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现场短新闻场景描写例谈
- 1
-
-
作者
董赛群
-
出处
《新疆新闻界》
1990年第6期15-15,共1页
-
文摘
现场短新闻(或曰目击新闻),顾名思义,除了篇幅短小以外,还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就是要求作者一定要亲临新闻事件的现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并将现场所见听闻通过文字或音像传播于受众,使受众产生如临其境之感。因此,新闻现场的场景描写是现场短新闻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没有场景描写,也就没有现场短新闻。现场场景描写不当,不能栩栩如生地再现新闻现场,使受众产生现场感,现场短新闻的新闻价值也就难以实现。要在短短的篇幅内写出活生生的现场场景,除了作者亲临新闻现场细致观察以外,还应讲究场景描写艺术。具体地说,场景描写应当注重这样三个方面:
-
关键词
新闻现场
场景描写
现场感
亲眼所见
新闻价值
现场画面
现场新闻
动态感
参与感
在现场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广播现场报道探微
- 2
-
-
作者
李英君
-
出处
《新疆新闻界》
1993年第4期26-,28,共2页
-
文摘
现场报道是广播记者经常采用的一种报道形式。顾名思义,现场报道是广播记者深入到所发生新闻事件的现场边观察采访,边描述解说,边录音的新闻广播形式,它具有迅速及时、现场感强、内容精练、结构单纯等特点,用以报道预知的、空间跨度小、有强烈音响的新闻事件。“现场”是最基本的特征,现场观察、现场述说、现场采录是构成这种报道形式的三要素,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叫“现场报道”。有的记者在现场录了实况音响,回到编辑部再录下自己的解说,然后复制合成,这不能冠以“现场报道”之名,只能叫做“录音报道”。还有的记者远离新闻事件现场,把写好的稿子对着话筒念一遍,传回编辑部,这更不能称为“现场报道”,只能说是某某记者的报道而已。
-
关键词
广播现场报道
广播记者
录音报道
广播形式
现场感
复制合成
在现场
现场观察
现场画面
空间跨度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再谈现场短新闻的界说
- 3
-
-
作者
彭朝丞
-
出处
《新疆新闻界》
1991年第6期13-14,共2页
-
文摘
在1990年八九月间,笔者曾就第一届现场短新闻的评奖实践,在《新闻出版报》上谈到过现场短新闻的界说问题。如今随着对现场短新闻研究的深入,笔者想就新闻界的一些不同看法再谈点个人的认识。有的同志就现场短新闻的三个要素——新闻价值要高、现场感要强、篇幅要短小,提出了一个“现场+短+新闻”的界说。这个界说有可取之处,它简明易懂,而且三个必备要素提得很明确。但作为界说,在内涵上不够完备,不能准确地回答实践中提出的问题。试想,有现场感的短新闻能等同于现场短新闻吗?现场短新闻一个必不可少的特性是:新闻事实的主体必须是现场发生的,它的新闻价值与现场事实是融为一体的。有些新闻有新闻价值,篇幅短,也有现场感,但其事实的主体并非作者所目击或并非此时此地的现场发生的,是不能冠此称谓的。因而现场短新闻这个概念的内涵,绝非“现场、短、新闻”三者的机械揉合。
-
关键词
现场感
新闻价值
新闻出版报
现场画面
现场报道
必备要素
现场新闻
简明易懂
目击式新闻
报道方式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你好长影
- 4
-
-
-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F0002-F0002,共1页
-
文摘
第七期致敬摇篮,致敬经典,长影人讲长影故事。大家好,我是长影人庄严。1946年,国民党撕毁象征和平的“双十协定”,东北解放战争进入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当时东影为保护电影拍摄与放映的设备不被破坏,已由长春迁至兴山。与此同时,东影将拍摄纪录片放在首位,派出昊本立、徐肖冰、王德成等人组成的三个新闻摄影队奔赴前线部队和后方根据地,很快制作出《民主东北》第一、二合辑,影片不仅鼓舞了军民士气,还记录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影像。比如摄影师徐肖冰就拍摄到剿匪部队活捉土匪谢文东的现场画面。
-
关键词
历史影像
电影拍摄
徐肖冰
新闻摄影
现场画面
双十协定
纪录片
长影
-
分类号
J909.2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