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实书写·英雄塑造·类型探索——2023年中国电影艺术创作报告
1
作者 张燕 杨雪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4,共12页
2023年,中国电影呈现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以来良好的复苏态势,整体创作表现出以下明显特征:对现实生活进行了多维度的观照与书写,现实题材、现实主题、现实人物贯穿全年;类型电影持续探索创意创新,在悬疑、犯罪之外,喜剧、动作等多... 2023年,中国电影呈现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以来良好的复苏态势,整体创作表现出以下明显特征:对现实生活进行了多维度的观照与书写,现实题材、现实主题、现实人物贯穿全年;类型电影持续探索创意创新,在悬疑、犯罪之外,喜剧、动作等多元糅合,显示出更加丰富立体的电影格局;主流电影叙事从国家到个人,塑造了不同行业的英雄形象;新人导演、新人力量以更新创意和更深主题挖掘,为电影艺术创作注入新鲜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中国电影 现实书写 类型探索 英雄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植地域历史的现实书写——青海小说创作五年(2019—2023)观察
2
作者 冯晓燕 《西部文艺研究》 2024年第5期85-90,共6页
青海小说创作在过去的五年中呈现出稳步发展、佳作频出的姿态。本文通过具体作家作品梳理,分析近五年青海小说创作基本流脉,作家们以饱满的文学创作热情,对民族文化、地域历史进行发掘重述,以此寻找祖辈足迹和当下传承;反身关照自我,发... 青海小说创作在过去的五年中呈现出稳步发展、佳作频出的姿态。本文通过具体作家作品梳理,分析近五年青海小说创作基本流脉,作家们以饱满的文学创作热情,对民族文化、地域历史进行发掘重述,以此寻找祖辈足迹和当下传承;反身关照自我,发掘文学内在的精神思辨与神性表达或聚焦现实表现新青海人在扶贫攻坚与新农村建设的过程,细致刻画身处其中的人们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体验和时代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小说 近五年创作 历史描摹 现实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与个人:论双雪涛小说创作中的超现实书写
3
作者 李远威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19,共9页
双雪涛的小说创作大体遵循写实原则,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对东北老工业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史变迁的忠实记录,但他表述历史的方式不是在文本中简单地再现历史事件,而是将一条超现实书写的线索贯穿其中。超现实书写是双雪涛开辟的一... 双雪涛的小说创作大体遵循写实原则,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对东北老工业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史变迁的忠实记录,但他表述历史的方式不是在文本中简单地再现历史事件,而是将一条超现实书写的线索贯穿其中。超现实书写是双雪涛开辟的一条将历史融入个体经验的独特创作路径,历史在个体经验中发生了变形,以近乎奇幻的面貌呈现。双雪涛沿着这条超现实书写的脉络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本表现形式与呈现样态,但其超现实书写并非是与现实相去甚远的空中楼阁,其背后隐藏着的是不可言说的历史重负与现实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雪涛 现实 现实书写 历史 个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韩国犯罪题材影片的文化根源与现实书写
4
作者 蒋丽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58-60,共3页
韩国犯罪题材影片近年来层出不穷,屡获好评,这和韩国成熟的电影产业有关,也和韩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新世纪以来,从"动作惊悚"到"韩国大片"再到"优质电影",韩国犯罪题材影片制作模式越发成熟,... 韩国犯罪题材影片近年来层出不穷,屡获好评,这和韩国成熟的电影产业有关,也和韩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新世纪以来,从"动作惊悚"到"韩国大片"再到"优质电影",韩国犯罪题材影片制作模式越发成熟,作者意识不断涌现。这类影片对现实的关照早已从单纯的取材真实到深入挖掘社会现实层面,在韩国本土及国际舞台上受到肯定。这些影片的现实意义及对人性、社会、民族的深入探索,给世界范围内的观众带来了视觉冲击和心灵的震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题材 文化根源 现实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之美:--漫改电影的现实书写、身体呈现与空间重构 被引量:2
5
作者 陈雪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02-107,共6页
媒介融合语境下,漫改电影以影像演绎漫画的方式突破了视像艺术与现实逻辑之间的审美边界,探索出一条漫画通往电影的改编之路。本文从技术视角来观照漫改电影的发展流变和创作范式,通过解读其“图像-影像”的跨次元视觉建构,探索漫改电... 媒介融合语境下,漫改电影以影像演绎漫画的方式突破了视像艺术与现实逻辑之间的审美边界,探索出一条漫画通往电影的改编之路。本文从技术视角来观照漫改电影的发展流变和创作范式,通过解读其“图像-影像”的跨次元视觉建构,探索漫改电影的身体符号呈现、空间场景重构、审美转型倾向、深层文化内涵,进而管窥电影技术美学及其对影像“现实”的延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改电影 技术美学 空间建构 身体呈现 现实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辽宁小说的现实书写与人文情怀——以第十届辽宁文学奖获奖作品为中心的考察
6
作者 项男 宋文坛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30-33,共4页
21世纪辽宁小说创作呈现新的特点与新的样貌,具体表现在作家的题材选择、个性手法及人文精神倾向等方面。《第十届辽宁文学奖获奖作品集》涵盖了近年来活跃在辽宁文坛的代表性作家作品,集中展现了辽宁文学创作的整体状况,对透视21世纪... 21世纪辽宁小说创作呈现新的特点与新的样貌,具体表现在作家的题材选择、个性手法及人文精神倾向等方面。《第十届辽宁文学奖获奖作品集》涵盖了近年来活跃在辽宁文坛的代表性作家作品,集中展现了辽宁文学创作的整体状况,对透视21世纪以来辽宁文学创作艺术成就具有重要意义。获奖作品突出的创作特征是作家均立足现实,极力还原生活的本来样貌,生动再现时代发展进程中边缘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努力勾画独属于辽宁的世态人情、社会风景。通过对第十届辽宁文学奖部分获奖作品的现实精神的分析解读,可以关照辽宁文学的发展样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文学 现实书写 第十届辽宁文学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族叙事的新突破与现实书写的新高度——论罗伟章长篇小说《谁在敲门》的审美建构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永春 全文静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2年第2期106-115,共10页
罗伟章长篇小说《谁在敲门》探索了新的家族叙事模式从而对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及其结果做了更加有效的现实书写,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和思想史价值。这部小说采用了横向的代际结构对家族成员的生命史进行塑造,提升了家族叙事对社会现实的关... 罗伟章长篇小说《谁在敲门》探索了新的家族叙事模式从而对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及其结果做了更加有效的现实书写,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和思想史价值。这部小说采用了横向的代际结构对家族成员的生命史进行塑造,提升了家族叙事对社会现实的关涉广度;采用丰富复杂的叙事结构,加深了家族叙事进入社会现实的思想深度;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展示人物的命运,深刻展示了城市化对乡村的消解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乱象。《谁在敲门》创造了独特的家族叙事模式,也取得了审美性与思想性的双重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伟章 《谁在敲门》 家族叙事 现实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化叙述与现实书写--李诗德中篇小说《望湖楼下水如天》略论
8
作者 余欢欢 《长江文艺评论》 2022年第4期72-76,共5页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写道,“让小说去细细探索并且保护人的具体的生活,对抗‘存在的遗忘’;让小说可以永恒观照‘生活世界’。”[1]这是作家记录时代特有的方式,也是实现文学的社会价值的必经之路,因为“作家是个公民,...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写道,“让小说去细细探索并且保护人的具体的生活,对抗‘存在的遗忘’;让小说可以永恒观照‘生活世界’。”[1]这是作家记录时代特有的方式,也是实现文学的社会价值的必经之路,因为“作家是个公民,要就社会和政治的重大问题发表意见,参与其时代的大事”[2],这种责任与使命决定了作家们热衷于书写现实,李诗德也不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李诗 现实书写 《小说的艺术》 责任与使命 望湖楼 诗化叙述 存在的遗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书写的广度、深度与力度——评叶炜《转型时代三部曲》
9
作者 刘永春 卞慧敏 《百家评论》 2019年第6期82-86,共5页
从青春三部曲到乡土中国三部曲、裂变中国三部曲再到转型时代三部曲,叶炜小说的现实书写不断延伸,渐次扩展到每个社会角落。转型时代三部曲聚焦大学校园里的师生职员等,并以他们为线索把大学内外各色人物联系起来,从而完成整体性的现实... 从青春三部曲到乡土中国三部曲、裂变中国三部曲再到转型时代三部曲,叶炜小说的现实书写不断延伸,渐次扩展到每个社会角落。转型时代三部曲聚焦大学校园里的师生职员等,并以他们为线索把大学内外各色人物联系起来,从而完成整体性的现实反思。小说没有避讳知识分子身上的人性阴暗面,在对其详尽展示的同时也反过来审视了造成这些劣根性的社会土壤。转型时代三部曲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是叶炜小说创作的又一次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炜 转型时代三部曲 现实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现实与传奇之间——赵志明访谈
10
作者 李壮 赵志明 《写作》 2021年第5期47-53,共7页
作为“70后”代表性作家之一,赵志明在《我亲爱的精神病患者》《万物停止生长时》《中国怪谈》等小说集里,展示出鲜明、多样的个体艺术风格,受到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在访谈中,赵志明从童年乡土记忆、当下城市生活、民间传奇改写等角度,... 作为“70后”代表性作家之一,赵志明在《我亲爱的精神病患者》《万物停止生长时》《中国怪谈》等小说集里,展示出鲜明、多样的个体艺术风格,受到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在访谈中,赵志明从童年乡土记忆、当下城市生活、民间传奇改写等角度,反观和梳理了自己的写作,并围绕文学观念、写作状态、阅读经验、新兴网络文学生活等多层次的话题给出了自己的理解。相关话题既与赵志明本人的小说创作直接相关,也具有更广泛的阐释空间及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志明 小说 现实书写 传奇故事 “豆瓣”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搁置与重构:杨荔钠电影的女性迷思
11
作者 张燕菊 史靖 《艺术科技》 2024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杨荔钠以女性身份的自觉与自省导演创作了“女性三部曲”,将自身独特的、珍贵的女性生命经验与华语电影紧密联系了起来。她传达的与其说是一种反叛、陌生和不可解释的声音,不如说是一种自我、自觉和自省的反抗意识,同时也是女性立... 目的:杨荔钠以女性身份的自觉与自省导演创作了“女性三部曲”,将自身独特的、珍贵的女性生命经验与华语电影紧密联系了起来。她传达的与其说是一种反叛、陌生和不可解释的声音,不如说是一种自我、自觉和自省的反抗意识,同时也是女性立场或女性困境的集中映射。方法:杨荔钠“女性三部曲”从女性视角出发,以女性为叙事主角,以展现女性真实的生活状态、生命历程、思想变化为主要叙事内容,具有强烈的女性反抗意识。影片对女性的群像式呈现立足于女性仍然受压抑和歧视的现实处境,影片中的女性在强制性的处境中实践着女性自我主体的抱负。结果:杨荔钠“女性三部曲”的女性主义立场是传达女性感性的、孕育的、遭受压抑的,同时也是理性的、批判的身体经验和生命经验。杨荔钠一直致力于从传统意义上女性的弱点去发现女性切实的力量,由此打开那扇坐北朝南的房间里东西面向的窗,开启新的女性叙事议题。结论:当杨荔钠将摄影机对准一个个鲜活的女性个体,展现出女性独特的生命力时,不仅是将女性文化逐渐发展成为独特的影像语言表达,还使观众看到了女性生命的特质和价值,使华语女性电影呈现出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荔钠 女性电影 现实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的历史叙事与精神图景——论李佩甫长篇小说《河洛图》 被引量:2
12
作者 高春民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2-167,共6页
在当下中国的文学版图中,与其说是李佩甫书写了"平原",不如说是"平原"成就了李佩甫。与贾平凹笔下的商州、莫言小说中的高密东北乡一样,李佩甫的创作从未离开过他的"平原"。他的文学书写始终在"城乡... 在当下中国的文学版图中,与其说是李佩甫书写了"平原",不如说是"平原"成就了李佩甫。与贾平凹笔下的商州、莫言小说中的高密东北乡一样,李佩甫的创作从未离开过他的"平原"。他的文学书写始终在"城乡"两地之间穿梭,致力于中原人格的塑造与开掘。然而,长篇小说《河洛图》一改往昔的现实书写,沉浸于遥远的历史深处,以窥探时间的秘密。是转型、突围,还是沿其以往的叙事惯性与文学向度继续前行?他又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本文将在对《河洛图》的阐释中,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佩甫 历史叙事 文学书写 莫言小说 现实书写 贾平凹 高密东北乡 文学版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叙事”构建的灵魂空间——论弋舟小说中的城市叙事 被引量:1
13
作者 关岫一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3-89,共7页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70后”的代表作家,弋舟在写作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创作理路,写出许多内蕴丰厚、艺术风格独特的作品。弋舟的笔触深入生活、事物和人性的肌理,叙事话语灵动,富于哲性和诗性的沉潜,他能够把读者引入到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70后”的代表作家,弋舟在写作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创作理路,写出许多内蕴丰厚、艺术风格独特的作品。弋舟的笔触深入生活、事物和人性的肌理,叙事话语灵动,富于哲性和诗性的沉潜,他能够把读者引入到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中,往往在不经意间触动人们的灵魂。而且,文本还表现出强烈的现实感与使命感,富有深沉的担当意识。本文试从弋舟小说中的城市叙事切入,对其创作中呈现出的精神空间和人物群像构建进行阐发,探究其作品对于社会生活、存在世界的外部空间和内部精神、灵魂的多重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弋舟 城市叙事 灵魂空间 现实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慰劳信运动与《慰劳信集》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怡 胡余龙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0-86,共7页
在以往的研究里,已有不少学者指出慰劳信运动1对卞之琳创作《慰劳信集》产生过影响,但是都没有深入探讨两者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本文从梳理慰劳信运动的大致经过与整体景象入手,分别从"慰劳"一词的内涵、《慰劳信集》... 在以往的研究里,已有不少学者指出慰劳信运动1对卞之琳创作《慰劳信集》产生过影响,但是都没有深入探讨两者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本文从梳理慰劳信运动的大致经过与整体景象入手,分别从"慰劳"一词的内涵、《慰劳信集》对现实的书写、卞之琳的情感态度与言说方式的变化等方面,细致讨论慰劳信运动对《慰劳信集》所产生的多种影响。此外,本文还指出《慰劳信集》与慰劳信运动之间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折射出卞之琳对诗歌艺术的自觉追求以及《慰劳信集》的独特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慰劳信运动 《慰劳信集》 现实书写 情感态度 言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