10
作者 晁连成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S1期13-15,共3页
主体和客体是构成人类现实活动的两极,它们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在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必须以工具为中介,因此研究工具的性质和作用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我国理论界对主体与工具的关系,工具的性质和作用等问题上均有争论,本... 主体和客体是构成人类现实活动的两极,它们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在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必须以工具为中介,因此研究工具的性质和作用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我国理论界对主体与工具的关系,工具的性质和作用等问题上均有争论,本文对此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活动 主体认识 物质手段 社会集团 物质变换 上均 消极被动 社会历史活动 人一机系统 认识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关系思想 被引量:5
11
作者 马文保 刘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9-124,133,共7页
生产关系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从现实的生产活动来看,生产关系是从事生产活动的劳动者(宏观)之间在现实的生产活动中自然发生的,作为现实生产活动进行的条件的必然和稳定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再生产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 生产关系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从现实的生产活动来看,生产关系是从事生产活动的劳动者(宏观)之间在现实的生产活动中自然发生的,作为现实生产活动进行的条件的必然和稳定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再生产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劳动者(中观)之间(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所有者之间(若不是一个所有者)、劳动者(中观)与所有者之间在现实的生产活动中的分工协作和劳动交换以及按比例配置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劳动者(中观)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关系决定的,所有者之间(若不是一个所有者)的关系是由资本构成状况决定的,劳动者(中观)之间的关系则是由个人能力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生产关系 现实的生产活动 生产资料所有关系 生产活动中的现实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解析与引申
12
作者 赵静波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45-48,共4页
亚里士多德对善的论证是从批判柏拉图抽象的理念论开始的,他指出善是现实的、具体的,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关注人的现实活动的目的。幸福的本质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思辨作为理论理性的体现是最高幸福;当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发生冲突时,... 亚里士多德对善的论证是从批判柏拉图抽象的理念论开始的,他指出善是现实的、具体的,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关注人的现实活动的目的。幸福的本质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思辨作为理论理性的体现是最高幸福;当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发生冲突时,实践理性应让位于理论理性。亚氏对思辨活动的极大赞美使幸福作为最高善退隐到了柏拉图的理念之中,理论理性消解了实践理性,从而使得在实践理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德性与幸福的统一又处于不断的纷争之中,斩断了实践理性通达幸福的可能,最终又陷入了形而上学的窠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 德性 现实活动 思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文化的评价原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评判
13
作者 申明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40-42,共3页
文化传统体味着文化发展中的连续性、积累性和继承性。传统作为历代相传的东西,一方面把前辈们的创获承袭下来,并代代相传,另一方面,“这种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她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传给后代”,... 文化传统体味着文化发展中的连续性、积累性和继承性。传统作为历代相传的东西,一方面把前辈们的创获承袭下来,并代代相传,另一方面,“这种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她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传给后代”,它也“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愈大”。(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8页) 通俗地讲,传统文化的价值,必须以现实的活动为其前提。事实上,每一代人作为文化创造和文化活动的主体,都是从已有的传统出发,将其转化为自己现实活动的要素,并通过现实的活动使传统得以扬弃,从而使其升华到新的水平。换句话说,当人们接受和吸收传统文化,并将它融合到现实活动中去时,传统文化本身就有了不同于它以前的表征。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文化是一种只有在发展中才得以生存并得到继承的东西。发展不是原有规定性的重复和扩大,而是不断地产生新的规定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我们现今理解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有质的区别。这样的理论前提,为我们如何评判传统文化提供了首要的原则——必须坚持历史是发展的观点和传统文化必须服务于现实实践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评价原则 社会主义新文化 文化传统 现实活动 否定性 理论前提 中国特色 现代化建设 封建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方式在何种意义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文保 刘曦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1-47,共7页
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关键范畴。已有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游离于现实的生产活动之外来把握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大多着重论述、纠缠于词句之争、滞留于互悖的见解。置于不断变化的现实的生产活动之中,生产方式作为生产的组... 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关键范畴。已有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游离于现实的生产活动之外来把握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大多着重论述、纠缠于词句之争、滞留于互悖的见解。置于不断变化的现实的生产活动之中,生产方式作为生产的组织方式或生产各要素一定的结合方式,有着更加丰富、更加全面、更加完整的实际内容:生产方式不仅是生产要素在直接生产环节上的结合方式,而且是在分配环节上的分配方式、在交换环节上的交换方式、在消费环节上的消费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在以一定的生产方式组织起来的社会再生产活动中实现、产生和发生的,它们在生产方式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内在统一于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关系变革的问题上构成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只能通过变革生产关系以服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生产活动 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内在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状与问题:马克思生产方式思想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文保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1-106,共6页
生产方式是理解马克思社会结构思想的关键概念。学术界关于生产方式的研究始终围绕其含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问题展开。生产方式的含义有单一含义说、二重含义说和多重含义说三种观念,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生产方式是理解马克思社会结构思想的关键概念。学术界关于生产方式的研究始终围绕其含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问题展开。生产方式的含义有单一含义说、二重含义说和多重含义说三种观念,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三种不同的理解:统一说、中介说和对立统一说。无论是对生产方式的含义还是对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总是纠缠于词句之争,滞留于互悖的见解,这是由于脱离了现实的生产活动而抽象地把握造成的。只有把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置于现实的生产活动中来把握,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及三者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现实的生产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利益体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问题
16
作者 Л·И·阿巴尔金 孙振远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1988年第4期1-7,共7页
经济利益的地位及其作用的问题,远不是一个局部的和孤立的问题。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辨证地理解和阐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中,利益分析占一个中心地位。经济利益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活动的刺激因素,可以引起人、阶级... 经济利益的地位及其作用的问题,远不是一个局部的和孤立的问题。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辨证地理解和阐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中,利益分析占一个中心地位。经济利益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活动的刺激因素,可以引起人、阶级和群众现实活动领域中的社会运动和社会进步。经济利益表现于政策之中,并通过政策积极影响整个社会生活。政策,首先指经济政策,本是再生产机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潜力的一个必要环节。只提一下该问题的若干最最原则性规定。经济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客观基础,它集中反映于某个阶级政策之前,就通过阶级的经济利益棱镜已经折射出来了。列宁强调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发展理论 原则性规定 社会运动 利益分析 社会进步 现实活动 社会所有制 社会发展动力 劳动集体 刺激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