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新媒体语境下现实主义诗歌叙事新变
- 1
-
-
作者
邱志武
-
机构
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
-
出处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4-181,共8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世纪中国现实主义诗歌新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2BZW172。
-
文摘
新媒体语境下现实主义诗歌叙事的新变,主要表现在物性叙事的强化、身体叙事的凸显、具象化叙事的增殖,展现出现实主义诗歌叙事的新气象。但是,由于新媒体传播具有可选择性、不均衡性、粗疏凌厉的特性,算法和流量使得现实主义诗歌叙事出现叙事的同质化、叙事深度的稀释、叙事美学的匮乏等问题。新媒体技术也在革新着人们的现实,现实主义诗歌叙事也必须在新媒体与现实主义之间找到新的平衡。
-
关键词
新媒体语境
现实主义诗歌叙事
真实性
审美性
-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现实主义诗歌的困境:“现实”如何“诗歌”
被引量:2
- 2
-
-
作者
邱志武
-
机构
南开大学文学院
大连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
-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5-152,共8页
-
文摘
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其朦胧性、凝练性、写意性、抽象性。“微尘中见大千,刹那间极终古”、“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等,表现出的是微言中见大义,强调的是诗歌的宏阔性。总体而言,诗歌不是一个人间的凡夫俗子,
-
关键词
现实主义诗歌
困境
朦胧性
写意性
抽象性
微言
俗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道教与超现实主义诗歌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刘文刚
-
机构
四川大学中文系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40-144,共5页
-
文摘
宗教与诗歌历来关系密切 ,道教对超现实主义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受道教作用的超现实主义诗歌 (即具有道教色彩的超现实主义诗歌 )在内容与艺术上都有着鲜明的特点 ,因而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精神与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
关键词
道教
超现实主义诗歌
民主精神
民族文化特色
-
分类号
I22
[文学—中国文学]
B958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张新泉近作与新现实主义诗歌
被引量:2
- 4
-
-
作者
石天河
-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7-39,共3页
-
文摘
张新泉近几年的诗,在艺术风格上有一个很大的变化,从《宿命与微笑》、《乌落民间》两个集子里的诗来看,都是些抒写日常生活情趣的新现实主义诗歌。这些诗,有几个很明显的特点:一、它根本没有涉及任何社会政治事件与有重大“史诗”意义的题材,只是从日常生活中极平凡的事境中去吸取灵感。这是它与过去那种“革命现实主义”诗歌的不同之处。二、它用通俗口语或浅近的文学语言表达,有适应于社会大众接受的可读性;但它又与那种标举“反崇高、反意象”的“后现代主义”的口语诗不同,它不是那种玩世调侃自由嬉戏的诗风它在密近生活真实的亲切抒叙中,仍然是以平常心去对待一切;在追求诗中情趣的新颖别致幽默隽永时,往往在诗的深层隐蓄着人生的感叹。而且,对传统的意象、情境等艺术表现手法与艺术结构技巧的运用,还有许多新的开拓。所以,读这些诗,有“别开生面”的意味。例如《烤薯店》:食客几乎全是打工的/店外北风飕飕/店内热气弥漫/中间一个大烤炉/烤薯,也烤各地方言/两块钱撑你成一条大红薯/再欢迎你围炉取暖/……快活的乞儿们满面红光/大嚼又热又酥的薯皮/把店堂的青石地板/义务擦得亮如镜面……/整个冬季,我都泡在这里/从炉里领取滚烫的圣餐/帮店主看火。
-
关键词
新现实主义
张新泉
诗歌艺术
现实主义诗歌
解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
反意象
日常生活
语言表达
“新生代”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20世纪90年代现实主义诗歌的叙事话语分析
被引量:1
- 5
-
-
作者
邱志武
-
机构
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
-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6-182,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体介入与现实主义发展新阶段研究”(20BZW007)阶段性成果。
-
文摘
从修辞角度而言,诗歌叙事是指在目的性作用下以诗歌的方式讲述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情。它是一种既古老又传统的表现方式和手段,最早可上溯到《诗经》《尚书》等,但是,在《诗经》《尚书》之后,叙事并不为人所看重,总体上呈现出渐趋下滑的态势,而抒情性则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直到后来,诗歌出于有效地表现现实的需要,在对现实经验进行转化的过程中也常常采用叙事的方式。但应注意的是,这种叙事和小说叙事、叙事诗是有所区别的。一般来说,小说叙事和叙事诗的叙事比较重视完整性,常常是有前因和后果;而这种诗歌叙事却是片段的、间或的,准确地说,它是一种拟叙事,诗人往往将自己隐藏起来,而使用一个替身来为自己说话,通过这种“戴了面具的叙事”建立一个客观化的场域,让读者深入其中而感受到非主观的存在。
-
关键词
小说叙事
叙事话语
诗歌叙事
现实经验
现实主义诗歌
叙事比较
《尚书》
叙事诗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杜诗对古典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
- 6
-
-
作者
毕万忱
-
机构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21-124,共4页
-
文摘
中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渊远流长,产生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经》,可视为它的源头。《诗经》广泛地展示了周代的社会生活,反映了我国奴隶制由盛到衰的历史转变过程。“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诗经》也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揭示了奴隶主对劳动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汉乐府民歌,“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建安诗人则“
-
关键词
现实主义诗歌
杜诗
杜甫
古典
生活状况
汉书·艺文志
诗经
转变过程
社会生活
现实主义传统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现实主义诗歌不会消亡
- 7
-
-
作者
卞国福
-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1期69-70,共2页
-
文摘
现实主义是一个传统的课题,又是一个现实的课题。当席勒1795年在《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一文中第一次使用“现实主义”这个术语,现实主义就被诗人们所接受、运用,并在创作实践中丰富、完善,逐步形成了理论体系和创作原则。此后,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日趋繁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诗坛绚丽多姿,异常活跃。然而,粗略地归纳起来,也无非是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大类。我以为现实主义诗歌不会消亡,无论从六十多年新诗运动的历史进程还是十多年来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与深化看,它始终是当代诗歌的主流。1976年,天安门诗歌运动揭开了新诗现实主义传统精神复归的序幕。此后,艾青。
-
关键词
创作原则
创作实践
现实主义诗歌
诗歌创作
作品
生活中
传统精神
现代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
当代诗歌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困惑及30年代的再度崛起
- 8
-
-
作者
戴惠
-
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文学与艺术系
-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222-226,共5页
-
文摘
初期的现实主义新诗在发展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矛盾,产生了困惑。诗人们对新诗的内在素质和形式进行了诸多的可贵的探索,在创作上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诗与现实主义毕竟是一个解不开的情结。30年代现实主义诗歌再度崛起,这是现代新诗在发展过程中的又一次自我调节,它带着新的思想和艺术特点,形成又一次的现实主义浪潮。
-
关键词
现实主义诗歌的矛盾
新的探索
现实主义诗歌浪潮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古代诗论中的现实主义理论经验
- 9
-
-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1982年第4期34-34,共1页
-
文摘
张连第在《古代诗论中现实主义理论的发展》(《吉林大学学报》82年4期)一文中认为,纵观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借鉴: 一,从孔子的“兴、观、群、怨、事父、事君”开始,到白居易的“为时”、“为事”,张戒的“言志”为本,崇实尚用思想贯穿始终。它的主导面是积极、进取的,有利于促进诗歌创作面向现实生活,发挥诗歌为改造现实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前进的积极作用。但这种思想也有消极局限,往往把诗歌作为政治的附庸,某种思想、意志的传声筒。
-
关键词
古代诗论
现实主义诗歌
诗歌创作
诗歌理论
白居易
社会历史
现实生活
思想
尚用
传声筒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论20世纪晚期的美国诗歌
被引量:5
- 10
-
-
作者
陶洁
-
机构
北京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
-
出处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26-32,共7页
-
文摘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大学的创作课、诗歌奖、住校诗人、桂冠诗人等项目的建立对诗歌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诗歌走进公共领域,变得大众化。这时期主要有现实主义诗歌、新形式主义诗歌和语言诗歌等三类。其中,语言诗歌试验性很强。此外,少数族裔诗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0世纪后期的美国诗歌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特色,但没有像艾略特那样的权威和大师。
-
关键词
现实主义诗歌
新形式主义诗歌
语言诗歌
扩展诗歌
-
Keywords
realistic poetry
neoformatistic poetry
language poetry
multi-cultural poetry
-
分类号
I712.07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曹丕诗歌与乐府
被引量:3
- 11
-
-
作者
章新建
-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73-76,共4页
-
文摘
曹丕诗歌继承了乐府民歌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有所革新和创造。可是,有些人却认为曹丕的诗歌,“缺乏艺术的独创性,他的诗不少地方留下摹仿的痕迹,这不能不说是他的诗歌的一个明显的缺点。”“曹丕的诗,总是呈示着一个末成品的面貌,可谓集摹仿之大成。”我以为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关于曹丕诗歌与乐府民歌的关系,历代文人多有评论,这些评论既指出了曹丕诗歌的继承性,又评价了曹丕诗歌的创造性。我们知道汉乐府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份珍贵的遗产。它们大多数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间歌谣,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广泛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多具有“刚健清新”的特色。曹丕诗歌所继承和发扬的正是这一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
-
关键词
乐府民歌
诗歌史
曹丕
优良传统
汉乐府
现实主义传统
现实主义诗歌
缘事而发
民间歌谣
创造性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文学研究会诗歌创作综论
被引量:1
- 12
-
-
作者
龙泉明
-
出处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4期54-60,共7页
-
文摘
文学研究会诗歌创作综论龙泉明写实主义即现实主义,它作为一种创作形态,自古有之,但作为一种理论概括,它仅出现于欧洲19世纪30年代以后,而且各家的解释也并不一致。在中国,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概念的“舶来品”,一开始便不是一个自足的体系。经过现代作家和理论家...
-
关键词
文研会
诗歌创作
文学研究会
朱自清
现实主义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
写实主义
俞平伯
郑振铎
“为人生”
-
分类号
I207.209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元稹在通州的诗歌理论及创作
- 13
-
-
作者
屈小玲
-
出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15-20,共6页
-
文摘
元稹是中唐时期与白居易齐名的诗人。元和五年他由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十年再出为通州(今四川省达县市)司马,直至元和十三年冬,在通州共约四年光景。时间虽不太长,但在他一生的诗歌创作活动中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既是他诗歌创作的一个丰收时期,共作诗一百八十余首(加佚诗),约为现存全部诗作的五分之一左右;又是他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确立和发展时期。 元稹在通州时期提出了自己对于诗歌创作的理论主张,从而确立了他在新乐府运动中的重要地位。白居易在《答元九书》中明确地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
-
关键词
通州
诗歌理论
居易
诗歌创作
理论主张
现实主义诗歌
《连昌宫词》
毒虫
杜甫
乐府古题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臧克家诗歌美学系统
- 14
-
-
作者
龙泉明
-
出处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25-31,共7页
-
文摘
臧克家同志解放前不但贡献了很多诗歌作品,而且发表了不少诗论篇什.这些诗论文字都是诗人创作经验的结晶,是一颗诗心的剖白.臧克家的诗论是富有个性的艺术创造,他以诗一般的语言,对其在诗歌道路跋涉的体会和心得进行直观的描述,其经验的切实,审美的精微,评价的深致,感情的浓厚,莫不令人叹服!他的诗论虽情胜于理,似乎缺乏纯思辩的综合阐述和理论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但只要我们把握住他的思维特性,把零碎。
-
关键词
臧克家
诗歌美学
形式规范
诗歌理论
现实生活
现实主义诗歌
主观情感
审美形式
诗论
形式结构
-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中国新诗成就估价
被引量:3
- 15
-
-
作者
龙泉明
-
机构
武汉大学中文系
-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3-77,共5页
-
-
关键词
现代主义诗人
现代主义诗歌
现实主义诗歌
中国新诗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诗歌
象征派
现代派
象征主义
戴望舒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幸与不幸──40年代新诗概评
被引量:2
- 16
-
-
作者
龙泉明
-
机构
武汉大学中文系
-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96-99,共4页
-
-
关键词
40年代
现实主义诗歌
九叶诗派
现代主义诗人
七月诗派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
中国新诗
自由诗
30年代
主导性
-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诗与世界互动:21世纪的“新及物写作”
被引量:1
- 17
-
-
作者
罗麒
-
机构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7年第1期62-66,共5页
-
基金
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基金项目"新世纪中国诗歌现象整体性研究"(项目编号:16YJC751020)阶段性成果
-
文摘
作为连通文学意义与外在世界的桥梁,现实主义诗歌可谓源远流长。但是,由于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因素的关系密切复杂,却滋生出中国诗歌史上一个吊诡的事实:更为依靠个人才华和精神个性的浪漫主义诗歌,反倒比现实主义诗歌更具有相对稳定的性质,甚至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内,现实主义诗歌还会遭遇蛰伏期或狂躁期。
-
关键词
现实主义诗歌
外在世界
21世纪
写作
及物
浪漫主义诗歌
中国诗歌史
文学意义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中国新诗流变略论
- 18
-
-
作者
龙泉明
-
机构
武汉大学中文系
-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63-65,共3页
-
文摘
20世纪,对于中国社会来说,是崭新的社会,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文学。在20世纪里,中国文学真正冲破了几千年的古典模式,开始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文学真正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形成了与外国各民族文学对流、互补与融合的格局。可以说,20世纪中国文学确实走了一条与中国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道路,即在艰难与曲折的探索中建设新文学的道路。 20世纪的中国文学,以诗的变化最早,革新幅度最大,行进的步履最艰难。
-
关键词
中国新诗
中国文学
现实主义诗歌
20世纪
流变
文化语境
新时期
诗歌形态
戴望舒
中国传统文学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中国新诗的发展及其传统
被引量:8
- 19
-
-
作者
唐祈
-
出处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130-143,共14页
-
文摘
(一) 从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崛起的中国现代新诗,到一九四九年解放前夕民主革命风暴的结束,经历了整整三十二年的时间。新诗的诞生和成长,始终和二十世纪变动巨大的中国革命历程息息相关,它的发展决不是一个孤立的纯艺术现象.在这个短暂而又丰富的历史行程中,新诗不但担当了革命变革的先导,形象地反映出时代社会的风貌和声音,同时它的艺术本身也在不断的变革中探索前进。这种探索一直到今天仍然在曲折迂迥地进行着。一部中国现代新诗史,就是许多杰出的具有时代感和使命感的诗人群,以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方法,形成各种思想潮流和艺术流派,用他们的理论和作品,在中国新诗发展的里程碑上留下的光辉的记录。中国现代新诗和过去的诗歌有着迥然不同的地方。
-
关键词
三十年代
四十年代
解放前夕
知识分子
中国新诗
泰戈尔
现实主义诗歌
外国
中国现代新诗
风暴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试论“直言极谏”与唐诗繁荣的关系
被引量:2
- 20
-
-
作者
雷树田
-
出处
《社会科学(甘肃)》
1984年第1期63-68,共6页
-
文摘
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但是“在唐诗研究中,困难并不在于描述唐诗繁荣的盛况,而在于正确解释唐诗繁荣的原因。”因此,我觉得在探讨唐诗繁荣、特别在探讨唐诗中现实主义诗歌繁荣的各种原因时,对“直言极谏”这一古代优良的政治传统的重要作用还估价不够。下面我想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
-
关键词
唐诗研究
繁荣
直言
现实主义诗歌
诗歌发展
政治传统
古代
原因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