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寓言:在现实与理想中穿行——解读叶弥的短篇小说 被引量:2
1
作者 齐红 蔡斌 《扬子江(评论)》 2007年第4期43-48,共6页
在叶弥所有的小说写作中,我觉得最精彩的仍然是她的短篇,干净、流畅、简洁,而且越来越丰满。三年前我曾和我的先生林舟一起写过一篇关于叶弥小说的评论。
关键词 叶弥 小说主人公 寓言化 天鹅绒 生活 现实与理想 解读 故事 温泉 月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陈天华的小说创作——《狮子吼》为现实与理想之作 被引量:1
2
作者 龙华 《中国文学研究》 1994年第4期58-65,共8页
(一) 陈天华,宇星台,号思黄,湖南新化人。是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生于清光绪元年正月二十九日(公元1875年3月6日)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新化资江书院读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考入新化实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到长沙岳麓书院、求实... (一) 陈天华,宇星台,号思黄,湖南新化人。是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生于清光绪元年正月二十九日(公元1875年3月6日)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新化资江书院读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考入新化实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到长沙岳麓书院、求实书院游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东京法政大学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天华 狮子吼 小说创作 现实与理想 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报》 资产阶级革命派 长篇小说 辛亥革命 华兴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驿路》解读日本人的超现实主义悲情
3
作者 邵俊秋 《电影评介》 2011年第5期56-58,共3页
作为悬疑片,《驿路》并没有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而是在人物关系和人物命运发展中设置悬念,而悬念也只作为吸引观众的表象,其内涵则是通过对人性本质和社会伦理的深度挖掘来展现社会与人生的图景。该片生动刻画了日本人在现实与理想... 作为悬疑片,《驿路》并没有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而是在人物关系和人物命运发展中设置悬念,而悬念也只作为吸引观众的表象,其内涵则是通过对人性本质和社会伦理的深度挖掘来展现社会与人生的图景。该片生动刻画了日本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苦闷挣扎的生存状态和内心痛苦,反思了日本现代文明社会对个体的压制和束缚,并试图对根植于日本社会的传统道德伦理提出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人 现实与理想 昭和时代 集团意识 企业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有强大的生命力
4
作者 陆一帆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1期94-104,共11页
近几年来,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下称“两结合”)在文艺界颇受一些同志的冷遇,反对者不少。有的人认为这个创作方法在理论上不能成立,在创作上也没有真正体现这个方法的作品。有的人认为“两结合”不能真实地反... 近几年来,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下称“两结合”)在文艺界颇受一些同志的冷遇,反对者不少。有的人认为这个创作方法在理论上不能成立,在创作上也没有真正体现这个方法的作品。有的人认为“两结合”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1958年大跃进时期和“四人帮”横行时期,很多所谓“两结合”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结合 创作方法 革命现实主义 革命浪漫主义 相结合 优秀作品 现实主义传统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现实与理想 生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想火花在生活中闪烁——略谈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塑造中的一个问题
5
作者 邓承奇 《齐鲁学刊》 1983年第1期87-89,共3页
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之所以是文学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的重点,当然在于这种形象具有我们时代最鲜明的色彩。它最能以崇高的精神境界、光彩夺目的性格和心灵,去感染和教育人们。席勒说过,“真正美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 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之所以是文学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的重点,当然在于这种形象具有我们时代最鲜明的色彩。它最能以崇高的精神境界、光彩夺目的性格和心灵,去感染和教育人们。席勒说过,“真正美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方面跟理想一致。”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塑造,同样必须从现实中来,同实际生活相一致,又寄寓着从现实发展趋势中提炼出的作者理想,同未来相一致,而且必须两相交融、浑然一体,表现出真切性、可信性。这当然不是容易的。关于现实与理想的关系问题,从文艺学角度来说,人们已经谈得够多了。席勒化固然是不对的。但是,其主要问题在把个人当作时代精神的号筒,而不是主张人物与理想的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人形象 形象塑造 社会主义新人 主要问题 精神境界 现实与理想 文学创作 时代精神 发展趋势 生活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义、正义观与正义理论 被引量:7
6
作者 胡海波 宋禾 《求是学刊》 CSSCI 1998年第3期10-15,共6页
正义、正义观与正义理论胡海波宋禾1.正义的人性本质正义的本质是什么?对此人们的认识与理解历来互不相同。但有一点我们应该明确与坚持:人是理解正义本质与解决正义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样研究正义问题,其观点与理论才可能符合正... 正义、正义观与正义理论胡海波宋禾1.正义的人性本质正义的本质是什么?对此人们的认识与理解历来互不相同。但有一点我们应该明确与坚持:人是理解正义本质与解决正义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样研究正义问题,其观点与理论才可能符合正义问题本然的意义,才是正义追求的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观 正义理论 理想 现实与理想 正义问题 社会规范 人的世界 哲学观 中国哲学 罗尔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一世纪中国哲学精神展望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南湜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41-47,共7页
关键词 中国哲学精神 主体性意识 哲学意识 中国传统哲学 直觉主义 后现代主义哲学 现代化进程 历史主义 现实与理想 西方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民族的雄伟的历史悲剧——从魏、蜀矛盾看《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被引量:11
8
作者 黄钧 《社会科学研究》 1983年第4期9-18,共10页
本文认为,《三国演义》一书所表现的魏、蜀两大政治集团的斗争,其实质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魏胜蜀败的事实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对封建社会政治生活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不是正义,而是邪恶;不是道德,而是权诈... 本文认为,《三国演义》一书所表现的魏、蜀两大政治集团的斗争,其实质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魏胜蜀败的事实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对封建社会政治生活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不是正义,而是邪恶;不是道德,而是权诈。从某种意义上讲,《三国演义》所表现的正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封建社会 现实与理想 民族精神 三国演义 历史运动 客观环境 理性原则 理想人物 代表 社会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曾衰竭的青春——读《雪城》兼论梁晓声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志忠 《当代作家评论》 1987年第3期92-95,88,共5页
直面现实与理想激情梁晓声的创作并不是局限于知青文学,他的获奖短篇小说《父亲》,他的纪实作品《京华闻见录》,都受到好评;但是,对于北大荒生活,他却是念兹在兹,寤寐难忘,
关键词 梁晓声 伦理原则 群体意识 作品 现实与理想 知青生活 道德 理想主义 生活场景 知青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唐代狐精题材小说
10
作者 杨棣 《齐鲁学刊》 CSSCI 1989年第2期105-108,共4页
在我同古代志怪小说中,狐精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而又历久不衰的角色。狐狸闯入志怪并由精魅演化为能够反映一定社会生活画面的文学形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唐代的狐精题材小说有着特殊的贡献。它不仅在题材、主题... 在我同古代志怪小说中,狐精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而又历久不衰的角色。狐狸闯入志怪并由精魅演化为能够反映一定社会生活画面的文学形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唐代的狐精题材小说有着特殊的贡献。它不仅在题材、主题上对前代同类题材进行了因革,同时塑造出现实与理想因素融合得比较成功的狐女形象,从而结束了这一题材在荒诞不经的迷信王国中徘徊的局面,为后世的狐精小说乃至志怪小说开辟了新蹊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古代 狐狸 志怪小说 唐代小说 文学形象 题材 现实与理想 社会生活 简论 宗教迷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勇做图书馆改革的促进派
11
作者 王燕均 《大学图书馆通讯》 1984年第4期54-54,共1页
改革,这八十年代的最强音,正震撼着城乡集镇的每一个角落.改革,对于图书馆事业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十年的空前浩劫,图书被禁锢,馆员被下放,本来就不丰饶的田原已变得近平于荒芜.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始了重建的工作.为了走向现代化... 改革,这八十年代的最强音,正震撼着城乡集镇的每一个角落.改革,对于图书馆事业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十年的空前浩劫,图书被禁锢,馆员被下放,本来就不丰饶的田原已变得近平于荒芜.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始了重建的工作.为了走向现代化,作为三大支柱之一的情报信息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与理想的距离使人们不得不改变过去的速度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事业 现实与理想 八十年代 图书馆改革 情报信息 藏书楼 管理方法 平均主义 现代化 图书情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结合”创作方法自古已有
12
《中州学刊》 1983年第5期127-127,共1页
《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刊登刘溶写的题为《两结合创作方法自古已有,革命浪漫主义不应忽视》一文说,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虽是两个流派,但二者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古今中外,都是这样。文章列举我国浪漫主义作家屈原、李... 《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刊登刘溶写的题为《两结合创作方法自古已有,革命浪漫主义不应忽视》一文说,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虽是两个流派,但二者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古今中外,都是这样。文章列举我国浪漫主义作家屈原、李白,郭沫若和现实主义作家杜甫,关汉卿等人的作品情况,同时认为,现实与理想是一切文学作家必具的两个因素,不过不同的作家对现实与理想各有所偏重罢了。文章说,从文学作品的实际表现来看,现实主义的创作不能机械地照抄生活,而必须依据主观要求有所取舍,因而不可能没有理想成分;浪漫主义的夸张、虚构、想象,也不能随意地纯凭臆造,必须向客观存在寻求题材。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曾提到:“若能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酌奇而不失其真”意近浪漫主义;“玩华而不坠其实”就有点现实主义的意味。清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他所说的“理想”,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浪漫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结合” 两结合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作家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现实与理想 革命浪漫主义 大诗人 理想成分 《文心雕龙·辨骚》 写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谐人格的塑造与德育价值观更新
13
作者 刘根平 《教育科学》 1987年第1期26-33,共8页
为什么单个的希腊人可以成为他的时代的代表,而单个的现代人却不敢呢?--[德]席勒(J·C·Schiller)人类大踏步地走向更高层次的和谐与平衡。从十八世纪丌始的科学、技术大革命直至当今的信息革命,人类经历了一场多方面深刻的发... 为什么单个的希腊人可以成为他的时代的代表,而单个的现代人却不敢呢?--[德]席勒(J·C·Schiller)人类大踏步地走向更高层次的和谐与平衡。从十八世纪丌始的科学、技术大革命直至当今的信息革命,人类经历了一场多方面深刻的发展与演进。这是人类征服自然不断取得成就的时代,是人类自身大发展的时代,也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向更高级演进的时代。然而指数增长中的人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价值观 和谐人格 人格结构 德育过程 德育目标 信息革命 新取向 现代人 现实与理想 受教育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结合”创作方法漫议
14
作者 薛瑞生 《人文杂志》 1980年第5期58-64,共7页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下简称“两结合”),从提出之日起就是一个禁区,人们只能说好,不能说坏,只能赞成,不能反对。现在人们解放思想,打破禁区,就“两结合”问题展开了争鸣,有的赞成,有的反对。笔者属于反对者之...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下简称“两结合”),从提出之日起就是一个禁区,人们只能说好,不能说坏,只能赞成,不能反对。现在人们解放思想,打破禁区,就“两结合”问题展开了争鸣,有的赞成,有的反对。笔者属于反对者之列,但又没有什么成套见解,只是随想成文,故曰“漫议”。 一、现实与理想 能不能“两结合”,有没有“两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结合”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创作方法 漫议 作品 表现理想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革命浪漫主义 现实与理想 巴尔扎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冲突与文化建设规范
15
作者 张新泽 《理论学刊》 CSSCI 1999年第4期117-118,共2页
在世纪之交,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强力推进。社会的发展都是联动性的,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以把握社会发展目标的整体意义,难以实现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联袂共建。由此,在市场经济发... 在世纪之交,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强力推进。社会的发展都是联动性的,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以把握社会发展目标的整体意义,难以实现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联袂共建。由此,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加强文化建设便具有了十分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冲突 文化建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后现代文化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现实与理想 主流文化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16
作者 王臻中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8年第1期32-37,共6页
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简称“两结合”),是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亲自倡导的产无阶级文艺最好的创作方法。对这种创作方法的基本精神和艺术表现的特征等问题,在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学术领域中,曾经进行过专题讨论... 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简称“两结合”),是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亲自倡导的产无阶级文艺最好的创作方法。对这种创作方法的基本精神和艺术表现的特征等问题,在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学术领域中,曾经进行过专题讨论,并且有了初步的较为一致的看法。但是,“四人邦”把持文坛以来,提出所谓“文艺黑线专政”论,鼓吹什么“三突出创作原则”,“两结合”遭到了严重的歪曲和排斥。这就不仅使“两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结合 创作方法 艺术表现 创作原则 理想现实 前十七年 社会生活 相结合 革命现实主义 现实与理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